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和依恋类型是什么:
依恋是人们最早就形成的情感链接,是和特定对象(比如父母,伴侣)之间强烈情感联结,本质上是通过情感联结获得安全感。早期形成的依恋类型会深刻的影响此人如何去爱一个人,如何去面对和这个人的分离,如何去与他人建立信任。
而在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可以让你在更加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能变得明白该怎样去和你的伴侣相处。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通常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
以下我们会逐个讲解其特点以及一些改善建议
1.安全性依恋(低焦虑,低回避)
概括:
几乎与任何一种依恋类型都可以建立良好健康的感情关系,自信的同时也信任对方,对于亲密和独处都可以做到接纳,还有着卡皮巴拉般的情绪稳定且善于与伴侣沟通。
特点:
1.在感情表达诉求方面:颇有顺其自然的感觉。安全性依恋的需求和爱意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不会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会过渡去向伴侣索求。
2.在处理冲突和问题方面:在保持情绪稳保持理性沟通时,既不会回避冲突和问题,也可以做到在对方的视角进行共情和试图理解。
3.独处和亲密:安全型依恋有着十足的安全感,他们可以做到独处不会焦虑,和伴侣亲密时也不会过度索取情感也不会过度依赖。
形成模式: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童年时往往充满了情绪价值,他们的情感需求得到了他人的不断回应。例如哭泣了得到及时安慰,郁闷了有人开导引路,这使得他们的感情得到了极大的支持。
改善建议:
继续保持自我,让你焦虑回避达到平衡。在与不是安全型的伴侣相处中,根据不同的人提供稳定可靠的感情支持。然后就是需要警惕一下外部造成的压力(比如上班被打压,考试挂必了)这时候要记得审视自己,看看有没有焦虑或者回避,及时调整内心的感情天秤
2.混乱型依恋(高焦虑,高回避)
概括:
混乱型可以说是回避型和焦虑的混合体了,所以也被成为矛盾型。这个依恋类型的人行为有些极端且难以预测(例如上一秒聊得火热,下一秒如坠冰窟)
特点:
1.在他们的行为方面:和安全型的持之以恒不同,矛盾性依赖的人在渴望亲密的同时还害怕受到他人的伤害。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上一秒聊的好好的,下一秒就会突然发电。又或者主动接近伴侣后去进行各种方面的攻击。
2.在安全感和互信方面: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安全感很低,很难做到去信任和去依赖伴侣。想爱又怕被伤害,想依赖对方又想独处。忽冷忽热飘忽不定
3.看待关系方面:他们的自我认知比较模糊飘忽,而且关系方面也比较混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对伴侣的态度也会在爱和恨变换,常常爱恨交加。
形成模式:
他们在童年或者早年的经历中,出现过严重的情感创伤和情感缺失。举个例子就是经历过排挤,施虐,不重视或根本没放在眼里。他们的家庭往往是不幸的,大多数人的第一个依恋对象就是父母,而混乱型的父母同时成为了他们安全感和恐惧感的来源,这就导致了他们行为和思维认知的矛盾混乱。
改善建议:
试着和安全型的人建立起友谊或者和对方成为伴侣,当然同时去学习对方良好健康的相处方式。在内心出现极端想法或者在出现冲突情绪激动时,给自己的大脑一分钟时间,去冷静思考到底要不要这么做。如果经常感到过于没安全感和恐惧,建议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
3.焦虑型依恋(高焦虑,低回避)
概括:
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对亲密的极度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很高的焦虑。他们非常害怕被抛弃和不被喜欢,经常会不安。然后他们就会去通过紧紧依赖追问或者情绪爆发来得到安全感,来让自己不再不安。
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他们会表现出过度的敏感、依赖。比如(怎么没回消息呀..是不是不爱我了)(一直追问对方,你爱我吗你爱我吗)他们会过度脑补理解伴侣的行为,然后会经常性的向对方求证追问到底爱不爱自己。通过伴侣的认可来维持自我的价值感
2.在独处和亲密方面:他们非常害怕独处或者伴侣独处。他们渴望24小时的亲密,因此他们很容易就情绪波动和爆发,非常容易焦虑。有可能会通过“小作精”等等行为来吸引关注
3.在处理冲突和问题方面:很积极,特别积极,和回避型回避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会特别积极去想解决问题。
形成模式:
早年或童年时的依赖对象对于他们的情感回应并不积极,或者忽冷忽热不重视。可能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依赖对象才会重视其情感需这种事发生,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长大后会通过“小作精”这种行为来吸引关注,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就会被重视会被爱了,即使觉得这样做不妥。
改善建议:
首先要学会自我安慰,寻找一种活动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并非依赖伴侣的回应,比如可以画画,写小说,拼模型,钓鱼等感兴趣的事情。要试着明确自身的价值,确定一件爱好或者事情然后做下去,你的价值感不必取决于伴侣的态度。在感到不安焦虑时,给自己的大脑三十分钟在决定行动,千万不要上头直接质问或做某件事情来博取关注,这只会透支对方的感情。再需要安慰时不要长篇大论只描述自己想的是怎么样自己觉得怎么样,直接说出来就行,比如“我需要你来聊天,我有点不安”
4.回避型依恋(低焦虑,高回避)
概括:
和焦虑型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回避型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回避对方的亲密热情,总是爱过度强调自己的独立,强迫自己用理性来断绝一切自身的脆弱
特点:
1.在处理冲突和问题方面:和焦虑型完全相反,回避型的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会经常表现出沉默、回避、转移话题甚至冷战。
2.在独处和亲密方面:和焦虑型相反了属于是。回避型的人很少主动去向伴侣寻求安慰,总是自己独处。甚至会和伴侣贬低打压亲密的重要性,如果感情持续升温他们就会突然疏远,或者再次用理性来解释一切“我很忙,时间少” “谈这些浪费时间”“我想静静”
3.在感情表达方面:因为他们很少会依赖他人,而且总是回避亲密,所以基本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更依赖于自己消化或者自己来理解问题,然后他们最常说的话就变成了让我静静,我想独处一下。
形成模式:
在童年时期的情感需求长期不得到重视,长期处于忽略或者直接被依赖对象拒绝。然后很有可能有过被依赖对象强制性要求“独立自强”“不许多愁善感”然后他们就害怕依赖别人,就会变得回避,通过自我封闭来避免受伤或者拒绝。
改善建议:
不要过度压抑情绪,试着去相信对方,慢慢的一步步来袒露自己的情感需求,就比如“我想让你陪我一下”试着用依赖他人后得到的积极体验来代替掉亲密就必定会受伤的想法。试着共情,去理解一下伴侣情感需求,而不是回避或者用绝对理性来解释一切。
总结:
你值得被爱,也有爱对方的能力。
无论你是哪一种依恋类型你都要记住,这些并不等于未来,并不是限制你的东西。这些不是你的命运。
因为童年经历或者生活中的创伤造成的依赖类型,并不是你的错儿,你依然可以去改变,改变的动力和力量一直都在你心里,你的手中握着。
如果你是回避型,你要记住,你独自承受的压力和你的脆弱并不是你的错。依赖一个人是不可耻或者可怜的,相信亲密可以让你的生命更加完整。
如果你是焦虑型,你要记住,那个害怕被抛弃害怕不重视的你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的你已经重生,可以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如果你是混乱型,你要记住,伤害并不是感情的终点,你值得拥有一段能包容情绪安心做自己的感情,但你要先学会包容他人先学会正视自己
总之,记住了,我们值得被爱,也有爱其他人的能力和力量=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