時針撥回到2023年11月的暴雪嘉年華,彼時,玩家們剛剛體驗到熱情洋溢的毛加,還沒從他洶湧的攻勢中緩過神,就在接下來的未來展望環節見到了兩位(或者三位,算上頭像的話)屬於2024年的英雄。其中有一位手持巨大鑽頭、在地上地下鑽進鑽出的考古學家,此人正是本期《守望譯事》的主角,本名斯隆·卡梅隆,一半墨西哥血統,一半加拿大血統,《鬥陣特攻》的第40位英雄——“探奇”。

《鬥陣特攻》第40位英雄——“探奇”
探奇
考古、冒險、黃沙漫天,這些要素結合起來總讓人想到《奪寶奇兵》、《木乃伊》等經典的動作冒險電影。“探奇”同樣身為《鬥陣特攻》世界觀內考古組織“尋跡者”的成員,身上自然也少不了冒險的影子,甚至直接體現在了代號上。
“探奇”的英文原文是Venture,這個詞正是“冒險”的意思。與我們平時更熟悉的冒險Adventure不同的是,Adventure是名詞的冒險,而Venture是動詞的冒險。Venture本身雖然也可作名詞使用,只是作名詞時表示的是具有風險的企業或經營活動。
拿到Venture這個代號後,我們結合人物設定,首先確定取的是“冒險”之意,和風險投資之類的屬性沒有關係。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頭腦風暴:有“探險客”,在結尾加個“客”表示從事探險活動的人(在“索傑恩”的《守望譯事》裡提到過這個點子);有仿照“奪寶奇兵”而成的“探險奇兵”;有音譯的“聞徹”,“聞”可作博學多聞解,“徹”可象徵學問之深,也表示貫穿地面之通徹(這種在音譯基礎上附和含義的做法後來用在了“駭災”身上);甚至還有想不出來自娛自樂開始擺爛的怪名字“破忒土”(Potato)……
看著文檔上的一串串名字,筆者忽然想起當年作為普通玩家最感到眼前一亮的譯名——“獵空”。負責《鬥陣特攻》本地化的初代前輩曾在論壇發帖介紹過Tracer是怎麼翻成“獵空”的,簡單概括下就是:Tracer本意是追蹤者、曳光彈,結合莉娜英國皇家空軍試飛員的身份、勇敢而機靈的特質、穿梭時空的能力,最後選擇了“獵空”二字。既讓人想到戰機逐獵長空的迅捷,也有穿越時空追獵敵人的機敏,非常契合莉娜的人設。
“獵空”由動詞“獵”加上名詞“空”組合而成,這樣的格式簡約又有範,或可活用於本次。仿著此般思路,筆者得到了“探奇”。一番搜索後驚喜地發現,這個名字背後大有文章可作。 “尋幽探奇”出自南宋理學家陸九淵的文章《游龍虎山記》,文中寫道:“至其尋幽探奇,更泊互進,迭為後先,有若偶然而相從。”

出自《象山先生全集》第七冊,陸九淵著
資料看到這裡,筆者不禁一拍大腿,就是它了!字面上,“探奇”是探索奇物、奇境之意,本就足夠契合斯隆身為考古學家的設定;而隱含著沒有講出來的另一半“尋幽”則更符合這位角色鑽進幽深地下的行事風格。這個代號以開口音“探”開頭,閉口音“奇”結尾,連念起來都和當年的“獵空”一樣靈動活潑、朗朗上口。就這樣敲定了最終的“探奇”。

在幽深地下探尋奇境的“探奇”(感謝@YShuaaaaaaaa的創作)
後來有幾段相關材料都用Venture一詞玩起了文字遊戲。比如“探奇”的漫畫和動畫短片的標題都叫Venture’s Adventure,把Venture唸了兩次,對應地,中文就叫“探奇的探險”,我們也用兩個“探”字實現了音韻的重複;第10賽季的賽季標題叫Venture Forth,直譯是勇往直前,而賽季宣傳片裡,“探奇”有一段打破第四堵牆的臺詞說:“這賽季的標題居然寫著我的名字。”我們把“探奇”二字埋進標題裡,就有了“探尋奇境”。這個名字一再證明了它有多麼好用。
地殼震擊
從本地化工作的視角出發,“探奇”的技能組裡最值得說道的是終極技能“地殼震擊”,使用該技能時,“探奇”的智能挖掘鑽會積蓄強大的能量,對準地面釋放出猛烈震波。這個技能不論是名稱還是大招臺詞都有一番故事。

“探奇”釋放威力巨大的終極技能“地殼震擊”
“地殼震擊”原文為Tectonic Shock,其中Tectonic的本意是“構造”,常見於建築學和地質學領域。筆者在處理這個譯名時諮詢了從事地質學研究的朋友,地質領域的“構造”指的是岩層或地層體在地球內外應力作用下發生變形或位移留下的形態。而中文所說的構造在英文裡有兩種對應:Tectonic和Structure。Tectonic重點關注板塊運動、碰撞、拉伸等大尺度地殼、地幔的地質活動,Structure則關注地層、岩石中褶皺、斷層、節理等較小尺度的構造現象。二者互補,Tectonic提供了大地構造背景,而Structure聚焦於構造運動在底層或岩石中具體的表現。
英文選用Tectonic一詞確實能體現出“探奇”在地質領域的專業性,然而我們的顧慮是,如果照字面直譯為“構造震擊”,沒有經過地質專業教育的普通玩家或許感受不到這個名字和地質的關聯,反而更可能把“構造”當作一個常規的動詞,以為“探奇”放出的震擊是通過某種方式構造出來的。
此時一架天平擺在我們面前,一端是專業性,另一端則是普通玩家的接受度。畢竟不可能要求每個玩家都先修個地質學位、能感受到用詞的專業程度後再來玩我們的遊戲,在這個例子中,追求極致的專業性反而可能讓我們傳達不出想要的專業性。我們要做的是在天平上找到平衡。
最終我們選定的終極技能名稱為“地殼震擊”。相比專業性的極致——“構造”,“地殼”(英文為Crust)更易接受,畢竟小時候就學過地球的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雖然範圍和定義上跟“構造”有所差異,但“地殼”比起更通俗的“大地”又多了些專業性,是符合我們需要的平衡答案。
轟轟鑽機隆隆震地
施放終極技能時,“探奇”玩家自己和敵方玩家都會聽到極具震懾力的臺詞:“轟轟鑽機,隆隆震地!”這段臺詞的英文原文是:Excavation Initiation! 字面直譯為:“挖掘(工作)開始!”按說直接這麼翻譯也是OK的,畢竟意思已經到了,但總感覺還是可以精進一下。
如果只是單純想表達“開始挖掘“,原文本可以簡單寫成Start digging,之所以用Excavation Initiation,一方面是詞彙高級點,更重要的一點也是要構造出音律蜿蜒曲折,又押-ation之韻的感覺。大家可以再聽一次英文版的語音感受一下:https://voicewiki.cn/w/images/1/13/000000067243.0B2_en.mp3(感謝語音維基網站對《鬥陣特攻》語音的整理)
要讓詞彙高級點,我們可以把“開始“替換為“啟動”,更符合開啟一臺機械裝置或者讓一項工程項目動工的感覺。可改寫成“挖掘鑽頭,啟動!” (什麼,你說寫成“淵深啟動”?叉出去!)還是沒有音律蜿蜒曲折的感覺。
一番苦苦思索後,筆者的目光盯上了另一句並未正式採用的終極技能臺詞:“轟隆震地!”“轟轟隆隆”很符合終極技能地動山搖的感覺,本身還押韻;技能效果的確在“震地”,又和武器“鑽機”押韻,如此美妙!看著構造出的“轟轟鑽機,隆隆震地”,雖然也猶豫這麼念會不會有點傻,但看過“探奇”的全部臺詞後,發現這名角色還是挺愛玩文字遊戲的,而且這樣帶點俏皮勁的表述也符合人物性格。更何況這段臺詞的優勢實在太明顯了,氣勢十足的同時和技能效果相吻合,還符合我們對音律蜿蜒曲折又押韻的需要,就是它了!請大家再次聽聽簡體中文版的終極技能語音:https://voicewiki.cn/w/images/5/51/000000067243.0B2_zh.mp3
被“地殼震擊”震到自己也“蜿蜒曲折”了的“探奇”(感謝@漢堡人十水 的創作!)
諧音梗“鑽”業戶
很多朋友可能都聽筆者抱怨過,單就臺詞翻譯領域來說,最讓筆者咬牙切齒的角色是溫斯頓,因為這頭太空猩猩的臺詞時不時就要冒出一句雙關,害得筆者染上了無時不刻不在琢磨諧音梗的職業病。等做到“探奇”臺詞的本地化工作時,筆者更是兩眼一黑,怎麼又來?上文提到過“探奇”挺愛玩文字遊戲,溫斯頓的雙關有一種基因改造大猩猩學會說人話之後想盡辦法在各個角落折磨人的美感,而“探奇”的雙關則術業有專攻,專注於挖掘、考古、鑽頭。下面且聽筆者“倒倒苦水”。
伴隨“探奇”一同上線的有一條可解鎖語音,原文是“I can dig that!”這裡的Dig字面意思是挖掘,同時在俚語裡還可表示喜歡,可以當作like來用,不妨理解成“深得我心”的感覺。所以“探奇”這句話有兩層含義:“我可以把那東西挖出來”和“我可以喜歡那東西”。既然要體現是個諧音雙關,我們可以利用中文裡jué這個音,把“挖掘”和“覺得”串聯起來。最後就有了:我“掘”得很棒!(簡體中文配音:https://voicewiki.cn/w/images/5/56/000000067E8A.0B2_zh.ogg)
另有一條可解鎖語音,原文為:“If it ain't Baroque, don't fix it!”本來是想說“東西沒壞就不用修”,然而此處把Broke“壞了”改成了諧音的Baroque,後者即為巴洛克,是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涵蓋了包括繪畫、音樂、建築等整個藝術領域。這樣一來,句子的意思又變成了“不是巴洛克風格(的古董/作品)就沒必要修復“。
雖說Baroque一詞源於法語的barroque,表示“不規則的形狀”,可中文是音譯的,找不到什麼能用的雙關。1991年的迪士尼動畫電影《美女與野獸》中,座鐘管家葛士華跟貝兒做介紹時也用過這句詞,然而當時的中配是:“如果不是巴洛克,那就別管它了!”同樣沒有傳達出“探奇”想玩的諧音雙關,看來還得自己動手。從考古學家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強調的關鍵詞有“壞”和“修”,至於是不是巴洛克時期的,反而沒有那麼重要。如此一來,最後構造出:把古董修壞了,得算“害修”!(簡體中文配音:https://voicewiki.cn/w/images/5/50/000000067E86.0B2_zh.ogg)體現出是刻意講諧音冷笑話,目的就達到了。
愚人節活動期間,“探奇”的終極技能對敵語音會變為:“This is not a drill!”這裡的drill除了“鑽頭”的本意,還有“演習”的意思。沒錯,就是我們在彈幕裡常看到的梗:這不是演習!然而英文版裡“這不是鑽頭”和“這不是演習”渾然一體,中文實在沒辦法把“不是演習”跟“探奇”的核心元素鑽頭巧妙地結合起來。既然如此,為了保證愚人節語音既好玩又和英雄特性相關,我們只能忍痛割愛,捨棄“演習”保留“鑽頭”,湊成一個鑽頭有關的諧音:是鑽頭,不是磚頭!(簡體中文配音:https://voicewiki.cn/w/images/8/83/0000000668BC.0B2_zh.mp3)
如果“探奇”的終極技能已經就緒,按Z鍵跟隊友報告時會說:“Ultimate's ready! You know the drill.”看看,還在Drill!這裡的drill也是雙關,這個詞本身表示“鑽頭”,“know the drill”又表示懂規矩,由此一來後半句就有兩層意思:“你們知道鑽頭(的厲害)”和“你們懂的”。這種程度交給已經被溫斯頓毒打過多次的筆者已經不算什麼問題了。既然是“探奇”,一定要保留“鑽頭”要素,跟“鑽”同音的還有“攥”,可以譯作:終極技能準備就緒!我已經“鑽”在手心裡了。(簡體中文配音:https://voicewiki.cn/w/images/f/fd/000000066C91.0B2_zh.ogg)
菩薩心腸
隨著第10賽季開啟,“探奇”正式加入《鬥陣特攻》的可選英雄陣容,官方在賽季開啟當天推出了“探奇”的英雄宣傳片——《探奇的探險》。這部短片中,“探奇”嘴皮子像上了發條一樣飛快地講述了自己從“黑爪”手中奪回文物的故事。對筆者而言,也有一點獨特的體驗,以往的臺詞都是一句一句分行的,而這部短片的臺詞稿整個併成了一句話,真不愧是“探奇”,有種漫畫裡嘴炮角色開口就是一個超大氣泡框的感覺。
臺詞中有一段說“The reliefs there led me all the way to the Shambali, who were kind enough to direct me.”結合畫面內容來看,“探奇”看到牆上的僧侶浮雕,聯想到香巴里的智械僧侶,
因此找了過去。這裡的reliefs指的不是解脫、救濟,而是牆上的浮雕。本句按字面直譯為:“那裡的浮雕指引我一路來到香巴里,它們能為我指路真夠善良的。”這樣的直譯存在一個問題,led me all the way和direct me其實都表示“指引”,說兩遍顯得重複囉嗦。另外這段內容雖沒有口型,但仍要對時(使錄製出的中文句子的時長和原文句子相同),如果譯文說得太長可能會導致後續的句子對不上畫面。


指引“探奇”去香巴里的浮雕
所以在翻譯時我們索性把“指引”的部分都放在前半句,後半句著重表達對浮雕指引的讚美,這樣整句臺詞的表達更清晰,也省出了寶貴的空間。另一方面,結合畫面上的僧侶形象,讚美的內容也可以更貼合文化,畢竟“探奇”作為考古人員,瞭解各種文化背景,能說些很應景的俏皮話也很合理嘛。經過一番調整,便得到了最終版本的臺詞:“而那裡的浮雕指引我去了香巴里,真是菩薩心腸啊。”
結語
“探奇”的登場將此前在死鬥地圖佩特拉中提及過的考古組織“尋跡者”帶到了臺前,而這位活潑熱情的角色也為《鬥陣特攻》的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在此感謝簡體中文版“探奇”的配音演員林婧南老師,她專業的演繹和對“探奇”性格精益求精的把握都為這名角色在簡體中文版裡的表現注入了靈魂。甚至在“探奇”的錄音過程中,筆者臨時被委以重任,淺淺客串了一把錄音導演(只導了很少一點臺詞),林婧南老師也用自己身為專業配音導演的經驗為筆者提供了很多鼓勵和支持。
感謝@肖寶貝 (此人強烈要求筆者給他署這個名)為地質學相關知識提供的建議,感謝@佛羅倫娜III號機 為本文初稿提供的建議和意見!感謝各位幕後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也辛苦各位耐心讀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