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影評的絕對真實性與絕對主觀的餘溫體驗,我會在大部分電影評價下附上紙質或電子票根。
2024年的中國電影趨勢簡而言之就是女性主義題材與現實主義題材的集體爆發。
前有賈玲靠減肥電影《熱辣滾燙》拿下春節票房冠軍,後有《喬妍的心事》、《好東西》、《出走的決心》等雙女主或是大女主電影輪番登場,為相對應的都市青年群體提供了不計其數的情緒價值。
後來我把這種價值稱之為孔乙己的長衫,名為一代人的自嗨覺醒,彷如紙上談兵般虛無縹緲,恐怕日後也將會有更多趾高氣揚的導演去想象底層人的矛盾與衝突。
當然...如果不過度激進的結構導演的意圖,僅從“電影好看與否”的角度出發,其實今年的這幾部熱議電影我還是蠻喜歡的。
接下來我會按照從後往前的月份為我今年的院線電影做一個總結。
12月——粗糙的結尾
1.《小小的我》
三星⭐
坦然來講...這個月除了《誤判》和《破地獄》,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理由進電影院。
先來聊聊雷聲大雨點小的《小小的我》吧。這部號稱中國首部揭露殘障人士真實生活的電影;易烊千璽撼動世界的神級演技,是否真的會如電影業自古以來誇大其詞的宣發一樣務實?
然而,在如坐針氈的131分鐘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小小的我》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矯揉造作。
用1%的幸運去詮釋99%的不幸會讓共情的普通人很快意識到藝術的陷阱...是的你確實能知道腦癱並不等同於傻子,而這類在生活中難以被察覺的群體也有著正常的生理需求,從這點出發或許電影依然承載了一些警示意義——不要因任何一個疾病對陌生人居高臨下
除此之外,糟糕的臺詞、拖沓的劇本、臉譜化的女配、意圖明顯的肢體語言無疑讓整部電影的體驗徒有其表、空洞乏味,只剩情感的味同嚼蠟、人情債務的淚腺堵塞。
我真的很難想象自己會說出一部電影全靠易烊千璽的演技撐著,其他的所有角色都是他的陪襯,甚至導演對情節的想象力顰蹙的可憐,竟然通過性騷擾的方式向觀眾證明殘障人士的心理需求,不乏犧牲所有角色應有的塑造而將鏡頭全部對準一個資本家的孩子。
不禁讓我感嘆,《小小的我》是成功的,導演對症下藥,為易烊千璽的粉絲鼓足了勇氣,而他的表演確實入木三分,簡直就是真腦癱,一份完美的電影從業者答卷。
2.《破地獄》
五星⭐
這是一部內容大於主題的電影。
估計會惹惱許多熱衷於剖析東南亞家庭男性原罪的觀眾。
畢竟兒子並不想繼承衣缽,父親也並不對其引以為傲,所謂的“女性汙穢”只是封建社會殘留的語境。
現實裡到底有多少父親是真的完全厭惡自己的孩子的?
這類被稱之為“生物爹”貶低到一無是處的男人,腐朽固化偏執的既得利益者,被打上了標籤與立場,在《破地獄》後變成了單純的愛錯了方式。
我想這才是大部分父親的思維邏輯,對規矩的奉承使其左右為難,待事情無法逆轉時才猛的意識,那些長輩家常便飯的語言利器,對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為活人破地獄,如何跳出殫精竭慮的陷阱,正確的表達愛,是許多父母一生需要學習的事,而慶幸的是在《人生大事》後,對生與死界限的探討、活人如何與死人和解等題目...
《破地獄》終於有了更深入人心的表現。
3.因果報應
四星⭐
劇本正如電影的名字一樣直白,通過一些精細的剪輯打亂了節奏與脈絡,從而顯得撲朔迷離、迷惑不解,一定程度導致前期的觀感頗為混亂、缺乏重心。
好的一方面是,印度電影找到了老牌香港動作電影的一點精髓,角色防禦全部拉滿,不光抗揍、動作幅度與力量也異常驚人,對場景與肉體的互動想象力大開大合,經常性的另觀眾脊背發涼,血腥場面也毫不吝嗇。是今年真正名副其實的一部院線限制級電影。
結局的反轉同樣令人震撼,將主支線的伏筆一一收回,完成統一立意。
但如果考慮到印度真正面臨的困境就會覺得有點以小化大。
壞人自食其果食很過癮、壞人聯合好人打壞人更有一種大義當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視感
然而仔細一想會有點破綻百出,明明政府的不作為與警察的貪汙腐化才是這類案件頻發的原因,結局卻集火到一個不切實際的虛擬人物身上,從而忽略了大環境體制下的災難,就像是印度老實男人的一次自嗨。
一個女性沒有安全感的國家,讓人直視父愛的偉大與男人的因果報應,有點過於諷刺了,作為商業電影來說很成功,只是有點脫離底層民眾了。
4.《魔法壞女巫》
三星⭐
其實可以把上下兩集壓縮在一部上映的...或者說我已經很難對迪士尼唱跳風格產生興趣了,更何況這樣一部年代久遠的舞臺劇二創成電影,也很難掩蓋其過時的政治諷刺內核。
種族矛盾可以說是明示了吧,壞女巫的厚嘴唇髒辮還有捂嘴與經典的“全名公敵”轉移注意力,屬於是標準的美國政治樣板戲,與《守望者》差不多一樣的套路。
中間的感情戲鋪墊的太長了,到翡翠城唱的我昏昏欲睡,結尾才爆發一下情緒,但依然對白女黑女的友誼持有質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像是白人至上主義的一次施捨。
a妹和黑人女主唱的都很好,《馬戲之王》、《愛樂之城》都看過,恰恰唯有《魔法壞女巫》讓我眼皮子擰巴,可能真是我不適合吧。
11月——動盪的市場
5.《風流一代》
三星⭐
普通人的一生有多無趣,這部電影就有多無聊。
一部沒有對白的電影塞滿了空鏡、啟示意義的鏡頭特寫,唯有一些時代符號將爛死的回憶重新拾起,表現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變遷,就像一個高考的命題作文,少了點個人情感的續寫。
這樣的視角太冰冷、太客觀了,描繪了奔波迷茫又徒勞的中國人,讓正在觀看的、同樣勞累的中國人再一次去理解這些符號,並將其排列組合,恐怕有些虛偽了。
但我依然認為《風流一代》承載了一些意義,老賈能把鏡頭一直對準被時代推著走的老百姓,在他功成名就的襯托下,已經很難得了。
這樣的電影不該出現在影院,只該在戛納或者博物館亮相,被人祭奠。
6.《角鬥士2》
三星⭐
視覺效果一如既往地生猛,毫無保留的把骨髓、血肉展露給觀眾,以最原始野蠻的暴力為角鬥士續命。
劇本不囉嗦在如今的好萊塢已是奢望,即使沒什麼創意,也很難對其做出過多苛責了...可惜的是老雷再也走不出過去的陰影了,無時無刻不在拙劣的模仿曾經的自己。
江郎才盡不可怕,不自知還一個勁搞歷史虛無主義並樂在其中,是最可怕的。
7.《好東西》
五星⭐
其實我一直想詳細寫一篇影評聊聊這部電影,但考慮到導演的節奏實在太大,一些臺詞很容易被斷章取義,所以也懶得再給自己找不痛快了。
我刷了兩遍,這部電影在豆瓣有9.1的高分一定是華而不實的,有一部分人是為了發聲,有一部分人是為了生意,還有一部分人是單純的搞性別立場,你要說這些人裡有多少人是真喜歡電影,也不見得。
我心中預估的分數大概在8.4,比導演之前的《愛情神話》強一點,整體節奏與可看性把控的很到位,這在一部弱情節電影裡是相當難得的。
但同時,脫口秀的快節奏情景劇拼湊與模糊不清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會脫離實際,就像電影裡的主角並不存在經濟壓力,母女關係的處理也有點過於理想化,換言之就是太過於精緻,更像是藉資產階級生活表現一個西方語境的主題。
比如電影關於“約炮”方面的體現,愛情在後床事在前,是典型的自由戀愛觀體現。
但除此之外,我的觀影旅途更多是一種放空腦袋後的愜意,我並沒有把那些模稜兩可的臺詞當回事,而是與裡面的角色一同放聲大笑,把這些所謂的男女問題一笑而過。
我們被互聯網灌入了太多的價值與立場,好似人們必須要站在二極管的思維上分化鬥個你死我活,實則與以前小孩之間的爭執沒什麼區別。
電影中前夫哥的一句話曾燃爆互聯網,引發了大規模觀眾對電影的抵制,即“男性原罪論”。
然而,電影裡前夫哥這個角色的設計非常有趣,他身上代指一些常常將女性主義大行其道掛在嘴邊的商人,並非是真的認同上野千鶴子,而是需要這麼一個女權代表來提升自己的潛在價值,從而滿足自私自利的慾望。
與那些假惺惺的愛國者;滿嘴的仁義道德、一心的世俗名利是一類人。
並且這個前夫哥還有個拳擊手的愛好,已經是明示他喜歡打拳了,所以我本質上並沒有把他當男人來看。
如果真的有人拿男性原罪來綁架你,其實正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開懷大笑然後尊重祝福,不考慮國情亂套主義公式非蠢即壞,真正厭男厭女的人不會天天把對方掛嘴邊,這樣只會顯得自己其實很愛男女。
這類巴不得對方天天出現在視野裡並給自己套上受害者身份的人,在心理學定義上是被害妄想症,放在2024的社會主義國家裡,應該是吃飽了撐得無病呻吟。
同樣我真的非常厭惡網絡上大量的網紅給普通人販賣焦慮的現象,一邊心安理得的享受普通人負面情緒帶來的流量,另一邊在生活中卻又嚐嚐大肆闊談愛國情操與捨我其誰的社會責任,虛偽至極。
《好東西》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部能把這些所謂的高傲的資產階級焦慮拋之腦後的反常態電影,無論是那些雙標的還是兩面三刀的,不過是一時興起的笑料罷了。
而我們在現實生活裡,也不會有人真的天天把上野千鶴子掛嘴邊,一旦涉及到男女問題,第一反應永遠是一方的胡攪蠻纏,並由衷的感到可笑,永遠不會真的去深究男女一方的過錯,這就是我們正常人面對網絡的流言蜚語所表現的真實態度,吵不出個結果,那還不如過好自己,別那麼嚴肅。
8.《最後的里程》
三顆星⭐
除了作案手法有點意思的全瑕之作,兇手動機過於扯淡,反社會份子向資本復仇還要拉著一群普通打工人下水,很符合我對日本的想象。
結尾明顯是圓不回來了,開始給兇手人設套聖母盾試圖混淆觀眾注意力,然而結果更覺得扯淡了,傳送帶諷刺資本還算有想法,卻僅僅只是隔靴搔癢,這類現實主義題材的真正問題是明面上聊不開,背地裡也不會對現狀有任何改變,普通人的掙扎也沒有體現到位,處處都是漏洞。
節奏已經近乎崩壞的情況下還拉了一大堆無意義的角色視角刻畫,但又很白開水,情節也不夠扣人心絃,幾乎全靠爆炸渲染氣氛,結尾還要諷刺一下購物狂歡,就真的...挺沒意思的。
除了《非自然死亡》原班人馬客串以外,沒有任何驚喜可言。
9.《焚城》
四星⭐
港版的《流浪地球》,同樣只存在於記憶的老婆,同樣愧疚且憤世嫉俗的父親,同樣莫名其妙的背黑鍋,同樣是某個天才博士,還都是劉德華演,甚至結尾消防員煽情也對應月球自爆...
就這一比一的復刻可看性肯定不差,特效也屬於一線水準,我覺得跟上半年的《九龍城寨》差不多一個水平。
缺點是情節缺乏原創性,港內合拍導致節奏掌控的不是很好,不過國內能有政治驚悚的嘗試且還能上院線也算是一件幸事,衝突到位金句到位,放在港片沒落的局勢下屬於是高材生。
10月——超英倒計時
10.《毒液3》
兩星⭐
無功無過平淡無奇,炒了一手好cp票房不會差,隔壁DC宇宙快饞哭了,故作高深還吃力不討好。
逆天納爾設定還要靠自己口述,逆天中國譯名像網大電影,逆天共生體用人類思維作戰,我嘞個“索尼最懂蜘蛛俠”,他用實力證明自己為什麼會裁掉《超凡蜘蛛俠3》,因為不配。
11.《驀然回首》
四星⭐
“藤野,你為什麼要畫漫畫呢?”
源於嫉妒,亦或是高高在上。
源自羨慕,亦或是真情流露。
熱愛有時從第一個觀眾開始,也可以是在得知自己並未有什麼與眾不同後的努力。
是知道自己技不如人後的熱愛更加崇高?還是下意識的無思考選擇更加真誠?
二者並沒什麼不同,出於一方與另一方稍顯可悲的關係,甚至也可以解讀為藤野單方面的虛偽,但熱愛這件事有時候確實捉摸不透。
就像我喜歡看電影寫影評可能是想記錄,可能是想裝逼,也可能就是單純的喜歡。
(瞳孔和陰影畫的真好,配樂精美略微氾濫,分鏡張力十足,除開一些設定模稜兩可,紀念意義大於劇本價值,都很好。)
12.《小丑2》
三顆星⭐
《小丑2》在我看來是全方位的失敗,極度無聊、多餘,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一部自我、本我、超我曖昧不清的狀態在第二部裡一錘定音,整個電影前半部分就是在填第一部的留白細節,以及無聊透頂、心知肚明的劇情立意。
整個劇本前十分鐘動畫就已經全盤托出了,然後剩下的時間就是表現亞瑟在小丑威名影響下自相矛盾的狀態,以及他對於小丑女的愛戀簡直就是角色互換。
小丑女這個角色很多餘,浪費Lady Gaga精湛的表演與歌喉,你換其它角色哪怕是貓女、神奇女俠都不會任何影響,因為這個角色就是推動情節的工具,成為亞瑟揮之不去的悲劇。
而亞瑟作為一個在哥譚極具悲情色彩的角色,在反覆橫跳中變成了單一缺愛的舔狗,讓所有人都審視一個可悲且無藥可救的精神病,然後指著鼻子教育故事裡的角色和現實中的觀眾——
你們只在乎小丑不在乎亞瑟
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文化符號下磨滅了個性,在各種機緣巧合、不可控的因素下,被迫成為了哥譚階級革命的精神領袖,使犯罪變得合理化讓混亂成為了常態。
最後,結尾還要來個宿命論,甭管你意圖如何,犯錯就要被矯正,甚至有點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才能被引進。
我是被噁心到了,我最討厭這種自以為是的電影人吃盡了小丑ip紅利反過來要剝奪其身份告訴觀眾這個角色的大道理。
當然《小丑2》確實反映了一些社會現象,在這個逐漸瘋魔化的世界下人們需要一個宣洩對象,而小丑這名純粹將制度粉碎踩在腳底並且正當合理化的角色,很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或者生活不快之人加以追捧。
所以你想要教育大夥這類人不會有好下場而人們也不會在乎小丑是誰是合理的。
但無論如何,對於那些想要看小丑炫技、或是發洩現實壓力的觀眾來說,這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小丑本就是一個文化符號,小丑能成功是因為他是小丑,更是因為有蝙蝠俠為參照物,而不是什麼舔狗亞瑟。
哥譚這種人太多了,世界上的普通人也很多,你想要講一個普通人被制度與主流聲音磨滅個體的故事完全可以用另一個主角,而不是拿眾人已經熟爛於心的角色自私的呈現。
更何況,沒有蝙蝠俠的哥譚有何光明之說?遍地都是小丑也不意外吧?既然如此亞瑟到底有什麼可深入的必要?時代洪流下個體的悲劇?那你別叫小丑2改成叫亞瑟傳唄。
他怎麼樣與觀眾有任何關係嗎?觀眾有任何必要與他共情嗎?
難道不是他先成為了小丑才有粉絲基數嗎?反過來是了小丑替代了他的本性從而打造囚籠,這不是捨本逐末是什麼?
不排除這部片子會被後人奉為經典,就目前來說我還是推薦你們去看下,畢竟不能我一個人當小丑。
13.《志願軍2》
三顆星⭐
陳凱歌畢生都在證明《霸王別姬》不是他拍的,這句話也可以應用到《志願軍》系列上。
因為他衣食無憂、平步青雲,所以他缺乏對歷史的敬畏與解放軍戰士的想象,他受到的精英教育註定拍不出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取而代之的是五分鐘一次的煽情與大升格戰場,還有他“愛子心切”、父愛無疆的爹味同情心,間接篡改了歷史使朝鮮戰場上出現了一個叫陳飛宇的不死傳說——什麼叫抗美超人
陳凱哥應該去DC應聘。
唯一好的方面,它是國慶電影,能讓你記住歷史,僅此而已。
9月——最清閒的一月
14.出走的決心
四星⭐
比起《好東西》,其實《出走的決心》才更像是一部女性主義題材電影,導演對環境與社會輿論的控訴、還有潛在意識的體現都非常到位。
片中孫大勇的家暴男的形象變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在剛開始他是一個溫柔體貼富有責任心的男人,除了摳門以外並無其他缺點。
但恰恰是父權社會的慣養讓他以傳統思維去對待自己的家庭關係,從而變相的為片中的李紅打造了囚籠,甚至他都沒有盡到父權體制下男性分工的家庭責任,既不養家也不做家務,活脫脫一皇帝,拿著最大的話語權幹最少的活,是很典型的大男子主義形象。
這類人我不敢說現實裡有多少,但在5、60年代肯定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這部電影對於如今來說依然承載了一些紀念與啟示意義。
《出走的決心》並不是鼓勵觀眾拋棄家庭責任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正確的認識家庭職責關係的不合理分工和一些隱性壓榨,這些猝不及防的改變很有可能是無意識的。
為什麼很多人會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因為一旦涉及到家庭責任分工,就難免會出現意見分歧,如果二人再一路死磕到底不歡而散是必然結果。李紅的故事更多是給予觀眾改變現狀的決心,有一種生命蓬勃再次煥發第二春的力量,無論男女都是一樣。
唯一的遺憾是整部電影都在以男性壓榨為矛盾推進情節,少了李紅出走後的一些刻畫,相當於只建立了決心而缺乏決心後努力改善生活的過程。
15.變形金剛:起源
五星⭐
沒有人類的變形金剛,就是好的變形金剛。
我這輩子做夢都在做賽博坦星的夢,做夢都想看到動畫的大柱子登上熒幕,所以兄弟反目成仇的老套戲碼也無所謂了,極具創意的動作戲與激動人心的高潮時刻已然磨平了一切,一句擎天柱把我魂都勾沒了。
很喜歡這版威震天的塑造,暴力、不屈不撓又果斷勇猛,其實比擎天柱更有領袖的氣質。
8月——抓住夏天的尾巴
16.《姥姥的外孫》
五星⭐
“兒子繼承遺產,女兒繼承癌症。”
很有意義的一部電影,遺傳的不是癌症,其實只是坦然自若的接受重男輕女的事實。
從中作梗的是兒子,一時興起的是孫子,只有任勞任怨的是女兒。
《姥姥的外孫》潤物細無聲的,細膩且平靜的敘述了一件老套的事,這事是姥姥在思念父母帶走她時的喃喃自語,是姥姥孤獨靜候家人的沉默,是姥姥躺床上插管的落淚。
更是外孫不怕鬼怪後大膽灑脫的扔花,那時我便知道她是真的走了。
其實與12月的《破地獄》主題很相似,一個是姥姥一個是父親,一個是繼承遺產一個是繼承家業,二者都包攬了數不清的社會議題——老人臨終關懷、破地獄職業的科普、疫情後現代社會困境、生與死的和解等等,都融合的相當不錯,很適合一個人去細細品嚐淡淡的憂傷,尤其是在這個大起大落、以情緒為主導力的電影市場,更難得了。
17.《異形:奪命艦》
四星⭐
難以置信的是,今年眾多好萊塢大片裡,唯有這部又老又臭的《奪命艦》,才算是稍許保住了好萊塢爆米花最後的顏面。
IMAX廳的視聽太適合這類一驚一乍的恐怖電影了,簡直就是量身定做...前半部分驚心動魄、節奏極快,異形出來後反而降速了不少,女主穿越核酸那段美得令人出神,繞著星球的弧光與異形作鬥爭真是太空恐怖科幻電影的極致浪漫了。
18.《白蛇:浮生》
兩星⭐
和《小丑2》一樣定位意義完全混亂的電影,但《白蛇》還想吃許白那套cp飯,硬生生把白蛇1重演了一遍,又害怕青蛇2的開頭圓不回來,所以水漫金山也直接略過。
許仙的人設更是大改,明明冒死戳針和虎口救小白已經能展現許仙“雖膽小但不懦弱”的韌性了,後來又精氣榨乾,又是苦命告白,何必呢?
法海成了只會盤核桃的大爺,白蛇變成了男人背後的女人,這不就庸俗了嗎?戰力崩的一塌糊塗。
總結:一個本就沒啥活的動畫廠變得更沒活了,遠遠不如去年的《長安三萬裡》。
19.《柯南:百萬美元的五菱星》
三星⭐
還不錯,馬馬虎虎,站飛機上拼刺刀、踩滑索上玩滑板,發發cp糖,搞搞日常互動,比前幾個劇場版強上一點的推理,彩蛋上主線,挺標準的柯南電影,要是以後都有這個質量,樂呵一下還能活幾十年,估計要變成最活的最久的的動漫系列了。
20.從二十一世紀安全撤離
四星⭐
劇本打磨一下會更完美。
臺詞精準不廢話,笑話尚可不低俗,可惜情節有點太低幼,動作戲與蒙太奇的穿插相當有想法,動漫氣泡的點綴還你一個童年記憶的世界,能在內地宣傳如此癲狂且不負責任、毫無節制的放蕩,哪怕以犧牲劇本為由也要堅守的“貞操”,確實多多少少有中二少年那味了。
7月——暑假檔開始
21.《解密》
四星⭐
陳思誠病態般自戀的南柯一夢,只不過從縫印度片變成了縫諾蘭,表現手法還是故弄玄虛那一套,學到了《信條》的表皮劇情卻經不起推敲,你要現在讓我再看一遍《解密》我絕對會鼾聲如雷,但該說不說原版小說的一些愛國情結依然看的人淚如雨下。
只可惜電影繼承的大部分是缺點,陳思誠有這個想法也算是值得鼓勵,就是...別那麼自戀了,結局還要露自己的大油臉哪個導演會這麼幹啊。
22.《異人之下》
一星⭐
一坨巨大的狗屎,今年好的我可能要猶豫下,最爛的《異人之下》無疑,烏爾善狗卵子審美用土到極致的配樂給每一個低級cosplay適配,導致整個觀影過程就像是看一群社會人打架。
特效土到掉渣竟然用純粹的雷電來代替陰陽,情節改編全是加粑粑,人設一團亂麻、臺詞低俗無趣,結尾還自以為是的開彈幕護體,蒙獨模仿了一下b站就以為自己是老二次元了,從西方進修回來糟粕全繼承了,拍個《封神》覺得自己懂中國神話與武俠了,自封為中國漫威第一人是吧,捧臭腳的玩意。
23.《死侍與金剛狼》
四星⭐
純粹的情懷電影,依然妙趣橫生的嘴炮,依舊賤而優雅的操作,唯獨meta元素有點過剩了,也有著反派設定逆天下線潦草的臭毛病,不過我相信喜歡x男的能看到狼叔生龍活虎就已經不會給《死侍3》打差評了。
沒人能成為漫威救世主,但死侍作為送葬者來說挺合適的。
24.《抓娃娃》
四星⭐
喜劇片一直都是通過展現他人的短板亦或是囧事來為觀眾的優越感提供一個釋放的窗口,苦大情深凌駕於屏幕之外的道德同情,那是悲劇片。
只不過《抓娃娃》上升的議題太大,從以前傻痴呆的少數群體變成整個中式教育受害者了,一些人就覺得恐怖笑不出來。
但仔細想想,操控與被操控,富人與窮人,圈養與窮養,不論何種困境都是出於愛的目的,你說這愛不是愛,是利益,那不帶任何目標的愛,也只出現在人類的臆想當中吧。
就像你不想生孩子,是為了自私自利,也只是為了避免自己成為討厭的父母,但只要生了,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背道而馳。
我覺得幾千年的問題一部喜劇電影是解決不了的,所以圖一樂就好了。
25.落凡塵
五星⭐
私認為是今年最好的國漫電影。
遠好於這幾年的《姜子牙》、《封神》與《青蛇》,二十四星宿的世界觀設定也比這幾個強很多,終於沒有啃老本的動畫了,而且還是牛郎和織女,但凡換一個編劇我都會覺得要在愛情上下足文章。
但這部《落凡塵》沒有,短短几個唯美的2d畫面就把織女和牛郎的愛情詮釋到位了,更多的是拯救蒼生的大愛,是親兄妹闊別多年相認的感動,甚至織女都不是戀愛腦,除了臺詞較為現代化、發展俗套一點、前期動畫僵硬一點,真的毫無缺點了,絲線刺繡的動作戲與中式美學的星宿神獸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相比追光的《白蛇》系列,這部無論在二創還是格局上都要高很多。
26.《默殺》
三星⭐
從《默殺》身上很容易能看出這類現實懸疑電影的通病,陷入了與春晚一樣的怪圈,將各種議題縫合卻缺乏連接的主幹,結局收不回來就抓緊上價值矇混過關。
帶腦子看,《默殺》的邏輯漏洞大的離譜,整個電影都能不用懸疑來稱呼,就像是導演做了個爽劇的夢一樣東拼西湊,既有校園霸凌的劇情、也有少女友誼的純真、還有家暴教育等各種問題,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哪個都沒講好,這就是過度注重“尺度”而帶來的後果。
所以提個醒,當電影宣發以“中國首個”某某來自稱,或是尺度有多大來當噱頭,基本就可以不用看了。
6月——過渡階段
27.《談判專家》
四星⭐
劇本有點拉,節奏和氛圍把控的不錯,雖然故事能猜個大概,但是劉震雲這個角色摘戒指的動作真的讓我對劇情發展有了期待,可以看得出影片在極力避免這個角色走向傳統的偉光正,極度的冷靜、拋棄情感、打心理戰術,可惜結尾還是落入俗套了,我在這商業片架構中到底尋求什麼期待呢..?
不過很喜歡劉青雲對女觀眾“如何好好愛妻子”的回答,再結合電影中的那句“女人孩子先走=歧視女人”,就更有趣了。
28.《哆啦A夢:大雄的交響樂》
三星⭐
今日,宇宙為你演唱。
中間難看,結尾好看。
真空不能傳聲,所以人類用藝術征服了物理法則...
哆啦A夢還是那麼浪漫,可惜更低幼了,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感覺了。
5月——童年
29.《朱同學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
四星⭐
電影真神奇,能讓人返老還童,心安理得且毫無意義的度過短暫的兩個小時,電影也挺殘酷,因為兩個小時後的清醒總是令人感到失去了什麼。
《朱同學》沒有劇本,這是一部充滿童年想象力的作品,能讓人去除掉一切規則沉浸其中,就像是親生演唱了一首“童年”。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30.《九龍城寨》
四星⭐
還得是香港的動作片。
大寸頭銅色肌膚,硬朗的肌肉加抽菸嚴肅臉,頂級運鏡與漫畫的力道和現實的痛感,怎麼能結合的那麼好啊,男演員都強而有力,眼神尖銳且細膩,劇情也是很古老很純正的武俠道義與血脈復仇,又老套又好看,兩個小時內容一個半小時在打,今年為數不多能讓我忽視劇本爽到三刷的電影。
4月——最痛的一月
31.《間諜過家家》
四星⭐
感覺可以成為自柯南以後最親民也是最閤家歡的動漫電影,熟悉的前半段日常,熟悉的後半段集合打boss,笑料塞的特別足動作戲也很帥,快被黃昏和約爾帥暈了,雖然初看這兩人的格鬥能力有點誇張,肉身躲子彈炮彈還能毫髮無損,但對比《柯南》劇場版還是收斂了,
32.《年少日記》
五星⭐
無敵好哭,東亞家庭教育的悲劇也是社會現象的閉環,年輕人自殺是不夠努力,漫畫家自殺是不夠熱血,小學生自殺是不夠自愛,不盲目的諷刺“棍棒下出孝子”,也不過度煽情利益的父愛與母愛,有限的升格貢獻了絕佳的詭計,最主要的是這個反轉力度取決於觀眾被馴化的程度,如果一個人能在經歷漆黑的童年後還選擇擁抱光明,這樣的人恐怕也只存在於我們之中。
不過相較於其他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年少日記》成也反轉敗也反轉,是一個爭議較大的設計,從劇本完成度上我能給滿分,但可能會破壞些許的立意,畢竟視角轉化的實在是太大,觀眾投入的情感就可能會落空。
33.《哥斯拉大戰金剛2》
三星⭐
我至今想知道那些哥斯拉粉絲是如何面對這個巨物被改造成人類寵物的...甚至還跟金剛搞起了cp,人類社會角度解讀怪物生態本身就導致這個系列註定會快速走向乏味,現在連政治驚悚和巨物感都不復存在了,還有什麼看頭?
34.《白日之下》
四星⭐
對社會問題的聚焦深入人心,以至於提前揭示了老年化嚴重的未來,不禁讓人思考自己老了之後是否也會被棄之不顧...
這樣一對比,除了性侵這種惡劣事件難以接受以外,衝擊力更大的澡堂反而逐漸被理解,兩個人管八十個人除了水壓槍以外還有什麼辦法?
我又猛的發現,人類真的可以輕而易舉的無視反人類罪行,也可以無所畏懼的站在道德高地成為法官,只要與自身毫無瓜葛,忽視和重視都是多麼令人愉悅的一件事...
《白日之下》讓觀眾直視人類社會的劣根,勇氣可嘉。
33.《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三星⭐
電影真的挺一言難盡的,你也很難想象宮崎駿活了大半輩子能悟出多少感受,這一次確實抽象到了頂點,即使影廳燥熱我也硬著頭皮一字一句的嚼,後面看的實在太累,畫面也還是以前那一套,好聽點是傳承難聽點就是缺乏想象力,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他寫給自己的,如果這真的是老爺子的最後一部作品,那我也確實難以挑刺了,畢竟場外的威名明顯大於場內的瑕疵。
我也寫過一篇詳細的觀後感與解析,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3月——年後餘溫
34.《紅毯先生》
三星⭐
罵完網民罵導演,罵完導演罵觀眾,罵完觀眾罵投資方,罵完投資方罵市場,明星口碑崩塌還能住空中樓閣,甯浩導演自嗨還能真造出來個反烏托邦,你問為啥明星和普通人的溝通有代溝?
甯浩的自作多情不就已經告訴你了嗎?
35.《沙丘2》
四星⭐
比第一部好看,至少我沒睡著,但中間還是有一大段蒼白無力的對話,炫技的展現蘇式美學的窒息與冰冷,還有《沙丘》特有的慢鏡頭與高質量音響。。
我不想定義啥是電影,就我個人審美而言《沙丘2》確實挺適合進電影院觀摩的,光是一個騎殺蟲就值回票價了,還有很多臺詞都都值得慢慢細品,雖然我個人還是不太習慣這冗長的敘事節奏就對了。
另一個方面可能是因為我看過星戰,好歹是能理清一點頭緒了,想擺脫暴君輪迴卻反倒被預言掌控的宿命論,這不妥妥的達斯維達翻版嘛,希望下一部的戰爭場面多一點,真的不想看長篇大論的設定詳解了,鋪的也差不多了再拿設定多當擋箭牌就說不過去了。
36.《周處除三害》
四星⭐
一部現象級電影的教科書,不需要劇本質量有多過硬,只要人物不降智、還敢於殺蠢人,你會發現這比好人打壞人好使多了。
證明一件事,大夥對殺壞人免疫了,但對殺蠢人還樂此不疲,以後的電影導演可以學習一下。
2月——春節檔
37.第二十條
四星⭐
老謀子正常發揮...真是不容易
比較接地氣的普法欄目,幾個角色都塑造的挺有趣,三條線銜接的也很流暢,可悲的是老百姓受罪想要伸張正義還得是以死相逼懸崖勒馬了才能引起官職人員重視,落筆當然還是迴歸到了慷慨激昂的為民起義當中,貼合民情的同時精準踩中了主題,可惜如果帶著“法律只是相對正義”的理念觀看這部電影,則會顯得稍許稚嫩。
理想主義,是張藝謀近兩年所奮鬥的目標,《滿江紅》的秦檜頌詩,《第二十條》的聽證會辯法,都能在春節有著不錯的社會討論度,並起到良好的社會反饋。
這讓我懷念起了往昔的作品。
以前他是銘記歷史,現在他是《漫長季節》裡的“向前看,別回頭。”
38.飛馳人生2
五星⭐
五星全部給三十分鐘賽車戲,韓寒超常發揮。
當韓寒不搞傷痛文學,現實主義金句的插入也就不再那麼令人反感,幾個場面的靈魂對視將錯位的宿命感盡數宣洩。
一個是晚霞映照的樓臺中會心一笑的暖,一個是陰鬱色調的鐵皮樓梯上略帶戲謔的冷,再用一首《光輝歲月》完美展現時間的無情,加之賽車場上與過去自己的告別,韓寒要不惦記他那文青範,是真有點功夫在身上的。
39.《熱辣滾燙》
三星⭐
商業技巧比《李煥英》更成熟,創作上卻退步了不少,好歹《李煥英》還有著一點真實情感的加成,《熱辣滾燙》倒開車胡編亂造,硬是把各類角色符號化上價值,好似現實裡真的會有陌生人因為你胖而指著鼻子罵你一遍一樣。
事實上這世界沒那麼多人在乎你,你減肥與否也很其他人沒有任何關係,賈玲的問題在於她創造了一個對胖子滿是歧視的世界,卻沒有明確給出歧視的原因,恐怕人們討厭主角更多是因為她啃老吧?
其實我在剛看完《熱辣滾燙》後還是感覺這部電影蠻有力量的,直到我意識到一個問題,我記住的只有賈玲,電影裡任何一個角色我都沒有記住,包括主角的姓名。
我能收穫力量完全是因為一個不愁吃喝的胖子突然下定決心減了肥:僅僅只是因為她是賈玲,那個刻板印象的胖子...
電影裡真正的那個小角色呢?其實沒人會記得她,也不可能會有人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順利減肥,恐怕賈玲根本意識不到底層社會的大多數肥胖人士更多是工作後的壓力胖吧...只有她這樣靠“胖”賣弄作品的人,才能跟啃老與吃喝扯上關係。
1月——唯一一部
40.《大雨》
四星⭐
比《大護法》好太多,幾乎沒有不明所以的臺詞,故事線也講的很清楚,美工放到世界都名列前茅,更別提其敘事終於不是寡淡如水了。
相對來說信息量越大的劇本往往需要一個足夠震撼的結局來收尾,但《大雨》屬於反套路那種,格局鋪的足夠大落筆卻回到了童真與淳樸。
剛看完會覺得很倉促,但仔細一想那些煽情的橋段不光恰到好處高潮也烘托的相當精彩,甚至採用了一段經費爆炸的長鏡頭,並且角色的形象都非常立體,即使導演並沒有花太多筆墨去刻畫。
換言之《大雨》是以點帶線,角色是為了豐富劇本的層次感,它不需要把每個結局與作用講清楚,劇本才是核心,這是一步扎穩腳跟的表現。
關於這部電影我也單開了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大雨
以上便是2024年我看過的所有院線電影了,今年比去年差了不是一丁半點,幾乎全是涵蓋情緒價值的現實主義片、女性主義片、假懸疑真議題片,國內還有兩個高分紀錄片評價不錯,可惜我沒有在電影院看紀錄片的習慣。
但要說顆粒無收倒也沒有,10月到12月期間我跟團走完了《哈利波特》系列的馬拉松,拿到了電影生涯的第一張獎牌,海報收集冊與票根夾也在觀影團的影響下臃腫了起來。
看著泛黃的票根,心理真是五味雜陳,我有時總是懷念自己還未了結的過去,抱怨現在一成不變的生活。
但後來想想,能在畢業後還偶爾做自己喜歡的事,打打遊戲寫寫文章看看電影,已是吉星高照了。
2024年我收穫了什麼也就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還在做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