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一部名為《中國遊戲紀事》的紀錄片公佈,這部全長100多分鐘的紀錄片被分成3集3周播出,本週首集在愛、優、騰上線,需要會員觀看。
據描述,本部紀錄片講述了中國遊戲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奮鬥歷程。該紀錄片如喜鵲般傳達了遊戲行業發展的喜訊,在玩家群體間引發了有趣的討論,把不少人都逗樂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紀錄片由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出品,由央視紀錄國際有限公司承製的,名頭挺大,所以是不應該按照獨立紀錄片的標準和預期來看待的。
從音數協官網的新聞動態中可以看到,這部紀錄片早在2021年就在“中國遊戲產業年會”上進行了首集試映,與會者還有廣東省、上海市的省市委宣傳部的領導同志。眾人在《中國遊戲紀事》書法下合照,書法用筆嫻熟,筆畫流暢自然。
紀錄片後兩集則在2022年拍攝,而在當時,遊戲工委就做出了定調:
由此可見,這不僅是一部紀錄片,這同樣是一部高規格的獻禮片,它展現了紀錄片創作者的政治覺悟和業務能力,30年的風雲滄桑變幻當然不是一部100分鐘的紀錄片能夠全然概括的,所以一些觀眾提出疑問,為啥沒有藍極速事件、遊戲機禁令、電子海洛因和版號寒冬?當然這些都是2000年之後的事情了,所以第一集沒講到,第一集講的是1990到2000年這段時間。
那麼,往後兩集會講這些事情嗎?姬覺得很大概率也不會。眾所周知“每個人的言行都會受到當時當下社會環境和認知水平的限制”,紀錄片第一集裡有一個被吐槽的場景是,前導公司創始人、《大眾軟件》、《電子遊戲軟件》社長邊曉春在1993年“漢化了《吞食天地2》,破解了任天堂紅白機系統,找了3次任天堂授權正版遊戲開發,任天堂不願意,只好把這套技術賣給別人,賣了二十萬”,這樣的發言會讓現在的人感嘆說:“這不就是在搞盜版嗎?為啥還這麼自豪?”
在北京師範大學“遊戲的人檔案館”中,記載了邊曉春
紀錄片中類似的情況會讓遊戲玩家群體產生異樣感,因為遊戲玩家這幾十年真的是真切感受到社會輿論的視線的。而且由於這部紀錄片的屬性,它不是以玩家的視角來展現這30年的變化的,所以會讓一些玩家不夠滿意,不夠盡興。一些人會表示,這部片子至少有“正名分”的積極意義,就有待進一步觀察了。
姬覺得這部紀錄片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其採訪了諸多業界大佬,除了上述邊曉春外,還有《神鷹突擊隊》製作人楊南征,金山軟件、西山居工作室創始人求伯君,《家用電腦與遊戲》前主編梁華棟,《仙劍奇俠傳》開發者姚壯憲等知名人士。在相關片段中,還可以看到米哈遊劉偉、網易丁磊等遊戲公司老闆將會在以後入鏡。
此等規模的紀錄片拍攝,恐怕是任何一個獨立紀錄片創作團隊都難以達到的,上述任何一人姬約採訪都約不動,所以,它就像歷年的春晚,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明星悉數登場,這個意義上,《中國遊戲紀事》就是中國遊戲春晚!
那麼大家對於春晚的感受是不言自明的,很多人對春晚寄託著特殊的感情,正如遊戲紀事,本身能有這麼多明星來參加演出,就算得上頂級陣容了,不是麼?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