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農民小麥收成情況考察報告》感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6-08 09:22:22 作者:小神風md Language

b站視頻有感

【豫西農民小麥收成情況考察報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7421d7rb/?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2e1e8cae0becc34c78b7617310c742ce


小麥糧食產量及農民收入情況

和往年差不多畝產千斤左右,1.2元/斤,我現在21歲,小時候印象裡家裡種小麥大概就是這個價錢。

自小麥從去年十月底種上開始,到如今六月初的收割,八個月的時間裡,大概有如下幾項支出統計:犁地為每畝三十元,種子每畝需四十元,化肥每畝一百五十元,追肥大概也這個價格,澆地需用水泵,水泵電錢每畝合約十五元(根據天氣情況決定澆地次數),除草劑除蟲劑增產劑等合計約為兩百元......減去以上各項基本支出,每畝地淨收入為八百元左右。

拿我父親叔伯等的話來說就是,人力是不能計算在裡面的,這其中有一個人力的金錢衡量問題,你在廠裡幹一天一二百元,那半年多種一畝地,才餘千八百塊,廠裡一星期就掙回來了,那照這麼算肯定不如不種,但是不種怎麼行?這是本業,你在外務工是因為農閒,老了後也待不到廠裡,還是得回來,回來幹嘛?回來家裡好歹有個地,有個地,心裡就踏實。

視頻裡說種地的各種支出農民會自然的拋去人工成本。非常普遍的認識,因為都用的都是各自家的東西,不算錢,況且有地就是有個家就是踏實。

小麥收割流程

村裡大隊聯繫收割機,我記得小時候我爸說一畝地25塊還是35塊來著(現在視頻裡說一畝五十塊)

劃好標記,機器下田收割,割完小三輪車給裝車然後自個拉回家裡。拿去換面自家,或者曬好存起來

麥粒裝車以後,一般直接會拉到糧站售賣,但也有農戶將小麥存儲到家裡的情況。農戶存儲小麥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認為小麥價格不理想,故而想等價格有所浮動以後再行售賣;其二是按照農民思維必須儲糧。為何必須儲糧?用我奶奶的話來講就是,不存點糧,饑荒來了,你吃什麼?因而豫西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麥圈”,就是用鐵皮和鋁皮做成的大概三平方米底面積的可移動糧倉,高度可根據農戶個人需要自行添加,因此儲糧多少也可自行決定。麥圈佔地面積較大,放置於屋中頗為不便,但往年在奶奶極力要求下皆有儲糧。近年來在我的講解下,奶奶認為“饑荒”情況不太可能發生,故而我們家中已不再儲糧,麥圈也已空置多時。奶奶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對四十年代的饑荒,記憶猶新。

作者本人說的話真實

小時候的印象裡,麥子熟了,就是過完五一,開始午休的後倆星期,拿著自己籤的午休條走在路上,看見水泥路中間鋪滿剛割完的麥子(應該就是小偏地,收割機不能進去就手動割完放地上讓過路車碾)。平常見不到收割機陸續在放學的時候從路上經過就知道麥子熟了,該割麥了。

一畝地十分鐘左右收割機就能完事,人力得一天吧我估計沒啥概念,我家七八年沒種過麥子了(地出租給人家種風景樹了,聽我爸講,一年四五百一畝,已經欠了好幾年租地錢沒給了),現在我媽每年還種花生,在坡上的地,大概有三分地的花生,這些地我跟我媽得幹兩天在地裡,薅出來,用三輪車運回家把花生摘下來,曬乾去年地溼,不用鋤頭,如果天旱,還得一窩一窩的鋤

《豫西農民小麥收成情況考察報告》感-第0張

坡地幹活

農戶與收割機之間的矛盾

矛盾一,收割機與土地面積之間的矛盾。農戶如實報,那自然按照價格嚴格收取,但如若農戶少報,那情況就複雜許多了,畢竟報的多收割費用就高,報的低費用就低。

矛盾二,收割機與農戶個人之間的矛盾。有些農戶的土地並不和村裡土地連成一片,可能是因為林地改耕地、果園改耕地等情況額外多出一塊,也需收割機作業。

農戶想讓收割機幫忙“夜割”,都以遞煙送茶說好話的方式,

矛盾三,收割機與地方“中介”之間的矛盾。有的地方村裡,會主動有“中介”給收割機介紹農戶客源,方便收割機成片作業,但每畝地需拿五元或十元提成。

真有,而且不少,感覺小時候每年都聽說過誰家誰家跟人割麥機產生矛盾了怎麼怎麼,而且矛盾二,我聽我爹講過,該誰家割麥子了就要早早的在地邊候著,不然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矛盾三小時候不懂,現在也不瞭解

農民對於土地的態度

農民對於土地的態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我父母為例的四五十歲的農民;一類是以我奶奶為例的老年農民。前者對於土地的態度很淡然,他們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務工,去到過大城市見過世面,也能踏實在土地上辛苦勞作。因為見得多,自然對土地很淡然,比方說因為大風天氣而導致部分小麥倒伏,他們並不會對小麥產量的減少而表現出憂心——你放眼望去一畝地倒伏一片小麥,但那充其量不過幾十斤,幾十斤無非也就幾十元。在廠做工一天少說也能賺上百元,自然沒有必要對於幾十元的損失過分憂心。對土地的感情談不上熱愛,只是因為無法離開,無可奈何在其中佔大多原因,只是生而如此,抱怨無用。這片土地上的人,也多以樂觀度日。

後者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對於土地的態度則明朗許多,即相當重視。他們重視小麥的倒伏、重視機器收割過後地面上可能遺落的部分麥穗。他們會在小麥倒伏後拿鐮刀去割而不會棄之不顧(倒伏的小麥不能扶,只能割,一扶就斷),他們會在收割完的麥地裡彎腰尋覓,看見麥穗了就拾起裝袋,從早到晚,一天充其量也只能拾取五六斤,也就是七八元錢。我沿著田間地頭走,採訪過一位在地裡拾取遺落麥穗的老人,她近八十歲,雖然腰腿皆有疾病,但仍然精神矍鑠,很是健談,她的一些回答,或許能夠為我們帶來些許參考。用她的話說,她早上天沒亮就到地裡撿拾麥穗不是為了錢,也不是過分心疼糧食,而是“閒不下來”,她一天中必須做點事情,即使這兩天不來撿拾麥穗,她也往往會沿著縣道走一大圈,總之一定要做點事情,只是最近恰好可以撿拾麥穗而已。她說老年人就怕躺,一旦躺了,那疾病往往就跟著來了,人是靠吊著一口氣活著,這口氣就是指做一些事情,或大或小的事情,對於她來說就是勞動。她不能容忍自己過多時間躺在床上,她認為讓她整日整日躺在床上不如直接死了直快(原話),那樣既拖累子女也折磨自己。這位奶奶對於年老時勞動的看法和我奶奶如出一轍,我奶奶八十七歲了,即使腿腳不便,但也必須要做一些小事情,哪怕刷個碗擦個桌子,不能閒著,“人一閒就要出病,自己做點事能有點用,也不枉又多活了一天”。

作者原話,真和我奶說的如出一轍,我奶86歲每到農忙都會去揀麥穗,溜花生,溜紅薯,我放假回家早上睡懶覺

還給我買早餐做飯,穿過衣服放在屋裡一天沒洗,第二天就幫我手洗好晾起來了,就這我還老態度不好跟我奶吵吵,八十多歲的老人了,現在想想我真是該死

小時候我不懂為啥幹這些個吃力不討好的活,我還不懂事說我奶,現在看看這段話徹底理解了,糧食掉在地裡可惜了,人在家裡躺著不幹活,更可惜了。

河南農村的老人們是這麼看待自己的年老生活的,即不能閒著。“不能閒著”的外在表現就是對於土地的執著與愛惜上面,他們會去地裡撿拾麥穗,會在自家院子開闢一小塊菜園打理等等,這是他們對於土地的態度,就是對於自己年老生活的態度。不管是四五十歲的如我父母般的農民,還是上了年紀的老一輩農民,他們對於我這一代的態度十分明確,即要努力學習,考出去,不再種地,不再當農民。他們對於輟學肄業的子女是十分痛心的,對於我這一類“考出河南”的子女則不吝讚賞。即我雖然未能考出山河四省,但只要出了河南,只要離了土地,都是可以被稱道的榜樣,這也是他們所期望看到的。

在村子確實可以說這樣真的是萬般皆無讀書高,好多人說只要不在家種地,出去幹啥都比種地掙錢,“出門”就是出人頭地了可以說是。但到頭來大家還是會說:回來家裡好歹有個地,有個地,心裡就踏實。


農民對於“我”的態度(“我”指視頻作者)

大多數農戶都是說,來體驗生活呀?他們都這麼說。體驗生活?他們為什麼要這麼說?他們又為什麼異口同聲這麼說?原因也很簡單,他們認為我這一代就應該遠離土地遠離耕作,不要我們也承受種地之苦,我們不懂耕作不參與耕作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的勞作也是為了讓下一代不至於步其後塵,這就是他們樸素的願景,也是他們對於我的態度——我不該出現在麥地裡,即使是我出現了,也只能算是“體驗”。而並不是人生命題的本身,他們把我擇開看,他們認為我不該在這裡,這不是我該做的活,這是他們的命,而不應該是我的命,如若我的命也是如此,那麼他們就白辛苦白培養了,所以我是來“體驗生活”的,而並不應該是我的生活本身。


農民大伯說作者他來採訪是來“體驗生活”,去體驗農民的日常生活,聽這好難受,日常就這麼難受。

就這麼難受,也只會自己忍受,而不是讓下一代繼續種地,是擺脫這樣種地的束縛。

在家的四天三夜裡,我幾乎沒有落下任何一處收麥的環節,我經歷了中午頭排隊等收割機下地的幾個小時,在收割機揚起的麥塵下咳嗽,“夜割”時蹲在路邊和收割機農戶交談,夜深後在收割機農戶離開前跑著去給人送水,早上四五點起床去地裡“佔泵”澆地,又在晚霞出現的時候抱著澆地的水管回家......我從未如此設身處地理解和感受過父母的苦農民的苦,我也從未經歷過面對過收麥的陣仗和起早貪黑為了搶收的慌忙,我父母叔伯他們已經經歷了半輩子,我奶奶她們已經經歷了一輩子。他們都早已習以為常,他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我專門請假回來,在田間地頭拿著紙筆跑來跑去,這個地方似乎應該是被遺忘的角落,不應該是我刻意回來觀察和記錄。


我割麥,掰玉米,拉秸稈,薅二瓜生(花生),鋤紅薯。也曾經晚上一兩點和我爸一起去地裡等水澆地,趕在第二天下大雨之前的晚上去搶收麥子,跟我媽在大熱天在地裡除草,撒肥料,種玉米,大中午給在地裡等收割機的我爸送過一瓶果啤加倆鍋盔饃,明白在地裡幹活有多累,有多出力,我有個爺,幹活累的現在都直不起來腰,腰好像被壓彎似的,我只是抽空參與都覺得痛苦,他們卻都經歷了大半輩子的這樣勞作。


我家每年種地但不多,在外頭上大學暑假回家剛好幫我媽幹農活,累是真累,就去年薅二瓜生又累又曬,我問我媽咱家條件好了為啥還種地啊,我媽跟我講:看著二瓜神啥的作物(我媽還種了一小片菜地,玉米剛好夠自家人吃),在地裡慢慢長大,澆水施肥啥的慢慢養大,可有成就感了。我跟我媽講那不累嗎?我媽就也沒說話我也沒理解啥意思。現在看完我才明白,弄啥不累,不累就沒收穫。


引用的都是作者微信公眾號原文:

公眾號:這是一個令人疑惑的星球

https://mp.weixin.qq.com/s/_eSgJZCOq5qGPVhN8U9bKA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