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鹽、海鹽、湖鹽、低鈉鹽、碘鹽、無碘鹽……面對超市裡琳琅滿目的食鹽品種,我們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食鹽種類呢?

一、按成分分類
1. 加碘鹽
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鹽多為加碘鹽。之所以在食鹽中添加碘,是因為我國曾是碘缺乏病流行嚴重的國家,1996年起我國開始實施全民食鹽加碘。
食用鹽碘含量一般有20mg/kg、25mg/kg、和30mg/kg三種加碘水平(以碘酸鉀形式添加)。一般來說,成年人的碘推薦攝入量是 120 微克/天。通常普通人每天吃進 5g 左右的碘鹽,再加上飲水以及各類食物中的碘,差不多就達到 120 微克/天的標準了。
適用人群:內陸及缺碘地區居民;孕婦、哺乳期女性(需增加碘攝入約50%)。
2. 無碘鹽
無碘鹽,顧名思義就是是在食鹽中不含有碘化物的精製食鹽。
有兩類人不適合食用碘鹽,一類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甲狀腺疾病患者,因治療需要遵醫囑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鹽;另一類是生活在高碘地區的居民(如沿海地帶),他們每天從食物和飲用水中已經得到了足夠劑量的碘,這部分人群也不宜食用碘鹽。
3. 低鈉鹽
低鈉鹽含60%~70%的氯化鈉、20%~30%的氯化鉀和8%~12%的硫酸鎂。可見,低鈉鹽的鈉含量比普通鹽低1/3左右,鉀、鎂含量較高,所以低鈉鹽更合理的名字是低鈉高鉀鹽。
食鹽裡以鉀代替鈉的意義是,在食用同樣鹹味的飲食下,鈉的攝取量已經減少一半,同時也攝入了鉀。鈉可導致血壓升高,而鉀和鎂有利於預防高血壓、保護心腦血管,所以一些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會在醫生建議下購買低鈉鹽。
但低鈉鹽絕不僅僅是這些病人的專屬食鹽。當前,我國居民吃鹽量遠超每日6克的推薦量,若人們能食用低鈉鹽,便可輕鬆減少30%的鈉,還能增加幾百毫克鉀和鎂的攝入,對普通人來說同樣是明智之選。
有人擔心吃低鈉鹽會患高血鉀症,這是毫無根據的。按每天6克鹽的推薦量,如果吃的都是低鈉鹽,約攝入1500毫克氯化鉀,其中含800毫克鉀元素。《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指出,健康人每天鉀適宜攝入量為2000毫克,想要預防慢性病應提高到3600毫克。可見,800毫克鉀元素和預防慢性病所需量相差甚遠。
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鉀有障礙,攝入的鉀過多容易在體內蓄積,導致高鉀血癥。我國對食用鹽的國家標準(GB 2721-2015)中明確規定了,低鈉鹽的包裝上必須標示:「高溫作業者、重體力勞動強度工作者、腎功能障礙者及服用降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等不適宜高鉀攝入的人群應慎用。」
二、按來源分類
海鹽:是將海水引入鹽田,經過日曬、蒸發、結晶而成,海鹽約佔世界產鹽總量的七成以上。
湖鹽:是以鹽湖水為原料在鹽田中曬制而成的鹽。在我國青海省有眾多的鹽湖,其中察爾汗鹽湖是總儲鹽量國內最大、全球第二的鹽湖,它的總儲鹽量足夠全球人口食用1000年以上。

井鹽:地層中的鹽質溶解在地下水中,打井汲出這種地下水,經加工後製成的食鹽叫井鹽。四川自貢是我國的重要井鹽產地。
岩鹽:主要是因為地殼運動所致,岩鹽主要是由海水沉積物被地殼變動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儘管不同來源的鹽中所含礦物成分稍有差別,但一個人每天吃鹽也就是幾克,無論海鹽、湖鹽還是井鹽、岩鹽,營養價值幾乎沒有差別。另外還有一些玫瑰鹽、風味鹽之類的高檔鹽也是同理,它們可能只是風味、外觀上有些許不同,營養上實在是沒啥差距。

三、鹽中的抗結劑有害嗎?
在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中,允許用於食鹽中的食品添加劑有這麼幾種:二氧化硅、硅酸鈣、檸檬酸鐵銨、亞鐵氰化鉀(鈉)和氯化鉀。其中,前4種都是“抗結劑”。抗結劑經常出現在各種乾粉中,如咖啡粉等,作用是防止顆粒狀食品聚集結塊。
抗結劑對於食鹽非常重要,過去的鹽不加抗結劑,非常容易吸潮結塊,被稱為“鹽巴”,不便使用。抗結劑的加入可以使食鹽顆粒保持分散狀態,使用起來方便多了。
不過社會上有人對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產生了質疑:氰化鉀有劇毒,長期吃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影響?事實上,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亞鐵氰化鉀每公斤添加量不超過10毫克。成年人每天攝入小於1.5毫克亞鐵氰化鉀就不會對身體有影響,攝入1.5毫克亞鐵氰化鉀相當於一個人每天要吃150g的食鹽,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擔心亞鐵氰化鉀在烹飪時分解釋放出劇毒的氰化鉀。其實,亞鐵氰化鉀非常穩定,要加熱到400℃才能分解。在烹調中,即使是油炸或爆炒油溫也不會達到300℃,距離亞鐵氰化鉀的分解條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我們可以放心長期食用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
四、減鹽!減鹽!減鹽!
近年來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我國居民飲食習慣確實很容易導致鈉攝入超標。簡單來說就是——吃太鹹了。相比“鹽不過5”這個標準,我國人均食鹽用量大約是10.5克,超標了一倍有餘。
鹽分攝入過多,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為了大家的健康,可以採取這些控鹽措施:
1.養成日常計算鹽用量的習慣,利用勺子之類的工具定量放鹽。
2.除了炒菜少放鹽,還要注意少食用一些隱藏的高鹽調料,例如醃漬食品、滷味、油炸食品等等
3.包裝食品選購時要注意標籤中的鈉含量,儘量選擇鈉含量低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