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我们是一个民族,倒不如说是聚集在一起的团体。不过,每到午餐时间,面对盛满实心细面的盘子,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居民就会认识到自己是意大利人。”————切萨雷·马尔基(Ceasre Marchi)
意大利全境地图,后续在文章末尾将再次展示
方舟的叙拉古,原型为意大利。
作为叙拉古主干力量的黑手党家族,历史上是作为意大利人的秘密结社而存在的组织,牵扯许多违法犯罪活动,主要活跃于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与美国。西西里大区为意大利南方的农业地区,在重税与价格低廉的小麦进口后导致农业萎缩,出现移民潮,向外国,特别是美国迁徙,并在当地开枝散叶,自成一派。在经典电影《教父》里面就能看到,作为黑手党教父的柯里昂一直在美国活动,在第一部结尾才回到了西西里岛上防止受到暗杀。
另一方面,方舟中的叙拉古传说,六大家族与七丘的狼母这个故事则是neta自罗马的建国传说,受狼所哺育的神祖罗慕路斯建立了罗马与罗马的七丘之城。而罗马就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齐奥大区。
也正因此,叙拉古人对于食物的执念同样来自于意大利人对于他们美食的执念。
本期考据也将从意大利面出发,来讲述为什么意大利人对于意面与食物这件事讲究颇多。
在讲述意大利面的历史之前,我们要先科普一下意大利面。意大利面只是一种对于意大利人面食的一种笼统称呼,实际上的意大利面样式与名字有很多,足以让人头疼,但是可以通过原料、干湿程度、外形、烹饪手法这四个方面来简单区分意大利面。
原料:除了熟知的小麦粉制作的意大利面外,还有荞麦,玉米,马铃薯,栗子等杂粮。比如著名的马铃薯面疙瘩(gnocchi)就是马铃薯为主要原料。
马铃薯面疙瘩
干湿程度:分为干意大利面与鲜意大利面。干意大利面制作时使用硬质小麦粉(即杜兰粗粒小麦粉,semolina)且制作时不加入鸡蛋;鲜意大利面用软质普通小麦粉做成,原料与面包相似。
外形:长面条、短管面(通心粉之类的)、像饺子一样的往面皮包入馅料的夹馅面食。
烹饪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即酱汁意大利面(pasta asciutta),将面用清水煮熟,控干后拌上酱料制成,是最为常见的意大利面;其次是意大利汤面,将面条煮熟后放入菜汤或肉汤中食用;最后是烤意大利面(pasta al forno),将煮到半熟的意大利面控干水分,冷却后加入酱汁调味再放入烤箱烤制而成,比如经典的千层面(lasagna)。
如图,酱汁意大利面,这种面的类型是后面会提到的缎带面
千层面
说完简易分类,接下来就要讲讲历史了。
意大利面最早的雏形诞生自罗马时代。罗马人将小麦粉加水和成面团(lagane),擀成大面皮后切成小片,交替叠放肉类,加入调料后送入烤炉烤熟,做成千层面。或是把蜂蜜与胡椒拌入面团,擀好后切成细条,做成油炸面。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考古研究发现,在公元前4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于公元前9世纪居住在台伯河与亚诺河之间,曾入主罗马,但因内乱分解后被罗马同化)古墓浮雕中绘制的有制作意大利面时用于和面,擀面,切面的工具。因此有说法认为罗马人制作千层面可能源于伊特鲁里亚人的手法。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大家都知道的日耳曼蛮子们满大街乱窜,罗马又亡辣,精罗又开始落泪的关系。罗马分裂后,由于不管伦巴第人还是法兰克人反正都是蛮子们来统治意大利,饮食生活之间的差异让原本罗马帝国的饮食风俗被唾弃与抛弃,比如不吃肉的贵族会被视为虚弱,颓废而受人唾弃,农业与农作物被视为“女人性格”的特征。
就这样,意大利面亡了,本期考据到此完结。
休刊!休刊!
别急,亡了,但是没完全亡。
虽然无法断定具体时间,但是自中世纪初期,鲜意大利面与干意大利面就相续被制作而出。由于意大利北部地区只出产软质小麦,主产地为波河流域的平原。因此北部的人们在家和面制作的都为鲜面,但是中世纪时意大利面价值珍贵,只有在庆祝与祭祀,或纪念日的时候才能吃到。
而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由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统治了这里,但是阿拉伯人从拜占庭人手里面又把西西里岛给抢了过去,所以西西里岛就变得伊斯兰化了。一般认为,干面就是由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徒传入,为了便于沙漠中行进,所以阿拉伯人必须携带不易腐烂且能长期保存的食品,这种面食就是干面起源。另一方面,西西里岛气候干燥,一年四季光照充足,海风长年吹拂,具备风干面条的大部分条件,且自古代开始这边就广泛种植优质硬质小麦,因此干面便在意大利南部开始彻底发家了。
所以,用软质小麦粉制作的鲜面代表了北方,而硬质小麦粉制作的干面则代表了南方,意大利面就这样一分为二。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意大利北部的人们主要食用千层面,意大利卷(cannelloni),方形饺和宽缎带面(tagliatelle)等手工意大利面;而南方则大多数是实心面,通心粉等干面。
意大利卷
(加了蘑菇与培根的宽缎带面)
这里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12世纪的时候,意大利半岛北部靠西的港口城市热那亚(Genova)的商人们开始把西西里产的干面卖往意大利北部。干面由巴勒莫港口运到热那亚,然后成为了轮船乘客和旅行者的常备食物,随后干面就成了热那亚的特产了。到了19世纪中叶,热那亚甚至与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与周边地区共享了干面产地的声誉,可是热那亚却位于盛产鲜面的意大利北部,颇有一种冒名顶替的感觉。
销声匿迹的意大利面自此开始重新活跃于记载之中。13世纪末,萨林贝内(Salmbene di Adam)在其《编年史》一书中写到了:他看见托钵修道士乔瓦尼(Giovanni da Ravenna)狼吞虎咽的吞吃着一盘乳酪千层面,大为惊讶。
1279年2月4日,一位名叫乌戈利诺·斯卡帕(Ugolino Scarp)的公证人为一位名为蓬齐奥·巴斯托内(Ponzio Bastone)的海军做了一份遗产继承清单,其中一项为“满满一木箱通心粉”;1295年,安茹家族统治那不勒斯,安茹家族的查尔斯在为母妃玛丽征收的物品清单中同样提到了通心粉。那不勒斯近郊的领主焦万·费拉里奥一世(Giovan Ferrario I)的留世著作中同样提到了关于通心粉的技术,且认为其对于发烧的结核病有治疗作用。
14世纪中期托斯卡纳地区的一本食谱集《料理之书》(Libro della Cocina)中,书中描述千层面做法为“将白小麦粉加水和成面团,压成薄面皮晾干,放入阉鸡汤或其他肥肉汤中煮熟,盛入盘中,撒上高脂乳酪食用”
上述的记载代表着意大利面在意大利社会中的重新活跃,但需要注意的是,意大利面仍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贵重物品,平民们很难在除节日之外的时间吃到它,因为作为原材料的小麦粉价格居高不下,且制作意大利面费时费力,普通民众的主食仍然为面包与杂菜汤。
除了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将通心粉视为贵重物品列入遗产清单,征收清单中包含有通心粉,被视作药品之外,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写到了人们对于意大利面的渴望。
薄伽丘曾在《十日谈》中的第八日第三篇中写到:
“马索就说这种宝石大都出产在“本谷地”国,“巴斯克”省的“贝林松”城里,那儿可真是了不起,葡萄藤是用腊肠捆住的,花一个铜子就可以买一只大鹅,外加奉送一只小鹅。那儿有一座完全用帕玛森乳酪砌成的高山,居民整天到晚没有事做,只是用通心面、炸肉卷放在阉鸡汤里,煮成鲜羹,抛在地上,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拾来吃,附近还流着一条小河,河里纯粹是最美好的白酒,一滴清水都没有。”
乔瓦尼·塞坎比(Giovanni Sercambi)的《小说集》(Novelle)第58篇写到:
富商皮耶罗·索兰佐送给自己三个女儿相当丰厚的陪嫁,但要求他每月轮流去女儿家共同进餐,女儿们都同意了。但是一天,小女儿向他抱怨说:“我丈夫说,像爸爸那样每天吃面可承受不起啊!”
也正是自这一时代开始,意大利面的面条开始变得多样化,出现了maccheroni(通心粉),vermicelli(细面条)等词。但在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中,通心粉可以代指任何形式的面食,开头提到的马铃薯面疙瘩也被叫做通心粉。不过在意大利南部史料中出现的通心粉,无论长短,空心还是实心,全部为干面。
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那不勒斯的《料理之书》中出现了名为“ancia Alexandrina”的面食,大致为一种长面条。14世纪中期,托斯卡纳的《料理之书》末章中单独列出适合病人食用的食谱,其中一个为“热那亚的特里亚面(tria)”————将面条放入杏仁露中煮熟。
进食ancia的图
tria面,似乎这也是后面会提到的天使发丝面的一种?
而vermicelli一词原意为细长的蠕虫,15世纪的烹饪大师科莫的马蒂诺(Martino)在《烹饪艺术全书》(Libro de Arte Coquinaria)中描述了制作方法:“将面团擀成平整大面片,用手指切成蠕虫状细长条,放在日光下晒干,可以保存2-3年”
烹饪的艺术
除了细面条外还有份“西西里通心粉”的食谱:“如果做两小盘成品,和面时需加入1~2个蛋清以使面条筋道。将和好的面团做成手掌长,稻草粗细的面条,把棉线粗细的细铁丝剪成手掌长或比手掌略长,放在揉好的面条上。用双手在案板上滚动面条,将铁丝揉入其中,拔出铁丝,中空的通心粉就完成了。”这份记载也是史料中第一次明确用通心粉一词代指短管面。
不过这时非常矛盾的一点就出现了,中世纪的时候意大利面的口感大多都是烂软的。虽然马蒂诺捏面捏的很筋道,但是他煮面的时候就不这么想了。“西西里通心粉需要煮2小时”,面条要煮30分钟到2小时。无独有偶,另一个16世纪的知名烹饪书作者巴托洛米奥·斯卡皮(Bartolomeo Scappi)在其著作中同样提到煮面条时间要长。
随后时间到了17世纪初,出身佛罗伦萨名门的业余厨师乔瓦尼·德尔·特科(Giovanni del Turco)在尽力简化斯卡皮的食谱,他推荐了“有弹性的面”的做法,认为“通心粉不需要煮太久,马上浸入凉水中可以使面条更爽滑”。
自此以后,烹饪书经常告知读者,柔软的鲜意大利面不能煮太久,这种偏好也开始普及了。但最初只有那不勒斯的平民喜欢这种有弹性,嚼劲好的面,随后意大利统一后这种嗜好也传向了北方。
这便是意大利面发动魔法卡从墓地英雄归来的历史,与民众对于它的渴望。但要想解释为什么意大利人对于它如此讲究,这些材料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讲意大利面对于意大利人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答案是自豪感与爱乡主义,就像河南人提到胡辣汤与烩面会骄傲,川蜀地区对于红汤锅深深的执念,粤菜中对特色烧腊赞不绝口等等,这些不同地区的独特菜式是不同地区的居民自豪感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远离故乡的游子们每当吃到家乡菜的时候便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点对于意大利人来说也同样,而这些特色菜之中就包含着不同的意大利面做法,不过这点将在文章末尾列出。
1548年由奥尔藤西奥(Ortensio Lando)在《意大利名产集录》中详细记载了各地著名特产,其中列举了食物与葡萄酒。自此,各地的宫廷厨师们都认为自己创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并以此为豪。
1634年,一位名为焦万·巴蒂斯塔·克里西(Giovan Battista Crissi)的贵族在那不勒斯编写了《朝臣的灯》一书,书中汇聚了当地一年四季的菜谱。
但是这些都还不够,因为意大利此时的各个地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松散无比。而没有一个得以概括总体的国家菜的框架为参照,又如何定义地方菜的独具匠心呢?
因此第二个答案便是,意大利面与意大利菜让意大利得以统一为一个国家。
16-17世纪,意大利南部处于西班牙统治下,法国几代国王也意欲统治意大利,双方多次交战,最终于1559年停战签订卡托-康布雷条约来分划地盘。但战事并未因此终结,直到1733年波兰发生王位继承战争后,各国于1735年签订维也纳合约,重新划分意大利地盘。
就这样,意大利长期处于被列强分割的状态,直到拿破仑受命牵制奥地利而远征意大利建立共和国王朝,尽管大部分版图被纳入法兰西帝国,但是拿破仑推行的改革推进了意大利的近代化程度。
1848年革命浪潮席卷欧洲,意大利北部的撒丁王国在革命后,由贵族与教会统治下的保守国家变为推行自由主义改革的国家,且为意大利唯一一个宪法与议会可以真正发挥作用的国家。随后撒丁王国高层便决定以武力结合谈判的方式解放外国侵占区,且并入撒丁王国以实现统一。
1860年5月5日,撒丁王国的红衫军向西西里发动夜袭,击败了波旁军队,解放了西西里,随后自西西里北上解放那不勒斯。1861年意大利王国建立。
但意大利王国此时只是刚刚统一,国民意识尚未培养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美食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著名的烹饪大师,意大利菜之父佩莱格里诺·阿图西的《烹饪科学与美食艺术》中广泛收录了意大利各地的食谱且对于传统食物中的身份差别加以消除,将不同阶级使用的食材整合一起,并折中选用中产阶级,资产阶级能买的起的食材来编撰食谱。
书中收录部分意大利面食谱,在日后被收录的食谱成为了意大利菜中的定式。并且食谱中将马铃薯面疙瘩选入日常饮食菜单,让其在悠久岁月后成为了经典国民菜之一。
另一方面,统计显示在意大利统一之初,说意大利语的人口仅占2.5%,剩下的人口说的是各地区方言,民众之间难以互相交流,如同外国人一般。而阿图西在其著作中,将不同地区的方言,术语,女性用语,俚语等语言翻译并融入意大利语中,促进了餐饮用语合理化,地域平等化与规范统一化。
随着大多数人按照他的食谱做饭,称呼食物,潜移默化之中,意大利人对于国民身份的统一就完成了。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意大利面象征着母亲。
有说法认为那不勒斯地区的婴幼儿最初的离乳食是顶针面(tubetti),顶针面是一种切成短管状的通心粉,一般做成汤面食用,且可以搭配各种酱汁。若是作为离乳食,大概会像上述记载中那样煮两个小时,煮的烂透吧。
一眼顶针,鉴定为面(
意大利半岛南端的卡拉布里亚地区的佩斯卡拉城(Pescara)中保留着一份1871年的公文书,一种外观酷似弦乐器的制面工具“吉它”作为陪嫁品之一出现在书中。
在意大利中北部的艾米莉亚-罗马涅地区,人们认为家庭主妇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制作酥皮,即擅长揉面且能用擀面杖擀初薄而大的面皮,切分后做成面食。而婆婆问未来媳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知道怎么做酥皮么?”
在博洛尼亚地区,为了方便年幼的女孩学习制作面食,会特意在厨房中准备踏脚台,以便女孩可以站在其上触到操作台。而女孩学习制作面食则来自于她的母亲言传身受,为女儿出嫁做好准备。
这,便是意大利面对于意大利人的意义。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明白到意大利面对于意大利人来说的重要性了,我们接下来就可以基于这个巧克力混源石虫肝酱为起点,来讨论一下意大利面上的酱汁。
如今的意大利面调味料多种多样,番茄酱、肉酱、大蒜、辣椒、橄榄油等应有尽有,乳酪、黄油、牛奶、葡萄酒、蔬菜、蘑菇、肉类、鱼虾同样被用来调味,偶尔还会加入水果。
但是最初的意大利面如开头提到的,是不会放入汤中调味的千层面。随后中世纪的意大利面不加任何调味料,仅仅将面放入肉汤或杏仁露中熬煮入味。为了防止意大利面盛出后变干,还要加入清汤(consomme)或肉汁,这种就是意大利汤面。而现在流行的则是普通的酱汁意大利面。
汤面
乳酪对于意大利面来说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调料。在1000年左右,乳酪与意大利面的结合就已经出现。番茄普及之前,人们吃意大利面一定会撒上大量乳酪,有时会加胡椒或其他香辛料。对意大利人来说,最顶级的是帕玛森干酪(parmigiano),因产自帕尔马(Parma)而得名,类似的名品乳酪还有皮尔琴察乳酪与洛迪乳酪。在意大利中南部,羊奶做成的佩科里诺干酪(pecorino)更出名。
帕玛森干酪
佩科里诺干酪
自15世纪开始,人们在乳酪中加入黄油,让其味道更甘甜柔和,这种做法在意大利北部更普遍。14世纪的食谱做饭有时用加了黄油的乳酪替代猪油,而中世纪末,那不勒斯以南地区在乳酪中加入橄榄油。
前文中提到意大利南部曾被西班牙所长期统治,但因为西班牙统治所带来的货物流通,新的香辛料被引入这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辣椒与番茄。
现在意大利菜之一的蒜香橄榄油辣味意面就是用大蒜、橄榄油、红辣椒烹饪而出。辣椒自大航海时代从美洲大陆引进以来,由于能对味觉产生刺激性,所以迅速被人们接受并广泛种植,至今意大利南部仍为重要的辣椒产地。那不勒斯博物学家、剧作家吉安巴蒂斯塔·波尔塔(Giambattista della Porta)在16世纪末断言:“人们将会尽可能多的用辣椒做调味料,因为它的味道可以使酱汁变成不可多得的高级调味品。”
很明显,他的断言实现了,毕竟能刺激味蕾的辣椒总是会招人喜欢。
随后便是糖,关于糖的历史我在上期考据中有过细说,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翻阅。在没有糖之前,甜味意大利面主要是用乳酪。生黄油。蜂蜜等甜味调料制作而成。
据说13世纪时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极为喜爱的一道菜就是甜味酱汁通心粉,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吃撒了砂糖的意大利面。而除了砂糖、蜂蜜、肉桂、肉豆蔻等甜味调料外,富人们还会在意大利面中加入生姜、藏红花、杜松、莳萝等香辛料,而穷人只能吃乳酪。
同样,16世纪的梅西斯布戈在著作中多次指出,宫廷宴会上的通心粉与细面条需要撒上蜂蜜与砂糖。前文提到的斯卡皮的烹饪书中,几乎所有关于意大利面的食谱中都有撒上乳酪、砂糖与肉桂粉的做法。
而意大利语中表示甜味面的maccheroni一词演变为了法语中的macarons(马卡龙)。相传,马卡龙,法兰奇巴尼(frangipane)等小蛋糕是因为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嫁入法国后传入的。
最后是番茄,这个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西侧的秘鲁与厄瓜多尔的植物,在16世纪前期由西班牙传入欧洲,被当做珍稀的观赏植物,且因为与颠茄、曼陀罗等有毒植物形似被认为有剧毒而无人敢吃。意大利史料记载,1554年,一艘西班牙帆船驶入那不勒斯港口,船上货物就有番茄种子。
西耶那的医生彼得罗·安德里亚·马提奥利(Pietro Andrea Mattioli)就是一名敢于食用番茄的先驱者,1554年,经过观察与思考,他判断番茄这种“金苹果”与茄子都可以食用,并建议将番茄抹上胡椒和盐,用橄榄油煎熟或煮熟后切片放入橄榄油与黄油中炸制,用盐和胡椒调味。
但可惜,不知原因为何,16-17世纪的厨师们并未这么做。直到17世纪末,那不勒斯厨师安东尼奥·拉蒂尼(Antonio Latini)的食谱中记载了“西班牙风味番茄酱”:
将熟透的番茄放在炭火上烘烤,轻轻剥去表皮后用小刀切碎,与切碎的洋葱、胡椒、百里香或青椒等混合,再用盐、油、醋等调味。后来配方中去掉了百里香,调整后的番茄酱开始被广泛用于意大利菜肴中。
拉蒂尼同样建议将番茄酱洒在煮熟的肉上食用,此后那不勒斯的厨师们苦思冥想番茄酱的食用办法,到了18世纪后半期,意大利面与番茄酱紧密结合,那不勒斯也变成意大利面食业中心。19世纪初,走街串巷的小贩开始卖番茄酱。
布翁维奇诺公爵伊波利特·卡瓦尔坎蒂(Hippolyte Cavalcanti)在1839年出版的《理论及实践的菜肴》中收录了番茄酱风味细面条的食谱。这是第一次有文献记载的番茄酱与意大利面混合的出现。
除了上述经典配件外,地区特色酱汁同样存在。艾米莉亚地区,人们用核桃酱或者里科塔乳酪搭配栗子粉来做成马尔塔利亚蒂面(maltagliatii)。皮埃蒙特地区的用家禽内脏做成的酱汁和以羊肉为主料的肉末酱(ragu sauce)非常流行。
马尔塔利亚蒂面
肉末酱
历史与酱汁都说完了,最后的最后我们就来说说各个地区的特色意大利面吧。
因为地区的不同,除了特色面以外,同一种面的名字的名字也有许多叫法:
粗心实面在斯托卡纳被叫做尖头梭面(pici),在翁布里亚被叫做翁布里亚面(umbricelli),在罗马涅被叫做神甫扼杀者(strozzapreti),威尼托、伦巴第等地则称为比戈利面(bigoli)。
那不勒斯人把特细实心面(spaghettini)叫做细面条(vermicelli)。在利古里亚,宽缎带面(tagliatelle)被叫做棉带面(picagge),其他地区称其为宽面(fettucine)、宽片面(lasagnette)等。
随后,便是实打实的特色面
再次展示的意大利地图,大家可以对照查阅特产面
南部区域、岛屿地区
●卡拉布里亚区
重视手工制作的鲜意大利面,盛产多种鲜面食,这在意大利南部地区是非常少见的。酱计的特色是加人本地产的辣椒或一种名为“nduja”的辣味香肠。当地在耶稣升天节有食用牛奶煮鲜宽面条(lagane al latte)的习惯。
辣肠
洒了乳酪的煮鲜宽面
●普利亚区
耳垂形的猫耳朵面(orecchiette)很有名。猫耳朵面种类繁多,既有“pociacche”等较大的面片,也有法贾诺(Faggiano)的"chiancarelle"和巴里的“piccole chiancarelle”等小面片,还有“pestazzuole”这种中间没有凹陷的面片。
每吃一盘喵耳朵面就有N只小猫受到伤害,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bushi)
●巴西利卡塔区(Bailicata)
该地区只用面粉和水制作意大利面,几乎不加鸡蛋。与卡拉布里亚一样,常加入辣椒。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面食,是用鹰嘴豆、蚕豆、大麦、硬质小麦等多种豆类和谷物粉末制成的。
●坎帕尼亚区(Campagna,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人日常食用一种撒上白色乳酪的特细实心面(spaghetini,在当地叫作vermicelli或maccheroni)。新郎面(ziti)也很有名,它是一种表面光滑、直径5~6毫米的空心长面条,也有切成短管状的。这种空心面最好搭配内酱食用。
搭配肉酱的新郎面
●西西里区
各地遵循当地固有的饮食传统,即使是相邻的两个地方,也拥有截然不同的代表面食。比如,在阿格里真托(Agrigento),人们用通心粉搭配番茄酱和茄子,做成萨尔萨红酱水管面(
maccaruni consalsa rossa di melanzane)食用。拉古萨(Ragusa)的代表面食叫作蚕豆浓汤煮粗通心粉(igatonciniconmaccodi fave),特点是需要搭配浓厚顺滑的蚕豆乳酪。锡拉库萨(Siracusa)的著名面食叫作锡拉库萨风味油炸意大利面(pastafritta alla siracusana),其做法是将煮熟的天使发丝面(capellini)裹上蛋液和面包粉油炸,然后将蜂蜜和橙汁混合,加热做成酱汁浇在上面。巴勒莫的沙丁鱼面和墨西拿(Messina)的旗鱼面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面食。
红酱水管面
油炸意大利面
加了柠檬的天使发丝面,加橙汁酱的没找到图
●撒丁区(Sardegna)
螺纹贝壳通心粉(malloreddus) 是当地的传统面食,自古传承至今。它的外形酷似马铃薯面疙瘩,主料是小麦粉,因加人藏红花粉而呈黄色,将面团用筛子或锯齿板压出花纹后弯卷成形。珍珠面(fregula)呈细小的颗粒状,可以做成汤面或者作为炖菜的配料。丝网面(sufilindeu,意为上帝的纱线)是将面团拉成长面线、在圆框上纵横交织缠成的细网状面食,晾干后煮食。
螺纹贝壳通心粉
珍珠面
丝网面
中部地区
●拉齐奥区(Lazio)
面食的变种非常多,仅细条通心粉(bucatini) 就有长度、厚度不一的多个变种。在斋戒日,人们常会食用扁面条(linguine)和鹰嘴豆杂菜汤。圣诞节时,经常食用一种用核桃、砂糖、柠檬皮、肉桂调味的斜管面(penne)。
虽然和细面条很像,但是还是有区别的
扁面条
斜管面
●阿布鲁佐区(Abruzzo)、莫利塞区(Molise)
这两个地区的代表面食叫作琴弦面(chitarra,意为吉他),是用一种同名的面条模具制成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嫁妆)这种模具是将长方形的榉木框按几毫米的等间距装上竖琴琴弦粗细的金属丝制成的。琴弦面与羊羔肉酱是绝佳组合。
制面工具吉它
琴弦面
●马尔凯区(Marche)
最有名的是将军千层面(vincisgrassi),这是一种高级面食,适合节日食用。它也是与千层面类似的面片形,不过做法非常复杂,揉面时要加人马尔萨拉白葡萄酒或者其他白葡萄酒,食用时会铺上法式白酱或猪肉酱,还常常加人鸡、羊羔、小牛的内脏和骨髓以及黑松露。这里还有马克龙其尼面(maccheroncini,一种极细的长面)和著名的天使发丝面。
将军千层面
马克龙其尼面
●翁布里亚区
翁布里亚的面食般只用小麦粉和水做成。这里的鲜面种类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翁布里亚实心面,这是一种较粗的面条。另一种形似小鳗鱼的面食也很有名,它是用核桃,面包粉、蜂蜜、盐等调味的通心粉,一般上在万圣节和平安夜食用。
●托斯卡纳区
托斯卡纳有多个地区都会在小麦收割时节制作特细长面条,做成天使发丝汤面(capelli d’angelo)。其他的代表面食还有特宽缎带面(pappardelle)和尖头梭面,这两种面通常会搭配鸭肉、鹅肉或者猪肉酱食用
汤面
特宽缎带面
北部地区
●艾米利亚-罗马涅区(Emilia-Romagna)
这里的夹馅面食种类丰富,形状和馅料千变万化,极具想象力。在艾米利亚地区,最适合在平安夜食用的面食是一种用里科塔乳酪、欧芹、帕玛森干酪做馅料(不放肉)的馄饨。另外,近些年来当地还形成了在婴儿出生时起吃马铃薯面疙瘩庆生的习俗。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区(Friuli-Venezia Giulia)
17世纪后,这里经常闹饥荒,不过玉米的引入使情况得到了缓解。当地人每天变着花样地食用玉米糊。马铃薯面疙瘩的做法也有很多,食材多样(马铃薯、南瓜、动物肝脏等),形状和口味富于变化(有黄油、砂糖、肉桂、西梅干等各种风味)。
●威尼托区
这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面食之一是比戈利面。特别是在平安夜和耶酥受难日,需要搭配凤尾鱼酱汁食用。在维罗纳(Verona)狂欢节的最后一个星期五也是马铃薯面疙瘩节。
●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区
在该地区北部,马铃薯大丸子(canederli)广受人们喜爱。人们将马铃薯煮熟碾碎,撒上盐,然后加入面粉和鸡蛋,做成大号马铃薯面疙瘩,有时还会在中间包人西梅干,或者与融化的黄油、里科塔乳酪同食。特伦蒂诺地区的马铃薯糊糊也是著名的特产。
大丸子
●利古里亚区
据说这里是方形饺的诞生地。此外,当地的特飞面(trofie,将面团搓细、扭绞制成的梭形面)和细长面(fedelini)也颇有名气。另外,还有一种斜管面——圣诞通心粉(natalin),顾名思义,这是典型的圣诞节食物。
特飞面
细长面
圣诞通心粉
●伦巴第区
该地区的特色面食主要有平安夜食用的曼托瓦风味南瓜馄饨、克雷莫纳的马鲁比尼馄饨和瓦尔泰利纳(Valtellina)的比措琪里面(pizzoccheri,荞麦粉制成的扁面条,煮熟后一般搭配蔬菜、乳酪、融化的黄油食用)。
比措琪里面
●皮埃蒙特区、瓦莱达奥斯塔区(Valle d'Aosta)
皮埃蒙特地区的鲜面和夹馅面食种类都很丰富,馄饨的种类尤其繁多。塔佳琳面(tajarin)是一种面团中加入了鸡蛋的细长鲜面条,15世纪以后流行开来,在祭典节日时,要搭配鸡内脏酱、蘑菇或黑松露酱汁食用。瓦莱达奥斯塔地区的糊糊和面疙瘩种类非常丰富,通常需要用丰丁干酪或其他本地产的乳酪来调味。
月度小队中提到的橘子酱通心粉,其实和上面介绍中提到的橙汁蜂蜜混合酱的天使发丝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此这道面食不仅是确实是叙拉古正统,还是西西里特色美食。而除了贾维外都不喜欢吃的原因可能也在于介绍提到的,西西里不同地区之间特色美食不一样,所以其他二人不能接受。
而这家餐厅之所以能在高卢做大做强,冠名皇家餐厅的原因,也正如上文所述,招牌菜的确是正宗西西里特色美食,而且前文提到过,意大利的美第奇嫁入法国,部分甜品随之传入法国。法国人本身就喜欢甜品,这类甜意大利面则正中下怀,而高卢贵族们喜食这类甜面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关于巧克力酱意面,黑巧克力似乎被用于制作咖喱等食物,但由于难以平衡味道的原因,传统意大利料理中应该是不加入的。所以这的确是一道黑暗料理,叙拉古人的愤怒情有可原。如果没能体会到这种愤怒感情的话,可以多去看看日本创新美食之草莓麻婆豆腐与奶茶灌汤包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这太野蛮了!我谔谔!
那么本次考据也将到此为止了,希望大家在看完后能了解并互相尊重不同的饮食文化,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关爱,世间就会更加美好。甜豆腐脑天下第一!
以及最开始我写的时候我习惯性的认为鲁珀与佩洛都不能吃巧克力,而且这个原因也是叙拉古人愤怒的一部分,然后我就看见了德克萨斯。。。啊哈哈,大家就当无事发生(瘫)
以及都提到意大利面了,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伟大的天父与救主,克。。。串台了,是快来信仰我们飞天意面神教吧!信到就是吃到!
非常感谢洛零与网红茶在我写作时对我的帮助,呜呜呜,老洛与红茶佬,我的超人x。也感谢能看到这里的你,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给我点个赞吧。
以下是本文用到的资料来源,若有侵权请联系我,我将自行删除修改。
https://prts.wiki/w/%E5%89%A7%E6%83%85%E8%B5%84%E6%BA%90%E6%A6%82%E8%A7%88
来自prts的剧情信息与资源
https://www.ppzuowen.com/mingzhu/shiritan/177489.html
十日谈
《法国甜点里的法国史》日,池上俊一
《意大利面中的意大利史》日,池上俊一
以及我从谷歌与百度上面摸来的意大利面图片,谢谢你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