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in the high way to hell——《地下墓穴》影評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4-06 12:32:27 作者:_qfvvfq Language

”Dinanzi a me non fuor cose create
Se non etterne, e io etterno .
Lasciate ogne speranza, voi ch'intrate.
我之前,萬象未形
只有永恆的事物存在
來者啊,快將一切希望揚棄“

但丁的《神曲》已經將舞臺搭建完畢,接著人物出場,循著尼古拉·弗拉梅爾(Nicolas Flamel)賢者之石的指引,手握玫瑰之匙,開始了一場通往地獄“V”型之旅。
其實本片的敘事結構在電影標題顯現的那一刻就有所顯露,豎置的菱形,上下對稱,也暗示了女主一行人將要開展的冒險的結構。
影片標題的菱形

影片標題的菱形


在進入到電影分析之前說一段題外話,電影本身的敘事及其簡潔,毫不拖泥帶水,情節推進也相當流暢,幾乎是得到了上一幕的線索之後,馬上就對下一幕進行展開,而這種不拖沓的敘事手法也和電影本身的拍攝概念相得益彰。電影採用的是偽紀錄片的拍法,人物手持攝像機和頭戴燈具裡的針孔攝像機的搖晃帶來了異常的沉浸感。本片的主要段落裡用到了五臺攝影機,並且隨著故事的進行在不同機位之間高速切換,同時隨著攝影機數量的變化,得以從不同視角觀察這個探險團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在我看來,導演的這些嘗試既滿足了偽紀錄片視角下的真實,又保證了故事從始至終的張力,起碼在為概念服務這一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無意拉片,只想把電影中涉及到的神秘學概念以及導演對其的運用做一點淺顯的分析,並揭示整部影片結構上的暗喻。以下便是。
開篇是女主,一位取得了多個UCL學位的年輕學者(主要涉及到歷史、考古、和神秘學,也具備一定的急救知識),想要繼承其父的遺志,找到傳說中的賢者之石,踏上了去伊朗地下洞穴尋找玫瑰之匙的旅程。隨著在軍方把洞穴炸燬之前她得到了密文,去到了巴黎,同時也是尼古拉·弗拉梅爾生活過的城市,找到了會亞蘭語的前相好(以下都稱喬治),在這位可能是最著名的鍊金術士墓碑的背面用灼燒的方式解開了謎題,獲得了一個不存在於絕大多數人記憶中的一個神秘地點——所謂的地獄之門。女主在其父研究筆記和喬治經歷了一系列怪異事情,比如一群赤身裸體的女邪教徒,不停響的老舊電話,吊死的人。之後一行人到達了一個裝滿財寶的密室,女主按照指引也獲得了偽賢者之石。在取下石頭的同時觸發機關,誤打誤撞摸到了地獄之門的入口,進去後是一個鏡像的密室,同時也迎來了地獄對眾人的審判,隨著同伴一個個的皈依於地獄,人數也只剩下三個人,之後這三人試圖尋找到地獄的出口並逃出生天。在逃跑的過程中遇到了可怕的幽靈和惡魔,咬開了喬治脖子上的血管,而在此時女主意識到了拿到的是偽賢者之石,隨即返回那個鏡像的密室,安裝回了假的賢者之石,通過一面鏡子獲得了
隱藏之石(The Hidden Stone),而鏡子裡的女主本人便是這隱藏之石——真正的賢者之石。女主返回以自己的力量救了喬治,癒合了他的傷口,隨即三人找到一個井蓋,打開後返回地面。伴隨著女主一套不追求財富,只尋找真相的論述,影片結束。
整部影片看下來,給我的感覺主角團的這場冒險這是一次赫爾墨斯式的鍊金過程。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要從赫爾墨斯文集開始說起。簡而言之該文集是傳說中的希臘人物赫爾墨斯·特里斯梅吉斯托斯所著的文本,他是希臘神赫爾墨斯和埃及神托特的結合體。這個文集分兩大類,分別是技術類和宗教哲學類。技術類涵蓋了占星術、醫學和藥理學、鍊金術和魔法,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翡翠石碑(Emerald Tablet);宗教哲學類主要以一篇篇論文的形式闡述了人、宇宙、上帝的關係,所以涉及到人類學、宇宙學和神學。
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托斯 (Hermes Trismegistus),錫耶納大教堂的地板馬賽克

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托斯 (Hermes Trismegistus),錫耶納大教堂的地板馬賽克

而赫爾墨斯式的鍊金術表面上看是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和轉化將鉛變為黃金,而實際上是一條把混沌靈魂轉化為與永恆和神性合一的神秘哲學道路。其理論認為“外在的金屬轉化不過是內在靈魂轉化的投影。真正的“大作”(Magnum Opus)是煉化人自身,使之昇華為“神人合一”的存在。”鍊金分為四個過程,分別是黑化(Nigredo)、白化(Albedo)、黃化(Citrinitas)和紅化(Rubedo)。分別對應了墜入黑暗、淨化之光、心智之光和靈魂合一。以上只是對於赫爾墨斯文集和赫爾墨斯式鍊金的最簡要介紹,而我們只需知道這個文集所帶來的影響。“赫爾墨斯主義”(Hermeticism 或 Hermetism)是一種結合了哲學、宗教、占星術、鍊金術、神秘學和宇宙論的思想體系,源自公元前後希臘-埃及文化圈,是西方神秘傳統的核心根源之一。而影片的英文標題As Above, So Below也是出自於翡翠石碑,其拉丁文原文是“Quod est superius est sicut quod inferius, et quod inferius est sicut quod est superius.”英文翻譯則是“That which is above is like to that which is below, and that which is below is like to that which is above.”接下來分析與影片結構的對應。
 老彼得·勃魯蓋爾 菲利普·加勒的銅版畫《鍊金術士》 (1558 年)

老彼得·勃魯蓋爾 菲利普·加勒的銅版畫《鍊金術士》 (1558 年)

電影一上來是女主在伊朗尋找玫瑰之匙(Rose Key),那為什麼是伊朗呢?這就要從神秘學的起源講起。伊朗在1935年之前一直被外界稱為波斯,而早在公元前600年,希臘人就將這一地區稱為波斯,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插句題外話,伊朗在原始伊朗語寫為aryānām,《波斯古經》的阿維斯陀語寫作airyānąm,意思是屬於雅利安人的。在梵語中,「雅利安」的詞源आर्य(ārya),就是指「光榮,可敬、高貴」的意思。選擇伊朗這個地方可能是導演有意為之,因為其地理與文化上,長期是神秘學、赫爾墨斯主義與鍊金術的核心傳播地帶。起源於該地區的祆教(Zoroastrianism,音譯為瑣羅亞斯德教),也就是後來更為人所熟知的拜火教。因其講求的二元論,也就是光明與黑暗的對立,所以其對於西方文化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不僅宗教方面影響了猶太教與其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神秘主義方面也奠定了鍊金術的二元論基礎。女主所尋找的玫瑰之匙並不是一把具體的鑰匙,其中玫瑰象徵的是“真理之花”或“智慧的綻放”,鑰匙則象徵“通向神秘界域”的能力。而女主整個在伊朗尋找鑰匙的過程則象徵了鍊金術的第一個階段——黑化。而伴隨著軍方的轟炸這一背景則暗合了黑化所代表的解構與混沌、自我靈魂瓦解的夜晚。值得一說的是這個鑰匙的密文是刻在牛身上的,我個人理解是,牛是物質世界的象徵,而物質世界中的鑰匙可以開啟通往內在世界的入口。
電影中刻有“玫瑰之匙”密文的牛

電影中刻有“玫瑰之匙”密文的牛

緊接著主角來到巴黎,解開了尼古拉·弗拉梅爾石碑上的秘密,指明瞭地獄之門就在巴黎地下墓穴的一條神秘通道里。這裡展開講講,之所以要提到尼古拉·弗拉梅爾,因為此人以其對鍊金術中的大奇蹟(Magnum Opus)——賢者之石的研究。賢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也稱哲人之石,是鍊金術的終極大成,有點石成金,醫治百病,使人長生不老等功效。而尼古拉·弗拉梅爾在歷史上宣稱自己通過破譯了一鍊金書,此書原屬於一位神秘的猶太鍊金術士,其中記載著複雜的符號和文字。尼古拉和妻子佩蕾奈爾在長期的實驗中,探索了賢者之石的神秘過程。他們研究了有關水銀、硫磺、鹽等元素的轉化過程,並通過一系列的試驗,最終據稱成功地製造出了能夠轉化金屬的物質。當然以上事蹟皆為傳說,但尼古拉這個人是真實存在於法國瓦盧瓦王朝時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鍊金術士,也被被許多現代鍊金術士和神秘學研究者視為精神導師,他的名字也經常出現在許多現代的鍊金術研究和神秘學探索中,J.K.羅琳筆下的魔法世界最偉大的巫師——尼可·勒梅也是以他為原型創作的。說回電影,主角通過當地的一群地下墓穴愛好者的陪同,進入到了地下,經歷了“鬼打牆”式的旅途,終於來到了傳說中的地獄門前並取得了偽賢者之石,但這時主角還未意識到。而這一過程象徵了鍊金術中的第二個階段——白化。這一過程通常的涵義是靈魂淨化與對抗內在恐懼。這也和影片故事對應上了,主角一行人各有各的小九九,女主是沒有和她父親自殺前好好講最後一通電話;喬治是答應了去找人救溺水的弟弟,但為時已晚,弟弟溺死在洞穴的水中;而前面提到的墓穴愛好者的頭頭(Papillon)導演沒有明說,但根據畫面可以得知他是因為某些過失行為導致好朋友燒死在車裡,之後他內心一直在抗拒是自己的原因導致朋友的死亡;而愛好者中另外一個人(Zed)這些人的悲劇經歷多少都帶有“背叛”的意味,這個在第三階段會細說。
尼古拉斯·勒梅的墓碑 巴黎克魯尼博物館(1418年)

尼古拉斯·勒梅的墓碑 巴黎克魯尼博物館(1418年)

正如當時維吉爾與但丁在地獄之門前看到的一樣,這幾個人爬過了刻有那句名言“來者啊!快將一切希望揚棄!”的甬道,終於來到了地獄。但不像期待中的景象,是一個和地獄門前的密室呈鏡像的一個密室,此時,上下顛倒,上如下,下如上。當女主試圖用手裡的偽賢者之石救助第一名受地獄審判的隊友時,並沒有讓她死而復生,所以他們接著朝著地獄深處前行,正如他們朝著人間前行。這裡做一個插入介紹,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界(Inferno)形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總共分為九層,第一層(Limbo)是出生於基督之前未受洗的異教徒,在此等候上帝的審判。在其餘8層,罪人的靈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貪色、貪食、貪婪、憤怒、信奉邪教、強姦、欺詐、背叛),分別接受不同的刑罰。在地獄中,每種罪惡都會遭到反向懲罰。不過導演將地獄界做了電影化敘事的改造,變為了只有一層,那就是九層裡面最嚴重的罪行——背叛。但丁世界觀下背叛等同於對神聖秩序的根本破壞,是靈魂最徹底的墮落。深入地獄的路程其實是前面來到地獄之門前路程的鏡像。此時同行的只有四人,女主、喬治、Zed和Papillon,接下來接受審判的是Papillon,他由於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被眼前的幻像(前文提到的著火的車)拉扯著進入地獄。最後三個人在通過本片最恐怖的場景時,喬治被牆上湧出的地獄頭顱(參考暗黑4莉莉絲大戰伊納瑞斯時候的地獄之柱)啃下脖子上的一塊肉,隨即大出血,女主此時掏出假的賢者之石試圖拯救喬治,但無果。情急之下智慧之光閃爍,她想到了父親筆記中的“重整亂象,乃可見隱蔽之石”,返回地獄入口歸還偽賢者之石,在鑲嵌假石頭的石碑上擦除灰塵,發現了一面鏡子,意味著真正的賢者之石就是女主自己,返回時遇到了上吊的父親的幻像,女主擁抱了父親並說出懺悔之詞,隨即幻像消失。接著跑到喬治處以自己的雙手復活愛人。這一段象徵了鍊金術的第三個階段——黃化。這個過程的意義在於智慧和靈知之火的顯現,代表著智慧與光從內而生思想與精神整合。只差最後一步了。
米開朗基羅·卡埃塔尼 但丁《地獄》的橫截面 (1855 年)

米開朗基羅·卡埃塔尼 但丁《地獄》的橫截面 (1855 年)

幾個人即將迎來旅途的終點,地獄的最深處也是通向光明之處,鍊金術的基礎二元論又一次得到了印證。三人來到最後的地方,出口的位置。打開井蓋,擁抱新生。這一段雖然短,但是點了好幾個題,我一個一個來說。首先也是鍊金術的最後階段——紅化。此時靈魂與身體、陽與陰、上與下合一,最後三人站在以巴黎聖母院為背景的河邊,同時也間接完成了奇蹟之作(Magnum Opus)。其次是點題片名As Above, So Below,通向地獄的旅程如同走出地獄的旅程,而走出去的關鍵是懺悔,懺悔這一動作乃是教徒的日常之事,這個過程中Papillon一直在否認,後果則是永遠留在了地獄。最後也是最深層次的點題,也就是“三”這個數字,代表著象徵體系的統一性。就是《神曲》、神秘主義和基督的內構一致性。但丁的作品中,主角遊歷了地獄、煉獄和天堂,象徵著從墮落到淨化再到神聖合一的靈魂旅程,此為第一個“三”;鍊金術代表的神秘主義中,從原料到轉化再到Magnum Opus的過程,此為第二個“三”;基督教核心教義,一個上帝存在於三個永恆且同質的神格之中,所謂的聖父聖子聖靈,此為第三個“三”。這三個“三”最後由三個走出地獄的人詮釋為了一個Magnum Opus,至此三位一體。
“信仰之盾”或“三位一體之臂”是這一教義的古老象徵

“信仰之盾”或“三位一體之臂”是這一教義的古老象徵

以上四段便是影片結構對應的赫爾墨斯式鍊金術的四個過程,也是我對於本片的解讀。最後再插幾句,主角在解密的過程中也提到了一些古埃及神話中的一些符號,比如說禿鷲和聖甲蟲。也是因為古埃及是神秘學其中一個古老的流派。由於古埃及在後來被羅馬帝國所吞併,被成為羅馬文化的一部份。禿鷲在這裡代表涅赫貝特(Nekhbet),她的象徵就是一隻頭戴阿特夫冠,腳抓繩環和羽毛權杖的展翅禿鷹,也被稱為這個世界的女性創造者,這一身份可能是暗指了主角的女性身份,在冒險中的一系列勇敢表現最後帶領其他兩個男性走出了地獄,迎來了他們的新世界。聖甲蟲也叫死亡甲蟲,是古埃及的一種象徵符號,也指雕刻成聖甲蟲樣的物品。其最常用作護身符,也會在政府印章上作為皇室的象徵而出現。到了新王國早期,聖甲蟲也會被放到木乃伊的棺槨中,起到守護遺體的效果,這也暗指了取得賢者之石密室中為什麼會躺了一具700年也沒有腐壞的聖殿騎士的遺體。
基於古代描繪的奈赫貝特的插圖,其雙翼張開,頭戴阿提夫王冠,手持戒環和羽毛權杖。

基於古代描繪的奈赫貝特的插圖,其雙翼張開,頭戴阿提夫王冠,手持戒環和羽毛權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哈特尼弗之心聖甲蟲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哈特尼弗之心聖甲蟲

本文拋磚引玉,電影結構和鍊金術過程的對應也僅是一家之言,本意是藉由這部電影引發更多關於神秘學的思考。在我看來神秘學不是所謂的封建迷信,而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開枝散葉,不僅影響了現代化學和天文學,也在藝術和哲學領域有它的影子。這也是為什麼有的觀點也認為赫爾墨斯主義甚至早於摩西律法。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