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來訪者的求助,都是因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他難以接受或者認可的事情。繼續聊下去就可以知道到底是他的哪些信念導致他無法接受現在的情況。諮詢師不會幫來訪者解決現實問題,也不會對來訪者的要求做評判。是對是錯由來訪者自己決斷,就比如說有的來訪者想要變得柔和,有的來訪者則想變得強硬,這根本沒有對錯,只是有沒有適合自己。要想幫助來訪者變成他想要的樣子,就先要改變其原本的信念。針對於不同的來訪者,我們要對其信念做的方法也不一,上篇文章寫了回應術的幾個基本用法,大家都很感興趣,文章數據也不錯,所以這篇文章我詳細講解了回應術的具體技術,以便大家在生活中更準確的應用,提升自己,幫助別人。
一、意圖:這個信念的正面目標或意圖是什麼?
我們生活中會產生許許多多不同的信念,有些讓我們感到舒適,而有些則讓我們感到約束以及壓力。其實信念的產生與遵循都取決於我們的內在需要,是希望我們離我們的目標更近一步。同時,有些時候這些信念卻成為了負擔,這時候我們只需要找到它正面的目標,就能將其轉化為我們的動力。
來訪者:我必須在工作之前做好一切的準備,才能開始工作。
我: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你希望在工作中全神貫注,不被任何事情打擾。
這個來訪者是因為拖延,他的原始信念導致他在工作前總是要幹許多事情,等到幹完之後想開始工作,卻早已沒有精力。於是他找到我,當他說出他的信念的時候,我利用回應術找出了他信念當中真正的目的。首先先改變他的原始信念,再用其他技術去支持他在工作中全神貫注。
二、重新定義:信念陳述中所用的字,可以替換成其它什麼意思相近但更積極的字眼?
來訪者:我的父親很小氣。
我:你的父親是一個節儉的人嗎?
來訪者:是的,他確實比較節儉。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講的一樣:事情沒有好壞之分,在於我們如何定義的。來訪者認為他的父親很小氣,而與小氣意義相近且更積極的詞則是節儉。這麼一來,問題就變成了他擁有的資源,短板成了優勢。
三、向下分類:這個信念暗示了什麼較小的要素或片段。向上歸類:這個信念暗示了什麼較大的要素或片段。同時它們有著比信念所界定的更為豐富或正面的關係?
這個用於緩解來訪者在面臨兩難問題時做出決斷所帶來的困擾,就比如說電車難題,其實大腦對於痛苦的感受力是對快樂的2.5倍,也就是說,當我們做出一個雙重趨避式的決斷時候,我們更容易去關注那些失去的或者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從而忽略了選擇正向的部分。有一些來訪者,則會陷入到那種情緒當中,一直產生自責或者其他情緒。就像電車難題一樣,你不管是選擇拉拉桿或者不拉拉桿,電車總會壓死人。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來訪者看到他做出的選擇,為他帶來什麼優勢,而不是劣勢。
四、反例:什麼樣的例子或體驗,是信念所界定的規則的例外情況?
這個多用於來訪者的絕對化信念,就比如說男人一定不能和女人發生爭吵。這時候我們可以用到舉反,例如果說這個男人和女人爭吵,是為了救這個女人呢?當然,這只是舉一個例子。我們生活中總是有很多的絕對化信念,紋身一定不好,逃課去網吧的學生一定沒出息,肥胖的人找不到對象。這些絕對化信念,就像一個框架,將我們牢牢的框在當中,從而會導致我們錯過很多機會,或者使我們的生活有一些阻礙。當然,絕對化信念也有積極的一面,就像我在第二條說的一樣,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同時當他影響到我們進步或者生活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它。
五、改變框架大小:什麼是更長(或更短)的時間框架、更大或更小的人群、較大或較小的視野,可以改變信念的意義讓某些東西更為積極?
有很多時候,我們更願意將自己歸類為某一群體,其信念的產生也侷限於這個群體中。就比如說,我作為一個男性,之前經常看到一些反男性的言論,感到很憤怒。這是因為我把我自己定位侷限於男性這個群體上,如果我把我的定位定到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就會看到這些言論,或許會幫一些善良的女性避免遭受侵害。於是我看到這些言論也沒那麼憤怒了。我改變了框架大小,從定位男性群體提升到社會群體。從而減少了生活中的一些煩惱。
正文部分到這裡就先結束了,有什麼想要進一步瞭解和探討的,可以在評論區裡留言,不同的思想會碰撞出新的火花。願我們本著友好與探求的精神討論各自的觀點。
如果感覺文章寫的還不錯,就請發發電,文章數據越好更新越快,下一篇文章,我們講如何避免原生家庭的不利影響,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