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力求在不劇透的前提下,以主觀和相對客觀的角度闡述電影的底層邏輯和深層內涵,供讀者閱讀和學習。本意是讓讀者帶有思考的,親自去體驗,觀看完整的電影。也許由於個人疏忽,文章或許存在錯誤,歡迎各位在評論區指正,謝謝)
桂河大橋 海報
- 創作背景:本片導演-大衛·利恩
- 電影簡介:本片講述了二戰期間,日本俘虜了一隊英國士兵,這隊士兵中的總指揮官為尼科爾森上校。日本上校指揮官齋藤得到命令,欲在影片中同年5月12日前建造完桂河大橋,連接緬甸及暹羅和印度等國家,以供日本火車通行。為了完成日本天皇的任務,齋藤強迫16戰俘營的俘虜為其修建大橋,但因齋藤無視《日內瓦四公約》中的對待戰俘待遇的條約,尼科爾森與其進行了鬥爭,試圖爭奪對本國士兵的絕對指揮權,這挑戰了日本上校的尊嚴;而為了展現英國士兵的素質和能力,尼科爾森上校主持修建了這座桂河大橋。事實上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服從日本天皇的命令,從未簽署《日內瓦公約》,也自然無需履行條約內容。影片中雖未直接展現日本軍人的殘忍,但卻從刻畫日本上校的人性上,讓我們間接看到日本軍人的愚蠢,自私,虛榮,喜歡撒謊,強迫勞動,惡意監禁和一些自欺欺人的行為。從日本上校齋藤的妥協開始,到之後的死亡,也暗示了日本即將戰敗投降的事實。
真實歷史
桂河大橋(泰國橋樑):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Kan-chanaburi),這座橫跨桂河的大橋———桂河大橋,折射了二戰期間的一段歷史:當年日軍佔領泰境期間,強迫盟軍戰俘建造鐵路連接緬甸及暹羅,這條鐵路在犧牲了無數寶貴性命後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鐵路”之稱。桂河大橋就是其中的一段,被稱為“死亡鐵路”的咽喉。大橋的一邊地勢較為平緩,但一過河便是險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開鑿在懸崖絕壁之上。當年,很多勞工都是在修建桂河大橋時,變成孤魂野鬼的。
日內瓦公約簡介
- 該公約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國際紅十字運動之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1863年發起,而後經過1906、1929、1949年先後幾次修訂和補充,發展為1949年的日內瓦四公約,即
《日內瓦第一公約》=《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的日內瓦公約》;
《日內瓦第二公約》=《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的日內瓦公約》;
《日內瓦第三公約》=《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
《日內瓦第四公約》=《關於戰時保護平民的日內瓦公約》。
以上四條公約合稱《日內瓦四公約》,該四公約於1949年8月12日由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61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並於1950年10月21日生效。(日本未簽署日內瓦國際公約)
紅十字之父 亨利·杜南
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歷史
- 如今作為泰國首都的曼谷時代氣息很足,非常發達,也非常繁榮,桂河大橋也不是從前的模樣,人們似乎在逐漸遺忘歷史。這部影片,沒有多餘的話題可聊,至少我們都應該記得,日本戰敗,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時間是1945年8月15日,同年9月2日進行投降的簽字儀式正式投降。
- 影片末尾,當鏡頭轉向尼科爾森上校,他恍然大悟地摸著頭,說道:“What have i done?”
英國“紳士” -尼科爾森上校
總結:本片是反戰電影,通過一種“愉悅輕鬆”的氣氛去描寫二戰時期的衝突,注重刻畫人物的形象,拋棄了對於事的精細描述。而美國海軍軍官,英國上校,日本上校,英國316特殊部隊少校,加拿大士兵等人之間發生的故事也讓觀眾置身其中,在口哨聲中感受那段歷史。這是一部電影,一個故事,但又不僅僅是一個故事。
THE END
最後,讓我們一同欣賞《桂河大橋》電影主題曲:
(創作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送上簡單的贊,這是對我的支持和肯定,我也將繼續分享優質電影和影評)
#影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