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創,文章首發於班固米
Steam Deck到手把玩了一段時間了。以個人的角度聊聊感想,希望能為感興趣的班……啊不,機友,提供點參考😆
1. Steam Deck能玩什麼遊戲?
1.1. 正版平臺篇
原生系統支持 Steam 和 Epic 平臺,支持絕大多數啟動器(如育碧、R星等)。支持PS和XBOX的串流。目前 XGP 僅支持雲遊戲,不支持本地遊戲。部分網遊(如《彩六》)的反作弊系統無法在SteamOS上運行,因此無法遊玩。當然,刷入Windows系統可解決以上問題。
1.2. 顯卡篇
SD搭載了一塊性能強勁的低功耗核顯。截至2023年發售的遊戲,大部分為人熟知的大型單機遊戲可以在SD上以默認圖形配置運行。一些更吃顯卡的遊戲手動更改參數降低特效後也可以保證基本的流暢度。
雖然SD顯卡的絕對性能不一定強過1050ti等入門級顯卡,但可玩性更勝一籌——一方面,SD的800p屏幕分辨率比PC常見的1080p更低,渲染壓力更小。另一方面,能調用的顯存比入門級顯卡更高。此外,SD對FSR超分辨率技術的支持相當完善。因此,入門顯卡帶不動或容易爆顯存崩潰的大型遊戲,在SD上可以保持全程穩定流暢的體驗,甚至開到高畫質。
與其它遊戲機類似,SD的策略是低U高顯,低幀數高畫質。受相對較弱的CPU及較低的顯存(共享內存)帶寬等影響,大型遊戲讓SD跑超過60幀的高幀數會相當勉強。大多數大型遊戲可以低畫質穩60幀,不過SD的甜點幀數實際上是鎖40幀,此時往往可以設到高畫質,且功耗發熱比低畫質60幀更低。
來看幾組大型3D遊戲的數據:(畫質 - 最低幀數,視情況開FSR)
- GTA5:中 - 60 | 高 - 40
- 地平線5:低 - 60 | 中 - 40
- 戰神4:低 - 45 | 高 - 30(高畫質與PS4原版基本一致)
- 艾爾登法環:中 - 40 | 高 - 30(cpu瓶頸)
- 死亡擱淺:中 - 40 | 最高 - 30(後期修建築多了要降畫質)
- 巫師3次世代:中-60 | 全高-30(絕大部分場景如此。但與PS4一樣,少數城區地圖易卡頓)
- 霍格沃茨之遺:中高 - 30(默認設置不好,建議b站找視頻對著調整)
- 死亡空間:高 - 30~40 (cpu瓶頸,戰鬥場景掉到30,沒必要開低畫質)
- Stray迷失:中高 - 40 (優化較差,開頭場景易掉幀,過完開頭會好些)
- 電馭叛客2077:高 - 30~45(發售以來2077優化進步很大。遊戲內還有SD專門的畫質預設,大約是微調後的高畫質)
- 合金裝備5幻痛:全高 - 穩60(而且功耗極低,續航可以很長。SD最適合這種PS3世代的老遊戲)
1.3. CPU篇
ZEN 2架構,4核8線程,主頻3.5。紙面上這確實是一顆比較弱的U,被隔壁Win掌機寵兒的6800u按在地上暴打。當然這顆U的優點是胃口小,高負荷下也才4~5w,不跟核顯搶電。低功耗下主頻高,性能反超8核的6800u。總之這顆U是“夠用就行”,保證截至2023發售的大型遊戲至少有30幀。至於明年及以後的新遊戲,可能就不在SD一代的能力以內了。此外,追求高幀數的電競遊戲,或者吃cpu的模擬建造遊戲並不適合SD。
1.4. 兼容性篇
刷Win系統的事兒不用多說,只聊聊原生SteamOS,它的內核是linux,通過“Proton兼容層”技術來運行Windows程序。Proton為每個win程序創建一個沙盒,將程序調用的DirectX等windows api轉換成Vulkan等linux api,使程序能在linux上正確調用顯卡等資源,程序試圖修改註冊表、讀取字體文件。目前Proton-7對windows api的支持度已經非常完善,不僅兼容性廣泛,而且效率高,在SteamOS上游玩win遊戲幾乎不會降低性能。不僅Steam庫內的遊戲可以使用Proton來運行,你也可以將任意win遊戲、程序的可執行文件或安裝包扔進SteamOS,像各種學習版遊戲、修改器、Mod、漢硬Galgame、需轉區的遊戲都是能跑的,當然遇到問題的概率比Steam庫要大,需要你有一定的互聯網搜索能力。依賴win系統配置的工具軟件(加速器等)能跑但是沒效果,建議使用linux原生的工具軟件。
如果你對計算機感興趣或身為計算機從業者/學生,折騰SteamOS是個有趣的挑戰。否則,遇到難題時刷win雙系統解千愁或許是更輕鬆的選擇。
SteamOS仍不兼容的遊戲有這幾種情況:
- 由於Api轉換尚未支持引起的不兼容。隨著Proton的更新,這種情況已經越來越少。而且就算是Steam官方標為不兼容的遊戲,也可以換用測試版Proton或github上的第三方Proton分支來嘗試,很可能就能玩上了。
- 由於無法通過反作弊系統引起的不兼容,常見於電競遊戲。目前這確實難以解決。
- 過於老舊的遊戲,如win xp時代的老遊戲,Proton不會為過於老舊的api提供支持。
2. Steam Deck的實際體驗如何?
2.1. 體積重量篇
Steam Deck 裸機重669克,相當於3.8臺iphone 14、2.4臺psv、1.6臺ns oled、1.4臺11寸ipad pro。SD的橫向寬度近30cm,比ns寬了1/3。這臺巨大的手持設備並不適合懸空握持,甚至手肘靠桌、僅小臂懸空的姿勢也很容易疲勞,長時間握持SD時必須讓手掌有穩定的依靠點。好在經過我的實測,舒適的姿勢並不難找。在桌上游玩時,將手部靠在桌面。攤在床上或沙發上時,將機器底部靠在肚子上。得益於舒適的握把,手掌受到的壓強實際上比握持NS或ipad小得多。只要有依靠處,玩上大半天SD真的不怎麼會累。
與其說是掌機,SD的視覺感受更像是“半臺”遊戲本。為了保護突出的握把和搖桿,SD收納包比磚頭還厚,可以佔掉揹包主格的1/3空間。如果再放入一臺輕薄本、充電器、水壺、雨傘,基本揹包就滿了,塞不下索尼頭戴耳機的收納包。出差黨要注意這個問題:隨身攜帶的話,耳機和SD只能二選一。當然現在有很多SD專用的斜挎包,你也可以將它背在胸前,高鐵上若無旁人地掏出這臺“巨型黑色PSP”打上幾把老頭環。
旅行重量上,SD 700克 + 輕薄本 1300克 + PD充電器 ,總體還是比動則2.5kg的遊戲本+流星錘充電器要輕很多的。
2.2. 手柄篇
SD的手柄看似有點奇葩,但使用感意外的很棒。
- 握把:通過增大體積換來的大握把完美貼合手部,背後三指牢牢包裹住握把,非常穩當,握持感遠遠優於傳統掌機,跟獨立手柄媲美。同時大握把遠離主板,熱量傳不過來,夏天無憂。
- 搖桿:標準尺寸的電位器搖桿,JoyCon的迷你碳膜沒得比。轉動順滑,個人感覺手感優於PS4,接近Xbox搖桿。搖桿頂部有一塊感電區,可設為陀螺儀開關(平時關閉陀螺儀,拇指搭在右搖桿上才開啟陀螺儀)。但搖桿頂部太平,強烈建議安裝帶有一圈突起的導電搖桿帽使用。
- 左十字鍵:標準鍵程膠碗。手感一般般,打格鬥遊戲搓招肯定比不過PS的半分體十字鍵。跟Xbox的微動十字鍵各有高下。
- 右 XYAB:第一眼看上去排列緊密,似乎容易誤觸。實際使用後好用極了!它的頂部是類似Xbox的半球形,圓潤舒適。拇指的觸覺可以清晰感知四個鍵分別的位置,可以明確的按下一個鍵或相鄰組合鍵。切換按鍵時拇指抬起移動的幅度更小。看似為了空間妥協的緊密佈局,實際感受不輸PS/Xbox手柄的寬鬆佈局。
- 觸控板:SD在左右兩側各佈置了一塊類似筆記本鍵盤上的觸控板。跟mac book一樣,觸控板本身沒有段落,但下方佈置了線性震動馬達,可以很逼真的模擬段落感。神來之筆!當觸控板模擬不同功能(模擬滾珠鼠標/搖桿/十字鍵)時,震動馬達會帶來不同的觸覺反饋,滾珠的慣性、搖桿的阻力、十字鍵的起伏等。可惜由於位置問題,不建議代替搖桿作為主力操控,不建議太劇烈的運動,否則拇指長時間捲曲會很累。射擊遊戲長距離狙擊時作為搖桿的輔助,用來精確瞄準是比較好用的。我最常用觸控板是用來控制鼠標,操作網易雲選歌。操作這些桌面軟件,沒有鼠標或觸控板是真的不行啊!
- 扳機:鍵程與PS4差不多的線性扳機,面積很大,手感順滑,開車打槍都沒有問題。扳機震動或者扳機自適應自然是沒有的。夠用了。
- 肩鍵:“依託答辯”。位置突出扳機太多,使得食指從扳機移動到肩鍵要走很長一段路。面積是大,但從扳機側的邊緣按下會有阻力感,只適合從中央按下。短鍵程微動,手感差。另外,肩鍵的微動開關是SD身上最容易壞的部件,因為它是平行焊在副板上,受按壓的外力為剪切力。實際上看B站維修師傅的記錄,幾乎最多的維修問題就是肩鍵微動開關脫焊。總之我是很不喜歡用SD的肩鍵,好在SD有替代方法,見下一條:
- 背鍵:SD的四顆背鍵是我用過幾乎最好的背鍵,超越我祖傳的Xbox一代精英。鍵程短、偏硬,但不會很累,反饋明確。位置恰到好處,對於中指/無名指。系統層面的支持極為完善,可為每個遊戲保存單獨的預設(每個遊戲可保存無限多的預設),可在遊戲中隨時調整。還可以用來作映射手柄以外的功能,比如需要頻繁登錄的遊戲,按一下背鍵輸入賬密。比如目前《地平線5》有小bug不能設為全屏(下版本Proton修復),那麼用背鍵輸入Alt+Enter切換窗口。沒有什麼比這更棒了。
- 另,SD支持藍牙連接其它手柄及耳機。
2.3. 續航、散熱篇
SD內置一塊40wh電池,容量不算大。它續航與功耗強相關,當運行本世代最吃硬件的大型遊戲時(如《艾爾登法環》),apu功耗拉滿到15w。加上藍牙、外放全開,整機功耗24多w,也就是續航下限為1.5小時。但很多情況下並不需要那麼高的功耗。SteamOS有系統層面的功耗控制器,可以在側欄(跟手機下拉欄一樣方便)管理cpu功耗、顯卡頻率、屏幕幀率等。本世代的大型遊戲(如《2077》)設為40幀/中高畫質,往往只需10w就能餵飽這顆apu,此時續航2個多小時。更老的遊戲,如《GTA5》、《只狼》,6w就夠,續航3小時。我遊玩的遊戲裡最離譜的優化是《合金裝備5幻痛》,沒有改動任何設置(也沒有限制功耗),apu僅僅只有4w(cpu 1.5w + gpu 2.5w)。遊玩普通2d遊戲也是類似,apu功耗3~4w。SD的續航上限約6~7小時。可以說遊玩同一款遊戲、使用相同的畫質,SD續航不輸NS。(當然,都玩SD了,肯定要拉上更高的畫質咯,續航就差了)
當作一臺室內機使用,床上離電玩一會,SD的續航是合格的。但如果你想在火車旅途中打發大半天時間,還是應該帶上支持45w PD的充電寶。
SD機器的散熱完全夠用,畢竟apu峰值功耗才15w。SD可以長期跑滿功耗不降頻,溫度維持在75℃左右(環境溫度17),可以預計即使是夏天也壓得住。有些改裝達人熱衷於給機器打孔“優化”風道,這是完全沒必要的。SD的風扇兼顧給主板散熱,胡亂打孔可能降低了apu的溫度,卻讓脆弱的電源ic芯片在高溫中反覆去世。
2.4. 屏幕篇
客觀的說,SD的屏幕是它最大的遺憾。7英寸1280x800 ips 觸摸屏,亮度400尼特夠用。可惜色域為45%ntsc,與100%srgb屏擺在一起能看出明顯差別。別說被NS Oled暴打,就是初代NS的色彩也勝過SD(不過SD是全貼合)。好在SD的插件市場裡可以下載全局調色插件,以犧牲色準為代價提高飽和度,讓畫面看起來更鮮豔,打遊戲是夠用了。我一開始確實有點膈應這塊屏,玩久了就適應了,不對比看不出來。
這塊7寸小屏幕還帶來了一個問題:字太小。Steam商店裡的遊戲都是為PC優化的,遊戲的UI或許在13寸及以上的電腦屏幕上一清二楚,但在SD上則可能考驗你的視力。不過一般遊戲裡的非主要內容(如任務的詳情介紹,遠處NPC的姓名條)才會小得看不清,正常對話、選項這些主要內容能看清。大家可以用手機看b站遊戲視頻,或者看Steam Deck遊戲實拍,看看自己能否習慣。我玩多了後認為大部分遊戲還可以接受,小部分遊戲實在不行外接顯示器就是了。
2.5. 系統篇
SD有兩條護城河,其一是它定製的apu,在足夠廉價的基礎上跟當紅旗艦6800u有同功耗一戰之力;其二就是費盡心思的SteamOS。
SD上搭載兩套Linux發行版:被稱為桌面模式的Arch和被稱為遊戲模式的基於Debian的SteamOS,它們共享linux內核和文件庫,但相互切換需要一定時間,且絕大多數用戶進程在切換時不能保留。這能保證SteamOS的純淨性:將絕大多數資源分給前臺遊戲,不用像win那樣後臺掛著一堆垃圾。
SteamOS作為一個遊戲機操作系統,其使用門檻是很低的。功能分區一看就懂,基礎功能擺在最前,進階功能也很容易找到。按鍵提示完善,接入PS手柄會換成△○□×圖標。遊戲個性化設置——如調整功耗或手柄映射,都能在遊戲的過程中進行。自帶類似微星小飛機的硬件監控面板,新手也能瞭解機器的運行狀態,調整畫質和功耗更直觀簡便。Steam提供20g免費雲空間,無需會員,即可享受存檔雲同步、截圖相冊雲同步。
跟NS一樣,SD支持隨時隨地鎖屏、點亮屏幕繼續遊戲,穩定性比Win的睡眠高得多,我從來沒遇到因為鎖屏導致的遊戲bug。SD的鎖屏亮屏比NS略慢,要等幾秒鐘;它的鎖屏跟Win休眠一樣是將數據寫入硬盤然後整機斷電。因此鎖屏中不會掉電,也不能後臺掛著下載。
同時,SteamOS的進階可玩性跟傳統遊戲機操作系統不可同日而語。比方說SteamOS最常用的插件功能,允許開發者創建並上傳系統插件。插件進程的權限很高,允許直接控制硬件、調整系統配置,像修改屏幕色彩、自定義風扇轉速、控制網易雲播放、偽·Xbox快速恢復、科學上網都有現成插件,大幅豐富了這臺機器的生態。甚至你遇到遊戲謎題時可以從側欄抽出一個筆記本插件寫寫畫畫!雖然沒什麼用,但是這很酷。
當你要折騰時,比如導入漢硬遊戲,下載linux版網易雲,安裝NS模擬器,開掛,QQ聊天;這些準備工作要在桌面模式中進行,然後切換回遊戲模式享用。
總之,SD原生系統擁有傳統遊戲機一樣的易用性、又有桌面系統一樣的進階空間。
2.6. 網絡篇
網絡問題是國內玩家使用SD最大的問題之一。與PS、Xbox相比,SD的網絡障礙既不好解決,又好解決。
第一次開機(重裝完系統後的第一次啟動)是最讓人抓狂的時刻,強制需要在線更新否則進不去系統,而更新時的網絡又很玄學,有時候加速器/魔法代理也不管用。大把玩家拿到SD後就被打了當頭一棒,買了個磚頭,連繫統都進不去。有些人的經驗是放著不動等幾小時就好了。我的經驗是用手機流量共享熱點,20分鐘完成更新,比魔法還快。進了系統就好辦了,可以在SD上安裝魔法了。
日常使用,SD面臨著3種網絡問題。第一,Steam本身。眾所周知,Steam的登錄、商店、雲同步是偶爾行偶爾不行,社區則是完全不行。第二,Linux。當你需要折騰桌面模式,需要從Github下載插件、安裝模擬器,就需要真正的魔法。第三,聯機遊戲加速。真正魔法的速度和穩定性通常不足以在線遊戲,需要加速器。
目前沒有一種方案可以一次性解決以上三種問題。Steam++和Steamcommunity 302是免費的網絡工具,它們官方提供了可在SD本機上運行的方案,但操作略繁瑣,只能解決問題一。遊戲加速器目前支持SD的不多,據我所知網易UU支持,它收費較貴,還需要一臺支持插件的路由器/全天開機的電腦/加速盒子;能解決問題一和三。SD可安裝[url=https://ohmydeck.net/d/4]To Moon[/url]插件,它實際上是一個Clash開源客戶端,可同時在遊戲模式和桌面模式中使用,簡單易用,但需要你另外的準備;能解決問題一和二。
我很少玩網遊,因此我認為To Moon是最優雅的解決方案,單機玩家裝上它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安裝完後操作簡易,可隨時隨地在側邊欄喚出。最重要的是不依賴路由器等第三方設備,自己給自己加速,試問還有哪個遊戲機辦得到呢?
2.7. 底座篇
低情商:NS可以在底座模式下發揮更高的性能,而SD不行。
高情商:SD隨時隨地都能發揮最高性能。
拓展塢是SD必備的配件,因為更換硬盤時需要拓展外接u盤,以後折騰時接上鍵鼠也會方便很多。一步到位,買一塊支持hdmi視頻輸出、rj45網口、3個usb口的底座型拓展塢,是非常值得的選擇。底座/拓展塢在SD的遊戲模式和桌面模式下都能發揮作用。
先說用來打遊戲。比起其它主機更進步的一點,SD支持以非16:9比例顯示遊戲,帶魚屏可以派上用場了。不過系統界面還是固定比例。
從性能上考慮,外接1080p或者2560x1080的顯示器比較合適,2k及以上分辨率的屏幕只遊玩適合傳統2d遊戲。如果大型遊戲不想開原生1080p以免影響幀數,那麼遊戲內720p用FSR拉到1080也是不錯的選擇,兼顧了幀數和特效,略微降低清晰度。
再說桌面模式。連上顯示器、鍵盤和鼠標,切換到Arch系統,SD化身為一臺Linux電腦。Ubuntu能幹的SD都能幹。系統應用商店內可以下載網易雲、wps、vscode等常用軟件,拿來輕度辦公未嘗不可。若用來作開發機,隨便一臺2023年的主流輕薄本的cpu都可以壓著SD揍,建議還是別為難SD了。
另外,這個Arch系統不直接支持rpm、deb格式的linux安裝包,若要在應用商店以外安裝軟件可能需要一定的折騰。本身沒有鍵盤中文輸入法(虛擬鍵盤有中文,實體鍵盤調不出中文),需要另外安裝。
桌面模式最大的用處是給遊戲模式折騰。安裝exe,安裝模擬器,安裝插件管理器,都需要在桌面模式下進行,然後回到遊戲模式使用。總之,一塊底座/拓展塢是SD用戶不得不備的工具。
3. Steam Deck的門檻與開銷?
3.1. 門檻篇
前面說過“SteamOS作為一個遊戲機操作系統,其使用門檻是很低的”,這完全正確——但 Steam Deck ≠ SteamOS 。用戶拿到SD就是折騰的開始,這條折騰之路是階段性的:你遇到一個難題,可能卡住大半天。但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可以安安穩穩的享受很長時間。比作遊戲——為了拿到一個技能,你必須要打過挺難的試煉關卡;但一旦打過了,你就能永遠享受新技能帶給你的樂趣,直到對下一個進階技能產生興趣。SD的折騰就是這樣帶點難度,又有足夠的正反饋收穫。
簡述一下SD用戶可能遇到的門檻:
- 64g用戶更換硬盤:需要有一套趁手的螺絲刀,需要會擰螺絲,需要會看著視頻做而不是自己瞎搞。
- 更換硬盤後裝系統:需要一個u盤做啟動盤,要有一臺電腦來刷系統。
- 首次開機系統更新:需要網絡環境,或者足夠的耐心,或者玄學保佑。
- 進系統後第一時間安裝魔法插件:需要會從網上覆制幾行代碼,粘貼進終端裡。
- 桌面商店換源:需要會複製黏貼代碼。
普通用戶的新機開荒就完成了。以下是進階操作:
- 局域網傳文件:Linux端有大把軟件可以實現,系統文件管理器也可以訪問smb、ftp。需要對Linux和網絡有一定了解,至少看得懂教程。
- 安裝度盤等應用商店中沒有的Linux軟件:由於不支持rpm、deb安裝包,需要一定技巧。
- 安裝模擬器:需要看得懂英文,或者看得懂中文教程。需要全程網絡環境(有魔法插件就行)。
- 使用模擬器:尤其NS模擬器,需要試錯,比較麻煩。PS3、PSP等較老的模擬器則使用簡單。
- 導入win軟件:一般而言,將軟件的執行文件全部拖進桌面模式即可。若需要安裝,建議在電腦上安裝完後將展開的文件複製進SD。
- 遊戲Mod/修改器:若Steam社區Mod,遊戲模式中一鍵加載。若是網上找到的Mod/修改器,需要在桌面模式找到該遊戲的沙盒的目錄,進行一些有點繁瑣的設置。
- 導入小眾遊戲:以日區原版Galgame為例,在PC上需要轉區操作,而SD則需要下載一些字庫文件並讓遊戲與字庫關聯。常常要在Github等網站尋找思路,需要有英文能力。
- 刷win雙系統:現在有同硬盤雙系統和把win裝在tf卡上兩種方案,各有優劣,都需要比較大的折騰成本。如果圖省事或者對自己信心不足,淘寶買個十幾塊的全套安裝包+技術支援也是值得的。甚至還有裝好雙系統的硬盤/tf卡賣,插上就能用,但價格會比純硬件高出很多。
3.2. 開銷篇
SD有3個版本:64g,256g和512g容量。512g版本有防反光屏幕,除此外三個版本的硬件完全一致,硬盤都是2230的ssd。防反光屏幕對觀感的提升有限,且60元左右的AR貼膜足以讓丐版機器“升級”為豪華版,因此只推薦購買64g的丐版。
在幾個月前,買SD主流的方式是訂購美版,國際轉運。隨著國內黃牛囤貨越來越多,國內美版現貨的售價一再下跌,可以認為購買現貨也不虧。64g丐版新機最理想化的售價是2500左右,這已經接近黃牛賠本價,極難遇到。2700~2800左右的價格則是比較現實的,蹲一蹲能遇到。超過3000就不值了。我是約2900入手的。
SD美版可以看作沒有保修,因此淘二手貨也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前機主往往已經換好大硬盤、刷好系統、附帶底座,這樣的二手貨價格比你買新機、新硬盤、新底座要便宜很多。雖然沒有保修,但SD的模塊化設計使其維修或者更換零件比較簡單、廉價,國內已有很多維修師傅接受SD業務,無需太過擔心損壞問題。
- 硬盤:SD支持2230的nvme固態。推薦西數sn740,1t容量價格540左右。2t的話我有點擔心發熱就沒上。
- 底座:Steam官方底座賣89美元,國內奸商賣¥899,屬實大怨種才會買。良值底座¥150左右,但兼容性差、不支持ns,不建議。國產底座價位在150~300之間,支持4k60,兼容SD、NS、ipad pro、筆記本,比較值得。但不要購買太山寨的牌子,SD的電源ic比較脆弱,劣質拓展塢有燒ic的風險。
- U盤:需要一塊足夠快的U盤來刷系統,較慢的U盤(入門型usb3.0也會)有卡進度的風險。建議買個好點的。64g足夠。(將丐版機器的64g emmc硬盤插到硬盤塢裡用也行)
- 買遊戲:在Steam平臺上買就行,庫內遊戲都是通用的。在電腦上玩一會,換到SD上玩也行,存檔雲同步讓這個過程很輕鬆。或許SD能讓你庫裡買了就沒玩過的冷門遊戲再度發揮餘熱呢!
4. 你適不適合購買一臺Steam Deck?
4.1. SD與NS對比:
- 續航,同一個遊戲同樣畫質,差距不大。但實際使用中你肯定不會給SD調到如此低的畫質。因此,不追求極限續航,日常使用遊玩各自常見的遊戲,可這樣認為:NS oled 的下限是4h,典型值5.5h。SD下限1.5h,典型值2h。
- 畫質,傳統2d遊戲表現一致,HD-2d遊戲SD開始展露優勢,3D遊戲SD碾壓。NS完全不適合遊玩較新的跨平臺3d遊戲,如《巫師3》、《雪地奔馳》、《塵埃拉力賽》等。
- 如果你喜歡本世代的“先進2d遊戲”,那麼SD的體驗遠超NS。舉兩個例子:《八方旅人》、《奧裡與螢火意志》,這些遊戲畫面絢麗,需要一定的顯卡性能,NS版本只相當於低特效,畫面模糊,閹割了粒子、火焰、植被等效果。而SD可以無腦拉到全高,在手持設備上享受跟主機版一致的畫質。
- 手感,NS機身和手柄手感差,HD震動體驗非常好,重量輕,姿勢隨意。SD機身手柄手感好,震動反饋中規中矩(觸摸板震動另算),重量較重,必須找到能支撐手部的姿勢。
- 遊戲覆蓋面,NS適合老任第一方遊戲和第三方傳統2d遊戲,適合聚會遊戲。SD最適合獨行俠,由於網絡情況複雜,對聯機遊戲不是很友好。老一點(如PS3世代)的大型遊戲是SD的最佳拍檔,畫質高、滿幀數、功耗低、續航長,重要的是UI大小往往對小屏幕友好。新的大型遊戲,不太適合SD主力,可作為高配PC的互補。Steam平臺的小眾獨立遊戲比NS多得多,而且售價更低。
- SD模擬器可遊玩部分NS平臺的遊戲,其中少數甚至幀數表現比NS更好,如《曠野之息》(雖說它也是WiiU世代遊戲)。但不能幻想著把SD完全當成NS來用,還有很多遊戲跑不起來,很多遊戲因為兼容性問題幀數較差(如《異度神劍2》,《火紋Engage》)。在SD上安裝調試NS模擬器是一件麻煩事,有加解密的問題。SD跑老一點的模擬器(PSP)就輕鬆多了。
- 價格,NS oled ¥2000(收二手的話,老一點機型一千多拿下)。SD+硬盤全套約¥3300。NS玩遊戲省錢可以買賣二手卡帶。SD玩遊戲省錢可以等打折或者cdk或者學習版。
- 入門門檻,NS小學生拿到手都會用。SD用戶會魔法是准入門檻,還需要一點點耐心和相信自己看得懂教程的勇氣,以及別人給出一大串代碼不要慌、試著將它複製到機器裡的決心。
- 日常使用幸福感,SD高於NS。SD日常使用不依賴路由插件/加速盒子,自己給自己加速,Mod隨便加,後臺掛著網易雲聽歌,瀏覽器查的攻略也在後臺待命,前臺開著遊戲。隨手截屏上傳,手機app能下載到截屏。還有哪臺遊戲主機能做到嗎?
- 關於下一代,NS有可能一兩年之內換代,下一代的性能必然有很大提升,因為NS當前的芯片實在是太老了。SD也可能在一兩年內換代,但按G胖的說法,處理器性能不會有大幅提升,而是著重改善續航和屏幕的問題。按目前的情報,銳龍下一代核顯780m對比本代旗艦680m的提升也沒有達到質變的地步。可以認為,現在入手SD遭受背刺的傷害可能也許比NS要小,入手SD坐等NS下一代似乎是很明智的做法——只要你能忍受《王國之淚》的誘惑。(反正我是全都要😄)
4.2. SD與國產6800u掌機對比:
我個人認為SD遠遠優於國產掌機。但我沒有國產掌機,一切情報來源於網絡的瞭解,請不要聽信我的一家之言,多看不同的資料來判斷。
- 同為15w功耗,SD性能小勝6800u(以下簡稱68),按不同遊戲的情況,差距在10幀以內。
- 低於15w功耗,如SD慣用的10w,SD完勝68。68根本喂不飽,還會cpu跟gpu搶電導致掉幀。
- 68的滿功耗為28w,此時68勝過15w SD。按不同遊戲的優化,差距在10幀左右。
- 有些國產掌機並不能做到長期28w的性能釋放,長期滿功耗將熱量傳導到電池,會導致電池過熱,整機強制鎖頻6w。另外高功耗運行也會加劇手柄的熱感,握持不舒適。官方客服認為這是正常情況,請客戶將機器放置冷卻再遊玩。對國產掌機感興趣的班友,買前務必瞭解清楚機器的散熱性能。
- 吃cpu的遊戲,如大規模物理模擬或者經營建造類,68的zen3架構先進8核cpu暴打SD的zen2架構落後4核u。
- 屏幕,國產掌機基本上暴打SD的垃圾屏幕。SD開啟調色插件後,二者差距縮小,對遊戲觀感影響不大。要注意不要買1080p的機器,800p或720p是實踐證明的最佳選擇。
- 續航,二者差不多。國產掌機可能以重量為代價塞入更高容量的電池,但對於28w的68來說杯水車薪。二者續航下限都是1.5h左右,極限續航SD優於68。
- 系統易用性,SteamOS完勝win11。win11在7寸小屏上使用並不舒服,調節硬件功耗的軟件過於簡陋,鎖屏待機等的穩定性也不如SteamOS。目前SD對win11支持度良好,有成熟的雙系統教程和Steam官方的驅動支持。國產掌機也能刷SteamOS,但不是還很成熟。當然,目前國產掌機廠商都在努力適配,力圖出廠預置SteamOS,那時國產掌機的易用性會進一步上升。
- 手感,SD的大握把在掌機領域無人能敵。體積,國產掌機普遍追求高密度化,大部分機型的攜行體積比SD小。重量,國產掌機從500g~800g的都有。
- 價格,國產掌機普遍6k,一些機型還故意不允許你拆機換硬盤以迫使你買高配版。一臺國產掌機能買兩臺SD。
4.3. 人群建議:
- 如果你是從未接觸過遊戲機的新手,不建議將SD作為你的第一臺機器。1700塊的XSS或者2000塊的NS Oled是引你進入遊戲世界的更佳選擇。
- 如果你是經驗豐富的中學生,揹著管理嚴厲的家長,打算自己買臺機器娛樂——那麼SD非常不適合你,它的體積太大了,不好藏。一臺手機足以讓你打發時光。攢好錢錢,上大學“自由”之後再盡情宣揚你的慾望吧。
- 如果你是準大學生,不建議將SD作為初始裝備。全能本/遊戲本/迷你臺式機的兼容性更廣,能在大型設計軟件和競技遊戲中助你一臂之力。你或許更熱衷單機遊戲,但大學期間與舍友玩一玩聯機遊戲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儀式。
- 如果你是老大學生,對娛樂方式有了自己的品味,那麼這臺值得折騰、功能豐富的大玩具非常適合你。尤其是計算機/理工科的同學,相信你的理性思維能在折騰SD中收穫樂趣。
- 如果你是大學生,你習慣夜夜笙歌,但你的學校有著夜間限電的人性化規定——那麼SD和ns是唯二解。至於選哪款,得看你喜歡什麼類型的遊戲。
- 如果你是考研人,不建議你入手這類重型娛樂設備。晚上刷完題後看一看番,推一推gal,足以為你日復一日的努力注入精神動力。
- 如果你是社畜,明明有/買得起高配遊戲主機卻往往在刷短視頻中浪費時光,那麼SD可能是拯救電子陽痿的一劑猛藥。
- 如果你是出差黨,旅行家,空中飛人;那麼SD/ns+輕薄本的組合比一臺遊戲本更適合你。
- 如果你人到中年,家裡竟然沒有一片自己專屬的地盤;那麼SD是你的絕佳選擇。
- 如果你已是夕陽,躺在白色的房間裡插著管子,那麼用不麻利的手指操縱這臺機器可能可以勾起你年輕時的記憶😇
4.4. 遊戲類型建議:
- 如果你喜歡大型遊戲但預算不足,那麼PS5/XSX給你的體驗將遠超SD。
- 如果你喜歡大型遊戲,已經有本世代PS5/XSX主機,那麼SD不太適合你——因為庫存、成就和存檔不互通。
- 如果你已經有3080這樣的高配遊戲PC,那麼SD是一臺非常合適的補充道具。大型遊戲總有倦怠期。在PC上打主線,而無聊的支線任務、清據點用SD打,隨時拿起SD推一會,是很棒的互補。
- 如果你是PS4/Xbox One/NS用戶,那麼SD能給你換個口味,低成本體驗下不同的領域。部分遊戲,SD能開到PS4一樣的特效等級,而且讀檔加載速度比PS4的sata ssd快個兩三倍。
- 如果你喜歡本世代HD-2d遊戲,SD的性能非常合適。
- 如果你只喜歡傳統風格的2d遊戲,或者不介意畫面效果,那麼輕薄本或者NS更適合你。
- 如果你喜歡探索各種新款獨立遊戲,那麼SD是最優解,小團隊的作品可能不會登陸NS,或者高昂的售價超出其品質。建議刷Win以便享用XGP。
- 如果你打算用SD來推Galgame等文字遊戲,我勸你還是打消了這條心吧。雖然系統兼容性不錯,但在7寸小屏幕上閱讀大量文字屬實費眼睛。我認為輕薄本是推gal的唯一解,幾千塊收一臺5代以上銳龍、100%srgb的輕薄本能應對輕度娛樂和辦公。
- 如果你喜歡舊平臺主機遊戲,如ps3、psp、psv,那麼SD非常適合你。SD官方有好用的模擬器合集EmuDeck,可以很方便的管理各組模擬器及遊戲rom,可將遊戲導入庫內,像別的Steam遊戲一樣在遊戲模式下展示。NS等較新的模擬器還不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