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刚看完的书。《我们为何无聊》。
以下是刚看完的一些小总结。
在今天我们时常会干到一种隐约且漫长的无聊,这种情况相较于过去是有加深的。我们都“感染”了一种悠长又乏味的“无聊传染病”。
本书对无聊的来源做了分析,也通过许多一手的的相关研究资料对无聊进行多维度的剖析。为何我们会逃避“无聊”,且时刻都像做些什么事来填补这部分“无聊”带来的乏味。
克尔凯郭尔提到:“无聊根植于虚无,虚无贯穿于存在;它带来无限的眩晕,就像凝视无限的深渊一般。”。无聊很多时候会像一把小刀是不是得对我们划上一刀,这种虚无的瘙痒总是很折磨人。但无聊并不是一无是处,无聊的另一端便是指向了我们对找寻“出路”的渴望,像是警钟一般,时不时的刺激,而解决无聊的方式决定了人对最终结果的感受,可能会是通向不安全与不稳定的,也可以是惬意舒适。
书中对无聊的种类、指向都做了不同分类,意旨向人们提供些许不同的解释路径和通过自身能动性去化解“无聊”带来的“虚无主义”危机。在我看来如今人们对“无聊”感受的延长,多是因为信息洪流和快感获得的门槛变得极低,而这两者都只是缓解“无聊带来的刺痛”,而无法直接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去解决“无聊”的根本。
我认为无聊的本质上的表征是丧失个人热情与冲动。怎么唤起热情和保持冲动?
在我看来可以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合适自己的反馈机制,和改变自己为人处世上的一些习惯。书中在列举一些关于“无聊”实验的例子里,有一个关于两个航天员的的例子,在执行完太空任务后,两人对太空生活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一个认为“在太空看地球”是让人沮丧和无聊的日常生活;另一个认为只是将“看地球”作为每日要做的一件小事,更重要的是用录影机记录下太空生活的各种小细节。对细小事务的态度改变了二者对同一行为的感受,同样的“无聊”便在两人人中获得了不同点“重量”。本质上就是我所提到的改变“看法角度”和建立合适的反馈机制(那个对太空生活充满热情的宇航员,就通过将太空生活的视频上传到油管来获取外界反馈)。
同样的好奇心与心流也可以让我不会被“无聊”俘获。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松,心安理得的放松,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无聊”裹挟进焦虑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