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4-02 20:34:26 作者:夜貓的情感小屋 Language

先說結論:這一系列輿論的推手壞得很高明

                                        一

昨天連續工作14個小時的我,今早突然被手機爹帶入了未知領域。

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第0張

從新聞和宣傳方面來說,切入事件的角度非常重要。

人們看待事物會因無法避免的主觀視角而片面,新聞從什麼角度切入,就呈現給大眾什麼樣的偏見。

所以新聞學的基本素養就是儘可能地還原事件真相,最大程度的公正,全面。

然後大家可以看看小米su7車禍的新聞,大部分是什麼事不重要,真相不重要,原因不重要,但是標題一定要把“小米su7”,“事故”,“小米”,“雷軍”幾個字眼放上去。

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第1張

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第2張

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第3張

咱也不知道為什麼,咱也不敢說。

但你別說,這回我還真得就要說。

本來以為又是某個領域的一圈漣漪,頂多算一股山火,一次雪崩,過幾天賽博空間又會迎來新的浪潮與爆點。直到這個事情影響到了我這片小雪花的真實生活。

早八還沒睡醒,家裡的“上善若水”就發消息來了:

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第4張

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第4張

其實灑家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要推給我這種事,因為灑家沒房沒車沒存款沒對象,清白得一乾二淨。

在網上衝浪這麼多年,什麼黑什麼白差不多也能看明白,也不在乎。

但這些可鄙的營銷號愚弄我年過半百的老母親使我感到憤怒。

所以即使是資本裹挾著文化,傾瀉而下,也總要有人去螳臂擋車一下。

                                        二

首先表示對遇難者的哀悼。

我們先不討論這個事件的真實性,是否真的瞬燃以及車門鎖死,因為現在官方的公告還沒下來,都是所謂自稱“家屬”的網友進行的推測。

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第4張

主要問題是,每天車禍的案例那麼多,為什麼小米su7總要被拎到聚光燈下?而且標題一定要把大大的“小米”這個字眼放上去。

這個其實跟廣告的效應一樣,利用心理學上的聯想並不斷地重複,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觀念。

利用人們的心理行為傾向,通過權威、社會認同、重複、情感激發、誘惑等原理來影響消費者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推銷產品或服務的目的。

既然有正面宣傳,也會有負面陰招。

就好比人們說到雪花,就會本能地想到勇闖天涯;說到果凍,人們可能就會想到爺爺要讓我當太空人。

這種新聞頻發,說起小米su7,人們就會聯想到“車禍”,以及“不安全”。

而小米su7本身的質量真的不過關嗎,車禍產生的原因是車輛原因還是駕駛人的原因?人的感性思維不會理會這些問題。

所以說這些輿論的推手壞得很高明。

他抓住了人們心理上弱點,把真實的目的潛藏在看似無關的表面,以長時間多角度的方式慢慢地影響人們的認知。

很可怕嗎,是的很可怕。

                                        三

世上沒有新鮮事,這次事情讓人想到了前幾年的“網抑雲”風波。

網易雲早期思考如何讓大家發現以及分享好的音樂,確立了音樂社區的差異化發展戰略。

如今我們看到的網易雲評論區的每一條評論,其實源於它的社區文化基本盤,這也讓網易雲跳出了音樂軟件只是播放器的認知。

後來“網抑雲”讓這個社區的氛圍直接崩塌。

小米su7的車禍撞壞了誰的蛋糕?-第4張

本來只是社區中一些常見的小問題,像是無意義的胡編亂造內容,完全複製黏貼的經歷,沒必要一竿子全部打成矯情和抑鬱。

之後“網抑雲”三個字如同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原本只是為了將偽文藝包裝下的矯情斬於馬下,後來慢慢呈現出一邊倒的架勢。

各種圍繞網抑雲展開的表情包,語錄,截圖,只要有一個人發,瞬間就能得到刷屏級的響應。

在無聲地嘲笑和掌聲雷霆帶來的衝擊下,網易雲社區拿金錢和時間以及眾多網友精力所營造的社區氛圍悄然崩塌。

當嘲弄變成了全網黑,指責的對象和風味就完全變了模樣。

網抑雲變成了一種偏見,變成了一種在網易雲人均抑鬱症的指責。

人們提到網易雲的時候,聯想到的就不是單純的“音樂”,“社區”,而是“抑鬱”和“矯情”。

                                       四

你可能只是玩梗,但人家是真賺錢。你可能哈哈哈哈無所謂,但是卻讓自己,以及更多的人掉入了偏見的陷阱。

人們的傲慢與偏見,真的要好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矯情嗎。

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不能實現正確的情緒輸出,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愛與恨,不是無故產生的。

路人黑轉粉的現象很多,人為造神的形象也不少。當代許多網民最喜歡乾的事情之一就是把某個人捧得很高很高,盡情地表達心中的愛慕;然後看著他摔下去,越慘越好,壞得很單純。

這是人們心理的陰暗面,也是輿論產生的根本原因。每個人都被心中的七宗罪所裹挾,在隱晦表達的浪潮中釋放自己的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

所以自發的,沒有程序與監督的正義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限制。

在資本的眼中,我們這些小人物只是可被引導的流量。

在他們眼裡,我們必須是流量,也只能是流量。

消費與被消費,是我們的宿命。流量,是互聯網的基礎。

但對個人而言,自己才是一切。社交和外界信息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擺正位置。

但過多的社交和信息,只會讓我們被裹挾,被捆綁。

世界需要偏見與流量,但我們需要自己。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