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在《維多利亞2》:給世界上最窮最亂的國家一座金山會發生什麼事情?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10-18 14:08:30 作者:vestige Language

如果要選出個世界上最亂最窮的國家,海地絕對是最有競爭力的一個。作為美洲歷史上第二個獨立共和國和第一個黑人共和國,這裡毫無下限的統治和積貧積弱可謂是“自古以來”,沒人能救——可能一夜之間整個海地島西側都變成“純金馬桶”還有那麼一點可能。
今天的海地首都太子港

今天的海地首都太子港

但有P社的天頂星魔幻科技,一切都是可能的!在《維多利亞2》裡,不僅能輕而易舉將海地變作“純金馬桶”,還能很清楚地在這個最能模擬近代歷史發展邏輯的魔幻遊戲裡(你不把洩露版《維多利亞3》當作遊戲又像我一樣不想等這最後幾天的話),看這個“純金馬桶”是逆天改命,還是繼續沉淪。
1836年,《維多利亞2》開始的一年,海地正處於歷史上相對“穩定”的階段——重新統一海地的前義軍領袖布瓦耶25年總統任期的後期。P社並沒有給特地給海地設置什麼障礙,比如1825年和法國簽訂的1.5億法郎賠款條約,遊戲裡就完全不存在。
至於這個賠款負擔有多重呢?可以簡單地和《辛丑條約》做個對比——大清4億人口,金額接近10億美元;海地60萬人口,金額大約1200萬美元,根本沒有什麼靠譜經濟來源的海地人的負擔還要重接近十倍,要知道這還是《辛丑條約》簽訂的76年前。
海地開局的條件因此遠比現實好,但也實在說不上多好。雖然取締了奴隸制(我比美國先進!),但剩下的近代化改革幾乎為零。16萬勞動人口,90%是菸草農民,識字率低,僅僅能維持溫飽。因為時代限制,用祖傳引擎的《維多利亞2》只能做到一個地塊一份原材料產物,所以四塊地的海地種出來的只有毫無工業價值、還是純消費品裡需求價格都比較低的菸草,不僅對工業沒什麼幫助,還導致廣大人民群眾所需要的幾乎所有品類消費品也全得靠進口。
其實海地殖民時期的經濟作物是蔗糖,只不過《維多利亞2》原版遊戲沒這個產物。海地獨立以後,這類種植園被全部沒收然後拆做小塊農田平均分給小農。此舉深得民心卻徹底摧毀了海地最大的經濟來源。

其實海地殖民時期的經濟作物是蔗糖,只不過《維多利亞2》原版遊戲沒這個產物。海地獨立以後,這類種植園被全部沒收然後拆做小塊農田平均分給小農。此舉深得民心卻徹底摧毀了海地最大的經濟來源。

但假如海地獨立後如果真的只種菸草,那後續發展很可能比現實好。種植園經濟是拉丁美洲殖民主義經濟的招牌,海地獨立時為了徹底擺脫殖民主義的經濟影響將國內種植園全部連根拔起,可是國內的小農生產水平根本還沒發展到能夠自給自足的程度,結果就是飯也吃不飽,也沒什麼收入。還好,至少在《維多利亞2》裡,生產組織形式沒有什麼影響,原料生產差異沒那麼大,這也導致這裡不存在現實意義的小農。
當然海地種地能種出來什麼,控制檯說了算。一夜之間海地四地全部觸發了淘金熱事件,地裡種的菸草全變金子了,農民伯伯也瞬間隨之轉行礦工,海地島這下是真變成純金打造的島了。淘金熱還帶來了個為期兩年的小buff,生活質量上升,移民吸引力提高——但歐洲的移民都游到美國去了,沒一個相信海地島變成純金島的傳言。其實這也正常,移民吸引力+300%,但0*(1+300%)還是0。
真實的淘金。讓攝影師薩爾加多(《地球之鹽》的主角)聲名大噪的照片之一。這還是1986年巴西的淘金熱,19世紀美國西部、澳大利亞、南非的情況不會有本質區別。

真實的淘金。讓攝影師薩爾加多(《地球之鹽》的主角)聲名大噪的照片之一。這還是1986年巴西的淘金熱,19世紀美國西部、澳大利亞、南非的情況不會有本質區別。

單從經濟上來說,金礦帶來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由於能直接從貴金屬里扣稅,政府相當於平白無故多了一大筆收入。這個時候把教育和行政支出拉滿,將收入稅拉到經濟政策所能達到的最低,同時稍微收一點點關稅,財政收入都能保持為正,真要付那份鉅額賠款也能算可以承擔。
而對以勞工為代表的群眾來說,情況會複雜一點。金子確實給勞工帶來了更高的收入,真正有了積蓄,而且錢包還比同為底層的士兵(此時軍隊支出是拉滿的)更鼓。更現實的情況是——他們有錢但買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時候,《維多利亞2》最魔幻的部分火星市場就要出場了。
還是因為計算量過大的問題,《維多利亞2》完全做不了國與國之間的幾十種商品的實時貿易,為簡化計算取而代之的是中介性質的火星市場。所有產物造出來後優先在國內買賣,然後是一個勢力圈的共同市場,還買不到,那就得拜託萬能的火星市場了(因為源代碼只有P社自己知道,所以這只是當下玩家裡比較主流的一個觀點)。坐擁無限錢的火星市場把剩下的所有商品買下,然後再按威望分分配優先級,超出需求的部分則直接全部銷燬。所有商品全球統一定價,價格波動只受整體供需影響。遊戲剛開始的時候,全球的生產力水平都還比較落後。沒什麼威望導致排隊靠後的海地就更買不到什麼東西了。
P社把機械零件當做那個年代的芯片,工業生產處處需要它,卻只有少數幾個大國在造。所以一旦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很快就會出現如圖所示的嚴重的短缺,一旦被卡脖子在火星市場排幾年的隊都買不到。

P社把機械零件當做那個年代的芯片,工業生產處處需要它,卻只有少數幾個大國在造。所以一旦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很快就會出現如圖所示的嚴重的短缺,一旦被卡脖子在火星市場排幾年的隊都買不到。

當然很快,海地就被拉進了美國的“朋友圈”中。雖然歷史上,美國實在不太在意這個不起眼的鄰居,19世紀門羅主義都沒怎麼上過海地島。但遊戲裡AI不會那麼挑食,有一個小弟是一個小弟。已經富起來的海地勞工終於能把錢花出去了,除了美國不出產的茶葉和產能不足的衣物,底層階級的生活需求全部都得到了滿足——這可是不少種田玩家的大後期目標。
人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以後,精神需求自然也提上了日程。在教育剛剛起步識字率不高、消費水平不錯沒有大的不滿所以鬥爭度較低的同時,“飽暖思淫慾”將覺醒度拉到了非常高的程度。這就出現了很滑稽的場景:人們覺得自己覺醒了,但文化水平還是很低,也沒有先進思想指導,這一批覺醒都是底層的反動主義者。而更尷尬的是,到這個時候海地政府都還沒有推進任何一項改革,統治政黨都還是反動主義政黨,所以他們也絲毫找不到能反對的點,沒多久就又安靜了下來,對此我的評價是金子讓他們吃得太飽了。當然,現實裡這樣的人就是通常所說的保皇黨,而且海地歷史上的確也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出過“皇帝”。
文盲皇帝福斯坦。原本是國民警衛隊司令,被意欲培植傀儡的參議院扶上總統之位,結果兩年後他就稱帝了。

文盲皇帝福斯坦。原本是國民警衛隊司令,被意欲培植傀儡的參議院扶上總統之位,結果兩年後他就稱帝了。

到1845年,在政府資金的持續大力支持下,官僚和教士(《維多利亞2》裡承擔教育和文化工作)階層已經基本形成,上院也已經可以通過第一項改革,衛生保健改革。在《維多利亞2》裡,只要能夠通過,衛生和教育改革簡直就是白賺,不需要任何資金投入就能收穫更高的人口和識字率增長。在緩慢推進衛生和教育改革的拉鋸戰中,海地逐漸達成全球最高的公共醫療水平和中等的公共教育水平,識字率達到接近30%,介於意大利和西班牙之間。要知道歷史上直到20世紀初美軍佔領期海地才有了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的概念,之後直到1987年才確定全民平等的受教育權,就是現在識字率也不到50%。
《維多利亞2》的報紙系統會登載一點國際新聞和趣聞軼事,但我怎麼覺得海地第一次上報紙被陰陽怪氣了……

《維多利亞2》的報紙系統會登載一點國際新聞和趣聞軼事,但我怎麼覺得海地第一次上報紙被陰陽怪氣了……

也是在這個時期,海地終於開始工業化。此時的執政黨經濟政策是國家資本主義——真的是充滿槽點的名字,在這裡就簡單理解成國家能大量參與資本運作就好。開廠資金攢夠以後,太子港很快建起了烈酒廠。烈酒、傢俱、衣物人稱《維多利亞2》三寶,需求量巨大,怎麼擴張都不太可能虧錢。烈酒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看來P社也是醬香型核心科技的信徒。
識字率繼續飆升到50以上,導致海地的改革進度在民意要求下大幅加快,幾年時間就能從考迪羅改到普選制。這個時候的海地終於吸引了挑剔的歐洲移民的目光。先是俄羅斯和奧斯曼土耳其境內的少數族裔,然後西歐幾大國的主體民族也逐漸加入進來。移民是P社給新大陸國家的官方作弊,一經啟動人口就能爆炸增長,還能輕而易舉地本地同化,沒有一點不穩定因素。如果移民的是技工,還能直接進廠打工。這個雪球一旦滾起來,只有世界大戰級別的長期佔領才能夠打斷。
19世紀歐洲通往美洲的移民潮給西半球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不過P社很難把新世界的吸引力通過遊戲機制做出來,就只是加了個簡單粗暴的數字加成。

19世紀歐洲通往美洲的移民潮給西半球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不過P社很難把新世界的吸引力通過遊戲機制做出來,就只是加了個簡單粗暴的數字加成。

已經改命的海地還是要有個小目標。從《維多利亞2》開始,P社史觀裡就加了一條國際間排座次的等級制。具體到《維多利亞2》,就是按總分嚴格排下來的八大列強和八大次強。總分由威望分、工業分、軍事分組成。威望分可以通過文化研究快速拉昇,誇張時甚至不需要工業分軍事分都能上列強,人稱“吹逼帝國主義”。工業分則直接由各地方在崗技工數按比例取整相加,軍事分也是類似的計算將領數,陸軍人數和主力艦數量。由於還有一省小國不能作為列強的硬性規定,次強座次大概就是海地所能追求的上限了。
這個目標比想象中來的要更快一些。在遊戲進行的第五十個年頭,海地就靠威望分來到了第16位的末尾次強。而隨著歐洲陷入多次世界大戰,越來越多的難民爭著遊過大西洋,工業分也眼看著要指數式暴漲,似乎結果已經不言自明。
1886年的世界前16座次。除了海地,別的15位不說和現實一模一樣,至少也合乎常理。

1886年的世界前16座次。除了海地,別的15位不說和現實一模一樣,至少也合乎常理。

誰都知道天上掉黃金是怎樣賺的事情,但在《維多利亞2》的邏輯裡,還要比想象中賺的更多。根源還得倒回到火星市場和供需關係的討論。貴金屬不是任何人的消費品,也不是任何工業製成品的原材料。貴金屬的唯一用處,就是能夠直接以固定價賣給火星市場換錢。因為完全無視供需關係、有多少就能換多少錢、價格完全固定這些完完全全違背基本商品邏輯的特性,貴金屬實際上就是一臺不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印鈔機,你能賺多少取決於它能印多快。而著名的“世界渴望之都”曹州,就是原版遊戲當中最大的bug。
真正的宇宙中心曹縣(曹州)。一百萬需求全部滿足的黃金礦工,讓曹州所屬的南直隸區成為整個《維多利亞2》最肥的地,有言道“誰掌握了南直隸,誰就掌握了世界”。

真正的宇宙中心曹縣(曹州)。一百萬需求全部滿足的黃金礦工,讓曹州所屬的南直隸區成為整個《維多利亞2》最肥的地,有言道“誰掌握了南直隸,誰就掌握了世界”。

而我們通過“點金手”將海地全國四地產物換成貴金屬,還有更多因素刺激。《維多利亞2》的移民機制是以國做計量的,這樣就造成了,如果海地和美國擁有同等的移民吸引力,那麼兩國吸引的移民就是同一個量級的,雖然美國容納移民的地理空間數百倍於海地。同樣數量的移民到海地就擠在一個島上,而去美國就散佈在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這樣美國的黃金產地也分不到幾個人,不會出現百萬黃金礦工的盛況。要知道最破壞遊戲平衡的曹州一開始也不過就接近百萬勞動人口,但靠新大陸加成,滾起雪球來的海地能輕易拉到幾百萬勞動人口,破壞性數倍於曹州。
雖然《維多利亞2》的建模實在粗糙,但左上角的古巴、左下角的牙買加和右邊的海地形成了肉眼可見的鮮明對比,太子港工廠鋪得密密麻麻,另外兩個島上卻好像什麼都沒發生。

雖然《維多利亞2》的建模實在粗糙,但左上角的古巴、左下角的牙買加和右邊的海地形成了肉眼可見的鮮明對比,太子港工廠鋪得密密麻麻,另外兩個島上卻好像什麼都沒發生。

P社設計的時候肯定沒想到有玩家閒到會做這樣的實驗。人口漲到一定程度以後,金礦礦井終於塞不下那麼多人了——的確,我從來沒聽過能容納五十萬人的礦坑,而P社設置的這個原料產地規模上限已經很反常識了。工廠也是類似的情況。P社鎖死了單地區8個工廠的格子上限,還給工廠擴建設定了時間(1年或2年,關鍵是整個遊戲流程最長不過100年)。當人口增長到一定速度以後,工廠擴建的速度就再也跟不上了。但超級印鈔機還是無解,頂著幾十的失業率,勞工和技工的生活受到的影響還是相對有限,屬實是用魔法打倒魔法了。
這個極端實驗足夠說明《維多利亞2》的近代化模擬系統完成度之低,但即使如此不完善,到今天為止也再沒有遊戲的系統能有如此野心並真正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維多利亞3》能不能做到?那也要等最後幾天了。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海地要靠“天降金山”來改命,在3代會沒那麼容易。
大局已定後我還是掛機看海到了1914年這個關鍵時間點。我們都知道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事情——當時窮鄉僻壤的海地人可能並不知道。但這一年對海地人來說也是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已經永遠失去多米尼加並內亂半個世紀海地終於被納入到門羅主義的範疇。第二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在海地又雙叒叕一次政變後正式“接管”了這個糞坑。接下來這喪失部分主權的十幾年,更是諷刺地成為海地歷史上發展最穩定的階段之一。
而另一個魔幻世界的海地,一切就都不一樣了。此時,海地並未失去多米尼加,擁有1600萬人口,是歷史同期海地多米尼加之和的五倍以上。太子港以300萬城市人口成為僅次於倫敦的世界第二大城市。海地的總分排在世界第11位——工業分還要更高,世界第10大工業國,落後俄羅斯不到5%,還擁有世界第二大的電子廠和汽車廠。海地海軍甚至自己還摸出了兩艘無畏艦,真能開到英吉利海峽說一句大英與我誰大。
無畏艦無疑是那個年代海上最有威懾力的存在。但美國只用派出如圖這艘排水僅為無畏艦三分之一的防護巡洋艦費城號,不發一炮嚇一嚇就擺平了海地。

無畏艦無疑是那個年代海上最有威懾力的存在。但美國只用派出如圖這艘排水僅為無畏艦三分之一的防護巡洋艦費城號,不發一炮嚇一嚇就擺平了海地。

當然,這個時候,歷史上最著名的海地魔頭杜瓦利埃都還沒開始上小學呢,後面還有的是更黑暗的時代。海地人自己可能都沒做過這樣的春秋大夢。這樣的夢,就算在P社最矛盾的現實和魔幻結合體《維多利亞2》裡,都顯得那麼荒誕。的確,一個遊戲怎麼可能會真的用數學模型就能做到具有邏輯的歷史模擬呢?但相比海地的現實,這個夢,反而已經是他們最願意觸碰的“現實”。
Haiti, mon pays 海地,我的祖國 Wounded mother I'll never see 那是我再也不能見到的傷痕累累的母親 ——《Haiti》 Arcade Fire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