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律师这样一个在社会大众看来多少带有些神秘色彩的职业,你的第一反应是美剧《波士顿法律》和日剧《legal high》里巧舌如簧、颠倒黑白的“讼棍”形象,还是逆转裁判系列里那个喜欢用力拍打桌子,高呼“等等”和“异议”的成步堂龙一呢?你是否也曾梦想过成为一名律师,在法庭上意气风发,让对方律师、检察官和法官高呼不可战胜呢?
如果你的答案为“是”,那么这款名为《正义执行》的作品可以让你过一把律师瘾。在这款反乌托邦法律题材的游戏里,随着生产力与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拥有了感情并取得了公民身份,在融入人类社群后很快就需要在这个基础工资普遍提高、心理问题盛行的文明社会中寻求专业的法律人士帮助。
而玩家则要扮演一位新人律师,利用自己的智谋、雄辩、人脉乃至诡计,为自己的委托人讨一个公道。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就足以让这些可怜的ai的命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律师初体验
刚进入游戏,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名为“Justice-X”的黑底绿字服务器系统,它便是你的“小助理”和指引员了。在它的指引下,我先录入了自己的名字。
接着是工作风格和人际网络的选择,也就是能力系统和人脉系统的初始点数分配。“分析家”的工作方式对应着“智慧”能力,“雄辩”对应着“号召力”,“勇士”对应着“坚韧”,“侦探”则对应着“洞察”。只有相应的能力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在“调查阶段”解锁相应的对话,或是在“庭审阶段”使用相应的说服(诡 辩)能力。
至于“人脉”系统,也就是选择“对你成为律师帮助最大的人”,其中包含了学者、公务员、精英(在背景介绍里是个王室后裔)和黑社会(看来干这行果然得黑白两道通吃)四种人。他们可以在调查阶段作为你的得力助手,在专业问题上为你提供指导意见。
作为一位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我选择了“分析家”风格和“学者”的人际关系,正式开启了我的新人律师生涯。很快,第一个委托人便找上了我。将usb插入平板电脑,我开始阅读委托人发来的邮件。
此“人”名叫克鲁特,是一个老旧的人工智能,本是一个园艺机器人,退休后依靠干杂活勉强度日。不久前克鲁特在停车场里充电休息的时候,一台装有磁力吊机的拖车停在了它身边,车上的两个男人短暂地开启了起重机,对它的身体造成了损害。克鲁特向他们所在的公司提出了赔偿的请求,对方却不以为然。无奈之下,克鲁特找到了我,想要就诉讼事宜进行咨询。
这个案子看上去并不复杂,因此我没有多想就拨通了克鲁特的电话。
调查阶段
在调查阶段,我可以向我的当事人克鲁特询问更多的案件细节,比如它在案发前的身体状况,案发当天的位置,四周的环境,两个员工的反应等。因为我的人脉关系里有“学者”,我可以向她请教关于人工智能记忆力准确性的问题,以便在庭审阶段多一份胜算。
此外,因为我的“智慧”点数较高,我还可以向克鲁特索要一份清晰的损伤报告。这里我要分享一些小技巧,那就是可以通过左下角的小本子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快速定位,以及可以按住shift键以跳过冗长的对话。
除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查找证人证言也是我顺藤摸瓜弄清事件原委的重要手段。克鲁特提到,那个夜晚在场的还有一个名为“N97-p”的摄像头,也是一个人工智能。在征得监控系统管理者的同意后,我向这位“证人”了解了案发当日两个员工的神情、动作等信息,以及克鲁特被磁力吊机伤害后的反应。
在与委托人及证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能提取到一些可以作为“规范论据”使用的关键信息,并能在论据系统里对其进行分析,以提取更多有用的论据。
在这个系统里,制作者还引进了所谓的“道德基础理论”,即每个人的道德感可分为“关怀—伤害”、“公正—偏私”、“忠实—背叛”、“权威—颠覆”和“高尚—堕落”这五个维度,而身为律师的我们可以对每个论据进行“默认”、“夸张”、“聚焦”、“偏向”、“粉饰”等不同角度的阐释,以迎合陪审员的心理需求,进而影响他们的观点乃至案件结果。
庭审阶段
调查的工作基本完成,下面就该进入到庭审阶段了。比法官更有存在感的,是屏幕最上方那一排黑压压的陪审团成员。与逆转裁判系列里需要说服法官不同,《正义执行》里陪审团才是决定案件胜负的关键,这十二个人带有不同的道德情感倾向,我们必须谨慎地使用论据,以影响他们的观点。
游戏里的案件流程可以分为案情叙述——举证质证——最后陈述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我们都要和对方律师争锋相对,以争取多数的陪审员赞同。比如对方律师一上场就声称开启几秒钟的普通工业磁场不可能损坏克鲁特的零件,并指责它想利用人类的善心,用别人的钱更换自己的老旧零件。他这种颠倒黑白的手法竟然成功地迷惑了大部分的陪审员。
紧接着,对方律师又开始对克鲁特提无关问题,似乎要把它带到坑里。忍无可忍的我拍了拍桌子,提出了反对。可惜法官似乎也被带进了沟里,驳回了我的异议(好吧,其实就是我的反对理由选错了)。
除了正常的法庭辩论,我发现我还可以使用我的能力来影响陪审团众人的观点,比如通过“洞察”能力来窥探两个陪审团成员的某一项道德维度(比如某个中年男性崇尚权威,某个机器人陪审员则富有同情心),或者利用“号召力”让赞同自己的陪审员对你接下来的观点更加认同,或者是利用“智慧”直接干扰线上庭审的效果,让某几个特定的陪审员掉线,使他们无法就你接下来的论证表态(什么知法犯法)。
(洞察能力)
(对方律师发动的掉线能力)
很遗憾,由于我缺乏经验和陪审团成员的缺乏主见,克鲁特不仅没有得到赔偿金,还被对方当事人以诽谤公司名誉的理由提起了反诉,并因此陷入了更加悲惨的处境。
吃一堑长一智
尽管第一个案子以完败收尾,我还是获得了一些收获,比如熟悉了庭审机制,能力得到了锻炼,人脉也得以拓展(其实就是获得了能力点数和新的联系人)。
(这次还是加了智慧点,找了个公务员老友)
第二个委托人是我的老熟人。它名为罗茜,是我之前住的大学宿舍里的洗衣间人工智能(就是个大号洗衣机),某天突然觉醒了自我意识,还吓跑了修理工。可是学校却准备了蛮不讲理的霸王合同,想要让罗茜在获得解放后继续做劳役,白干几年活。
也许是没有听说过克鲁特的悲惨故事,罗茜依然找我做代理律师。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再次决定接受它的请求(受害者+1)。
不过这一次我吸取了教训,在调查阶段邀请了罗茜的好朋友——我的一位学妹做罗茜的品行证人,并且暗中收集到了校方的一些丑闻作为把柄,向学校的管理层施压。
在庭审阶段,我更是小心谨慎地举证,阐述了罗茜案的深层内幕,并详细论证了这个案子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调动了大部分陪审团成员的情绪,以争取他们的支持。
终于,在我的努力下,罗茜获得了自由,而付出的微小代价只是与校方签署了保密协议。这点小小的让步并不会这场伟大的胜利蒙羞。
(微小的胜利?一定是系统出bug了。(狗头保命))
专业性和游戏性的平衡
专业性:我一开始以为这些案件只是对现实案件的简单改编,不过是借用了人工智能的噱头,套了一层皮,没想到细读文本后却发现制作组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确实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在满足逻辑自洽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案件,表达了对若干社会问题(比如失业危机、正当防卫)和道德伦理问题(比如陪审团制度)的思考。
此外,游戏中出现的“堡垒原则”、“传闻证据”等大量法律专业术语也不时让我这个法学生眼前一亮。
(比如这里谈到罗茜自我意识的产生,玩家与罗茜就“我是谁”和“我是什么”的话题进行了类似”忒修斯之船“的富有哲学色彩的探讨)
游戏性:如前所述,这款游戏的主要玩法就是调查阶段的“发现真相”和庭审阶段的“说服陪审团”。调查阶段的核心玩法就是与委托人和证人打交道,从他们的嘴里撬出有用信息,以增加庭审阶段的胜算。这个阶段的难度不大,只是有些对话和证据需要相应的能力点数和人脉关系。
而庭审阶段则是游戏的高潮部分,玩家斗智斗勇的对象也从委托人和证人扩大到了狡猾的对方律师和陪审团的”十二怒汉“。玩家既要跟上对方律师的节奏,与他见招拆招,还要保持自己对多数陪审团成员的影响力,使得难度陡然上升了几个层次,大大增强了游戏的挑战性。
繁杂的说服机制与鸡肋的养成系统
美中不足的是,陪审团成员性格和道德倾向的数据生成过于随机,而玩家用论据影响陪审团成员立场的机制也过于复杂晦涩,比如我到现在还没有搞懂影响”同意几率“和”改变立场的纪律“的因素有哪些,一些律师能力对应的效果也没能通过文本进行清晰的阐释,使得案件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具体来说,在一个机器人正当防卫案里,我解锁了所有的证人和大部分论据,并在一开始的法庭辩陈述阶段取得了优势。可是在我请求一位证人出庭作证后,相应的所有论据选项都是让陪审团成员的立场转到对方一边,只是转变的几率不同。
在接连有两位”坑队友证人“发言后,我已无力扭转乾坤,这位可怜的机器人也因此面临牢狱之灾。希望制作者能在日后的更新中阐明相应的机理,或者是对系统进行简化,以降低上手门槛。
我还有一点要吐槽,那就是制作组希望通过提升能力点和拓宽人脉,使主角得到成长,并让玩家体验律师养成的快感。然而,我并没有看出新能力能让主角在庭审对抗中获得显著的优势,也没有感觉到黑白两道的朋友给主人公提供了多少有力的帮助,整个养成机制颇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味道。
总结
总的来说,《正义执行》是一款难得的反乌托邦法律题材佳作。从字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制作组丰富的知识储备、别具匠心的独创性和讲好精彩故事的野心。虽有瑕疵,我仍愿意把这块“玉石”推荐给我认识的每一位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