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手机支持的最大充电功率是多少瓦? 随着2023年9月12日苹果发布的iPhone 15,Type-C接口彻底宣告了一统天下的局面。没错,你没看错,C口现在已经在形态上统一了,但是协议呢?各家的C口,似乎并不一样啊。
我们今天就来深入聊聊,Type-C、USB-PD、还有雷电(Thunderbolt)这几种常见的C口协议,谁才是目前最强的?是不是你手里的C口线,就一定能满速充电和数据传输呢?
先来看看这个大家已经熟到不能再熟的Type-C接口。别看它小巧,一个标准的Type-C接口其实是由24根针脚组合而成的,具备了数据传输、供电、视频输出“一线通”的功能。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接口是中心对称的。这带来了一个直观的好处——正插反插都能用,再也不会像以前的Micro-USB一样需要猜测方向。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总是差强人意。尽管Type-C接口理论上具备完整的功能,但由于成本控制和用户习惯,很多厂商并不会给你提供满血版的Type-C线材。简单来说,区别无非就集中在两个方面:充电和数据传输。
要说充电差异,还得从几年前的“快充大战”说起。大家应该还记得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这句话正是2014-2015年期间,OPPO率先提出的私有快充技术的代名词。
当年,OPPO使用的还是Micro-USB接口,受限于物理引脚数量,OPPO大胆修改接口并加入自家协议,推出了VOOC闪充。这种低压高流的快充方式与当时高通的QC2.0(高压低流)完全不同。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贵。由于采用了完全定制的线材、充电器和接口,OPPO需要从零开始生产所有相关配件,这导致了整个快充方案的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Type-C接口的普及,到了2019年左右,国内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加入快充领域的竞赛。小米、华为、OPPO、vivo等厂商各自推出了自家的快充技术,走上了私有协议之路。
于是,问题来了:不同的私有协议能不能相互兼容呢?答案是:不行。每个厂商为了避免侵犯其他厂商的专利,都发展了自己的快充协议。手机只有在识别到熟悉的协议时,才能“握手”快充,否则就只能降速充电。那有同学可能要问了,难道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管理这些快充协议吗?
其实,早在2012年,USB-IF协会就推出了USB Power Delivery(USB-PD)协议,号称能够根据设备需求调节充电功率,最初支持最高100W。
不仅如此,谷歌在2016年的Android GMS 7.0要求所有厂商必须支持PD协议。然而,私有协议的厂商并不买账,大家继续在快充领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尽管现在PD协议理论上支持高达240W的功率,但国内主流厂商大多只在形式上支持,充其量给你个低功率的PD充电,根本不能发挥它的全部潜力。
2023年,随着iPhone 15的发布,苹果终于用上了Type-C接口。这本该是个好消息,但随后却爆出了华为充电器无法为苹果充电的新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华为的充电器虽然支持PD协议,但他们魔改了线材,将最基础的DCP协议和PD协议“砍掉”了大部分——而苹果只支持PD2.0和DCP协议。因此,华为的线材无法与苹果“握手”,自然也无法给iPhone 15充电。
但换上支持基础PD协议的C to C线后,华为的充电器又可以正常为iPhone充电了。这就是私有协议和通用协议之间的互不兼容问题。
面对这种混乱,2021年5月,信通院、华为、小米、OPPO、vivo等厂商联合成立了UFCS融合快充联盟,希望通过统一标准解决兼容性问题。截至2023年6月,UFCS已经支持了126款设备。
这意味着,如果你的设备支持UFCS标准,那混用不同厂商的快充设备基本没问题。虽然UFCS的普及尚未完全,但它标志着未来手机充电的兼容性会越来越好。
除了充电,Type-C在数据传输上的表现也很让人“头大”。大家可能对USB的命名混乱程度早有耳闻,简直可以和在裤兜里揣了一天的有线耳机相媲美,绕来绕去,怎么理也理不清。
在USB 2.0时代,事情还算简单。但自从USB 3.0推出,命名就进入了混乱期。比如,USB 3.0先是改名为USB 3.1 Gen1,接着在2019年又改成了USB 3.2 Gen1。本质上它们都是5Gbps的传输速率,但名字却改了好几轮。
为了让大家不会晕菜,USB-IF组织在USB 4.0时代终于改回了“简单粗暴”的命名方式,直接在协议后面标上传输速率,比如USB 3.2 Gen2x2(20Gbps)。虽然这样显得直接,但各家厂商的命名标准还是五花八门,没有完全统一。
除了USB协议,雷电协议(Thunderbolt)也是Type-C接口的重要一员。雷电协议最早由英特尔和苹果联合推出,旨在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视频输出的统一。如今,雷电协议已经发展到了第4代,并且与USB 4.0相互兼容。
但是,雷电协议和USB协议最大的区别在于授权费用——雷电接口和线材都需要额外的授权费用,而USB协议则免费。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设备支持USB协议,却不支持雷电协议的原因之一。
在视频输出和外接显卡方面,雷电协议的强制支持也让它在高端设备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雷电4并没有在带宽上超越雷电3,但它在PCI-E带宽和稳定性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苹果的iPhone 15 Pro系列终于支持了USB 3.1(10Gbps)的数据传输协议,但由于基础款iPhone 15仍然使用A16芯片,因此只能支持USB 2.0(480Mbps)的传输速度。不过,苹果在iPhone 15上破天荒地支持了DP视频输出协议,这意味着你可以直接将手机连接到显示器上播放内容。
然而,苹果标配的线材并不支持DP信号传输,如果你想用这个功能,还得额外购买支持DP协议的高速线材。所以,虽然接口升级了,用户的体验却没有完全跟上。
Type-C接口的真正能力不仅取决于设备的支持,还依赖于你手中的线材是否符合规范。充电、数据传输和视频输出三者都需要设备端、线材端和协议端同时达标,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