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理論,春季對應肝木,主生髮。此時養生需順應陽氣升發、推陳出新的特點,以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為核心。

一、飲食調養:辛甘發散,少酸增甘
辛溫昇陽:多吃蔥、姜、韭菜、香菜、芽菜(如豆芽、香椿芽)等辛散食物,幫助驅散冬季積滯的寒氣。
減酸增甘:酸味入肝,過食酸(如醋、烏梅)易致肝氣過亢,需減少攝入;甘味入脾,可多吃山藥、紅棗、蜂蜜、燕麥等甘味食物,健脾防肝木克土。
清肝利溼:春季肝火易旺,可飲菊花枸杞茶、決明子茶清肝明目;溼氣漸重時,搭配薏米、赤小豆、茯苓煮粥祛溼。
二、起居作息:夜臥早起,舒展筋骨
睡眠順應天時:比冬季稍晚睡(不晚於23點),早晨日出後早起(6-7點),以助陽氣升發。
“春捂”防寒:初春氣溫波動大,重點保暖背、腹、膝、足,避免過早減衣引發“倒春寒”感冒。可隨身攜帶薄圍巾護住風池穴(頸後)。
晨起梳頭通陽:用木梳從額前向腦後梳頭100次,刺激頭部經絡(如膽經、膀胱經),助氣血通達。

三、運動養生:動以養陽,忌劇烈耗散
舒展型運動:太極拳、八段錦、慢跑、放風箏,尤其注重拉伸肝膽經(如側壓腿、擴胸運動),模仿草木生髮之態。
踏青疏肝:多去戶外踏青,接觸自然綠色,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遠眺綠色植物可舒緩肝氣。
忌大汗傷陽:運動以微汗為度,避免高強度運動耗傷初生的陽氣。
四、情志調攝:戒怒戒鬱,暢達氣機
肝喜條達:保持心情愉悅,避免生悶氣或急躁發怒。情緒不暢時可按揉太沖穴(足背第1-2蹠骨間凹陷處),或拍打腋下極泉穴疏解鬱氣。
五音療法:角調音樂(如《胡笳十八拍》)對應肝木,晨間聆聽可助氣血調達。
社交助生髮:春季宜增加人際交流,避免獨處抑鬱,與自然、社會的“生髮”之氣共振。

五、穴位保健:疏肝利膽,升發陽氣
敲膽經:沿大腿外側(褲縫線)自上而下敲打,每日早晚各5分鐘,促進膽經氣血運行。
艾灸肝俞穴:緩解肝鬱氣滯。
按揉風池+風府:預防春季風邪侵襲,增強衛氣(免疫力)。
六、體質辯證調理
肝火偏旺者(口苦、目赤):宜食苦瓜、芹菜,忌辛辣。
肝鬱氣滯者(胸悶、脅脹):多用玫瑰花、陳皮泡茶,練習深呼吸。
脾虛溼困者(乏力、舌苔厚):飲食加入白朮、炒扁豆,避免生冷甜膩。
注意事項:
1. 防風防過敏:春季多風,花粉、塵蟎易誘發過敏,外出可戴口罩,室內常通風。
2. 慎用寒涼藥物:避免過早服用清熱解毒藥(如板藍根),以免壓制陽氣生髮。
3. 預防流行病:春季流感、麻疹易發,可佩戴中藥香囊(蒼朮、艾葉、薄荷)避穢驅邪。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迴中,春季養生重在“生”字。《類經》雲:“春氣升而萬物化”,此時調和肝氣、激活生機,不僅可緩解“春困”,更能為夏季的“長養”儲備能量。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順應春令之道,方得全年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