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1.自产自销,有感而发;
2.水平一般,功底有限;
3.渴望进步,虚心听劝。
世人总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再次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的是历史大势的不可逆,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无力,是身处局中而不自知的当局者迷。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作者黄仁宇说“全年并无大事可叙”,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但这种世人习以为常的平平淡淡,反而更凸显出明王朝的大厦之将倾,让我惊叹。
一、历史大势之不可逆
我这里所说的“大势”,没有“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大,这个“大势”,是万历无法反抗的礼仪,是张居正没能改变的财政体制,是申时行难以维系的道德观念,这个大势,让清官海瑞谪居海南,让名将戚继光练兵只能另起炉灶,让思想家李贽远走他乡。
明王朝自公元1368年延续至公元1587年,已历时219年,换了13个皇帝,其中种种问题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是文官集团,已经做大,并且内部腐败横行,张居正的努力在其离世后被文官集团迅速清算,就连皇帝也只能做紫禁城中的“吉祥物”,这个王朝需要改革,需要比张居正做的更彻底、更有力、更持久的改革,可是张居正没有做到,而后更不可能有人比张居正做的更好,那是不是就可以说明,这个王朝已经无药可救了,它的灭亡在我们现在来看,就是必然。
作者有段话总结的非常不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二、被时代浪潮裹挟之无力
什么是时代的浪潮,环境。
环境是会影响一个人的,那个时代几乎每个官员都有额外收入,不论被动还是主动。如果你是一名官员,没有这部分收入,你就融入不了文官集团,你的同事会觉得你格格不入,你的下级会对你产生猜忌,你没有钱维持自己的生活,就更不可能有钱去给你的上级送礼。
在京察的时候,你的同年不会为你遮掩,你的同乡先进不会多偏袒你一点,负责京察的京官会觉得你不重视他,你会从同僚中间凸显出来,被放到放大镜下观察,你有问题,问责,贬谪,不予晋升;如果你没有问题,你就会像海瑞一样,官场会流传你的美名,时间长了,你经受住了考验,你的名声越来越大,最后你就会升迁进京做京官,但是由于你的格格不入,由于你的特立独行,你不会被委任什么重要的岗位,你只会被当做一个“牌匾”,一个装饰物。你如果看透一切,就此退隐,可能会得到一个美名,但如果你有抱负,和海瑞一样,想要做实事,那你不可避免的会触及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不停的碰壁,最后被贬谪,就这样,你奋斗的一生就这么被裹挟着结束了。
三、身处局中而不自知的当局者迷
我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作者为我们梳理完历史脉络之后的,换句话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回头看的,这对于万历朝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能的,可能一个官场老油条可以从张居正的如日中天看出他身死道消后的人走茶凉,但谁都不可能知道1587年辽东边境上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小小建州酋长,能成为后来的清太祖。
于我们而言,时代自然是要比万历年好上一万倍不止,但历史都是留给后人评价的,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去尽自己所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很喜欢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此后如果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评价历史是后人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创造历史,当局者固然迷,但不影响我们做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