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壯漢站在城門下,手提八百斤鐵錘,猛地砸下,石板都被震碎,敵人聞風喪膽;又或者是一位猛將上馬前,順手舉起一尊青銅大鼎當做熱身,然後瀟灑地躍上戰馬,衝鋒陷陣。這種場景看得人熱血沸騰、直呼過癮。但是問題來了——古人真的這麼有力氣?真能徒手舉鼎?
要想知道古人到底有多大力氣,咱得先從他們手上的武器說起。
看過《隋唐演義》的都知道,李元霸是個絕世猛人,用的是一對金瓜錘,單個就重八百斤,這些數字別說打仗,連搬都搬不動。但問題是:它們是真實的嗎?

這些重型武器,大多隻是文學藝術的誇張手法。比如《資治通鑑》裡說王彥章使的雙鐵槍各重百斤,但歷史學家們查遍文獻和出土兵器,發現真正的戰場兵器,重量普遍很人性化——刀、劍、戟這些實戰冷兵器,一般都在1~3公斤之間。再重一點,雙手大斧、長柄錘也不過5公斤上下。為什麼?因為古人也講究實用性啊!你上戰場不是比誰舉得動,而是比誰砍得快、躲得快、打得準。
也就是說,古代人的武器不重,影視劇喜歡加戲。目的只有一個:顯得猛。
你以為古人愛炫力?他們其實更怕“體力不夠用”
在今天,我們健身是為了好看。古人不是,他們練體力,是為了活命。
冷兵器時代,一場戰鬥打下來,可能要持續幾個時辰,刀劍揮舞數百次,跑動幾公里是常事。如果你一開始就扛著100斤大錘上陣,最多撐五分鐘。所以真正的古代軍隊,在武器設計和體能訓練上,講究一個原則:節省體力、提升耐力。
《史記》記載,張良曾僱人用百二十斤的大鐵錘刺殺秦始皇,但考古出土的百二十斤鐵錘實際重量約為今天的60斤左右。原來秦制一斤等於今之半斤,這就合理多了。即便如此,你試試看拿60斤鐵錘扔出去,那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另有記載,明代武舉考試中,確實要求武考生能舞動80到120斤的大刀,還得抱起300斤石鎖離地一尺。聽起來很誇張對吧?但注意,這些是考試用的。考試就是為了篩人,自然不怕設置高難度,能做到的都是千裡挑一。而一支軍隊裡,不可能人人都是考霸。所以不要把極個別的壯士當成了古代人的平均水平。

說到力量選拔,不得不提明末清初的大英雄鄭成功。
傳說他麾下的鐵人軍,訓練方式極其變態:每位士兵必須抱起300斤巨石,在演武廳轉一圈,否則不許上陣。乍一聽,這似乎印證了古人天生神力的說法。
但仔細想一想,這件事的重點從來不是“抱300斤”,而是選拔精英。就像今天的特種部隊體能訓練,看似殘酷,其實是為了把極少數體格超群的人篩選出來。整支軍隊當然不是人人都能抱石頭跑圈,更多的是這些鐵人負責衝鋒陷陣、攻堅破敵,普通士兵還是該持盾持矛,該拉弓拉弓。
所以鄭成功的鐵人軍是特種部隊,不是人均大力士。
影響力量的終極問題:古人的營養夠不夠?
現在來聊個核心問題:就算古人天天鍛鍊,他們的身體底子到底行不行?說白了——吃得夠嗎?
現代人三餐不離肉蛋奶,營養均衡,有蛋白質、有礦物質、有維生素,甚至還能精準補劑。而古人呢?普通百姓一年吃不上幾回肉,連鹽都不夠用。
唐代大文豪韓愈就寫過,百姓“食鹽甚少,或有淡食動經旬月”,就是十天半個月都沒鹽吃。這可不是開玩笑——鹽,是人類維持肌肉運作、電解質平衡的必需品。連鹽都缺,還談什麼力量訓練?
別的不說,你讓一個現代健身教練斷鹽三天,他的爆發力都要掉一半,更何況古代那些營養攝入嚴重不足的人?
所以從身體條件來看,古人壓根沒有我們強壯。能出現一兩個大力士,那也是基因突變 + 飲食富足 + 自幼鍛鍊三合一的奇蹟,而不是古代的常態。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與現代人,誰更有力氣?
我們來總結一下。古人的武器其實並不重,文學藝術為了表現英雄才抬重量古代軍隊更重視持久力和節省體力,而不是炫耀爆發力鄭成功的鐵人軍、武舉考試等是選拔機制,不是全民健身古代人普遍營養匱乏,體能基礎遠遠比不上現代人
所以答案很清楚了:古人與現代人相比,在普遍力量上,不但沒有強,反而更弱。
當然,如果你把古代頂級猛將和現代普通人比,那可能古人厲害些;但如果是同等體型、同等營養的選手正面剛,那現代人勝出基本沒懸念。

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裡的古代英雄,固然令人神往,但你得知道,那些畫面和數字,很多時候是為了“立人設”而藝術加工的。現實中的古人,沒那麼神,更多的是普通人面對嚴酷生活掙扎求存。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朝慕斯 原創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