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Deck 体验报告:一台极具新意和诚意的大玩具


3楼猫 发布时间:2023-02-17 08:05:03 作者:枫汐 Language

本人原创,文章首发于班固米
Steam Deck到手把玩了一段时间了。以个人的角度聊聊感想,希望能为感兴趣的班……啊不,机友,提供点参考😆

1. Steam Deck能玩什么游戏?

1.1. 正版平台篇
原生系统支持 Steam 和 Epic 平台,支持绝大多数启动器(如育碧、R星等)。支持PS和XBOX的串流。目前 XGP 仅支持云游戏,不支持本地游戏。部分网游(如《彩六》)的反作弊系统无法在SteamOS上运行,因此无法游玩。当然,刷入Windows系统可解决以上问题。
1.2. 显卡篇
SD搭载了一块性能强劲的低功耗核显。截至2023年发售的游戏,大部分为人熟知的大型单机游戏可以在SD上以默认图形配置运行。一些更吃显卡的游戏手动更改参数降低特效后也可以保证基本的流畅度。
虽然SD显卡的绝对性能不一定强过1050ti等入门级显卡,但可玩性更胜一筹——一方面,SD的800p屏幕分辨率比PC常见的1080p更低,渲染压力更小。另一方面,能调用的显存比入门级显卡更高。此外,SD对FSR超分辨率技术的支持相当完善。因此,入门显卡带不动或容易爆显存崩溃的大型游戏,在SD上可以保持全程稳定流畅的体验,甚至开到高画质。
与其它游戏机类似,SD的策略是低U高显,低帧数高画质。受相对较弱的CPU及较低的显存(共享内存)带宽等影响,大型游戏让SD跑超过60帧的高帧数会相当勉强。大多数大型游戏可以低画质稳60帧,不过SD的甜点帧数实际上是锁40帧,此时往往可以设到高画质,且功耗发热比低画质60帧更低。
来看几组大型3D游戏的数据:(画质 - 最低帧数,视情况开FSR)
  • GTA5:中 - 60 | 高 - 40
  • 地平线5:低 - 60 | 中 - 40
  • 战神4:低 - 45 | 高 - 30(高画质与PS4原版基本一致)
  • 艾尔登法环:中 - 40 | 高 - 30(cpu瓶颈)
  • 死亡搁浅:中 - 40 | 最高 - 30(后期修建筑多了要降画质)
  • 巫师3次世代:中-60 | 全高-30(绝大部分场景如此。但与PS4一样,少数城区地图易卡顿)
  • 霍格沃茨之遗:中高 - 30(默认设置不好,建议b站找视频对着调整)
  • 死亡空间:高 - 30~40 (cpu瓶颈,战斗场景掉到30,没必要开低画质)
  • Stray迷失:中高 - 40 (优化较差,开头场景易掉帧,过完开头会好些)
  • 赛博朋克2077:高 - 30~45(发售以来2077优化进步很大。游戏内还有SD专门的画质预设,大约是微调后的高画质)
  • 合金装备5幻痛:全高 - 稳60(而且功耗极低,续航可以很长。SD最适合这种PS3世代的老游戏)
1.3. CPU篇
ZEN 2架构,4核8线程,主频3.5。纸面上这确实是一颗比较弱的U,被隔壁Win掌机宠儿的6800u按在地上暴打。当然这颗U的优点是胃口小,高负荷下也才4~5w,不跟核显抢电。低功耗下主频高,性能反超8核的6800u。总之这颗U是“够用就行”,保证截至2023发售的大型游戏至少有30帧。至于明年及以后的新游戏,可能就不在SD一代的能力以内了。此外,追求高帧数的电竞游戏,或者吃cpu的模拟建造游戏并不适合SD。
1.4. 兼容性篇
刷Win系统的事儿不用多说,只聊聊原生SteamOS,它的内核是linux,通过“Proton兼容层”技术来运行Windows程序。Proton为每个win程序创建一个沙盒,将程序调用的DirectX等windows api转换成Vulkan等linux api,使程序能在linux上正确调用显卡等资源,程序试图修改注册表、读取字体文件。目前Proton-7对windows api的支持度已经非常完善,不仅兼容性广泛,而且效率高,在SteamOS上游玩win游戏几乎不会降低性能。不仅Steam库内的游戏可以使用Proton来运行,你也可以将任意win游戏、程序的可执行文件或安装包扔进SteamOS,像各种学习版游戏、修改器、Mod、汉硬Galgame、需转区的游戏都是能跑的,当然遇到问题的概率比Steam库要大,需要你有一定的互联网搜索能力。依赖win系统配置的工具软件(加速器等)能跑但是没效果,建议使用linux原生的工具软件。
如果你对计算机感兴趣或身为计算机从业者/学生,折腾SteamOS是个有趣的挑战。否则,遇到难题时刷win双系统解千愁或许是更轻松的选择。
SteamOS仍不兼容的游戏有这几种情况:
  1. 由于Api转换尚未支持引起的不兼容。随着Proton的更新,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而且就算是Steam官方标为不兼容的游戏,也可以换用测试版Proton或github上的第三方Proton分支来尝试,很可能就能玩上了。
  2. 由于无法通过反作弊系统引起的不兼容,常见于电竞游戏。目前这确实难以解决。
  3. 过于老旧的游戏,如win xp时代的老游戏,Proton不会为过于老旧的api提供支持。

2. Steam Deck的实际体验如何?

2.1. 体积重量篇
Steam Deck 裸机重669克,相当于3.8台iphone 14、2.4台psv、1.6台ns oled、1.4台11寸ipad pro。SD的横向宽度近30cm,比ns宽了1/3。这台巨大的手持设备并不适合悬空握持,甚至手肘靠桌、仅小臂悬空的姿势也很容易疲劳,长时间握持SD时必须让手掌有稳定的依靠点。好在经过我的实测,舒适的姿势并不难找。在桌上游玩时,将手部靠在桌面。摊在床上或沙发上时,将机器底部靠在肚子上。得益于舒适的握把,手掌受到的压强实际上比握持NS或ipad小得多。只要有依靠处,玩上大半天SD真的不怎么会累。
与其说是掌机,SD的视觉感受更像是“半台”游戏本。为了保护突出的握把和摇杆,SD收纳包比砖头还厚,可以占掉背包主格的1/3空间。如果再放入一台轻薄本、充电器、水壶、雨伞,基本背包就满了,塞不下索尼头戴耳机的收纳包。出差党要注意这个问题:随身携带的话,耳机和SD只能二选一。当然现在有很多SD专用的斜挎包,你也可以将它背在胸前,高铁上若无旁人地掏出这台“巨型黑色PSP”打上几把老头环。
旅行重量上,SD 700克 + 轻薄本 1300克 + PD充电器 ,总体还是比动则2.5kg的游戏本+流星锤充电器要轻很多的。
2.2. 手柄篇
SD的手柄看似有点奇葩,但使用感意外的很棒。
  • 握把:通过增大体积换来的大握把完美贴合手部,背后三指牢牢包裹住握把,非常稳当,握持感远远优于传统掌机,跟独立手柄媲美。同时大握把远离主板,热量传不过来,夏天无忧。
  • 摇杆:标准尺寸的电位器摇杆,JoyCon的迷你碳膜没得比。转动顺滑,个人感觉手感优于PS4,接近Xbox摇杆。摇杆顶部有一块感电区,可设为陀螺仪开关(平时关闭陀螺仪,拇指搭在右摇杆上才开启陀螺仪)。但摇杆顶部太平,强烈建议安装带有一圈突起的导电摇杆帽使用。
  • 左十字键:标准键程胶碗。手感一般般,打格斗游戏搓招肯定比不过PS的半分体十字键。跟Xbox的微动十字键各有高下。
  • 右 XYAB:第一眼看上去排列紧密,似乎容易误触。实际使用后好用极了!它的顶部是类似Xbox的半球形,圆润舒适。拇指的触觉可以清晰感知四个键分别的位置,可以明确的按下一个键或相邻组合键。切换按键时拇指抬起移动的幅度更小。看似为了空间妥协的紧密布局,实际感受不输PS/Xbox手柄的宽松布局。
  • 触控板:SD在左右两侧各布置了一块类似笔记本键盘上的触控板。跟mac book一样,触控板本身没有段落,但下方布置了线性震动马达,可以很逼真的模拟段落感。神来之笔!当触控板模拟不同功能(模拟滚珠鼠标/摇杆/十字键)时,震动马达会带来不同的触觉反馈,滚珠的惯性、摇杆的阻力、十字键的起伏等。可惜由于位置问题,不建议代替摇杆作为主力操控,不建议太剧烈的运动,否则拇指长时间卷曲会很累。射击游戏长距离狙击时作为摇杆的辅助,用来精确瞄准是比较好用的。我最常用触控板是用来控制鼠标,操作网易云选歌。操作这些桌面软件,没有鼠标或触控板是真的不行啊!
  • 扳机:键程与PS4差不多的线性扳机,面积很大,手感顺滑,开车打枪都没有问题。扳机震动或者扳机自适应自然是没有的。够用了。
  • 肩键:“依托答辩。位置突出扳机太多,使得食指从扳机移动到肩键要走很长一段路。面积是大,但从扳机侧的边缘按下会有阻力感,只适合从中央按下。短键程微动,手感差。另外,肩键的微动开关是SD身上最容易坏的部件,因为它是平行焊在副板上,受按压的外力为剪切力。实际上看B站维修师傅的记录,几乎最多的维修问题就是肩键微动开关脱焊。总之我是很不喜欢用SD的肩键,好在SD有替代方法,见下一条:
  • 背键:SD的四颗背键是我用过几乎最好的背键,超越我祖传的Xbox一代精英。键程短、偏硬,但不会很累,反馈明确。位置恰到好处,对于中指/无名指。系统层面的支持极为完善,可为每个游戏保存单独的预设(每个游戏可保存无限多的预设),可在游戏中随时调整。还可以用来作映射手柄以外的功能,比如需要频繁登录的游戏,按一下背键输入账密。比如目前《地平线5》有小bug不能设为全屏(下版本Proton修复),那么用背键输入Alt+Enter切换窗口。没有什么比这更棒了。
  • 另,SD支持蓝牙连接其它手柄及耳机。
2.3. 续航、散热篇
SD内置一块40wh电池,容量不算大。它续航与功耗强相关,当运行本世代最吃硬件的大型游戏时(如《艾尔登法环》),apu功耗拉满到15w。加上蓝牙、外放全开,整机功耗24多w,也就是续航下限为1.5小时。但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功耗。SteamOS有系统层面的功耗控制器,可以在侧栏(跟手机下拉栏一样方便)管理cpu功耗、显卡频率、屏幕帧率等。本世代的大型游戏(如《2077》)设为40帧/中高画质,往往只需10w就能喂饱这颗apu,此时续航2个多小时。更老的游戏,如《GTA5》、《只狼》,6w就够,续航3小时。我游玩的游戏里最离谱的优化是《合金装备5幻痛》,没有改动任何设置(也没有限制功耗),apu仅仅只有4w(cpu 1.5w + gpu 2.5w)。游玩普通2d游戏也是类似,apu功耗3~4w。SD的续航上限约6~7小时。可以说游玩同一款游戏、使用相同的画质,SD续航不输NS。(当然,都玩SD了,肯定要拉上更高的画质咯,续航就差了)
当作一台室内机使用,床上离电玩一会,SD的续航是合格的。但如果你想在火车旅途中打发大半天时间,还是应该带上支持45w PD的充电宝。
SD机器的散热完全够用,毕竟apu峰值功耗才15w。SD可以长期跑满功耗不降频,温度维持在75℃左右(环境温度17),可以预计即使是夏天也压得住。有些改装达人热衷于给机器打孔“优化”风道,这是完全没必要的。SD的风扇兼顾给主板散热,胡乱打孔可能降低了apu的温度,却让脆弱的电源ic芯片在高温中反复去世。
2.4. 屏幕篇
客观的说,SD的屏幕是它最大的遗憾。7英寸1280x800 ips 触摸屏,亮度400尼特够用。可惜色域为45%ntsc,与100%srgb屏摆在一起能看出明显差别。别说被NS Oled暴打,就是初代NS的色彩也胜过SD(不过SD是全贴合)。好在SD的插件市场里可以下载全局调色插件,以牺牲色准为代价提高饱和度,让画面看起来更鲜艳,打游戏是够用了。我一开始确实有点膈应这块屏,玩久了就适应了,不对比看不出来。
这块7寸小屏幕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字太小。Steam商店里的游戏都是为PC优化的,游戏的UI或许在13寸及以上的电脑屏幕上一清二楚,但在SD上则可能考验你的视力。不过一般游戏里的非主要内容(如任务的详情介绍,远处NPC的姓名条)才会小得看不清,正常对话、选项这些主要内容能看清。大家可以用手机看b站游戏视频,或者看Steam Deck游戏实拍,看看自己能否习惯。我玩多了后认为大部分游戏还可以接受,小部分游戏实在不行外接显示器就是了。
2.5. 系统篇
SD有两条护城河,其一是它定制的apu,在足够廉价的基础上跟当红旗舰6800u有同功耗一战之力;其二就是费尽心思的SteamOS。
SD上搭载两套Linux发行版:被称为桌面模式的Arch和被称为游戏模式的基于Debian的SteamOS,它们共享linux内核和文件库,但相互切换需要一定时间,且绝大多数用户进程在切换时不能保留。这能保证SteamOS的纯净性:将绝大多数资源分给前台游戏,不用像win那样后台挂着一堆垃圾。
SteamOS作为一个游戏机操作系统,其使用门槛是很低的。功能分区一看就懂,基础功能摆在最前,进阶功能也很容易找到。按键提示完善,接入PS手柄会换成△○□×图标。游戏个性化设置——如调整功耗或手柄映射,都能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自带类似微星小飞机的硬件监控面板,新手也能了解机器的运行状态,调整画质和功耗更直观简便。Steam提供20g免费云空间,无需会员,即可享受存档云同步、截图相册云同步。
跟NS一样,SD支持随时随地锁屏、点亮屏幕继续游戏,稳定性比Win的睡眠高得多,我从来没遇到因为锁屏导致的游戏bug。SD的锁屏亮屏比NS略慢,要等几秒钟;它的锁屏跟Win休眠一样是将数据写入硬盘然后整机断电。因此锁屏中不会掉电,也不能后台挂着下载。
同时,SteamOS的进阶可玩性跟传统游戏机操作系统不可同日而语。比方说SteamOS最常用的插件功能,允许开发者创建并上传系统插件。插件进程的权限很高,允许直接控制硬件、调整系统配置,像修改屏幕色彩、自定义风扇转速、控制网易云播放、伪·Xbox快速恢复、科学上网都有现成插件,大幅丰富了这台机器的生态。甚至你遇到游戏谜题时可以从侧栏抽出一个笔记本插件写写画画!虽然没什么用,但是这很酷。
当你要折腾时,比如导入汉硬游戏,下载linux版网易云,安装NS模拟器,开挂,QQ聊天;这些准备工作要在桌面模式中进行,然后切换回游戏模式享用。
总之,SD原生系统拥有传统游戏机一样的易用性、又有桌面系统一样的进阶空间。
2.6. 网络篇
网络问题是国内玩家使用SD最大的问题之一。与PS、Xbox相比,SD的网络障碍既不好解决,又好解决。
第一次开机(重装完系统后的第一次启动)是最让人抓狂的时刻,强制需要在线更新否则进不去系统,而更新时的网络又很玄学,有时候加速器/魔法代理也不管用。大把玩家拿到SD后就被打了当头一棒,买了个砖头,连系统都进不去。有些人的经验是放着不动等几小时就好了。我的经验是用手机流量共享热点,20分钟完成更新,比魔法还快。进了系统就好办了,可以在SD上安装魔法了。
日常使用,SD面临着3种网络问题。第一,Steam本身。众所周知,Steam的登录、商店、云同步是偶尔行偶尔不行,社区则是完全不行。第二,Linux。当你需要折腾桌面模式,需要从Github下载插件、安装模拟器,就需要真正的魔法。第三,联机游戏加速。真正魔法的速度和稳定性通常不足以在线游戏,需要加速器。
目前没有一种方案可以一次性解决以上三种问题。Steam++和Steamcommunity 302是免费的网络工具,它们官方提供了可在SD本机上运行的方案,但操作略繁琐,只能解决问题一。游戏加速器目前支持SD的不多,据我所知网易UU支持,它收费较贵,还需要一台支持插件的路由器/全天开机的电脑/加速盒子;能解决问题一和三。SD可安装[url=https://ohmydeck.net/d/4]To Moon[/url]插件,它实际上是一个Clash开源客户端,可同时在游戏模式和桌面模式中使用,简单易用,但需要你另外的准备;能解决问题一和二。
我很少玩网游,因此我认为To Moon是最优雅的解决方案,单机玩家装上它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安装完后操作简易,可随时随地在侧边栏唤出。最重要的是不依赖路由器等第三方设备,自己给自己加速,试问还有哪个游戏机办得到呢?
2.7. 底座篇
低情商:NS可以在底座模式下发挥更高的性能,而SD不行。
高情商:SD随时随地都能发挥最高性能。
拓展坞是SD必备的配件,因为更换硬盘时需要拓展外接u盘,以后折腾时接上键鼠也会方便很多。一步到位,买一块支持hdmi视频输出、rj45网口、3个usb口的底座型拓展坞,是非常值得的选择。底座/拓展坞在SD的游戏模式和桌面模式下都能发挥作用。
先说用来打游戏。比起其它主机更进步的一点,SD支持以非16:9比例显示游戏,带鱼屏可以派上用场了。不过系统界面还是固定比例。
从性能上考虑,外接1080p或者2560x1080的显示器比较合适,2k及以上分辨率的屏幕只游玩适合传统2d游戏。如果大型游戏不想开原生1080p以免影响帧数,那么游戏内720p用FSR拉到1080也是不错的选择,兼顾了帧数和特效,略微降低清晰度。
再说桌面模式。连上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切换到Arch系统,SD化身为一台Linux电脑。Ubuntu能干的SD都能干。系统应用商店内可以下载网易云、wps、vscode等常用软件,拿来轻度办公未尝不可。若用来作开发机,随便一台2023年的主流轻薄本的cpu都可以压着SD揍,建议还是别为难SD了。
另外,这个Arch系统不直接支持rpm、deb格式的linux安装包,若要在应用商店以外安装软件可能需要一定的折腾。本身没有键盘中文输入法(虚拟键盘有中文,实体键盘调不出中文),需要另外安装。
桌面模式最大的用处是给游戏模式折腾。安装exe,安装模拟器,安装插件管理器,都需要在桌面模式下进行,然后回到游戏模式使用。总之,一块底座/拓展坞是SD用户不得不备的工具。

3. Steam Deck的门槛与开销?

3.1. 门槛篇
前面说过“SteamOS作为一个游戏机操作系统,其使用门槛是很低的”,这完全正确——但 Steam Deck ≠ SteamOS 。用户拿到SD就是折腾的开始,这条折腾之路是阶段性的:你遇到一个难题,可能卡住大半天。但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可以安安稳稳的享受很长时间。比作游戏——为了拿到一个技能,你必须要打过挺难的试炼关卡;但一旦打过了,你就能永远享受新技能带给你的乐趣,直到对下一个进阶技能产生兴趣。SD的折腾就是这样带点难度,又有足够的正反馈收获。
简述一下SD用户可能遇到的门槛:
  • 64g用户更换硬盘:需要有一套趁手的螺丝刀,需要会拧螺丝,需要会看着视频做而不是自己瞎搞。
  • 更换硬盘后装系统:需要一个u盘做启动盘,要有一台电脑来刷系统。
  • 首次开机系统更新:需要网络环境,或者足够的耐心,或者玄学保佑。
  • 进系统后第一时间安装魔法插件:需要会从网上复制几行代码,粘贴进终端里。
  • 桌面商店换源:需要会复制黏贴代码。
普通用户的新机开荒就完成了。以下是进阶操作:
  • 局域网传文件:Linux端有大把软件可以实现,系统文件管理器也可以访问smb、ftp。需要对Linux和网络有一定了解,至少看得懂教程。
  • 安装度盘等应用商店中没有的Linux软件:由于不支持rpm、deb安装包,需要一定技巧。
  • 安装模拟器:需要看得懂英文,或者看得懂中文教程。需要全程网络环境(有魔法插件就行)。
  • 使用模拟器:尤其NS模拟器,需要试错,比较麻烦。PS3、PSP等较老的模拟器则使用简单。
  • 导入win软件:一般而言,将软件的执行文件全部拖进桌面模式即可。若需要安装,建议在电脑上安装完后将展开的文件复制进SD。
  • 游戏Mod/修改器:若Steam社区Mod,游戏模式中一键加载。若是网上找到的Mod/修改器,需要在桌面模式找到该游戏的沙盒的目录,进行一些有点繁琐的设置。
  • 导入小众游戏:以日区原版Galgame为例,在PC上需要转区操作,而SD则需要下载一些字库文件并让游戏与字库关联。常常要在Github等网站寻找思路,需要有英文能力。
  • 刷win双系统:现在有同硬盘双系统和把win装在tf卡上两种方案,各有优劣,都需要比较大的折腾成本。如果图省事或者对自己信心不足,淘宝买个十几块的全套安装包+技术支援也是值得的。甚至还有装好双系统的硬盘/tf卡卖,插上就能用,但价格会比纯硬件高出很多。
3.2. 开销篇
SD有3个版本:64g,256g和512g容量。512g版本有防反光屏幕,除此外三个版本的硬件完全一致,硬盘都是2230的ssd。防反光屏幕对观感的提升有限,且60元左右的AR贴膜足以让丐版机器“升级”为豪华版,因此只推荐购买64g的丐版。
在几个月前,买SD主流的方式是订购美版,国际转运。随着国内黄牛囤货越来越多,国内美版现货的售价一再下跌,可以认为购买现货也不亏。64g丐版新机最理想化的售价是2500左右,这已经接近黄牛赔本价,极难遇到。2700~2800左右的价格则是比较现实的,蹲一蹲能遇到。超过3000就不值了。我是约2900入手的。
SD美版可以看作没有保修,因此淘二手货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前机主往往已经换好大硬盘、刷好系统、附带底座,这样的二手货价格比你买新机、新硬盘、新底座要便宜很多。虽然没有保修,但SD的模块化设计使其维修或者更换零件比较简单、廉价,国内已有很多维修师傅接受SD业务,无需太过担心损坏问题。
  • 硬盘:SD支持2230的nvme固态。推荐西数sn740,1t容量价格540左右。2t的话我有点担心发热就没上。
  • 底座:Steam官方底座卖89美元,国内奸商卖¥899,属实大怨种才会买。良值底座¥150左右,但兼容性差、不支持ns,不建议。国产底座价位在150~300之间,支持4k60,兼容SD、NS、ipad pro、笔记本,比较值得。但不要购买太山寨的牌子,SD的电源ic比较脆弱,劣质拓展坞有烧ic的风险。
  • U盘:需要一块足够快的U盘来刷系统,较慢的U盘(入门型usb3.0也会)有卡进度的风险。建议买个好点的。64g足够。(将丐版机器的64g emmc硬盘插到硬盘坞里用也行)
  • 买游戏:在Steam平台上买就行,库内游戏都是通用的。在电脑上玩一会,换到SD上玩也行,存档云同步让这个过程很轻松。或许SD能让你库里买了就没玩过的冷门游戏再度发挥余热呢!

4. 你适不适合购买一台Steam Deck?

4.1. SD与NS对比:
  • 续航,同一个游戏同样画质,差距不大。但实际使用中你肯定不会给SD调到如此低的画质。因此,不追求极限续航,日常使用游玩各自常见的游戏,可这样认为:NS oled 的下限是4h,典型值5.5h。SD下限1.5h,典型值2h。
  • 画质,传统2d游戏表现一致,HD-2d游戏SD开始展露优势,3D游戏SD碾压。NS完全不适合游玩较新的跨平台3d游戏,如《巫师3》、《雪地奔驰》、《尘埃拉力赛》等。
  • 如果你喜欢本世代的“先进2d游戏”,那么SD的体验远超NS。举两个例子:《八方旅人》、《奥里与萤火意志》,这些游戏画面绚丽,需要一定的显卡性能,NS版本只相当于低特效,画面模糊,阉割了粒子、火焰、植被等效果。而SD可以无脑拉到全高,在手持设备上享受跟主机版一致的画质。
  • 手感,NS机身和手柄手感差,HD震动体验非常好,重量轻,姿势随意。SD机身手柄手感好,震动反馈中规中矩(触摸板震动另算),重量较重,必须找到能支撑手部的姿势。
  • 游戏覆盖面,NS适合老任第一方游戏和第三方传统2d游戏,适合聚会游戏。SD最适合独行侠,由于网络情况复杂,对联机游戏不是很友好。老一点(如PS3世代)的大型游戏是SD的最佳拍档,画质高、满帧数、功耗低、续航长,重要的是UI大小往往对小屏幕友好。新的大型游戏,不太适合SD主力,可作为高配PC的互补。Steam平台的小众独立游戏比NS多得多,而且售价更低。
  • SD模拟器可游玩部分NS平台的游戏,其中少数甚至帧数表现比NS更好,如《旷野之息》(虽说它也是WiiU世代游戏)。但不能幻想着把SD完全当成NS来用,还有很多游戏跑不起来,很多游戏因为兼容性问题帧数较差(如《异度神剑2》,《火纹Engage》)。在SD上安装调试NS模拟器是一件麻烦事,有加解密的问题。SD跑老一点的模拟器(PSP)就轻松多了。
  • 价格,NS oled ¥2000(收二手的话,老一点机型一千多拿下)。SD+硬盘全套约¥3300。NS玩游戏省钱可以买卖二手卡带。SD玩游戏省钱可以等打折或者cdk或者学习版。
  • 入门门槛,NS小学生拿到手都会用。SD用户会魔法是准入门槛,还需要一点点耐心和相信自己看得懂教程的勇气,以及别人给出一大串代码不要慌、试着将它复制到机器里的决心。
  • 日常使用幸福感,SD高于NS。SD日常使用不依赖路由插件/加速盒子,自己给自己加速,Mod随便加,后台挂着网易云听歌,浏览器查的攻略也在后台待命,前台开着游戏。随手截屏上传,手机app能下载到截屏。还有哪台游戏主机能做到吗?
  • 关于下一代,NS有可能一两年之内换代,下一代的性能必然有很大提升,因为NS当前的芯片实在是太老了。SD也可能在一两年内换代,但按G胖的说法,处理器性能不会有大幅提升,而是着重改善续航和屏幕的问题。按目前的情报,锐龙下一代核显780m对比本代旗舰680m的提升也没有达到质变的地步。可以认为,现在入手SD遭受背刺的伤害可能也许比NS要小,入手SD坐等NS下一代似乎是很明智的做法——只要你能忍受《王国之泪》的诱惑。(反正我是全都要😄)
4.2. SD与国产6800u掌机对比:
我个人认为SD远远优于国产掌机。但我没有国产掌机,一切情报来源于网络的了解,请不要听信我的一家之言,多看不同的资料来判断。
  • 同为15w功耗,SD性能小胜6800u(以下简称68),按不同游戏的情况,差距在10帧以内。
  • 低于15w功耗,如SD惯用的10w,SD完胜68。68根本喂不饱,还会cpu跟gpu抢电导致掉帧。
  • 68的满功耗为28w,此时68胜过15w SD。按不同游戏的优化,差距在10帧左右。
  • 有些国产掌机并不能做到长期28w的性能释放,长期满功耗将热量传导到电池,会导致电池过热,整机强制锁频6w。另外高功耗运行也会加剧手柄的热感,握持不舒适。官方客服认为这是正常情况,请客户将机器放置冷却再游玩。对国产掌机感兴趣的班友,买前务必了解清楚机器的散热性能。
  • 吃cpu的游戏,如大规模物理模拟或者经营建造类,68的zen3架构先进8核cpu暴打SD的zen2架构落后4核u。
  • 屏幕,国产掌机基本上暴打SD的垃圾屏幕。SD开启调色插件后,二者差距缩小,对游戏观感影响不大。要注意不要买1080p的机器,800p或720p是实践证明的最佳选择。
  • 续航,二者差不多。国产掌机可能以重量为代价塞入更高容量的电池,但对于28w的68来说杯水车薪。二者续航下限都是1.5h左右,极限续航SD优于68。
  • 系统易用性,SteamOS完胜win11。win11在7寸小屏上使用并不舒服,调节硬件功耗的软件过于简陋,锁屏待机等的稳定性也不如SteamOS。目前SD对win11支持度良好,有成熟的双系统教程和Steam官方的驱动支持。国产掌机也能刷SteamOS,但不是还很成熟。当然,目前国产掌机厂商都在努力适配,力图出厂预置SteamOS,那时国产掌机的易用性会进一步上升。
  • 手感,SD的大握把在掌机领域无人能敌。体积,国产掌机普遍追求高密度化,大部分机型的携行体积比SD小。重量,国产掌机从500g~800g的都有。
  • 价格,国产掌机普遍6k,一些机型还故意不允许你拆机换硬盘以迫使你买高配版。一台国产掌机能买两台SD。
4.3. 人群建议:
  • 如果你是从未接触过游戏机的新手,不建议将SD作为你的第一台机器。1700块的XSS或者2000块的NS Oled是引你进入游戏世界的更佳选择。
  • 如果你是经验丰富的中学生,背着管理严厉的家长,打算自己买台机器娱乐——那么SD非常不适合你,它的体积太大了,不好藏。一台手机足以让你打发时光。攒好钱钱,上大学“自由”之后再尽情宣扬你的欲望吧。
  • 如果你是准大学生,不建议将SD作为初始装备。全能本/游戏本/迷你台式机的兼容性更广,能在大型设计软件和竞技游戏中助你一臂之力。你或许更热衷单机游戏,但大学期间与舍友玩一玩联机游戏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仪式。
  • 如果你是老大学生,对娱乐方式有了自己的品味,那么这台值得折腾、功能丰富的大玩具非常适合你。尤其是计算机/理工科的同学,相信你的理性思维能在折腾SD中收获乐趣。
  • 如果你是大学生,你习惯夜夜笙歌,但你的学校有着夜间限电的人性化规定——那么SD和ns是唯二解。至于选哪款,得看你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
  • 如果你是考研人,不建议你入手这类重型娱乐设备。晚上刷完题后看一看番,推一推gal,足以为你日复一日的努力注入精神动力。
  • 如果你是社畜,明明有/买得起高配游戏主机却往往在刷短视频中浪费时光,那么SD可能是拯救电子阳痿的一剂猛药。
  • 如果你是出差党,旅行家,空中飞人;那么SD/ns+轻薄本的组合比一台游戏本更适合你。
  • 如果你人到中年,家里竟然没有一片自己专属的地盘;那么SD是你的绝佳选择。
  • 如果你已是夕阳,躺在白色的房间里插着管子,那么用不麻利的手指操纵这台机器可能可以勾起你年轻时的记忆😇
4.4. 游戏类型建议:
  • 如果你喜欢大型游戏但预算不足,那么PS5/XSX给你的体验将远超SD。
  • 如果你喜欢大型游戏,已经有本世代PS5/XSX主机,那么SD不太适合你——因为库存、成就和存档不互通。
  • 如果你已经有3080这样的高配游戏PC,那么SD是一台非常合适的补充道具。大型游戏总有倦怠期。在PC上打主线,而无聊的支线任务、清据点用SD打,随时拿起SD推一会,是很棒的互补。
  • 如果你是PS4/Xbox One/NS用户,那么SD能给你换个口味,低成本体验下不同的领域。部分游戏,SD能开到PS4一样的特效等级,而且读档加载速度比PS4的sata ssd快个两三倍。
  • 如果你喜欢本世代HD-2d游戏,SD的性能非常合适。
  • 如果你只喜欢传统风格的2d游戏,或者不介意画面效果,那么轻薄本或者NS更适合你。
  • 如果你喜欢探索各种新款独立游戏,那么SD是最优解,小团队的作品可能不会登陆NS,或者高昂的售价超出其品质。建议刷Win以便享用XGP。
  • 如果你打算用SD来推Galgame等文字游戏,我劝你还是打消了这条心吧。虽然系统兼容性不错,但在7寸小屏幕上阅读大量文字属实费眼睛。我认为轻薄本是推gal的唯一解,几千块收一台5代以上锐龙、100%srgb的轻薄本能应对轻度娱乐和办公。
  • 如果你喜欢旧平台主机游戏,如ps3、psp、psv,那么SD非常适合你。SD官方有好用的模拟器合集EmuDeck,可以很方便的管理各组模拟器及游戏rom,可将游戏导入库内,像别的Steam游戏一样在游戏模式下展示。NS等较新的模拟器还不太成熟。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