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雲了一下《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打算稍微說說遊戲中反派陣營“萬神殿”雜兵佩戴的 IBH頭盔。看看門道提不上,希望給大家添點熱鬧。
這也不是IBH第一次在遊戲中登場了,可是每次出現都好像是一些龍套角色。早在2014年的《決勝時刻:高級戰爭》中就出現在了朝鮮人民軍士兵的頭上(???)。然後是2021年的《戰地2042》裡作為角色頭部的一部分。不得不說,這一次在《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裡算是適用範圍最廣的一次,儘管還是反派雜兵裝備吧...
順嘴說一句ILC Dover這家公司吧,ILC Dover是一家特種工程開發和製造公司,總部位於美國特拉華州的弗雷德里卡。公司專注於高性能柔性材料的使用,服務於航空航天、個人防護和製藥行業。(又是航天又是製藥,維蘭德是吧?)。誰能想到,ILC Dover 最初只是國際乳膠公司的一個分支,該公司由 Abram Spanel 於 1932 年創立,後來更名為Playtex,以製造女性內衣而聞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際乳膠公司為美軍提供了各種乳膠產品,如攻擊艇、救生筏和水壺。到了1947 年,做大做強的國際乳膠公司分為了四個部門,其中一個部門,即金屬部門,最終成為 ILC Dover。
關於公司的歷史,我就直接摘了wiki給大家分享一下:
1965 年,ILC(當時稱為國際乳膠公司的政府和工業部門)憑藉其在充氣服中設計柔性接頭的獨特方法,獲得了阿波羅月球航天服的主要合同。 ILC 成功設計並製造了阿波羅計劃中宇航員穿著的航天服,包括尼爾·阿姆斯特朗在第一次月球行走時所穿的航天服。 到 1969 年,ILC 的員工人數擴大到 900 人,它通過生產阿波羅航天服和保護美國第一個空間站天空實驗室的遮陽板來支持太空計劃。
1974 年,“天空實驗室”計劃結束,ILC 面臨著產品多樣化的迫切需求。同年,ILC向美國空軍交付了第一架浮空器(aerostat,一種大號氣球)。 隨後,ILC 進軍個人防護裝備 領域,為工業防護服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例如Chemturion防護服系列。後來,他們防護裝備的開發擴展到軍用化學、生物、放射和核 (CBRN)面具和頭罩系統(例如 M43、M40、MBU-19/P)。M40 /M42 口罩成為美國陸軍的標準野戰防護面具,同時也是GWOT(全球反恐戰爭)時期曝光率很高的一個系列。截至 2010 年,已生產和銷售超過 200 萬具。
1977 年,ILC Dover 與Hamilton Standard合作,開始研發和生產艙外機動裝置(EMU),這是宇航員在航天飛機和空間站艙外活動(EVA) 期間穿著的服裝。ILC 繼續支持太空計劃,同時擴大其個人防護和輕於空氣 (LTA)飛行器系列。
1994 年和 1995 年,ILC 與德國 Zeppelin Luftschifftechnik GmbH 公司和美國 Blimp Corporation簽訂合同,為每家公司生產氣囊。在接下來的十年裡,ILC 繼續生產 LTA 飛行器,2001 年,ILC 與 TCOM 和 Uretek 合作,為德國布蘭德的CargoLifter開發和製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增壓 LTA 飛行器。
1994 年,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與 ILC 簽訂合同,為火星探路者號任務開發和製造氣囊著陸系統,該系統成功為 1997 年 7 月 4 日的探路者號著陸保駕護航。也就是同時期,ILC獲得了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研發一體化防彈頭盔IBH(Integrated Ballistic Helmet)的合同。在《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的時間背景下,IBH計劃大概率還在醞釀之中,交付裝備給“萬神殿”的一線部隊裝備使用,是屬於COD宇宙一大特點(科技超越真實時間)
20 世紀 90 年代後,ILC 進入製藥行業,設計和生產靈活的密封系統,用於在強效藥劑的生產過程中提高操作員的安全性並確保產品的純度。(其實還是老本行)
進入21世紀,在火星探測漫遊者號 (MER) 任務中,ILC 的氣囊系統幫助“勇氣號”和“機遇號”安全著陸。
說回IBH頭盔的事,美軍特戰司令部對於旗下不同作戰單位在各自使用場景對頭盔的需求進行了調研,並以此制定了技術規範。由於各單位的需求各異,其中不少部分需求相互矛盾,考慮到需求和費效比,最終採取了模塊化解決方案。考慮到IBH將會用於近距離作戰(CQB)、突入行動(Breach)以及突襲航行中的船隻(VBSS)等行動使用,因此重量應儘可能輕,以提升機動性,能夠傘降使用,並且可以浸水。眾所周知,在這些環境中頭盔通常會成為妨礙因素。在當時已有的頭盔設計中質量和慣性,以及頭部和頭盔的摩擦力,使得使用夜視儀和其他裝備非常不便,而且缺少模塊化通信系統,說白了就是各自“打架”。咱們能從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這種問題,如《黑鷹墜落》的夜戰戲,三角洲和遊騎兵想要佩戴an/pvs-7夜視儀時需要佩戴單獨的“skull crusher”頭架,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有發生,雖然配發了相應的頭盔底座,但是由於重心問題,使用起來也非常難受。IBH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以上所有因素,引入了可靠的模塊化系統。(下列組圖可見,anvis航空夜視儀底座可通過手擰快拆進行裝卸,通訊耳機組件也是通過快拆支架直接與頭盔連接)
我們通過官方報告來看看IBH這個頭盔的設計過程,順便來對90年代此類“高科技”產品的設計進行“管中窺豹”。
IBH頭盔殼體為頭部、太陽穴、耳朵和頸部區域提供彈道保護,以減少彈道彈藥造成的傷害。頭盔還為懸掛系統、通信系統和視覺增強系統(夜視儀)提供了剛性安裝平臺。該系統的外部輪廓已被最小化,以便與各種類型的防護設備、支持設備兼容,並方便武器操作時的貼腮與抵肩動作。
在設計中運用到了許多咱們在現在司空見怪但在當時比較先進的數字化工業設計技術,例如使用CAD軟件進行的基於頭骨的“向外搭建”設計,以數據化標準頭型為基準,構造出頭盔內表面,再以此演算最合理的盔體結構與襯墊設計。項目以.stl文件的形式輸出,還用到了立體光刻(SLA)與層壓板對象製造(LOM)設備來進行原型的快速製作(屬於現在已經普及了的3D打印了)。話說這可是90年代初期,距今30年前,那時候的電腦還是這樣嬸兒的...
IBH在滿足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USSOCOM)提出的極度輕量化要求,L碼重1.6磅(0.726 kg)。如果不太直觀,同時期的PASGT的最小尺碼重3.1磅(1.41kg),輕了太多。
IBH頭盔使用了凱夫拉KM-2防彈纖維和軍規基質樹脂。KM-2纖維由850丹尼爾纖維編織,基質樹脂是由50%苯酚甲醛和50%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的催化混合物。是防彈複合材料使用的混合物.頭盔內外側被噴塗高附著力的黑色聚氨酯,構成非光滑表面,防止反光和剮蹭。
頭盔針對NIJ IIA級彈道威脅進行了穿透和瞬態變形測試,在測試期間未遇到任何貫穿,瞬態變形限制在22-25毫米之間。之後以NIJ IIIA級別進行測試,通過率也較高,基本上能達到PASGT頭盔差不多的防護等級,可以有效抵禦小口徑武器和破片的威脅。(我其實對遊戲裡大老遠手槍一槍爆頭的表現呈老人看手機狀)
至於IBH劃時代的一大特色,也就是集成化能力,可以通過模塊化組合的形式來裝配各種組件。盔體本身的通訊耳機模組在不同需求情況下可以通過插口結合/拆卸,防彈材料的耳機罩通過搖臂結合在盔體上,其上還配有接口連接面罩系統。夜視系統也可以通過頭盔正面的底座進行連接。這個底座系統甚至可以徒手操作,通過手擰的方式拆卸/組合。
夜視儀系統可以通過更換底座來配合:
AN/AVS-6/9
AN/PVS-7
AN/PVS-14
AN/PVS-15
AN/PVS-18等
通訊系統經過測試能配合:
Harris AN/PRC-117B
Harris AN/PRC-117D
Magnavox PRC-113
Motorola MX300R
Motorola Saber等
防核生化與傘降組件可配合
M-40 防護面具
M-45 防護面具
MCU-2/P 防護面具
MBU-12/P 氧氣面罩
PHAOS 氧氣面罩
SWDG 風鏡
IBH頭盔作為現代模塊化頭盔系統的開山鼻祖,從最初的設計來裝備少數精銳單位,到現在全面推廣普及,從首先使用更加先進的設計工具,到設計理念升級,無不走在了世界前列。這麼一款劃時代的頭盔怎麼會被人遺忘?可能是限於存世稀少,獲取不易,大家對它還是相對陌生。作為收藏者,我也只能期盼未來能夠在更多的影視和遊戲作品中看到它的身影。
最後放一些IBH頭盔在美軍中裝備的真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