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一部被无数影迷期待已久的国产动画《深海》上映,该作的导演正是大名鼎鼎的“田晓鹏”。
田晓鹏对国产动画的影响是可以被载入史册的。在8年前的那个暑假,他用一部据说成本仅2000多万的动画摘得了9.56亿票房,一举成为国产动画影史第一的存在,该纪录直到4年后才被《哪吒之魔童降世》取代。
当然,“票房第一”也只是开始,自《大圣归来》大获成功之后,国产动画也似乎进入了另一轮高速发展,无数资本和人才开始看向这个行业,并在此后数年间,几乎每一年都能出现好几部优秀国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圣归来》之于国产动画,就相当于孙悟空之于《西游记》,而田晓鹏自然就是国产动画界的齐天大圣。
如今一晃8年过去,田晓鹏的新作终于登上了大银幕。这一次他开尽马力,单单制作成本就大几个亿,据说回本得票房12亿。这自然是投资方对田晓鹏的相信,而在这“不计成本”和“不计时长”的精雕细琢下,该新国漫也着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每一位人物的造型都是极其逼真的,每一个角色的表情和情绪也是极其匹配和演绎到位的,且为了呈现梦境世界异乎寻常的“色彩斑斓”,田晓鹏还打造了全新的视觉系统,并借此实现了“粒子水墨特效”。
类似的“为一部动画,革新一种技术”的行为,我只在迪士尼和皮克斯等世界级动画大厂看到过,真没想到这一次居然能轮到国产动画。
不过,如今距离《深海》的上映已经过去40多天,而此刻它的票房也才勉强向9亿靠近。这代表着它在商业上的彻底失败,投资方至少要面临数亿的亏损。
当然,盈和亏那是资本家的事,“叫好不叫座”也早已是不见怪的事情。
但是,《深海》的口碑依旧不尽如人意,在上映之初便陷入两极分化---喜欢的人会说它是“国漫里程碑”,是一部“不会再出现”的精品,同时也会告诉你“没有人能扛住最后30分钟”;但不喜欢的人又会表示“真的难看”,是“客观上的烂”,甚至还有人说“看十年电影最坐牢的一次,简直和大鱼海棠一样”。
“和大鱼海棠一样”这自然是一句带点侮辱的批评,但如今它在豆瓣的评分仅7.3,和《大圣归来》的8.3相比,掉了一整个口碑档次也是事实。
作为一名动漫自媒体人,我对《深海》的期待从几年前立项公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也一度在去年国庆档前夕抵达最高潮(后来据说因为审核原因撤档了),所以春节档的上映我是真没少去追捧。
我三刷了《深海》,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太相同。
在第一次刚看完的时候,我是真想喊一句“国产动画也拥有《千与千寻》了”。
二刷的时候我依旧觉得它拍得很牛逼,梦境和现实的照应也会让人想起诺兰的《信条》,但同时一种不太舒服的感受也开始在心头萦绕。
在三刷之后,我笃定了那种不舒服的感受,我认为田晓鹏这一回是真拍得差了那么一点意思了。
《深海》究竟讲了什么?
《深海》的故事不复杂,讲述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主“参宿”在海上遭遇的一场充满奇幻和悲情色彩的冒险之旅。
在最初的时候参宿是拥有一个美满家庭的,那时候的母亲极尽了温柔的照顾,父亲也会在每一个生日准备美味的蛋糕和安排一场浓重的庆祝活动,那时候的参宿沉浸在了幸福之中。
不过美满的日子并无持续下去,在参宿懂事不久后家庭便走向离异,母亲离去,而参宿也在父亲的疏忽照顾下患上抑郁。但父亲依旧不怎么在意,并组建了新家庭,而新到来的弟弟也让参宿能得到的关注越发贫瘠,病情那是越发严峻,整天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
在这种状态下,某年生日参宿被家人带上了游轮玩乐,当然,这不是给参宿庆祝的活动,因为家长们已经忘记了她的生日,此次活动是为了庆祝弟弟的幼儿学开学而已。
家人的忽视让参宿的伤感越发剧烈,也让她对母亲的挂念越发强烈。在一场暴风雨莅临的时候,她似乎看到了母亲提过的海精灵,以及听到了母亲哼唱过的歌曲,然后在一番追逐后掉进大海里。
随后参宿开启了一轮奇幻冒险,她真看到了海精灵,也意外进入到深海大饭店,并在这里与饭店老板,即男主“南河”相遇。
在随后的一连串经历中,参宿与伙伴的感情也从最初的被嫌弃和排挤,逐步走向了合作与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参宿逐渐放下了对母亲的念想,并在南河的带领下成功抵达了深海之眼。然后在这里完成了最终的成长,以及明白到一切的真相---原来深海冒险只是自己的梦境。
正如前面说到,《深海》在视觉维度的呈现是绝对顶级的,在自研的粒子水墨引擎加持下,参宿的深海梦境那是怎么绚烂就怎么来。
这种绚烂除了能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轰炸之外,还能起到深化参宿情绪的作用---梦境乃参宿的构想,是对她渴望的实现,于是极致绚烂的梦境也能够反衬出参宿在现实的极致灰暗。
这种表现手法让我想到了细田守导演的《龙与雀斑公主》,女主拥有类似的心病,也同样关联着母亲的离去。与此同时,剧中的U世界也拥有类似能力,能将主人公在现实的“压抑”变成“潜力”。于是乎在现实中极致压抑的女主,在U世界出道即巅峰,成为了亿人瞩目的歌唱天后。
注意了,这种从“灰暗”走向“绚烂”的表现手法,在《雀斑公主》里就只是一句话,但在《深海》却是一整轮的视觉轰炸。所以从影视作品的本质来评判的话(视听艺术),那《深海》显然是更具感染力,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
除了视觉轰炸外,《深海》让不少影迷拍案叫绝的地方还体现在“叙事结构”。田晓鹏这回玩了一把大的,在不少影迷眼中他简直拍了一部国产动画界的《信条》。
众所周知,《信条》的魅力在于“对称式的悬疑”,诺兰在前半段剧情设置了很多伏笔,然后在后面用“逆时空”的方式一一揭晓。
《深海》也是类似的,参宿在深海的一连串经历中所碰到过的人、事、物、乃至情绪的变化,我们都能够在剧末找到一一对应。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深海历险”,那只是参宿结合画册、人际关系、以及坠海后的遭遇所脑补出来的梦境;
在梦境中海精灵和丧气鬼(红鬼)均代表对母亲的想念,前者源于母亲说过的“海精灵带小女孩进入城堡寻找妈妈”的故事,于是梦中的海精灵也就成为了领路者,带着参宿走进深海大饭店;后者源于母亲唯一留下的红外套,它是参宿对母亲想念的聚集体,被它裹包能获得一定的安心,但同时也是一种“勒紧”会让人喘不过气,所以梦中的红鬼也才会让人窒息。
至于南河的形象转变则对应着现实中从唯利是图的商人,到舍命拯救参宿的英雄的一系列经历。如一开始对参宿的嫌弃,对应现实中对参宿坠海惹麻烦的谴责;梦中的“吃鞋子”则对应现实中给参宿排解饥饿的表演;还有那一连串对参宿的拯救则对应现实中的舍命相救。
也正因为南河的此等付出,让参宿感受到了远胜于母亲的爱,于是南河也就成为了带领参宿冲破深海之眼的英雄。用导演的话来说,这里的深海之眼指代着“潜藏在内心最深处的幽暗”---类似迥异于灰暗现实的梦境中的极致绚烂,对幽暗的冲击也是参宿的极致渴望,而此刻的她将希望寄托在了南河身上。
除此之外还有参宿的“自卑情绪”。在现实中那是抑郁症的副产品,会让参宿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咎到自己身上,让她在负面情绪中不断内卷激化。而在梦境则具象化成“群众鄙夷”,几乎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会排挤参宿,将她称作为所谓的“晦气”。在梦里,参宿就是一位得不到任何认同与接纳的可怜孩子。
另外还有梦里的群众在后来的热情转变,这同样是参宿内心渴望的投影,如参宿父亲对应老金、糖豆儿对应海狸、乃至海象阿花身上也有着不少继母的影子。在梦境的后期,这些伙伴都予以了参宿在现实中不曾有过的体恤与关心。
还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绪压抑”。代表对母亲思念的海精灵被南河捕捉并囚禁在洗脚盆后,参宿便在船上度过了最愉快的几天时间。
但在某天聚会完结后,参宿突然走进了杂物间,并拼了命似的将胶带撕破,让海精灵以最凶猛的姿态冲天而去,再接着被抛弃到岸上的参宿也招引来了相当可怕的红鬼。
这一连串梦境遭遇,就对应现实中的情绪压抑,而这个压抑过程可能指代南河在海上的一系列安慰和逗乐的操作。
当然,我们都知道“压抑”只能短暂解决问题,且会引发更严峻的灾难,于是也才有了参宿召唤铺天盖地的红鬼,以及南河劈海拯救的英雄之举---这幕戏也是能够对应现实中的海上拯救。
如此种种梦境中的奇遇,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这就是《深海》在叙事方式上被不少影迷拍案叫绝的地方。
好了,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了:视觉特效炸了,叙事方式又是精巧到让人拍案叫绝了,那怎么还说《深海》差了那么一点意思呢?
我的回答是:《深海》只是一场好的表演,但不是一个好的故事!
《深海》差在哪里?
好的故事可以是叙事精巧的,比如诺兰拍的《敦刻尔克》,这是一部改编自二战重要战役的电影,在历史上已经被翻拍过很多次了,但诺兰楞是从三条交错的时空主线中拍出了前所未有的临场感,让该作名垂战争影史。
但好的故事也可以是叙事直白的,只要寓意深刻就行。比如常年占据动画影史第一位置的《千与千寻》,整个故事就是非常直白的(讲述千寻在妖怪世界中的一系列遭遇),但内嵌的内涵与道理却是极具说服力和发人深省的。
如坊宝宝和无脸男就象征着人性中的巨婴和贪婪欲望,也如白龙的那句“只要拥有工作,汤婆婆就奈何不了你”(可别忘记动画的背景是关联日本经济泡沫的)。
《深海》不是一部好电影,原因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好的故事。这一来体现在“不充分的角色成长”和“僵硬的人物情感转变”。前者主要指代参宿的成长。是,如果单纯对比剧初和剧末的形象,那参宿确实是成长起来了,从最初对母亲的病态依恋到最后满怀自信嘛。
但“结果”是最不重要的,真正考验功力的是“过程”。
说到这里我要再提两部动画,一部是前面说过的《龙与雀斑公主》,另一部是迪士尼的《魔法满屋》,这两部动画均描写了女主从罹患心病到完全成长的一整个“充分”的过程。
在《雀斑公主》中,女主铃是出于对母亲的“恨”从而封闭心窗,随后在U世界帮助龙的过程中明白到当年母亲的背负,以及舍命拯救他人小孩的行为动机后(不是不爱自己,而是明白这种爱的刻骨铭心,所以不愿看到他人的失去),铃完成了最终成长并在数亿人面前露出了真容。
《魔法满屋》中的米拉贝则因为出生在魔法贵族世家,但自己却只是一个“麻瓜”而陷入了持续多年的自卑和忧伤。然而在魔法世界崩溃的前夕,米拉贝靠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同理心帮助族人找回了自我意义以及化解了魔法危机,而在这个过程中米拉贝也完成了成长,重新找到了人生价值。
这两部动画的“充分成长”就体现在两点:1.有足够的行为反差;2.有完整的成长链条(心病起源-影响-直面-成长),而其中最最最关键的一点是“认清心病和直面心病”(铃认识到母亲的背负并选择踏上相同的路,米拉贝则接受自己的“麻瓜”并挖掘出新的价值)。
《深海》的不尽如人意便是没有拿捏好这两点。参宿心病的起源和影响是细无巨细地刻画了,但最关键的“直面”却几乎是没有存在感的。没有哪一幕说参宿认识到心病的本质,直到深海冒险的最后(冲击深海之眼)也离不开寻找母亲的目的。
但在下一刻参宿的心头挂念便从母亲换成了南河,并接续上“拒绝母亲呼唤,冲破银幕屏障”的戏码---在这里导演用“取代”取代了“直面”。
那你能说“取代”是对成长的一种演绎吗?即“取代”这个行为已经囊括“放下与新生”?
我认为至少在《深海》里是不行的,它更应该被解读成“对心病的平行演绎”,于是也才有了参宿对南河的穷追不舍,以及那句在雪地里喊出的“我想和你一起走”,直到那一刻参宿还蜷缩在心病状态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参宿从不缺乏勇气和行动力,如开始时对母亲的追逐她就从未胆怯过,无论遭遇到何等可怕的妖怪以及被他们何等排挤和羞辱,参宿都没有退缩过,她为了抓住导向母亲的唯一希望(海精灵)甚至连生命也都不在乎。
所以剧末安排的那场“拒绝母亲呼唤”的戏码,是能够彰显出参宿的勇气,但这股勇气给观众留下的就不是成长的象征,而是对南河这一新心病对象的又一次穷追不舍,因为参宿在剧初和剧末的心态和行为的反差是几乎可以被忽略的。
那参宿是如何完成终极成长的呢?答案是南河在随后说出的一连串鸡汤:“有时候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不像梦里五彩斑斓,但也一定有一些光亮等着你...希望你以后的每一次笑,都是发自真心的”,再然后参宿就卸下了所有心病,带着笑意走回到现实。
所以我说《深海》对角色成长的描绘是不充分的,是在最后靠着一两句鸡汤硬顶上去的。
至于“僵硬的人物情感转变”则指代南河对参宿的态度。
明明一开始是一嘴一个晦气,并用尽方法去阻止参宿的偷吃,以及绞尽脑汁让她从深海号离去的。但在一场“红鬼闹事”之后,南河又突然允许参宿留在船舱里,只用一句“所以要哄着她,只要她高兴,丧气鬼(红鬼)就不会出现”就敷衍带过了。
这里的“敷衍”是没得洗的,因为他们早就知道参宿会招来红鬼,但之前是怎么排挤和羞辱就怎么来,还把参宿当作垃圾扔进了大海里。然而这一刻的南河却完全无视最干净利索地回避红鬼的方式“将参宿远远抛弃”,突然变成了一个“外冷内暖”的大善人。
对比起有着类似经历的《千与千寻》,千寻能留在油屋工作可不是汤婆婆善心作祟,是妖怪世界的底层规则决定的“只要肯工作就能留在那里”。而汤婆婆后来对千寻的认可也是千寻通过勤劳和聪慧赢得的,绝不是像《深海》里的妖怪出于“可爱”和“可怜”突然加持到参宿身上的,而后者也就是所谓的“人物情感单薄”。
当然,对于上述问题,田晓鹏导演曾在直播时大致解释过:“因为那是参宿的梦,而梦里的东西全凭参宿想象出来的...参宿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在塑造这个世界”。
导演的这番解释其实和前面说到的“梦境是参宿内心投影”是一样的道理,即参宿伤感的时候,梦中妖怪就会排挤;渴望和感动情绪强烈的时候,梦中妖怪就会表现出体恤和爱惜。
初看起来好像也有几分合理?但我想说的是:这种解释不是解释,而是一种“鸡贼”(犯糊涂错误后的托词)的回避。
导演的“鸡贼”
因为是梦境,所以参宿想怎么样都是合理的?哪怕梦中人物的情感转变突然,我们也不能吐槽“工具人”,应该当做参宿情绪变化的演绎?
我觉得这种解释比抢银行还要无耻。
梦境是梦境,但也是最重要且占比最大的故事部分,几乎所有的人物塑造、情感刻画、共鸣体验等等都得通过梦境来获得啊。那怎么现在套个“梦境”说辞,一切的工具人和情感单薄问题都不成问题了呢?
确实是可以“不成问题”的,但得有个前提“营造悬疑”。如《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就刻画过类似的场景,男主是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老头,在前半剧情中制作人通过不断“突然变换”男主居住的房子、亲人、亲人对待男主的态度等等方式来诠释同类病人的生活究竟是何等混乱,乃至可怕的存在。然后一个关键点在于,这个悬疑的营造是少不了“男主情感”的加入,得让他对“突然的变化”感到迷茫和恐惧才行。
但《深海》梦境中有关“人物情感”的那块压根就没有类似的安排,它只是单纯的浅薄和敷衍而已。
事实上工具人问题不仅出现在梦境,在现实也是相当辣眼睛的,而我说的就是参宿的父亲和母亲。这两人是参宿性格养成的关键,没有他们的不负责任,也就不会有参宿的抑郁症,但这两个关键人物却被导演塑造成了绝对的工具人。
参宿父亲还能多点戏份,讲到他带着参宿去看病,只是出于大惊小怪的心态疏忽对参宿的治愈,以及说到组建新家庭后对参宿的进一步忽视。这些安排都是合理的,但参宿父亲为啥会从最开始时对参宿的热情疼爱到离婚后的冷漠疏忽的转变,是压根就没有提及过的。
参宿母亲的变化就更是莫名其妙,在婚期间那是怎么亲密就怎么来,且在离开参宿的那天又是怎么凄厉就怎么哭。但自此之后就是怎么冷漠就怎么来了,在将近一年里几乎没有联系,有的也只是敷衍回复几个字,被写成了实打实的渣女。
参宿的父母就是妥妥的“工具人”代名词,他们存在的意义就只是“用一种完全超出现实理解的情感态度来让参宿走向抑郁,以及让她着了魔似的挂念母亲的剧情能够出现”。
在导演眼中,他们的存在没有所谓的合理不合理,只要能起到交代作用就可以。然后人物就被彻底写成了工具,参宿的破碎家庭也就成为了整部动画最大的刻奇。
如果《深海》只是一场华丽和精巧的表演,那工具不工具我是没有多大意见的,只要有过交代就可以了,但视故事如命的“电影”不可以。而在此之外,一个好的故事还应该具备“被解读出多种寓意”的能力。但可惜的是,《深海》在这方面是做得同样糟糕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又会问了:“你前面不是说参宿的梦境有各种指代吗?什么海精灵、红鬼、深海之眼、梦境的绚烂等这些不就是《深海》寓意爆炸的证明吗?”
当然不是!这是搞混了“悬疑揭秘”和“寓意”。“悬疑揭秘”属于叙事技巧,是故事明面上的东西。“寓意”则属于内涵部分,是观众在故事之外解读出来的事物。前者是完整故事的组成部分,后者不影响故事的完整度但能决定故事的深度。
《深海》的叙事结构是精巧的,导演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现实与梦境互为对应的故事。但也因为这份精巧,《深海》的故事便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寓意”,因为梦境中的事物都指向了参宿所在的现实(动画现实),而不是观众所在的现实(观众现实)。
我在前面分析过参宿的成长是不充分的,其中一点在于“没有直面心病”的戏码。但导演对此可能就不爽了,在田晓鹏接受GQ采访时说过一段话:“南河是参宿心理的自救意识...所以南河带着参宿去探查深海的秘密,其实是参宿自己去揭开、去直面那个梦魇”。
在导演眼中,“冲击深海之眼”这段戏就寓意着“直面内心最深处的黑暗”,而透过这个寓意解读,导演认为观众应该将其理解成参宿直面心病并打破心病的终极成长之戏。
在我看来,导演的这个解释就是一种鸡贼。
一个是,从表面看好像就是导演说的那么一回事,深海之眼不就是最后的大BOSS吗?那冲破它难道不代表着成长吗?但注意了,梦中冲击深海之眼的目的是离不开“寻找母亲”的,是南河保证过在那里能够找到一堆有关母亲的线索,参宿方才做出冲击决定的。
拥抱最大的心病(母亲)才是这次冲击的目的,那又谈何直面和打破呢?这趟冲击最多能彰显的也只是勇气,但参宿最不缺的就是追逐眷恋之物的勇气。
那这趟冲击深海之眼的冒险,与参宿在最初无惧生命安危到夹板上探索,以及无惧妖怪们的羞辱和红鬼引发的灾难,偏要去追逐母亲踪迹的行为又有何异同呢?而没有不同,那又谈何成长呢?
另一个鸡贼体现在“脑补救赎”。《深海》的一整个梦境都是由参宿对母亲的夙愿构成的,在其中我能理解南河和妖怪对参宿的羞辱,能理解红鬼带来的灾难,因为那是自卑和痛苦心态的投射,而这些心态也算是对抑郁症的自然延伸。
同时我也能勉强接受“妖怪态度的热情转变”被解释成“对参宿渴望和感动心理的即时投射”,即便这个过程是有不少工具人属性的。但我真接受不了让参宿幻想一次“南河带领自己冲击深海之眼”就能完成成长的设定。
是的,梦境虽然也能够影响现实人的情绪,比如昨晚发的噩梦会让人在第二天的心情变差,但你要说只要发一场梦就能彻底治愈抑郁症,这是不是胃口有点大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审视一下导演在采访时说过的那句话:“南河是参宿心理的自救意识...所以南河带着参宿去探查深海的秘密,其实是参宿自己去揭开、去直面那个梦魇”。
什么“自救意识”、“直面梦魇”这些说辞是不是觉得特别高大上?
但其实它们还有一个特别难听的名字---意淫!
意淫能让人高兴这是可以接受的,但你偏要强扯意淫能治病,那这就是妥妥的鸡贼设定。所以在我看来,导演的这番采访说辞,其实是他将动画现实和梦境的“因果关系”给倒置的结果。
“冲击深海之眼”这段戏根本就不应该被解读出任何寓意,它只是对动画现实中,南河舍命拯救参宿的某几幕场景的聚合投影,应该是成长之后的结果呈现。
然后这里就会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南河在动画现实中的行为,是真能够让参宿放下母亲这个心病,并拾起所谓的自信吗?南河做了什么?从拯救参宿后的谴责,到用魔法和表演逗乐,再到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以及指出参宿的笑有点假并让她不想笑的时候可以不笑,以及最后舍命将参宿送上轮船...
南河的这一系列行为确实能给参宿带来关怀感受,但你要说这就能填补母亲留下的爱的空洞,那似乎又有点牵强和敷衍了,另外较真来说,南河对参宿的拯救也不算爱吧?只能说明南河有着一颗见义勇为的善心吧?
那这个事情就变得有点莫名其妙了:一个因为渴望母亲和家庭的爱,从而患上抑郁症的小女孩,居然因为一个陌生人出于善心的舍命拯救,彻底摆脱了抑郁,获得了终极成长???
我只能说导演对抑郁症和心病的理解是极其浅薄的,他只抓住了“有没有人对你好”的这一个极其表面的特征来叙事---母亲对你不好,那你就抑郁吧;现在南河来对你好了,你还好意思继续抑郁下去吗?注意了,这不是治愈,这只是道德劫持。
真正的治愈是一定要去窥探参宿心病的底层逻辑,即打破“母亲的爱是人生的全部”这一心结,让参宿认识到这个世界除了母亲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可能性。唯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的破除心病,以及重新建立起对自我的相信。
是不是觉得上面这番话有点儿熟悉?没错,这其实也是南河在最后道别的时候给参宿的价值传递。
这也代表导演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而我们也能够从参宿的梦境历险中体会到类似的故事(如参宿能在帮助南河提升饭店星级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以及能在寻找深海之眼的时候获得价值认可等等)---只是我在前面也解释过,梦境只应该作为动画现实的投影,而非改变参宿价值观的工具,否则就会出现极其刻奇的“意淫成长”。
所以说到底,《深海》的糟糕就体现在导演偏要硬拗一个“梦境和现实互为对称”的故事,而事实也证明田晓鹏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如果导演的野心小一点,就直接让参宿穿越到异世界,以及让一整个冒险经过的推动力从寻找母亲,换成逃离异世界,并以深海之眼为出口,还有将一众妖怪伙伴的行动动机从捞金变成帮助参宿逃离异世界的话。
这个故事的结构虽然就没有现在的精巧,但所有的安排都能变得合情合理,以及在异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能够被赋予上寓意,如“冲击深海之眼”就真的能被解读成“直面梦魇”了。
只是很可惜, 这一切都被搞砸了。
最后
如上便是我对《深海》的详细解读,我只能说这是我解读过的所有影视作品中,最最最令人煎熬的一部。
因为从远处看,它是一部极其华丽的动画,能让人一不小心就打上五星的神级评价。但一旦靠近,又会发现它的千疮百孔。
当然,我们不能说《深海》是一部敷衍创作的动画,毕竟从2016年的雏形和筹备开始,制作人已经为它投入了整整7年的生命,以及不计其数的金币。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在制作《深海》的时候,是真有那么一点儿的糊涂,完完全全没有理清各部分故事的逻辑关系,然后呈现出来的就有不少的鸡贼味道。
从而也就导致了不尽如人意的口碑评比。
当然,肯为两部动画(《大圣归来》和《深海》)整整投入15年时间,将自己从青春少年熬成中年大叔的中国动画人又怎么能不被影迷肃然起敬呢?
也正因此,田晓鹏的那一张电影票,是值得我们永远亏欠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