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慈悲——深度解析明日方舟博士和巴别塔的原型和剧情


3楼猫 发布时间:2024-05-20 12:34:53 作者:惟微 Language

很多方舟玩家吹嘘方舟的剧情并非是空穴来风,起码在我玩过的游戏中,方舟的文案和剧情在深度和广度上放眼二游甚至是整个游戏圈都是很有水平的,但是大部分人只是朦胧地感觉好,但并不明白其中好在哪里。我记得我高考那年方舟正好出,当时并不太在意,玩了段时间就退坑了,直到后面几年它的剧情也并不引人注目,时好时坏。大概是从霜星和愚人号开始,整个剧情水平开始慢慢提升,在巴别塔到达了它的最顶端,就连最新主线慈悲灯塔也不及巴别塔的优秀,尤其是有关博士身世和巴别塔的剧情,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深刻且精彩的。
方舟的编剧明显有着更大的野心和实力,他并不完全按照现实来仿照,而是基于自己的理解把素材进行有机的缝合,因此编剧会一定程度上修改现实的原型。接下来的观点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泰拉的故事和设定太多太杂了,个人能力有限,再加上鹰角不断地更新世界观设定,因此只是筛选主要内容以和后面的深刻寓意相呼应。总而言之,此文我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尽管部分内容对于有些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我将从剧情原型和寓意两个部分来深度解读方舟剧情。


一.犹太人的苦难历史:上帝的国近了

毫无疑问,博士,萨卡兹和泰拉文明,特蕾西娅和特雷西斯的故事,取材于犹太人的历史、宗教、乃至基督教诞生的历史。在人类的历史上,犹太人曾经的国度叫做以色列,然而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以色列被无数次地毁灭和重建。犹太人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在漫长的被奴役和流浪的历史中,产生了他们的领袖和先知摩西。

当犹太人逃出埃及后,他们来到了西奈山前,在山上,摩西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他们所崇拜的唯一真神立了一个契约。这个唯一真神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只记辅音不记元音,写作“JHWH”。后世的语言学家们推测,这个唯一真神的名字应该念作“雅赫威”。后来基督教从犹太教产生之后,超出了以色列而传播到希腊罗马世界,在希腊语中,这个名字就发音为“耶和华”。所以基督教崇拜的上帝就叫耶和华了。 ——《基督教与西方》 赵林著
摩西和上帝签订了十条诫命,只要犹太人遵守十诫,上帝许诺把犹太人带到一个流着奶和蜜的国度,在那里幸福地生活一千年,并且惩罚那些曾经欺辱犹太人的民族。这是一个契约,或者是约定,叫做“旧约”。然而几百年过去,犹太人的苦难不减反增,他们痛定思痛,认为这都是他们违约应有的惩罚:上帝要磨炼犹太人,一直到他们坚定了信心和意志,不再干那些违背十诫和其他律法的事情,上帝才会兑现他的承诺。这样,犹太人的苦难意识和不幸意识就转化为一种深重的罪孽意识,犹太人把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对上帝的不敬,是他们自己没有遵守十诫的约定,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摩西十诫

摩西十诫


摩西在西奈山与上帝订立的约主要体现为“摩西十诫”,这十条诫命的内容非常简单,它们是:1,只崇拜唯一上帝而不可信仰别的神;2,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3,不可妄称神的名;4,须守安息日为圣日;5,须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和财物。
从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俘虏的犹太人中出现了这样的预言:在犹太人遵守约定之后,上帝将派出救世主降临,带领他们走出苦难,惩罚其他欺辱犹太人的民族,这个救世主叫做弥赛亚,在犹太语中意思是“国王”,意味着这位救世主将是犹太人的国王,重新建立犹太人的国度。弥赛亚主义是一种社会解放的理想,它意味着种族复兴崛起,幸福降临,以及向其他种族复仇的心理。
在公元1世纪左右,耶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耶稣被许多追随者奉为犹太人的弥赛亚。彼时的犹太教内部有许多派别,其中和罗马统治者关系很好的犹太教派别叫做法利赛人,他认为耶稣不是弥赛亚而是个招摇撞骗的骗子,因为耶稣的许多理念和犹太教完全背道而驰,于是以煽动谋反的罪名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而出卖耶稣的故事。据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第三天,天崩地裂,电闪雷鸣,坟墓裂开了,耶稣复活了。复活之后,耶稣向他的门徒们显现,告诉他们要把他的福音带到外邦人中间去传播,不要再在犹太人中间传播。
耶稣受难

耶稣受难


那么,这种新宗教为什么叫做基督教呢?原因很简单,“救主”一词在希伯来语中发音为Mashiah(“弥赛亚”),而在希腊语中发音为Khristós,在拉丁语中发音为Christus,这个词最早被中国人翻译时,直接音译为“基利斯督”,后来简译为“基督”。所以,“基督”就是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弥赛亚”,即救主的意思。
实在是令许多人费解,出卖耶稣的是犹太人,处死耶稣的也是犹太人,耶稣难道不是犹太人的弥赛亚吗?事实上,恰恰相反,耶稣所宣扬的基督理念完全是和犹太教弥赛亚背道而驰的,甚至是反犹太的。犹太教总体而言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律法严苛的、追求现实解放的宗教,而基督教是一个全人类的、追求心灵信仰的、彼岸世界的宗教。犹太人坚信只有自己的民族才是上帝的选民,而耶稣却说上帝可以宽恕所有人的罪,凡是信仰上帝的都是他的选民;犹太人有许许多多的严苛戒律,耶稣却说律法是人所设的,不必拘泥于律法,只有爱人如己才是必须遵守的律法;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是流着奶和蜜的现实世界,耶稣却说上帝的国不在此岸,而是在彼岸,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心中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在你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就会进入上帝的国。
Sebastiano Ricci - The Resurrection, 1715

Sebastiano Ricci - The Resurrection, 1715


需要注意的是,原罪和罪恶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原罪由亚当夏娃的犯下的,由上帝降下的惩罚,惩罚的内容是人类不再永生,原罪已经通过耶稣背负十字架,用自己肉体的牺牲和上帝达成了和解,或者说约定:凡是信仰上帝的,都免除了原罪,即“新约”,具体表现形式和耶稣一样,死后于彼岸重生。而罪恶是善的反面,是指行凶作恶,是人类自由意志的结果。
ps:以下内容有剧透,建议了解完巴别塔剧情后观看

二. 原罪与宽恕

细心的读者这里可能就有所明白了,萨卡兹的原型之一正是犹太民族,萨卡兹曾是泰拉的原住民,传说是第一位萨卡兹因为触碰了源石(禁果),而导致了几乎所有种族的矿石病,而再加上萨卡兹极易感染矿石病的体质,其他几乎所有种族都仇视且敌对萨卡兹,从而发动了千万年的战争,将萨卡兹的王国:卡兹戴尔毁灭了,提卡兹也变成了流浪的民族:萨卡兹。卡兹戴尔被萨卡兹的领袖无数次地重建,也被无数次的毁灭,这场战争如今也正在持续。值得一提的是,在《旧约》中,偷食禁果的亚当和夏娃都是犹太人(因为旧约是犹太人写的,亚当夏娃自然也是犹太人,同时也是人类的祖先),从而导致了全人类的原罪和上帝的惩罚,并且背叛耶稣、处死耶稣的也是犹太人,因此反犹太主义曾一度在后来基督教的世界中盛行,也是近代反犹太主义的历史成因。
耶稣的历史也和方舟的剧情相呼应,在萨卡兹中,同时出现了两位领袖,特雷西斯和特蕾西娅,他们得到了王冠:文明的存续,团结了萨卡兹,特蕾西娅成为了萨卡兹的王。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俩的观念逐渐背道而驰,特雷西斯依然坚持和选择了复仇和民族,而特蕾西娅选择了宽恕和爱,随着二者的渐行渐远,特雷西斯将特蕾西娅视作威胁,在博士的背叛和帮助下,特雷西斯杀害了特蕾西娅,并在其死后将其复活,将她当做傀儡继续带领萨卡兹不停地进行复仇和复兴种族的计划。
萨卡兹的弥赛亚

萨卡兹的弥赛亚

表面上看来,源石代表着是基督教里原罪的概念,是泰拉一切苦难和罪恶的根源,它导致了天灾和源石病,导致了战争。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泰拉的苦难的真正根源是萨卡兹和众种族的无休止的战争、仇恨和偏见。我完全不认同特雷西斯为了族群忍辱负重,却又理解特蕾西娅,是一个抗压王的观点。因为只有特蕾西娅深深地明白,即使她治愈了源石病又如何?难道战争和仇恨就可以消退了吗?难道没有源石病的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仇恨和苦难了吗?现实世界没有源石病,难道不是一样充斥着战争,仇恨和苦难吗?泰拉的不幸并非是因为源石,而人们着不停仇恨着彼此,不停地追寻着复仇,而复仇带来的只有更多的仇恨和苦难,如果没有办法学会宽恕和爱彼此,泰拉是永远不可能摆脱苦难的深渊。特蕾西娅明白这一点,虽然治愈源石病并不一定能结束苦难,但是它起码代表着一种希望,而特雷西斯的复仇道路注定是行不通的,这才是他们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
特雷西斯的杀手

特雷西斯的杀手


事实上特蕾西娅选择的道路并非是源石病治疗,巴别塔真正给人希望的也并非是源石研究,而是治疗人们的内心的伤疤,治愈那些因为战争而导致的悲剧,这也是为什么巴别塔的人们能放下仇恨,和平地相处。特蕾西娅的能力能让她与他人感同身受,因此她也无比慈悲和宽恕,如前面所说,泰拉的悲剧在于仇恨,因此只有爱能拯救泰拉,慈悲才是特蕾西娅最宝贵的品质和泰拉的解药。但化解仇恨谈何容易呢?萨卡兹痛恨外族,也痛恨让他们原谅外族的特蕾西娅,和外族相比,他们甚至更痛恨特蕾西娅。特雷西斯根本没有理解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杀掉特蕾西娅。

接下来我想谈谈博士杀掉特蕾西娅的选择,博士的选择并非是一个电车难题,而是一个存在主义命题。电车难题的问题在于:人的价值是否被无限夸大了?人的意义是否能被衡量?它的目的是通过一个易理解命题来引起人们对于人文主义的思考,而不是强迫一个人一定要做出选择。
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


什么是人文主义?简单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为了冲击逐渐腐朽的宗教思想而产生的新的思想热潮,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而理性作为人类最崇高的部分,最能代表人高贵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被逐渐地推上神坛,作为抨击信仰的主武器,撼动着信仰和感性的地位,最后,这场战争以基督教惨烈的退场而告终。自此以后,理性成为了不可一世的王者。然而,“屠龙者终成恶龙”,毫不夸张地说,理性已经完全替代了西方世界的上帝位置,一切都要接受科学和理性的审视,不符合它规范的东西统统会被扔进名为“无意义”或者“无用”的地狱里面受苦。被审视的东西当然包含人本身,试想一下这是多么滑稽的事情,要知道当初人文复兴康德、伏尔泰、卢梭推翻宗教统治的立足点正是: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如今神圣的人要被他自己所诞生出来的理性推上解剖台,细细地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充满人性的光辉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充满人性的光辉


人们傲慢地享受着理性精神的胜利,然而,理性和科技带来的巨大变革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恰恰相反,闪耀着人类智慧火花的无数战争机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人们这时候才开始反思为什么引以为傲的理性会给人带来不幸和苦难,如果说现代主义代表的是理性至上主义和理性权威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反理性至上主义,是另一种肯定人类价值的人文主义。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就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最先是由萨特的提出的,萨特致力于建立一种独特的人道主义,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萨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自由,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自由,自由指的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萨特认为人与物是有严格区分的,如果人和物都是本质在先,那么人和物就没有区别了,作为人的尊严和地位就丧失了,因而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作为物的本质是被人赋予的。在萨特之前,存在主义就有许多先驱,比如海德格尔,加缪,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主义者大都是重情感体验的小说家,而非擅长逻辑思辨的哲学家,因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存在的人本身就是第一位的东西,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他东西和人相比是没有价值的,存在主义者一定会对电车难题犯难,因为两边都是存在的人,他们的价值都是无法衡量的。

博士的选择在存在主义那里根本不是选择,因为根本没得选,前文明留下的只有数据,而泰拉文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死去的人已经死去了,没什么比现实或者的人更加重要,难道说,只是为了怀念死去的人,还要看着活生生的人再死一次吗?再说了,这些计划本身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原石计划完全超出了博士的预期范围,这本身就说明了这种理性至上和所谓科学的并非是万能的,生命顽强的毅力,彻底冲破了冷酷无情的,精密的科学计算,展现了他的渺小和伟大。但彼时的博士并不是这么想的,我相信如果重来博士一定会选择后者。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博士还是选择了杀掉特蕾西娅,即便如此,善良的特蕾西娅也选择了宽恕和原谅,只是清洗了记忆。我认为这里处理的不好,应该让博士记住一切,背负罪孽去偿还,这样才更悲剧不是吗?
特蕾西娅的悲剧在于,她注定是无法平息萨卡兹的怒火和仇恨的,她太懂这种感觉,深陷复仇的漩涡,尽管想要抽身,但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自拔,无助,堕落,她也无能为力,她只能原谅,宽恕人们的罪。甚至,罗德岛能否治愈源石病也无从得知,即使治愈了,泰拉的苦难,能否远去呢?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复仇这条路,只会带来更多的复仇,只有无尽的黑暗和深渊。因此只能寄希望治愈源石病,希望人们能互相理解,正如她的台词所说:时间会弥合伤口,爱意会抚平疤痕。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