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名字說起。它的全名是《湯姆克蘭西 彩虹六號:圍攻》,阿育的許多遊戲都是這個前綴,這並非是某個上古IP,而是一個人名。
1947年美蘇冷戰開始,湯姆克蘭西也在同年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他打小就愛讀書,冷戰白熱化時007等一眾間諜小說炙手可熱,湯姆自然也耳濡目染,甚至真的去試著參軍,可惜因為高度近視沒通過。之後便找了家保險公司上班,閒暇時間看書看報。


小說一上架就賣脫銷,湯姆克蘭西也一炮而紅,隨後的作品也是暢銷易如喝水。

1995年他趕時髦搞了臺電腦,立馬就意識到了電子遊戲的潛力,想參與遊戲發行行業,便和朋友一起創辦了“紅色風暴”工作室。隨後湯姆繼續寫作,偶爾會去工作室逛逛。

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湯姆,因為他居然正好在寫同款小說,便把自己小說中的劇情和考據資料提供給開發組。主創團隊則沿用了小說劇情,還把設計好的關卡名統一換成了章節橋段,這個遊戲的名字也改為了《湯姆克蘭西:彩虹六號》。


在千禧年後多人競技成為新熱點,彩六系列很長時間都只專注於單人劇情,在08年《維加斯2》的多人模式滑鐵盧後,育碧打算重新設計一個獨特的多人“彩六”,對代號《愛國者》的彩六續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如直接刪掉了原本的單人劇情,加入了可破壞的建築牆面、無人道具等等。

很快,遊戲在2015年年底正式上線,我也是最早一波入坑的玩家。最早遊戲更偏戰術模擬,既有老彩六的熟悉的味兒,角色獨特的技能在當時又足夠新穎,甚至官宣會推出一百個獨特幹員。遊戲的熱度一路高開,除了永遠不穩定的土豆服務器,《彩虹六號:圍攻》在當時真的沒啥缺點,在當年有吃雞、DOTA2、魔物獵人世界這種怪物級別的遊戲下,彩六遊玩數還能排上前五。

育碧選擇的是專注電競,不斷地添加賽季內容並進行平衡調整。這確實讓圍攻在近年的電競圈有聲有色,並沒變成像OW那樣失衡。但也有玩家覺得它背離了最初的彩六,還加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改動,幹員的技能越來越玄幻、與個人背景也不搭邊。
從減少幹員與地圖的更新頻率以及從限時模式獨立出的《彩虹六號:異種》,我們都可以看出《彩虹六號:圍攻》稍顯疲態,畢竟作為一個運營五年多的遊戲,它早該進入了產品末期。
這次《彩虹六號:圍攻》手遊的宣發,可以看出育碧對於系列的信心,以及讓它在移動端再次恢復活力在期許。對於喜歡彩六的老玩家來講,能用手機反恐確實是算個好消息,但玩起來到底怎麼樣,對系列而言是頓號還是句號,還需拭目以待。
文/剪輯:燕麥騎士
手遊目前在官網開啟了海外封測招募,感興趣的玩家不妨前去嘗試: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