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in the high way to hell——《地下墓穴》影评


3楼猫 发布时间:2025-04-06 12:32:27 作者:_qfvvfq Language

”Dinanzi a me non fuor cose create
Se non etterne, e io etterno .
Lasciate ogne speranza, voi ch'intrate.
我之前,万象未形
只有永恒的事物存在
来者啊,快将一切希望扬弃“

但丁的《神曲》已经将舞台搭建完毕,接着人物出场,循着尼古拉·弗拉梅尔(Nicolas Flamel)贤者之石的指引,手握玫瑰之匙,开始了一场通往地狱“V”型之旅。
其实本片的叙事结构在电影标题显现的那一刻就有所显露,竖置的菱形,上下对称,也暗示了女主一行人将要开展的冒险的结构。
影片标题的菱形

影片标题的菱形


在进入到电影分析之前说一段题外话,电影本身的叙事及其简洁,毫不拖泥带水,情节推进也相当流畅,几乎是得到了上一幕的线索之后,马上就对下一幕进行展开,而这种不拖沓的叙事手法也和电影本身的拍摄概念相得益彰。电影采用的是伪纪录片的拍法,人物手持摄像机和头戴灯具里的针孔摄像机的摇晃带来了异常的沉浸感。本片的主要段落里用到了五台摄影机,并且随着故事的进行在不同机位之间高速切换,同时随着摄影机数量的变化,得以从不同视角观察这个探险团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在我看来,导演的这些尝试既满足了伪纪录片视角下的真实,又保证了故事从始至终的张力,起码在为概念服务这一块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无意拉片,只想把电影中涉及到的神秘学概念以及导演对其的运用做一点浅显的分析,并揭示整部影片结构上的暗喻。以下便是。
开篇是女主,一位取得了多个UCL学位的年轻学者(主要涉及到历史、考古、和神秘学,也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想要继承其父的遗志,找到传说中的贤者之石,踏上了去伊朗地下洞穴寻找玫瑰之匙的旅程。随着在军方把洞穴炸毁之前她得到了密文,去到了巴黎,同时也是尼古拉·弗拉梅尔生活过的城市,找到了会亚兰语的前相好(以下都称乔治),在这位可能是最著名的炼金术士墓碑的背面用灼烧的方式解开了谜题,获得了一个不存在于绝大多数人记忆中的一个神秘地点——所谓的地狱之门。女主在其父研究笔记和乔治经历了一系列怪异事情,比如一群赤身裸体的女邪教徒,不停响的老旧电话,吊死的人。之后一行人到达了一个装满财宝的密室,女主按照指引也获得了伪贤者之石。在取下石头的同时触发机关,误打误撞摸到了地狱之门的入口,进去后是一个镜像的密室,同时也迎来了地狱对众人的审判,随着同伴一个个的皈依于地狱,人数也只剩下三个人,之后这三人试图寻找到地狱的出口并逃出生天。在逃跑的过程中遇到了可怕的幽灵和恶魔,咬开了乔治脖子上的血管,而在此时女主意识到了拿到的是伪贤者之石,随即返回那个镜像的密室,安装回了假的贤者之石,通过一面镜子获得了
隐藏之石(The Hidden Stone),而镜子里的女主本人便是这隐藏之石——真正的贤者之石。女主返回以自己的力量救了乔治,愈合了他的伤口,随即三人找到一个井盖,打开后返回地面。伴随着女主一套不追求财富,只寻找真相的论述,影片结束。
整部影片看下来,给我的感觉主角团的这场冒险这是一次赫尔墨斯式的炼金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从赫尔墨斯文集开始说起。简而言之该文集是传说中的希腊人物赫尔墨斯·特里斯梅吉斯托斯所著的文本,他是希腊神赫尔墨斯和埃及神托特的结合体。这个文集分两大类,分别是技术类和宗教哲学类。技术类涵盖了占星术、医学和药理学、炼金术和魔法,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翡翠石碑(Emerald Tablet);宗教哲学类主要以一篇篇论文的形式阐述了人、宇宙、上帝的关系,所以涉及到人类学、宇宙学和神学。
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托斯 (Hermes Trismegistus),锡耶纳大教堂的地板马赛克

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托斯 (Hermes Trismegistus),锡耶纳大教堂的地板马赛克

而赫尔墨斯式的炼金术表面上看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转化将铅变为黄金,而实际上是一条把混沌灵魂转化为与永恒和神性合一的神秘哲学道路。其理论认为“外在的金属转化不过是内在灵魂转化的投影。真正的“大作”(Magnum Opus)是炼化人自身,使之升华为“神人合一”的存在。”炼金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黑化(Nigredo)、白化(Albedo)、黄化(Citrinitas)和红化(Rubedo)。分别对应了坠入黑暗、净化之光、心智之光和灵魂合一。以上只是对于赫尔墨斯文集和赫尔墨斯式炼金的最简要介绍,而我们只需知道这个文集所带来的影响。“赫尔墨斯主义”(Hermeticism 或 Hermetism)是一种结合了哲学、宗教、占星术、炼金术、神秘学和宇宙论的思想体系,源自公元前后希腊-埃及文化圈,是西方神秘传统的核心根源之一。而影片的英文标题As Above, So Below也是出自于翡翠石碑,其拉丁文原文是“Quod est superius est sicut quod inferius, et quod inferius est sicut quod est superius.”英文翻译则是“That which is above is like to that which is below, and that which is below is like to that which is above.”接下来分析与影片结构的对应。
 老彼得·勃鲁盖尔 菲利普·加勒的铜版画《炼金术士》 (1558 年)

老彼得·勃鲁盖尔 菲利普·加勒的铜版画《炼金术士》 (1558 年)

电影一上来是女主在伊朗寻找玫瑰之匙(Rose Key),那为什么是伊朗呢?这就要从神秘学的起源讲起。伊朗在1935年之前一直被外界称为波斯,而早在公元前600年,希腊人就将这一地区称为波斯,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伊朗人。插句题外话,伊朗在原始伊朗语写为aryānām,《波斯古经》的阿维斯陀语写作airyānąm,意思是属于雅利安人的。在梵语中,「雅利安」的词源आर्य(ārya),就是指「光荣,可敬、高贵」的意思。选择伊朗这个地方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其地理与文化上,长期是神秘学、赫尔墨斯主义与炼金术的核心传播地带。起源于该地区的祆教(Zoroastrianism,音译为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后来更为人所熟知的拜火教。因其讲求的二元论,也就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所以其对于西方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不仅宗教方面影响了犹太教与其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神秘主义方面也奠定了炼金术的二元论基础。女主所寻找的玫瑰之匙并不是一把具体的钥匙,其中玫瑰象征的是“真理之花”或“智慧的绽放”,钥匙则象征“通向神秘界域”的能力。而女主整个在伊朗寻找钥匙的过程则象征了炼金术的第一个阶段——黑化。而伴随着军方的轰炸这一背景则暗合了黑化所代表的解构与混沌、自我灵魂瓦解的夜晚。值得一说的是这个钥匙的密文是刻在牛身上的,我个人理解是,牛是物质世界的象征,而物质世界中的钥匙可以开启通往内在世界的入口。
电影中刻有“玫瑰之匙”密文的牛

电影中刻有“玫瑰之匙”密文的牛

紧接着主角来到巴黎,解开了尼古拉·弗拉梅尔石碑上的秘密,指明了地狱之门就在巴黎地下墓穴的一条神秘通道里。这里展开讲讲,之所以要提到尼古拉·弗拉梅尔,因为此人以其对炼金术中的大奇迹(Magnum Opus)——贤者之石的研究。贤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也称哲人之石,是炼金术的终极大成,有点石成金,医治百病,使人长生不老等功效。而尼古拉·弗拉梅尔在历史上宣称自己通过破译了一炼金书,此书原属于一位神秘的犹太炼金术士,其中记载着复杂的符号和文字。尼古拉和妻子佩蕾奈尔在长期的实验中,探索了贤者之石的神秘过程。他们研究了有关水银、硫磺、盐等元素的转化过程,并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最终据称成功地制造出了能够转化金属的物质。当然以上事迹皆为传说,但尼古拉这个人是真实存在于法国瓦卢瓦王朝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炼金术士,也被被许多现代炼金术士和神秘学研究者视为精神导师,他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许多现代的炼金术研究和神秘学探索中,J.K.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最伟大的巫师——尼可·勒梅也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说回电影,主角通过当地的一群地下墓穴爱好者的陪同,进入到了地下,经历了“鬼打墙”式的旅途,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地狱门前并取得了伪贤者之石,但这时主角还未意识到。而这一过程象征了炼金术中的第二个阶段——白化。这一过程通常的涵义是灵魂净化与对抗内在恐惧。这也和影片故事对应上了,主角一行人各有各的小九九,女主是没有和她父亲自杀前好好讲最后一通电话;乔治是答应了去找人救溺水的弟弟,但为时已晚,弟弟溺死在洞穴的水中;而前面提到的墓穴爱好者的头头(Papillon)导演没有明说,但根据画面可以得知他是因为某些过失行为导致好朋友烧死在车里,之后他内心一直在抗拒是自己的原因导致朋友的死亡;而爱好者中另外一个人(Zed)这些人的悲剧经历多少都带有“背叛”的意味,这个在第三阶段会细说。
尼古拉斯·勒梅的墓碑 巴黎克鲁尼博物馆(1418年)

尼古拉斯·勒梅的墓碑 巴黎克鲁尼博物馆(1418年)

正如当时维吉尔与但丁在地狱之门前看到的一样,这几个人爬过了刻有那句名言“来者啊!快将一切希望扬弃!”的甬道,终于来到了地狱。但不像期待中的景象,是一个和地狱门前的密室呈镜像的一个密室,此时,上下颠倒,上如下,下如上。当女主试图用手里的伪贤者之石救助第一名受地狱审判的队友时,并没有让她死而复生,所以他们接着朝着地狱深处前行,正如他们朝着人间前行。这里做一个插入介绍,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界(Inferno)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总共分为九层,第一层(Limbo)是出生于基督之前未受洗的异教徒,在此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贪食、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奸、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刑罚。在地狱中,每种罪恶都会遭到反向惩罚。不过导演将地狱界做了电影化叙事的改造,变为了只有一层,那就是九层里面最严重的罪行——背叛。但丁世界观下背叛等同于对神圣秩序的根本破坏,是灵魂最彻底的堕落。深入地狱的路程其实是前面来到地狱之门前路程的镜像。此时同行的只有四人,女主、乔治、Zed和Papillon,接下来接受审判的是Papillon,他由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被眼前的幻像(前文提到的着火的车)拉扯着进入地狱。最后三个人在通过本片最恐怖的场景时,乔治被墙上涌出的地狱头颅(参考暗黑4莉莉丝大战伊纳瑞斯时候的地狱之柱)啃下脖子上的一块肉,随即大出血,女主此时掏出假的贤者之石试图拯救乔治,但无果。情急之下智慧之光闪烁,她想到了父亲笔记中的“重整乱象,乃可见隐蔽之石”,返回地狱入口归还伪贤者之石,在镶嵌假石头的石碑上擦除灰尘,发现了一面镜子,意味着真正的贤者之石就是女主自己,返回时遇到了上吊的父亲的幻像,女主拥抱了父亲并说出忏悔之词,随即幻像消失。接着跑到乔治处以自己的双手复活爱人。这一段象征了炼金术的第三个阶段——黄化。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智慧和灵知之火的显现,代表着智慧与光从内而生思想与精神整合。只差最后一步了。
米开朗基罗·卡埃塔尼 但丁《地狱》的横截面 (1855 年)

米开朗基罗·卡埃塔尼 但丁《地狱》的横截面 (1855 年)

几个人即将迎来旅途的终点,地狱的最深处也是通向光明之处,炼金术的基础二元论又一次得到了印证。三人来到最后的地方,出口的位置。打开井盖,拥抱新生。这一段虽然短,但是点了好几个题,我一个一个来说。首先也是炼金术的最后阶段——红化。此时灵魂与身体、阳与阴、上与下合一,最后三人站在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的河边,同时也间接完成了奇迹之作(Magnum Opus)。其次是点题片名As Above, So Below,通向地狱的旅程如同走出地狱的旅程,而走出去的关键是忏悔,忏悔这一动作乃是教徒的日常之事,这个过程中Papillon一直在否认,后果则是永远留在了地狱。最后也是最深层次的点题,也就是“三”这个数字,代表着象征体系的统一性。就是《神曲》、神秘主义和基督的内构一致性。但丁的作品中,主角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象征着从堕落到净化再到神圣合一的灵魂旅程,此为第一个“三”;炼金术代表的神秘主义中,从原料到转化再到Magnum Opus的过程,此为第二个“三”;基督教核心教义,一个上帝存在于三个永恒且同质的神格之中,所谓的圣父圣子圣灵,此为第三个“三”。这三个“三”最后由三个走出地狱的人诠释为了一个Magnum Opus,至此三位一体。
“信仰之盾”或“三位一体之臂”是这一教义的古老象征

“信仰之盾”或“三位一体之臂”是这一教义的古老象征

以上四段便是影片结构对应的赫尔墨斯式炼金术的四个过程,也是我对于本片的解读。最后再插几句,主角在解密的过程中也提到了一些古埃及神话中的一些符号,比如说秃鹫和圣甲虫。也是因为古埃及是神秘学其中一个古老的流派。由于古埃及在后来被罗马帝国所吞并,被成为罗马文化的一部份。秃鹫在这里代表涅赫贝特(Nekhbet),她的象征就是一只头戴阿特夫冠,脚抓绳环和羽毛权杖的展翅秃鹰,也被称为这个世界的女性创造者,这一身份可能是暗指了主角的女性身份,在冒险中的一系列勇敢表现最后带领其他两个男性走出了地狱,迎来了他们的新世界。圣甲虫也叫死亡甲虫,是古埃及的一种象征符号,也指雕刻成圣甲虫样的物品。其最常用作护身符,也会在政府印章上作为皇室的象征而出现。到了新王国早期,圣甲虫也会被放到木乃伊的棺椁中,起到守护遗体的效果,这也暗指了取得贤者之石密室中为什么会躺了一具700年也没有腐坏的圣殿骑士的遗体。
基于古代描绘的奈赫贝特的插图,其双翼张开,头戴阿提夫王冠,手持戒环和羽毛权杖。

基于古代描绘的奈赫贝特的插图,其双翼张开,头戴阿提夫王冠,手持戒环和羽毛权杖。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哈特尼弗之心圣甲虫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哈特尼弗之心圣甲虫

本文抛砖引玉,电影结构和炼金术过程的对应也仅是一家之言,本意是借由这部电影引发更多关于神秘学的思考。在我看来神秘学不是所谓的封建迷信,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开枝散叶,不仅影响了现代化学和天文学,也在艺术和哲学领域有它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观点也认为赫尔墨斯主义甚至早于摩西律法。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