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小秘密,也會難免有一些難言之隱。欺騙,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手段,也是利用他人的目的。你怎麼看待欺騙?又怎樣面對欺騙呢?
一、真誠還是欺騙,這是個大問題
提到欺騙,我們似乎就會產生牴觸和反感的情緒。事實上,大大小小的欺騙隨時都在發生。
欺騙是人們心理的本能防禦機制。為了保護自己情緒或實際的某種利益,我們會毫不猶豫的產生欺騙思維。
可以這樣說,一個不要欺騙的人,是反人類知覺的。
就拿我們常常調侃的“高情商、低情商”一樣。欺騙也很好的維持了表面的社會關係。
但深入其中不難發現。欺騙如同蜜糖,適當的量度並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損害。
但如果長此以往,難免會淪為一個“甜蜜的胖子”。
這在親密關係中尤為如此。當我們做問卷調差時,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在親密關係中,彼此坦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即便是處於善意的欺騙,也還是不如坦誠更重要。
這符合我們的預期,也符合常識判斷。而在親密關係中,存在另外一種情況:殘缺的真實。
老實說,再怎麼老道的社會人,也無法保證自己能玩轉這種殘缺的真實。
殘缺的真實,是一種正確的,但又不完全正確的描述。每個人對這樣的描述,感受是大相徑庭的。比如下面的例子:
相親的女孩說你是他的第一個相親對象,但她沒有告訴你的是:今年的/大學畢業的,第一個。
你叫打野趕快來蹲,打野也發了信號,但他沒有告訴你的是:等我中途刷完三組野。
答應陪你過七夕的女孩子,卻沒有告訴你。吃過晚飯,她就要去另一個酒店。
藉口,託辭,隱瞞。是不是欺騙不重要,只是一個定義罷了。重要的事,我們感受到的不被信任,不坦誠的關係,才是發展的絆腳石。
二、有的人在乎細節,有的人只要大局
這種不信任,不坦誠的感覺也是因人而異的。
有人覺得,你今天早上明明吃了饅頭,卻騙我說吃了包子。那你以後肯定會有更多的騙術。
也有人認為,你騙我說吃了包子,僅僅是不想讓我知道你去吃饅頭的事實而已。
一個錯誤和謊言,會不會擴散,能不能原諒。每個人有自己的接受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忌諱的,就是聽信別人的判斷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你在乎多大的誠信籌碼,多問問自己的真實感受,總會略知一二。至少你感受到的快樂還是無所謂,甚至憤怒,就已經有了答案。
在我們情竇初開時,或許更多的是困惑。
Ta 這樣的隱瞞是不是在欺騙我?Ta 另有所愛嗎?
當我們分析一句不完全真實的話語時,應該去感受語言背後的意圖。而不要僅僅糾結這段語言的本身的內容。
另外,我們的感受本身就是最好的判斷。情緒不是非黑即白,關係也存在著各種過渡地帶。
如果因為對方的行為讓你感受到憤怒和被欺騙。那麼也無需保持理智去有板有眼的分析什麼。
因為談戀愛本來就是情緒的輸入和輸出,而不是邏輯縝密的分析,所以你要想在任何情感分析的文字中找到些許道理,那麼你大抵是瘋了。——魯樹人
三、真實和謊言,均有代價
辯證法好就好在一分為二的思維方式具有普適性。當一段關係中,無論選擇真實還是謊言,都是有它們的固定成本需要我們承擔的。
在很多即時場景中,處於本能。我們會讓這些成本來的晚一點,所以隱藏不利於我們的情況,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這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與親密關係中的道德要求是相悖的。更有趣的是,我們必須痛苦而富有勇氣的面對這些感受。才能真正的獲得成長。
比起在一段感情中真誠的多少,我們能否更加有勇氣面對自己和表達自己,才是更需要關注的事情。
(完)
感謝你的打賞收藏和點贊。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者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果你有情感的疑惑和問題,也可私信我交流。我們下期再見 :)
書籍推薦
心理學讀物推薦
拯救自我消耗的書單(心理學方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告知後致歉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