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少保于謙的介紹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2-19 12:18:32 作者:不禿頭的狐狸 Language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祖籍考城,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諡號忠肅。

大明少保于謙的介紹-第0張

- 早期經歷:于謙自幼聰慧,勤奮好學。永樂十九年(1421年)考中進士,開啟官員生涯。宣德元年(1426年)任御史,在明宣宗親征朱高煦時,嚴詞責備朱高煦,獲明宣宗賞識。

- 巡按江西:宣德年間外出巡按江西,為數百被冤枉囚犯平反冤情,還上奏彈劾陝西官校欺壓百姓的罪行。宣德五年(1430年),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 巡撫晉豫:于謙在任期間,關心民情,當地出現災情會馬上上報朝廷。正統六年(1441年),提出給貧困戶發放穀物和地方官員升遷新標準的政策。還下令加厚黃河防護堤,在大路兩旁種樹打井,將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收為官屯以資助邊防經費。

- 為官清廉:“三楊”去世後,太監王振專權。正統六年,王振指使通政使李錫彈劾于謙,于謙被判處死刑,後因王振認錯人而免除死刑,降職為大理寺少卿。但在山西、河南官吏百姓及藩王請求下,于謙再次擔任巡撫。

- 擔當重任: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于謙反對南遷,主張保衛京城,得到郕王肯定。他調派各地軍隊開赴京師,被提拔為兵部尚書。郕王暫代皇帝處理政務時,于謙在朝堂混亂時穩定局面,朝廷上下開始重視依賴於謙。後於謙、王直等大臣聯名請求皇太后將郕王立為皇帝,即明景帝。

大明少保于謙的介紹-第1張

- 京城保衛戰:明景帝即位次年十月,于謙負責軍馬調動。也先部隊挾持明英宗攻下紫荊關,于謙力排眾議,出門迎戰,調遣將領和士兵在九門外擺開陣勢,親自督戰,下令退卻者格殺勿論,最終擊退瓦剌軍,取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

大明少保于謙的介紹-第2張

- 含冤遇害:于謙為官清廉正直,與權臣石亨、徐有貞及宦官曹吉祥不和。天順元年(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支持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後,以謀反罪名逮捕于謙,判處於謙死刑並抄家。

于謙,無疑是明朝歷史上一位熠熠生輝的人物,他的一生,是忠誠與擔當的壯麗史詩,是正義與智慧的不朽傳奇。

在政治舞臺上,于謙清正廉潔,一心為民。巡按江西時,他明察秋毫,為眾多蒙冤囚犯昭雪,以公正之心維護法律尊嚴;巡撫河南、山西期間,他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致力於改善民生,無論是治理黃河水患,還是為受災民眾發放救濟糧,樁樁件件,都彰顯出他對百姓的深切關懷,盡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 。

軍事上,于謙更是力挽狂瀾的英雄。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陷入空前危機,皇帝被俘,人心惶惶,朝堂之上遷都之議甚囂塵上。于謙挺身而出,以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堅決反對南遷,力主抗戰。他迅速組織京城保衛戰,調配兵力、整肅軍紀,親自督戰,激勵著將士們的士氣。在他的指揮下,明軍成功擊退瓦剌,保衛了京城,拯救明朝於危難之中,這份果敢與智慧,這份臨危不懼的大將風範,令人欽佩不已。

他的品格如同松柏般堅韌,面對奸臣王振的專權,他堅守原則,絕不阿諛奉承,即便因此遭受誣陷,也未曾動搖心中的正義。他的詩作《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是其一生的真實寫照,清白正直,磊落光明。

于謙雖最終含冤而死,但他的功績與精神卻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他是國家的脊樑,是民族的英雄,他的故事激勵著後人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堅守正義,擔當作為,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奮勇前行 。


于謙墓現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