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壮汉站在城门下,手提八百斤铁锤,猛地砸下,石板都被震碎,敌人闻风丧胆;又或者是一位猛将上马前,顺手举起一尊青铜大鼎当做热身,然后潇洒地跃上战马,冲锋陷阵。这种场景看得人热血沸腾、直呼过瘾。但是问题来了——古人真的这么有力气?真能徒手举鼎?
要想知道古人到底有多大力气,咱得先从他们手上的武器说起。
看过《隋唐演义》的都知道,李元霸是个绝世猛人,用的是一对金瓜锤,单个就重八百斤,这些数字别说打仗,连搬都搬不动。但问题是:它们是真实的吗?

这些重型武器,大多只是文学艺术的夸张手法。比如《资治通鉴》里说王彦章使的双铁枪各重百斤,但历史学家们查遍文献和出土兵器,发现真正的战场兵器,重量普遍很人性化——刀、剑、戟这些实战冷兵器,一般都在1~3公斤之间。再重一点,双手大斧、长柄锤也不过5公斤上下。为什么?因为古人也讲究实用性啊!你上战场不是比谁举得动,而是比谁砍得快、躲得快、打得准。
也就是说,古代人的武器不重,影视剧喜欢加戏。目的只有一个:显得猛。
你以为古人爱炫力?他们其实更怕“体力不够用”
在今天,我们健身是为了好看。古人不是,他们练体力,是为了活命。
冷兵器时代,一场战斗打下来,可能要持续几个时辰,刀剑挥舞数百次,跑动几公里是常事。如果你一开始就扛着100斤大锤上阵,最多撑五分钟。所以真正的古代军队,在武器设计和体能训练上,讲究一个原则:节省体力、提升耐力。
《史记》记载,张良曾雇人用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刺杀秦始皇,但考古出土的百二十斤铁锤实际重量约为今天的60斤左右。原来秦制一斤等于今之半斤,这就合理多了。即便如此,你试试看拿60斤铁锤扔出去,那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另有记载,明代武举考试中,确实要求武考生能舞动80到120斤的大刀,还得抱起300斤石锁离地一尺。听起来很夸张对吧?但注意,这些是考试用的。考试就是为了筛人,自然不怕设置高难度,能做到的都是千里挑一。而一支军队里,不可能人人都是考霸。所以不要把极个别的壮士当成了古代人的平均水平。

说到力量选拔,不得不提明末清初的大英雄郑成功。
传说他麾下的铁人军,训练方式极其变态:每位士兵必须抱起300斤巨石,在演武厅转一圈,否则不许上阵。乍一听,这似乎印证了古人天生神力的说法。
但仔细想一想,这件事的重点从来不是“抱300斤”,而是选拔精英。就像今天的特种部队体能训练,看似残酷,其实是为了把极少数体格超群的人筛选出来。整支军队当然不是人人都能抱石头跑圈,更多的是这些铁人负责冲锋陷阵、攻坚破敌,普通士兵还是该持盾持矛,该拉弓拉弓。
所以郑成功的铁人军是特种部队,不是人均大力士。
影响力量的终极问题:古人的营养够不够?
现在来聊个核心问题:就算古人天天锻炼,他们的身体底子到底行不行?说白了——吃得够吗?
现代人三餐不离肉蛋奶,营养均衡,有蛋白质、有矿物质、有维生素,甚至还能精准补剂。而古人呢?普通百姓一年吃不上几回肉,连盐都不够用。
唐代大文豪韩愈就写过,百姓“食盐甚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就是十天半个月都没盐吃。这可不是开玩笑——盐,是人类维持肌肉运作、电解质平衡的必需品。连盐都缺,还谈什么力量训练?
别的不说,你让一个现代健身教练断盐三天,他的爆发力都要掉一半,更何况古代那些营养摄入严重不足的人?
所以从身体条件来看,古人压根没有我们强壮。能出现一两个大力士,那也是基因突变 + 饮食富足 + 自幼锻炼三合一的奇迹,而不是古代的常态。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与现代人,谁更有力气?
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人的武器其实并不重,文学艺术为了表现英雄才抬重量古代军队更重视持久力和节省体力,而不是炫耀爆发力郑成功的铁人军、武举考试等是选拔机制,不是全民健身古代人普遍营养匮乏,体能基础远远比不上现代人
所以答案很清楚了:古人与现代人相比,在普遍力量上,不但没有强,反而更弱。
当然,如果你把古代顶级猛将和现代普通人比,那可能古人厉害些;但如果是同等体型、同等营养的选手正面刚,那现代人胜出基本没悬念。

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的古代英雄,固然令人神往,但你得知道,那些画面和数字,很多时候是为了“立人设”而艺术加工的。现实中的古人,没那么神,更多的是普通人面对严酷生活挣扎求存。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朝慕斯 原创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