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天海要抱抱
武器:雷鳴·窯瓷,為商店500金條火炮專屬皮膚。
在原本雷鳴外觀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份瓷器質感,看上去與青花瓷的青藍色質感頗為相似。
這把火炮確實是有在皮膚上下功夫,像是前段的紋路和後端的青花瓷標誌,頗為經典,也極易辨別。
先說這火炮的歷史由來,火炮起源於中國。
這個一是有史料記載,二是有目共睹,畢竟火藥起源也在中國,與火藥聯繫頗深的火炮自然也是早早的出現在了中國。
史料中記載最早是在南宋軍隊(1163年)中發現出現了最早的火炮,叫做火石炮,又名霹靂炮。
當然,史料只能是記載,而挖掘考古出來的最早火炮在內蒙古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達特淖日地區(1298年)。
可見火炮在我國出現歷史之久遠,至少也是自1298年往上這段時間裡。
炮身由身管、炮尾、炮閂和炮口裝置等組成,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度以及飛行的方向,身管幾乎是火炮的核心所在。
若是身管受損,火炮基本就廢了。
而炮尾則用來安裝炮閂(*shuān*),炮閂則用來閉鎖炮膛,擊發炮彈以及抽出發射完的藥筒。
火炮的前身是拋石機,拋石機曾有過一個“軍中第一攻擊利器”的稱號。
拋石機的起源更早,早在周代就有所耳聞,自春秋就成為戰爭必備武器。
炮字也有人說,有可能不單指火炮的,也可能是投石機的別稱。
也有對火石炮有更多解釋的,像是最早火炮說、最早火箭炮說、新式投石機說、炸彈說等等。
再說回這個青花瓷,提到青花瓷必定要先知道官窯。
官窯起自唐朝,一個指貢器,一個指官廠。
自唐代到元代,採取的形式多為官窯民燒,也就是合作制。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是其特色。
官窯也稱皇家御窯,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廠”。
自1278年從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樑磁場”,到1911年清朝覆滅,景德鎮成為了橫跨元明清三朝代的皇家瓷器製作地。
景德鎮因為其皇家御窯的原因,直接受到封建朝廷的控制。
因此也出現了許多不準流入民間而被迫就地銷燬的瓷器,於是景德鎮的地下也成為了瓷器考古學家最愛的地方,被封為地下瓷都。
其中包括的信息資料何其之多,種類何其之完善。
官窯之所以如此之好,名譽如此之高,就在於是官窯,後臺就是封建王朝。
像是景德鎮,就毫不在乎成本,所以做出的瓷器都是千古流傳好評一片的。
官窯又分為北宋和南宋之分,北宋官窯,又稱汴京官窯。
於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是直接由官府來進行經營的,專門用來燒製宮廷御用瓷器。
但因宋代汴京遺址沉入海底,至今不知北宋官窯遺址身在何處,缺乏有力的挖掘資料證明,也沒有可靠的文獻資料依據。
對此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北宋官窯是汝窯;
一種則直截了當地否決了存在。
還有一種則認為北宋官窯是汴京官窯,與南宋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
北宋的官窯傳世作品倒是很少,但也不是沒有,形態質地與汝窯有些相似,多為仿古。
物品胎體顯厚,胎骨色彩為深灰、紫色或黑色,色則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
北宋官窯有個不同於其他窯場的特點,在器物的底部會打上一個文釘燒痕,有著紫口鐵足的特徵。
南宋官窯現如今在杭州鳳凰山南麓烏龜山郊區,名為郊壇下官窯,又稱南宋官窯。
瓷器器胎盤為黑、深灰、淺灰、米黃等等,厚薄多變,胎盤質地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人稱蟹爪紋。
釉色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器口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向赤鐵色,所以也有著紫口鐵足之稱。
南宋官窯的窯器除了日用品,還有仿製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等陳設瓷器,或是祭祀禮器等用品。
造型別致花樣出眾,不僅被皇帝所喜愛,也收到外交賓客的歡迎。
瓷器也一度成為了中國的代言,甚至是標籤。
可見那時中國瓷器的名氣有多強大,名是名揚四海聲傳八方都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