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始,主角从一场彻头彻尾的宿醉中醒来,发现自己丢失了警徽和佩枪,最糟糕地是他己完全不记得自己是谁。那么找到自己的名字成了首要任务。在旅馆附近的书店发现了一本名为《迪克.马伦与错误身份》的书籍,书籍的内容包括《迪克.马伦与最后的案件》;《迪克.马伦与错误身份》等,很显然这是一本侦探小说,记录了一些关于警探迪克.马伦的断案记录,有点类似神探狄人杰一类的人物传记;书店店主的女儿还送了一顶迪克.马伦式的牛仔帽给主角。


种种经历似乎都在暗示着主角就是英勇神武的迪克.马伦本人,这里的迪克.马伦是一个有着破案天赋,断过无数大案的名侦探,妥妥的正面形象,与酗酒成性、浑浑噩噩的失忆主角形成鲜明反差。然而在从41分局的同事和搭档的对话中可以得出,同事们曾这么戏谑过他——说明他们都是优秀的侦探。直到后来主角艰难地找到了自己的警徽和证件,弄清楚了自己的名字是哈里.杜博阿。那么问题就来了:迪克.马伦是谁?一个无关紧要的噱头还是向大师致敬?鉴于游戏的内涵丰富,涉猎广泛,这类引用不足为怪,但是迪克.马伦的本体是谁我还是十分好奇,于是进行了一番搜索,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也找到了一些间接证据。
首先,找出关于迪克.马伦(Dick Mullen)的关键字:名侦探;破获过多起案件;有关于他的侦探小说出版。现在我手上有一本《迪伦马特侦探小说集》,作者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是不是有点熟悉的感觉?二者有何关联?现在来一一论证如下。
一、从名字来看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年1月5日-1990年12月14日),出生于伯尔尼州科诺尔丰根,毕业于伯尔尼大学(位于瑞士的首都),瑞士德语作家、剧作家。 瑞士现当代文学的伟大旗手,是战后德语文学最优秀的经典作家之一,被誉为布莱希特(德国电影剧作家)之后的经典作家之一。他青年时期先后在苏黎世和伯尔尼攻读文学、神学和哲学,毕业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与戏剧编辑。1946年迁居巴塞尔(瑞士城市),开始职业作家生涯。相继于40-60年代创作了《罗慕路斯大帝》、《老妇还乡》、《物理学家》、《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等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戏剧界的声誉。曾获德国曼海姆城颁发的席勒奖、瑞士伯尔尼市颁发的文学奖、意大利广播剧大奖等。重点:他曾出版过一部《迪伦马特侦探小说集》。


二、从书籍内容来看
从表面上看,老警长是一个真实严肃法纪的秘密法西斯主义者,一个胸肌发达、能把嫌疑人打成肉酱的男人。不过他也是个黑警,对有人要暴露他跟贩毒团伙有勾结这件事越来越偏执……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Du rrenmatt,1921-1990)曾经被誉为莱希特之后“最杰出的德语戏剧家”。
《迪伦马特侦探小说集》内收录了《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嫌疑》、《承诺》、《退休探长》几个短篇小说。例如《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书中的大探长贝尔拉赫,大半生都在追查大罪犯加斯特曼的罪行。虽然探长完全确定加斯特曼的犯罪的事实,但这个狡猾的罪犯却能够屡屡逃过法律的审判。甚至他和“上校兼国会议员”等上流人群私交颇好,法律显得无能为力。由于胃病的折磨,探长时日无多,探长的得力助手施密特被人枪杀,探长于是不再执“法律的武器”,将自己的一位下属逐步地引导,把他培养成了一位刽子手,以他的双手来了结了那位天生狡猾者的生命。
书中的探长——相信法律正义——罪犯屡次脱罪——怀疑自己的正义——选择自己的方式实现正义。
犯罪小说书架——出击:迪克.马伦——马伦登场——迪克.马伦与奥查德杀手——迪克.马伦之肮脏勾当。

三、从创作风格来看
除了侦探小说集,迪伦马特还是一个戏剧大师。迪伦马特并非寻求传统意义上的悲喜剧——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融合,悲剧场面与喜剧场面的交替,他发展了现代悲喜剧的内涵,将悲情隐藏于笑闹之中,在荒谬中再现现实,外表具有喜剧形式,内在却是悲剧性的底蕴。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瓦尔特.因斯曾经这样赞誉他:他的喜剧不是为现存的世界加砖添瓦,而是展现那基石上的千疮百孔;它所追求的不是对存在的证明,而是要采用夸张性的模仿去讽刺,去嘲弄,去重新创造;因斯的这段话不仅一针见血地勾画出了迪伦马特喜剧创作的特点,也十分贴切地揭示出其小说创作的风格。迪伦马特的文学创作是虚构、想象和睿智的艺术结合,而不是对生存环境现实主义的直接反映;他借助怪诞而创新的多样化艺术手段表现变化的、引起痛苦和不安的现实生存与社会主题。
迪伦马特戏剧集:愤怒哲学与现实荒诞。学戏剧的朋友们一定不陌生,迪伦马特可是世界一流的戏剧大师。他喜欢摒弃旁白,使用独白,解构历史、宗教,融合喜剧元素和悲剧元素,必然性和偶然性。读完他的作品,你会重新审视一些东西,比如这个世界口口声声号召理性,却无处不是荒诞。发疯才能获得幸福。怪诞就是过度准确和过度真实,用来形容他的作品,感觉恰到好处。契诃夫的喜剧里没有大的悲剧性冲突,只有淡淡的悲剧情调。但迪伦马特的悲剧和喜剧元素一样强烈。他不是契诃夫那样的冷眼旁观,他是激烈参与,是怀疑一切。
例如《物理学家》,故事发生在疯人院这样一个可能引出荒诞、夸张的喜剧情境的地方,不愿意自己的发明被用于战争的核物理学天才莫比乌斯装疯躲到这里,与东西方情报机构派出的两名自称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家上演了一幕幕滑稽闹剧,但不曾想疯人院女院长竟是一家军火托拉斯的股东,她秘密偷取了莫比乌斯的科学资料。良心发现的科学家们集体悲呼,但已无法改变历史。
迪伦马特曾在《戏剧问题》一文中指出,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看不到悲剧性的英雄,看到的仅仅是上演世界大屠杀和剁肉机表演的悲剧”。“世界已经变得太庞杂、太混乱、太残酷、太机械了,因而往往显得压根儿就毫无意义”,所以“现在还只有喜剧才适合于我们”,“尽管纯悲剧不再是可能的了,悲剧性的东西始终还是可能的。我们可以从喜剧中取得悲剧性的因素”,而 “喜剧乃是绝望的表达”。
例如《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是迪伦马特第一部取材于现实的喜剧。它发表后首先在西方许多国家上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54年,迪伦马特在伯尔尼亲自导演了这出剧,这也是他的首次导演经历。这里所表现的是三个男人令人深思的命运。他们出于不同的方法要改变世界:总检察官密西西比是所谓正义狂热的信仰者,信守旧约的戒律,坚定地与西方法律原则的衰落作斗争;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圣-克劳德为世界革命而奋斗;再就是受到上帝恩惠的于波罗厄,按照迪伦马特的说法,他代表的是面对一个“衰亡的世界秩序”能够在内心里使之恢复的“勇敢的人”。这里演绎的是种种意识形态的死亡之舞。密西西比与圣-克劳德这两个对手无疑是越来越变得冷酷的东西方阵线的典型;他们都一味沉浸在狂热的信仰之中。《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是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zz讽刺喜剧。
关于这一类的隐喻,游戏中更是数不胜数,但是我倾向的是两者其实为同一人。这个迪斯科舞者同时为犯罪嫌疑人的世界,发疯的警探前身却是华丽的双重荣誉警督的世界,迪克.马伦与错误身份才是它的最好注脚。停下来,唱一曲卡拉OK或是在戏剧世界中尽情的发疯才是正道。迪伦马特正是那个清醒的发疯者,我个人建议可以去看下他的小说或影视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