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1-20 01:08:49 作者:艾迪剌 Language

《索拉里斯星》是一本科幻小說,創作年代是1959-1961年,作者是來自波蘭的斯坦尼斯瓦夫·萊姆。這本小說先後兩次被改編成電影,一次是由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1972年上映的《索拉里斯》,國內又譯《飛向太空》。2002年好萊塢也翻拍過一版,主演是喬治克魯尼。小說作者萊姆出生於1921年,學習過醫學、哲學、控制論等等,德佔期間做過汽修工,二戰結束後開始寫長篇小說,被譽為一己之力將波蘭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作家,《索拉里斯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0張

斯坦尼斯瓦夫•萊姆,1975年

索拉里斯星是一顆海洋覆蓋的行星,它與一紅一藍兩顆恆星保持著穩定的結構。一層膠質海洋覆蓋著整個星球,各種各樣的神奇現象在海洋上發生著。可是自從人類發現這顆星球已經過去近百年,關於它科學家們仍然是一無所知,因為索拉里斯上有太多與人類已知的科學理論相悖的現象。這片海洋具備一定的生命活動特徵,部分學者猜想它是一種生物形態。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1張

被海洋覆蓋的索拉里斯星

索拉里斯學由於幾十年的無用功已經逐漸降溫,索拉里斯科考站裡僅剩了三位科學家。主角克里斯搭乘一班宇宙飛船來到這裡,他發現科考站一片狼藉,天體物理學家薩託雷斯將自己反鎖在屋裡,控制論專家斯諾特兩手血跡神經兮兮,而他的好友生物學家吉巴里安在他抵達的前夕自殺了。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2張

抵達科考站的克里斯

詭異的事件很快發生在克里斯身上,他死去十年的亡妻哈麗出現在了科考站裡,哈麗記憶混亂,不知自己從何而來,要做什麼,只具備不讓克里斯離開自己的本能。她展現出來缺乏常識的一面,同時又顯露出恐怖的力量。克里斯陷入了驚恐的情緒,他設法將哈麗騙入火箭,將她發射到了行星軌道中,火箭幾乎被哈麗從內部摧毀,她發出的悲鳴聽不出一絲人性的痕跡。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3張

破門而出的哈麗

很快,斯諾特與克里斯坦白,由於在實驗中用強射線照射海面,索拉里斯發生了未知的反應,科考站裡的幾人身邊都出現了意外來客,他們稱之為“客人”。客人來自每個人最深刻的回憶,難以被殺死,死去了也會重新出現。哈麗十年前在與克里斯的爭吵後自殺,這成了他最痛苦的回憶。而在這種自我被暴露的情境下,吉巴里安是因為羞恥而自殺。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4張

“復活”的哈麗

三位倖存者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客人存在的越久,心智就越像人類,哈麗逐漸發覺了自己的異常,傷心於克里斯的疏遠,同時為了自我求證她吞服液氧,果然自己沒能被殺死,這讓她瀕臨崩潰。而在朝夕相處中,克里斯已經重新愛上了這個哈麗,他不願實施斯諾特和薩託雷斯消滅客人的計劃,而想和哈麗就這樣在索拉里斯長相廝守。最終,在斯諾特的告知下,深刻認知了自己本質的哈麗,為了不讓自己和克里斯沉溺在這種虛假的團聚中,也為了了結這個非人的自己,主動讓湮滅器分解了自己,克里斯的妻子“死而復生”後又一次選擇了自盡。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5張

斯諾特和克里斯

這是簡單的故事梗概,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有兩個主要的主題。


第一,是不可被認知的絕對他者。

作者萊姆在書中捏造了一門索拉里斯學,書中有近一半的篇幅是在講述一代代科學家對索拉里斯的觀察、研究、歸納、分析,但是全部近百年的宏篇鉅著也不過是廢紙堆罷了,人類對索拉里斯仍舊一無所知,它的存在超越了人類認知理性的邊界。包括它是不是一種生物,能否思考、能否溝通,書中均沒有給出答案。索拉里斯的海洋能夠藉由由引力影響時空,讓自己穩定地處於兩顆恆星之間,如果它具備智識,則它掌握並應用了人類所未能掌握的知識,但是它的結構並不比單細胞生物複雜。科考站發生的事件就像是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現象,人類在這片沉睡的海洋麵前是矇昧渺小的。索拉里斯是一個不可被認知的絕對他者,是不可知論的復辟。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6張

雙星系統(藝術創作)

這體現了本書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作為世界大戰和冷戰的親歷者,萊姆對於人類因科技進步而產生的自傲進行了反思,人類也許未掌握真理,而只是嘗試瞭解釋。人與人的理解尚未達成,又何談理解他者呢?書裡諷刺了這種在宇宙探索中仍持有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我們真的想征服宇宙嗎?我們真的想認知宇宙嗎?不是,我們不過想把地球的邊緣推到宇宙的盡頭。我們尋找的是人,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我們不需要其他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鏡子。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7張

“我們只需要一面鏡子”

由此,這本書,尤其是前半段,給讀者傳遞了一種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未知,未知又無從解釋,無從解釋又無法控制,在這顆星球上沒有答案,只有選擇。


第二個主題是非人之物成為人。

索拉里斯產生的客人無疑是非人之物,他們由中微子構成,從物質基礎上就是另一類存在。同時,自我意識來自個體與客觀世界的關聯。由索拉里斯讀取記憶生成的客人們,他們不知自己是誰,不知從何而來,不知要往哪兒去,沒有記憶,與外部世界的聯繫僅有記憶的主體一人而已。他們尚不具備自我意識,克里斯對於初誕生的哈麗唯有恐懼之情,因為她類人而非人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8張

薩託雷斯和哈麗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哈麗有了屬於自己的回憶,和克里斯有了新的關係,與斯諾特、薩託雷斯有了交集,她的個體意識就由此萌發了。一個人唯有在其他人中間,她才成為一個人。哈麗是幸運的,因為克里斯接納她,而斯諾特和薩託雷斯都可能多次殺死了自己的客人。哈麗的自我意識逐漸成長,她問克里斯“你能肯定你現在愛的不是她,而是我?真的是我?”乃至於故事的結尾,哈麗出於自己的意願自我了結,她完成了從非人之物到人的跨越。與宏大而脆弱的索拉里斯學相比,人的情感是更動人與堅強的。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9張

克里斯的表白

人與非人的邊界是什麼,什麼樣的存在能稱之為人?萊姆很有創見地通過外星產物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思考,並影響了後來《銀翼殺手》等賽博龐克題材作品的一大核心主題。賽博龐克里從科技進步角度出發,更廣泛地討論了諸如改造人和人的界限、仿生人和人的界限、機器人和人的界限、AI和人的界限等等。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10張

“Time to die”

從現在的角度看《索拉里斯星》,尤其是考慮到它創作的年代,這本書無疑在很多領域都是開創性的。它打破了人們對外星生命的構想範式,不是人形、沒有社會性、無法被理解,索拉里斯如同一位上帝,但是它既不救贖,也不服務,只是存在。同時,這本書以科幻題材承載了許多哲學思辨與人文關懷,具備著超越時代的價值。

塔可夫斯基改編的電影也是傳世經典,與《2001太空漫遊》可稱20世紀科幻電影的雙璧,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b站搜《飛向太空》就可以。不過原作者萊姆並不喜歡塔可夫斯基的改編,兩人甚至為此發生過爭吵。如果說原作更關注那片不可認知的海洋,那電影更關注的是人的內心。

不過在好萊塢2002版的改編上映後,萊姆的評價是:“我曾以為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已經夠差了。”

好書推薦:《索拉里斯星》-第11張

蘇聯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拾人牙慧的小文,見笑了以上。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