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和依戀類型是什麼:
依戀是人們最早就形成的情感鏈接,是和特定對象(比如父母,伴侶)之間強烈情感聯結,本質上是通過情感聯結獲得安全感。早期形成的依戀類型會深刻的影響此人如何去愛一個人,如何去面對和這個人的分離,如何去與他人建立信任。
而在瞭解自己的依戀類型可以讓你在更加了解自己的同時,也能變得明白該怎樣去和你的伴侶相處。
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通常分為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混亂型。
以下我們會逐個講解其特點以及一些改善建議
1.安全性依戀(低焦慮,低迴避)
概括:
幾乎與任何一種依戀類型都可以建立良好健康的感情關係,自信的同時也信任對方,對於親密和獨處都可以做到接納,還有著卡皮巴拉般的情緒穩定且善於與伴侶溝通。
特點:
1.在感情表達訴求方面:頗有順其自然的感覺。安全性依戀的需求和愛意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不會一直壓抑自己的情緒也不會過渡去向伴侶索求。
2.在處理衝突和問題方面:在保持情緒穩保持理性溝通時,既不會迴避衝突和問題,也可以做到在對方的視角進行共情和試圖理解。
3.獨處和親密:安全型依戀有著十足的安全感,他們可以做到獨處不會焦慮,和伴侶親密時也不會過度索取情感也不會過度依賴。
形成模式:
安全型依戀的人在童年時往往充滿了情緒價值,他們的情感需求得到了他人的不斷回應。例如哭泣了得到及時安慰,鬱悶了有人開導引路,這使得他們的感情得到了極大的支持。
改善建議:
繼續保持自我,讓你焦慮迴避達到平衡。在與不是安全型的伴侶相處中,根據不同的人提供穩定可靠的感情支持。然後就是需要警惕一下外部造成的壓力(比如上班被打壓,考試掛必了)這時候要記得審視自己,看看有沒有焦慮或者回避,及時調整內心的感情天秤
2.混亂型依戀(高焦慮,高迴避)
概括:
混亂型可以說是迴避型和焦慮的混合體了,所以也被成為矛盾型。這個依戀類型的人行為有些極端且難以預測(例如上一秒聊得火熱,下一秒如墜冰窟)
特點:
1.在他們的行為方面:和安全型的持之以恆不同,矛盾性依賴的人在渴望親密的同時還害怕受到他人的傷害。這可能會導致他們上一秒聊的好好的,下一秒就會突然發電。又或者主動接近伴侶後去進行各種方面的攻擊。
2.在安全感和互信方面:這種依戀類型的人安全感很低,很難做到去信任和去依賴伴侶。想愛又怕被傷害,想依賴對方又想獨處。忽冷忽熱飄忽不定
3.看待關係方面:他們的自我認知比較模糊飄忽,而且關係方面也比較混亂。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對伴侶的態度也會在愛和恨變換,常常愛恨交加。
形成模式:
他們在童年或者早年的經歷中,出現過嚴重的情感創傷和情感缺失。舉個例子就是經歷過排擠,施虐,不重視或根本沒放在眼裡。他們的家庭往往是不幸的,大多數人的第一個依戀對象就是父母,而混亂型的父母同時成為了他們安全感和恐懼感的來源,這就導致了他們行為和思維認知的矛盾混亂。
改善建議:
試著和安全型的人建立起友誼或者和對方成為伴侶,當然同時去學習對方良好健康的相處方式。在內心出現極端想法或者在出現衝突情緒激動時,給自己的大腦一分鐘時間,去冷靜思考到底要不要這麼做。如果經常感到過於沒安全感和恐懼,建議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
3.焦慮型依戀(高焦慮,低迴避)
概括:
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對親密的極度渴望,同時也表現出很高的焦慮。他們非常害怕被拋棄和不被喜歡,經常會不安。然後他們就會去通過緊緊依賴追問或者情緒爆發來得到安全感,來讓自己不再不安。
特點:
1.在感情表達方面:他們會表現出過度的敏感、依賴。比如(怎麼沒回消息呀..是不是不愛我了)(一直追問對方,你愛我嗎你愛我嗎)他們會過度腦補理解伴侶的行為,然後會經常性的向對方求證追問到底愛不愛自己。通過伴侶的認可來維持自我的價值感
2.在獨處和親密方面:他們非常害怕獨處或者伴侶獨處。他們渴望24小時的親密,因此他們很容易就情緒波動和爆發,非常容易焦慮。有可能會通過“小作精”等等行為來吸引關注
3.在處理衝突和問題方面:很積極,特別積極,和迴避型迴避問題不同的是,他們會特別積極去想解決問題。
形成模式:
早年或童年時的依賴對象對於他們的情感回應並不積極,或者忽冷忽熱不重視。可能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時,依賴對象才會重視其情感需這種事發生,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在長大後會通過“小作精”這種行為來吸引關注,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就會被重視會被愛了,即使覺得這樣做不妥。
改善建議:
首先要學會自我安慰,尋找一種活動來緩解自己的焦慮而並非依賴伴侶的回應,比如可以畫畫,寫小說,拼模型,釣魚等感興趣的事情。要試著明確自身的價值,確定一件愛好或者事情然後做下去,你的價值感不必取決於伴侶的態度。在感到不安焦慮時,給自己的大腦三十分鐘在決定行動,千萬不要上頭直接質問或做某件事情來博取關注,這隻會透支對方的感情。再需要安慰時不要長篇大論只描述自己想的是怎麼樣自己覺得怎麼樣,直接說出來就行,比如“我需要你來聊天,我有點不安”
4.迴避型依戀(低焦慮,高迴避)
概括:
和焦慮型可以說是兩個極端。迴避型的人會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迴避對方的親密熱情,總是愛過度強調自己的獨立,強迫自己用理性來斷絕一切自身的脆弱
特點:
1.在處理衝突和問題方面:和焦慮型完全相反,迴避型的人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會經常表現出沉默、迴避、轉移話題甚至冷戰。
2.在獨處和親密方面:和焦慮型相反了屬於是。迴避型的人很少主動去向伴侶尋求安慰,總是自己獨處。甚至會和伴侶貶低打壓親密的重要性,如果感情持續升溫他們就會突然疏遠,或者再次用理性來解釋一切“我很忙,時間少” “談這些浪費時間”“我想靜靜”
3.在感情表達方面:因為他們很少會依賴他人,而且總是迴避親密,所以基本不會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更依賴於自己消化或者自己來理解問題,然後他們最常說的話就變成了讓我靜靜,我想獨處一下。
形成模式:
在童年時期的情感需求長期不得到重視,長期處於忽略或者直接被依賴對象拒絕。然後很有可能有過被依賴對象強制性要求“獨立自強”“不許多愁善感”然後他們就害怕依賴別人,就會變得迴避,通過自我封閉來避免受傷或者拒絕。
改善建議:
不要過度壓抑情緒,試著去相信對方,慢慢的一步步來袒露自己的情感需求,就比如“我想讓你陪我一下”試著用依賴他人後得到的積極體驗來代替掉親密就必定會受傷的想法。試著共情,去理解一下伴侶情感需求,而不是迴避或者用絕對理性來解釋一切。
總結:
你值得被愛,也有愛對方的能力。
無論你是哪一種依戀類型你都要記住,這些並不等於未來,並不是限制你的東西。這些不是你的命運。
因為童年經歷或者生活中的創傷造成的依賴類型,並不是你的錯兒,你依然可以去改變,改變的動力和力量一直都在你心裡,你的手中握著。
如果你是迴避型,你要記住,你獨自承受的壓力和你的脆弱並不是你的錯。依賴一個人是不可恥或者可憐的,相信親密可以讓你的生命更加完整。
如果你是焦慮型,你要記住,那個害怕被拋棄害怕不重視的你已經是過去式了,現在的你已經重生,可以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如果你是混亂型,你要記住,傷害並不是感情的終點,你值得擁有一段能包容情緒安心做自己的感情,但你要先學會包容他人先學會正視自己
總之,記住了,我們值得被愛,也有愛其他人的能力和力量=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