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PC-GAMER的装机指南Part II


3楼猫 发布时间:2023-08-25 16:32:38 作者:alizoed Language

在上一篇中,我们已经确定了装机的三大件,也就是说,大体上整机的性能已经确定了,接下来的配件主要是功能性配件和外观性配件:内存、硬盘、电源、机箱、散热、通风风扇,我会尽量按照人的需求这个逻辑来描述,避免陷入读参数的窠臼。 请注意,以下所有推荐的型号均为在某一预算下最“均衡”的配置,如果您预算有变化或者对于均衡本事不在意的话,可以降低部分配件的配置。
注意:以下一切配件请根据您的预算来进行调整,没有不能用的产品,只有垃圾的价格和被卡死的预算。内存和硬盘领域存在太多的厂家,以下罗列虽然不全,但是也足够提供选择。
那么首先来到硬盘。硬盘分为HDD(机械硬盘)和SSD(固态硬盘),那么在SSD价格雪崩的市场下,并不推荐游戏玩家购买HDD,HDD的优势目前在于超大容量与数据长期存储,但是在速度上会非常弱,体积和功耗也比较大,而且在工作中极易因为震动损坏。除非有冷数据(照片电影等)需求,并且机箱不会经常移动/振动,那么也可以购入HDD。当然也不是啥时候都不能用HDD打游戏,对于大部分非3A,独立游戏,或者老游戏(可以以2016年为分界线吧),都不会过多影响游戏游玩体验,顶多加载地图放过场时间久一点。
HDD的市场格局已经十分稳定,由西数、希捷、东芝三分天下。由于SSD性价比的显著提高,2T以内的HDD已毫无优势可言,建议购买HDD的容量从4T起步。HDD的技术路线决定了它的产品迭代主要体现在单盘最大容量上,某种容量的盘在上市后,其基本参数就不再发生大变动。因此只要确定了需要多大容量,基本就能确定买哪个盘。比如在4T这个容量,就只有 希捷ST4000VX015 和 西数WD43PURZ 这两个推荐型号。直接在B站上搜”机械硬盘”,排前几的视频推荐基本不会错。
购买HDD时还应注意,HDD的价格波动相对较小,618也不会有什么打折,选好直接买就行,以及尽量别在京东买(价格虚高+运输保护措施不足)。
消费级SSD在高端到低端的实际体验很接近,高端多出来的钱基本花在了使用稳定性、数据安全以及售后服务(还有理论跑分)上,因此推荐存放重要数据比如系统的SSD尽量挑选高端的盘。SSD也是不擅长保存数据的,长时间的断电(以年为单位)会有数据丢失的风险,因此长期不进行读写的数据——又叫冷数据——还是建议存入HDD或光盘中。
最影响日常(游戏)体验的是硬盘的4K缓外读写性能,目前SSD普遍数据在几十MB/s,而CPU性能越好,这个数据理论上也会越高(但差距很小)。商家着重宣传的缓内顺序读取性能几乎没有参考价值:首先是平常很少有几个G大文件的频繁读取(视频工作者除外);其次受限于Windows系统的瓶颈,真实的顺序读写最大速度被限制在4GB/s左右。
以上图为例,应当首先关注”4K随机读取/写入”那两栏的数据。对于4K读写,单位转换关系为 1K IOPS = 4.096 MB/s. 注意此处为缓内数据,与上述”4K缓外读写”不同。SSD的缓存方案分为DRAM外置缓存和模拟SLC缓存,TiPlus7100的”无缓”指无DRAM缓存,依然存在模拟SLC缓存。这里涉及到较多技术细节且对挑选SSD无伤大雅,因此略过,感兴趣的可以看这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F411u7Ct
那么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容量大小,作为一名游戏玩家,我们可以简单的把我们玩的游戏分为两类:玩完就删的和想长期刷的。那么对于一般的轻度游戏玩家来说,比如电脑上有一两个多人在线的长期游戏,然后出了新3A会下下来玩一玩但是也不会长久的刷,1T硬盘一般足够满足需求。对于中度玩家,比如电脑上有三四款多人游戏,3A里面也会有几款玩得尽兴的想留下来时不时看看的,2T硬盘算是必须的。那对于重度玩家或者我这样的囤积癖玩家,游戏玩不玩的无所谓但是必须要下硬盘里的,基本上就要给到4T的容量,上不封顶。考虑到硬盘价格目前如此低廉,我推荐所有人的硬盘容量都在2T起步。当然,最终决策还是要看你的预算。注意这里所说的是总容量,如果你的主板有多于二个插槽,或者你确认在这台电脑的生命周期内你不会再添加硬盘,可以选择用多块盘来补足空间
确定完容量之后,接下来是确定硬盘的型号,硬盘在长期发展中有以下的闪存类型:SLC、MLC、TLC、QLC,可以简单的认为,在品牌、带宽、颗粒级别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顺序,价格依次降低,支持的最大容量依次变高,耐久度依次下降,性能也依次下降。现在市面上还有在卖的一般只有TLC和QLC了。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推荐只考虑TLC。QLC颗粒的盘用大容量换来其他所有性能的降低,不是不能用,但现在的价格实在不值。
然后我们要确认接口类型和尺寸。对于SSD来说,接口分为两种,M2接口和SATA接口,对于HDD来说,接口只有SATA一种,SSD里的SATA和HDD里的SATA是同一种,可以通用。那么一般买SSD只推荐买M2接口的类型,前面在购买主板的时候已经提醒确认SSD插槽数,请务必注意不要买错。同时注意,对于M2接口,事实上有两种接口,请见下图
对于小白来说,一般市面上买到的盘都是M-Key,NVME协议的,同时市面上现在仍旧在售的新主板也均支持M-KEY,NVME协议的盘。但请同时询问你的SSD商家和主板商家关于M2接口的类型和协议,避免买到部分远古主板和特殊用途主板,它们仍旧会在使用B-KEY的SATA总线的接口,这时候就只能买对应型号的M2SSD。
同时硬盘还分几个尺寸,为2242、2260、2280、22110,一般的主板均支持2280,一般买得到的消费级SSD也是2280的尺寸,如果不放心可以同时询问主板和SSD商家以确定SSD长度兼容性。
同时还要注意带宽,目前分为PCIe 3.0和4.0的盘,一般按照和主板接口匹配的买,但4.0向下兼容3.0,而且游戏性能表现差别不大,主要体现在顺序读写上。
最后,我们再来挑选厂商,一般来说厂商和颗粒级别(原厂白片黑片)目前几乎是绑定的,不做过多区分,也有部分例外,以下是常见的硬盘厂商:一线(原厂):三星,铠侠(浦科特),海力士(Solidigm),英特尔(傲腾),西数(闪迪),美光(英睿达),长江存储(致态)
常见的高端型号包括 致态TiPlus7100,Solidigm P44Pro,西数SN850X,三星990Pro(截至写稿时)。顶级盘喜欢哪个牌子选哪个,哪个便宜选哪个,感受不出差别,价格差不多时优先排除三星(因为0E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官方未解释原因)。致态在7100之前的盘也出过0E问题,但随着工艺进步已经解决。
低端市场就太多了,如果只是单单玩游戏,大可随意挑选,毕竟存档要么在steam云要么在系统盘,一般问题不大。可以多看看用户评论,是否会出现掉盘、丢数据的情况。
推荐一些硬盘测试的UP主:
机械硬盘:钱韦德(https://space.bilibili.com/20274090); 固态硬盘:然后成为天下第一(https://space.bilibili.com/497154051); 小飞机DIY(https://space.bilibili.com/40366538)他的暴力写入测试
讲完硬盘,接下来就来到挑选电源了,电源的核心参数是功率,如何挑选合适的功率,请按照接下来的式子进行计算(CPU功耗+显卡功耗)*1.2/0.5≈电源功率(1.2代表是CPU和显卡满载预留空间功率损耗)。CPU 功耗请在百度搜索你的CPU型号+TDP这三个字母,一般在intel官网上可以获取,显卡功耗可以在显卡厂商的官网上找到对应型号获取。如果担心计算错误,可以参考下图。
长图预警,有两张,可左右滑动
1 / 2
确认了电源的功率之后,我们需要确认的是电源的尺寸。电源尺寸分为ATX电源:主流的电源尺寸,适用于大多数台式机。SFX电源:较小的尺寸,适用于ITX、HTPC机箱。1U服务器电源:小巧、噪音低的规格,但不常见。1Uflex和TFX电源:更小巧的尺寸,更不常见与家用电脑上。除非你已经有选定的机箱,或者你在最开始就已经决定要装一台ITX主机或者紧凑型MATX主机,否则只需购买ATX电源即可。
在这之后,我们需要确认电源是否需要模组化。我们知道电源需要用线缆来和需要供电的设备连接。有许多设备需要供电,比如:主板、显卡、CPU、HDD、一部分风扇、一部分RGB、风扇HUB等等。每个设备都有属于自己的供电线缆型号。根据线缆是否可以在没有对应需要供电设备的时候从电源上拆卸,分为三种:全模组电源,所有线缆可拆卸,便于布线和通风,价格较高;非模组电源:所有连接线固定,整理麻烦,价格较便宜;半模组电源:部分线缆可拆卸,整理方便,价格适中。仍旧是根据预算进行选择。一般除非预算特别紧张,购买全模组电源即可。
确认完电源是否模组化之后,要确认供电线缆数量。查看你的主板和显卡,询问主板商家或者查询官网,确认需要多少pin的CPU供电,再确认这个电源能够给多少pin的CPU供电,只能多不能少。查看显卡的供电是使用什么标准,是使用的12VHPWR接口还是普通的PCIE8Pin供电接口,请务必询问显卡商家,该显卡如何供电,如果发现是12VHPWR接口的,请询问显卡厂商是否赠送电源转接线,如果不赠送请在购买电源时选择ATX3.0规范,PCIE5.0供电支持的电源,或者自行购买12VHPWR转PCIE8Pin的供电转接线。电源的PCIE供电在购买3060级以上显卡时需要至少有两个PCIE8Pin供电,并且必须是两根独立的从电源中引出的PCIE8Pin供电,尽量不要是同一根线的线头分成两个8Pin供电的那种。
在确认完线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电源的方案和用料,有一个常规的认证体系叫做80PLUS,80plus认证分级为:白牌、铜牌、银牌、金牌、白金、钛晶六种,但是,80PLUS是对电源转化效率的衡量,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否省电,和电源本身品质性能并无太多紧密的联系。有80PLUS认证那么这是一个加分项,并且相对于没有认证的电源,有认证也往往会更好一些,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指标。只有在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才以80PLUS认证作为选购指标。
而对于电源用料和方案,方案上来说,主动式PFC的效率更高于被动式PFC,LLC全桥拓扑优于LLC半桥、双管正激和单管正激,而DC-DC转换方式相比单磁路放大更加稳定可靠。至于电源用料,日系电容耐用性和质量优于台系电容,而台系电容又优于国产电容。因此,对于电源的可靠性和寿命,选择使用日系或台系电容的品牌会更加可靠和持久。主动式PFC>被动式PFC;LLC全桥>LLC半桥>双管正激>单管正激;DC-DC > 单磁路放大。
那么如何选购呢,很简单,以一块钱一瓦作为标准,对于一个全模组金牌电源来说,一块钱一瓦的属于优质的电源,八毛一瓦的就属于正常水平的电源,全模组和金牌这两项都属于是加钱项,推荐电源最低不要低于五毛一瓦,作为整机的心脏,过低的预算可能会导致意外事故带走你的所有其他硬件并且没法保修。
那么还是按照市面上的电源厂商来排个序,排序仅供参考,品牌中的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按照每瓦价格来进行计算是肯定没有问题的。一线品牌:振华、海韵、酷冷至尊;二线品牌:长城、航嘉、海盗船、安钛克、EVGA,华硕、微星、全汉、台达(长城电源最近有偷工减料的现象,谨慎购买);三线品牌:鑫谷、先马、金河田、爱国者。其中推荐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默认购买一线品牌,如果需要调整电源预算也最好使用二线品牌,除非预算特别紧张,否则尽量不要选择三线品牌,三线品牌中有质量较好的旗舰产品,比如鑫谷GP黑金版,但是新手如果还需要分辨各个电源厂商中的产品线,容易被绕晕,推荐多花点钱买个安心。而不管有多缺钱,请一定不要买除了以上有名有姓的电源以外的电源,比如什么红星电源之类的炸弹,万万不可拿其他配件和用电安全开玩笑。
确认完电源之后,我们来挑选内存,一个内存的常见名字是:英睿达铂胜DDR4 3200 16G,那么这里的英睿达代表品牌,铂胜代表英睿达品牌里面的产品线,3200代表内存的频率,16G代表内存的容量,同时还会在商品详情中看到这样的描述16-18-18-36,这代表的是内存的时序,也即延迟。
前面在挑选主板的时候就提到了DDR4与DDR5,请务必注意自己购买的是哪一个,买错了是无法插进插槽的。DDR4和DDR5对于一般的3A游戏来说,很难产生可以明显感知的区别,主要的瓶颈始终是在显卡身上,如果预算不充足或者没有特别高的其他性能需求,那么DDR4便宜大碗是你最好的选择。
挑选内存,一般推荐买两根,并且如果有购买选项的话,推荐购买套条,如果没有套条,也要买同一个型号的两根,避免影响兼容性。原因简单可以理解为,CPU和内存直接通信有两条路线,如果只买一根,那么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在同样容量的情况下肯定是更慢的,买两根,就可以组成双通道,性能就会更好。那为什么不买四根呢,因为目前市面上有四个插槽的主板并不表明这个主板是四通道的,大部分市面上的主板均为双通道,但是每个通道又一分二变成两个插槽,这个时候在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插四根,反而会产生更多干扰,一定程度上影响性能。当然,如果您是有闲置内存想找个地方插,那也是可以的,性能上的影响并没有容量大小对体验影响来的大。
确定了是购入两根同型号的套条,DDR4/DDR5之后,我们首先还是要确定内存的总容量大小。在目前情况下,16G可以算是入门级容量,可以应付当前绝大部分的游戏任务,但是除非预算特别死,否则一律建议总容量提升到32G左右。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预算是否充足,请默认自己要购买32G的总容量。
在确认了自己需要购买的内存是两根同型号的套条,每根16G,总容量32G,DDR4/DDR5之后,我们接下来关注内存的颗粒,和硬盘一样,这项指标同样和品牌强绑定,它有更明确的批号但是个人认为,以使用为主的小白可以无需关注具体的批号,关注品牌即可。按照目前主流的市场产品来说,豪华品牌:芝奇;一线品牌:英睿达、海盗船、金士顿(请注意,海盗船和金士顿在市面上有大量的假货,同时也是奸商常见的清库存型号,仅推荐京东购买);二线品牌:威刚、影驰、科赋、宏碁;三线品牌:雷克沙、阿斯加特、光威、七彩虹、宇瞻、十铨;以及更便宜,但是兼容性和稳定性也更差的四线品牌:酷兽、金百达、玖合、金邦。
大体上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线品牌,兼容性和稳定性都最好外观也好看,二线品牌兼容性和稳定性都正常,可能会缺少外观设计,同时对于顶级产品线也是缺失的,三线品牌在兼容性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出现无法开机,过不了自检,或者系统崩溃等问题,但是对于以上所有有名有姓的内存品牌,一般不会出现产品损坏用不了这种情况 ,大可放心在预算不足的时候进行选购,一般只要能点亮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选购的原则很简单,根据预算,先在容量是32G的情况下,看自己能买的起的最好的型号,如果发现自己能买的起的型号是一线品牌,请评估自己是否有对外观和极限性能的需求,对于参数相当的内存,在游戏中是很难产生能够被感知的差距的。
确定了品牌之后,我们就要确定内存频率,内存频率的差别同样和DDR4与DDR5的区别一样,很难在3A类游戏体验中产生较大的可感知区别,本人实测,2133频率的玖合和超频到4300的英睿达铂胜在游戏体验中几乎没有差距。推荐H系列板子的选购3200频率的DDR4,B系列及以上的DDR4,买3600频率的已经足够,除非预算实在充足,否则不建议投入过多。
同时,内存作为整机外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一个东西叫做灯条,即内存的散热马甲上有RGB灯,内存的散热马甲是有可能会影响散热器的安装,建议尽量挑选矮一点的内存散热马甲,并联系散热器商家确认兼容性。
接下来我们来挑选散热。散热,大体分为水冷和风冷。这二者的区别在于热的传递介质,对于实际散热量来说,还是要靠散热片面积和散热扇来提供。一般对于不带K的i5及以下均推荐风冷,带K的i5视情况使用风冷或水冷,一般只要不是没地方放就可以使用水冷,如果嫌麻烦怕出事,用风冷也可。而对于i5以上的CPU,除非特别担心水冷漏水或者没地方放,一般只有高端水冷才能提供足够的散热能力。
水冷又有浸没式,分体水,一体水。对于新手来说,无需关注前两种形式,过于复杂,正常使用只需关注一体水即可。那么对于一体水,顾名思义,一体化水冷,从冷头到泵到水管到冷排都是一体的,再搭配上给冷排散热的散热风扇。一体水中最重要的参数就是冷排的大小,这决定了散热面积和水冷的压制能力。根据你的CPU TDP(功率)来确定要240,360还是480大小的水冷,一般来说,i5以下的CPU使用240水冷足够了,i5带K并且想要超频的,及以上的CPU使用360水冷。再往上还有更大规模的冷排可以选择。冷排有厚度之分,一般市面上都是标准27mm的标准排,也有薄排可以选择。由于水冷品牌众多,DIY小厂也有不少,这边仅推荐各个价位的部分厂家。有以下牌子:VK瓦尔基里、利民、雅浚、九州风神等性价比品牌以及ROG、海盗船、NZXT等高端品牌,挑选水冷的时候可以以利民为基准。利民有以下几个型号区别:
  • AQUA ELITE(入门系列)
  • Frozen Magic(中端系列)
  • Frozen Magic EX / SCENIC V2(高端系列)
  • Frozen Fusion(旗舰系列)
根据这些型号对应的价格,你也可以判断其他性价比品牌的水冷大概是一个什么级别。一般选择中端系列,入门系列仅用于不想购买风冷但是CPU本身没太大散热压力的情况下,比如不带K的i5甚至i3。
注意:水冷购买的重点其实在于保修,不仅是水冷本身保修,还要包含漏水包赔这一项,请务必问清楚商家,如果漏液了,坏掉的配件如何赔偿。
风冷的话分塔式、下压、鳍片式fanless、均热板。后面两种对于常规机器来说很少见。就目前市场来说,推荐塔式。下压式散热器只有在限制散热器高度的机箱类型或者装ITX机器的时候选用,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厂商在做大规模下压了,好的下压价格也特别贵。
那么风冷最重要的参数是它的高度,也是大多数机箱的兼容性限制,一般来说大规模的塔式散热器高度在150左右(利民PA120SE),中等规模的在135左右(利民SS135),小规模的来说在110左右(利民SS110),再低就最好选择下压了。由于风冷散热器厂家过多,以利民的产品及其价格为基准,在没有选定机箱的情况下,一般购买利民的PS120SE可以通杀不带ki5及以下的所有CPU,利民PS120和FC140可以压制住带K的i5,功耗再高一些的CPU就不推荐使用风冷了。如果你因为机箱限制只能选110高度以下的下压散热,除去老牌厂商为老式平台生产的大规模下压,新平台一般有利民AXP90和AXP120两个可选,一般它们的全名是AXP90-X47,意为,AXP型号,90mm尺寸散热风扇,47mm高度,同理,AXP120-X47的含义是AXP型号,120mm散热扇,47mm高度。对于风冷,除了我反复体积的散热大厂利民,还有以下品牌可以选择:超一线:猫头鹰(特贵,但是也好用);一线:利民;德商必酷(德商必酷有一些老平台的大规模下压);二线:雅浚、九州风神;三线:超频三、乔思伯、ID-cooling、追风者;再之后还有一些小厂或者做其他配件的厂商生产的散热,个人认为除非有大折扣否则无需刻意去搜索。
同时在挑选散热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挑选的散热的高度(再次强调)和内存兼容性,有些散热器过大会和主板的散热马甲冲突。请询问散热器厂商和主板厂商。同时注意之前在选购主板时提到的CPE机制,带K的CPU在B系列主板上功耗会更高,推荐散热高一个档次,比如原来是中端360现在换成高端360,原来是PA120SE现在换成FC140。
请注意以上所有的不推荐和压不住,指CPU在较长时间(十分钟到半小时)需要维持最高性能的时候会降频,损失最低性能,并非不能使用。如果对于水冷有强烈的漏水恐惧,买大规模的塔式散热同样也是可以的。
最后的最后,也是目前的DIY市场最能玩出花来的,机箱,机箱首先就要确认大小,你买的MATX版型的主板,那你就只能买MATX机箱或者更大的ATX、EATX机箱,在淘宝搜索的时候可以直接搜索,MATX机箱即可得到。接下来看兼容性。兼容性主要是这几个配件,务必向商家问清:主板的限制尺寸、显卡的限长,散热器限高,电源大小限制,水冷安装限制,机械硬盘和SATA固态硬盘的安装位置。如果当初要装ITX机器就得买ITX配件和itx机箱,在我的标准里一般低于10L算是ITX,毕竟我自己切了不少matx机箱,体积最小的只有11.9L,量产里最小的MATX一般在12.9L左右。
确认了兼容性之后确认你的构型,一般是两个零件在变换位置,一个是电源位置,一个是显卡安装方式,显卡分吊装,直插,竖装,背插,电源可以上置、下置、侧置、背置。构型的变换影响的是风道,能对零件的散热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同样的大小级别来说可能对性能影响不大,但是对噪音和外观都会有很大影响。
对于机箱的预算来说,一般最便宜的铁皮机箱,不是过分在乎外观做工的,一百左右,不超过两百,到两百往上慢慢有注重工艺的机箱,三四百一般是在乎外观和设计的机箱的入门,比如银欣等等。上不封顶。还有利用亚克力DIY机箱的方法,不过小白就不推荐了。
选购机箱一定要确认自己是放桌上还是桌下,左手还是右手,要不要HTPC结构(可以参考家里的DVD机,这种扁平横放的形式即为HTPC),这里我们确认的是机箱IO的位置,也就是开机键,USB接口这些所处的位置,是机箱前面偏下还是偏上,是放顶板,放侧板,放侧板的话左边侧板还是右边侧板,如果有侧透(玻璃挡板,方便观看机箱内部),侧透在哪边。看上一个机箱后一定要思考这个机箱实际摆放之后是否方便。
确定完想要的结构并且查看完兼容性之后,还有一个值得单独讲的东西,机箱的Typec-C接口,有些机箱的Type-C接口需要主板有USB3.0接口即可,有些机箱的Typec-C接口需要主板有专门的Type-C接口,请务必询问机箱厂商和主板厂商。
机箱的详细挑选指南比较多,我将放在下一篇详细讲,这里推荐搜索先马这家品牌来查看一些常规的机箱的结构和尺寸,并询问商家关于机箱的兼容性。
然后最后,通风风扇,通风风扇的性能参数重点在于风量和风压,而安装参数重点在于尺寸和线的控制方式。安装时要注意的是机箱的方向。
一步步来,我们首先确认这个机箱,它需要几个风扇,这些风扇分别是干什么的,一般来说,前面板的风扇和下方底部的风扇用于进风,尾部和顶部的风扇用于出风,部分结构比如海景房有侧置风扇一般我推荐使用进风。确定了需要几个风扇,每个风扇干什么之后,就可以根据风扇的作用来选择型号了。
一般来说风量和风压这俩参数对于比较大的机箱来说相差不大,如果要细分,前置进风可选择风压扇,顶出和后出可选择风量扇。一般只考虑功能性的风扇可以考虑以利民C12C作为标准,15块钱一把,属于入门级别。是否要加钱买更贵的风扇,主要解决的其实是噪音问题,一般来说高端风扇扇叶设计合理可以降低噪音,同时也和轴承有关,轴承又和成本有关,越贵的风扇(非因为RGB、品牌等因素加价)一般越静音,性能也越好,无灯风扇的价格极限推荐在60左右,如果还想要更静音就加钱买猫头鹰风扇。
确认完风扇功能型号之后,接下来就是确认接口,如果不带灯的风扇,最好是带有4pin PWM调速线,这样方便使用软件进行调速,15块钱的利民C12C已经拥有这个功能,所以就不再赘述更低端的设计,对于带灯的风扇,如果不带RGB接针或者ARGB接针(即主板处提到的两种接针),那么并不推荐购买,因为无法调色的情况下,RGB是名副其实的污染,并不好看,如果是带有对应的控制接针的,请务必向风扇商家问清是什么型号,同时和主板商家的回答来确认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或者主板没有足够的预算购买带有对应接针的型号,可以向风扇厂商询问购买风扇集线器与风扇灯控制器,来实现非主板调控的灯光控制。
除此之外,在美观方面还有几个性质是可以挑选的:积木扇(没有过多线材,用积木拼接一样的方式连接)、反叶扇(可以不把风扇骨架暴露在外)等等,这些功能可以根据我的描述决定是否采购,都要加钱。
到此,你就装好了一台机,把所有价格加起来,看看自己预算是否超了,如果超了,那么按照以下优先级来削,机箱可以削、风扇可以不要装、散热削规模、硬盘、内存削级别而不是削容量、CPU同级削,主板在允许范围内削、显卡削一级、电源除非实在是缺,不然最好不要继续往下削。
现在,你已经收获了一份配置单,如果你是真小白,建议发论坛上问问大家怎么看,或者随便找个b站装机区、数码区UP主发配置单,问大家咋样。到此为止你的配件就挑好了,下单,快递到家,拆包,接下来还有挑选合适的机箱、选购趁手的安装工具、安装机器零件、BIOS调整、装系统等内容,放在下一篇讲。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