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雖然,網上對華為,對問界官方的質疑聲和抨擊聲不斷,但前不久還在網上公開質疑車輛自動緊急制動在事故中“失靈”等原因,疑似導致車輛上的3位親人全部遇難的家屬,就已在4月29日深夜,匆匆地刪除了相關的質疑。
相信她曾在網上跪求目擊者告訴真相的聲音,讓她比我們更快一步知道了事故的真相。
隨後,她在網上發佈最新聲明:
感謝網友對我和家人的關心和支持!
感謝相關部門提供的調查材料!
感謝好心人第一時間破窗並開門救出我的親人,雖然已經因為車輛碰撞失去生命!
末尾,她還特別強調:
逝者已安!希望大家忽略或刪除網上種種不實報道和內容,也希望大家不要再打擾我和我的家人!
為此,她還特意開啟了“一鍵防護”功能,無法新增關注,就連網友的評論都“不可見”,且該賬號及賬號發佈的內容無法在該平臺的“發現”位置被搜索到。
也就是說,她希望能低調處理這件事,也希望這件事會隨著這則聲明而最終畫上句號。
相信在評論區裡,很多人希望她能給出真相的,不在少數。
但畢竟她才是這場車禍中受傷最大的那個人,一時間失去了三位親人,其中還包括自己2歲的兒子。
所以保持對受害者最起碼的尊重和不打擾,也是所有關心這起車禍網友們的最大善意。
02
只是,從這位事故家屬的最新聲明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幾點意思:
首先,不存在救援破窗不成功的說法。
當時事故發生後,從網友爆料的圖片上可以看到,有兩位穿著環衛工衣服的人和一位身穿黑衣短袖的男子正第一時間在現場進行救援。
並且,車頭已經起火,而電車裡的電池在火源的炙烤下,很可能發生爆炸從而讓火勢不受控制,所以當時留給他們的救援時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但幾人還是不顧自身的安危,積極參與救援,而且從事故家屬的聲明中可以看到,破窗是成功了的,還成功救出了車裡的被困人員,但可惜在碰撞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生命。
雖然沒有說被救出的具體人數,但起碼可以闢謠的一點就是,車內的三人沒有或沒有全部被大火吞噬,然後被燒碳化這種慘烈的情況出現。
綜合網上各種消息,似乎對當時車禍的真相可以做一些參考:
車禍發生在4月26號下午4點34分左右,當時弟弟正駕駛著一輛事故家屬剛提車3個月的,花了25萬左右,入門非智駕版問界M7,以115km/h的速度撞上了正在高速路超車道上作業的灑水車。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碰撞是相當的猛烈,車頭幾乎被撞碎,而且還起火。
在激烈的撞擊下,丈夫被甩出車外當場身亡,而弟弟和兒子則在車內陷入了昏迷狀態。
就在生死一線之際,好心人連忙上前進行施救,試圖把車內的人移出車外,可隱藏把手卻成了“隱藏殺手”,因為整車斷電後根本無法開啟。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好心人只能用硬物砸開後車窗試圖從裡面打開把手……
可直到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都沒有官方站出來說明事發時的相關情況,也沒有媒體對當時參與救援的人進行採訪,所以上述內容僅僅是綜合網上各方的消息總結出的最合理的推測,最終還是以官方的通報為準。
但從事故家屬的最新聲明裡,可以預見的是,最終車門是打開了的,而且人也是救出來的,只是可惜幾人早就在猛烈的撞擊中喪生了。
至此,我們還是應該為第一時間參與救援的好心人點贊。
03
其次,也是很多人不解的一點,雖然事情的經過是搞清楚了,網絡上也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造謠和不真實的聲音,讓事故家屬第一時間產生懷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目前雖然事故家屬已經知道了事發時的真相,畢竟她不在現場,事故發生之後很多“現場報道”也是和我們一樣,看的網友爆料。
可對於當時她連發的“三問”,為何在知道事情真相後也一併刪除了呢?
很多人猜測,她是被打臉了,或者被有心人利用了。
無論是哪一種,我想說的是,當時她這幾點合理的懷疑也是基於對問界產品的購買賣點上。
畢竟,問界汽車的一把手,也就是華為常務董事、終端業務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董事長餘承東,曾在問界新M7的發佈會上一直大誇特誇這款車所搭載的AEB自動緊急制動、GAEB異形障礙物自動緊急制動以及阻燃材料等安全措施。
相信很多毫不猶豫下單問界M7的人,或多或少都是為了這些安全殺手鐧買單。
可估計直到這次事故之後,直到這次事故的家屬在網上泣血質疑,很多人才知道:
並不是所有的問界M7都是採用華為提供的AEB。
就像這次的事故車輛一樣。
針對AEB自動緊急制動沒有工作的質疑,問界官方早就發表了回應聲明:
事故車輛是入門非智駕版,未搭載華為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而是使用的博世方案。
而博世方案AEB的工作範圍是在4-85km/h,碰撞時的115km/h時速已經遠超博世AEB觸發範圍。
很快就被博世打臉了,說事故車輛根本就不是搭載的博世方案。
直到現在也沒人能說清,這輛車到底有沒有搭載AEB,如果搭載了又是哪家公司的。
這一點還得等子彈再飛一會。
04
但也正因為很多人像這位事故家屬一樣,錯誤地理解了搭載華為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特定車型,才導致了在事故之後她憤怒地在網上發聲。
這一點是她的錯嗎?
雖然她錯怪了問界M7,但我覺得並不是她的錯。
相信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是智能車的小白,對於智能車企的一系列新技術更是知之甚少,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是聽發佈會和銷售的鼓吹。
特別實在問界相關車輛的發佈會上,一把手徐大嘴曾這樣宣傳自家的產品:
AEB所有測試第一名,沒有得過第二名,倒車想撞都難;
1000萬內最好的SUV,遙遙領先,遙遙領先;
硬核車身,極限抗壓,重型卡車前後夾擊,完整成員艙保障生存空間;
AITO問界的車,沒有一輛車,出現被燒掉的問題,很多車天天都在燒,他們燒了以後就基本上就自己通過他們處理掉了;
側向主動安全,主動糾偏避險,無懼分神;
感覺咱們NCA領航智能駕駛在高速上基本達到了L3的水平,可以考慮允許用戶放開始終手握方向盤的法規要求……
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這一次山西運城問界M7追尾事故,真是照出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也不能全怪網友憤怒的情緒高漲。
因為對於做產品的來說,無論做什麼產品,第一責任也是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充分尊重客戶的知情權。
如果各個產品商在發佈會上都這樣介紹自己的產品,那哪裡還能叫新品發佈會,完全就該改名叫攀比大會。
一個比一個說得神,一個比一個會忽悠。
直到有人在錯誤的理解下購買了這款產品,結果不幸發生意外後才知道,原來別人說的這些高科技技術根本就沒搭載在自己買的這款產品上,自己買的這款產品就只是陪跑。
不然,相信這起事故的家屬也不會第一時間站出來當眾質疑。
當然,對於事故家屬前期的質疑“安全氣囊沒有打開”,問界也第一時間闢謠了:
安全氣囊是正常打開的,動力電池包特性均正常。
所以,說了這麼多,還是沒解釋為什麼這位事故家屬要連夜刪掉之前的種種質疑?
難道她質疑的不對嗎?難道她質疑的是別用用心嗎?
前面說了這麼多,於情於理當然都不是。
05
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很大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她質疑裡的四個字“華為問界”。
起初我和大家一樣,相信很多人在這次事故之前,都總有一種錯覺,問界就是華為的,華為製造了問界。
特別是頻頻出現在問界汽車發佈會上的餘大嘴,還是華為的高管,所以很多人和我一樣,都產生了這樣的錯覺。
其實,這是一個大烏龍。
這就得從華為和問界的淵源開始說起。
餘大嘴早前曾公開說過,華為是做汽車智能解決方案的,但是要想使用方案就必須造車,不造成怎麼行呢?
並且,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華為汽車事業部,和王軍一起,一直和比亞迪有著密切的合作,還和寧德時代,長安推出了高端智能化汽車品牌阿維塔。
但當時華為的這一舉動卻讓特斯拉老總馬斯克很不爽,甚至在華為內部要開始造車的聲音也越來越沸騰。
特別是在2023年3月8日,問界汽車公號推送了一篇品牌名稱調整的公告,由此前的“AITO問界”改為了“HUAWEI問界”。
這次改名換姓,無論華為還是賽力斯官方都給出了非常正面的回應,總之就是接下來雙方的合作將會進一步加深,這也讓所有消費者對問界汽車的前景充滿了期望。
更讓不少人覺得,問界就是正兒八經的“華為出品”。
可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就公開表態“華為不造車”,為此還再次簽發了一份為期5年不造車的文件,並放出狠話“誰敢提華為造車直接調離崗位”。
雖然類似的文件在2020年簽發過,這次再次簽發,也算進一步表明了華為一把手的堅決態度。
同時,任正非還提出華為商標不能出現在問界車的宣傳和外觀設計上。
華為官方也是嚴厲指出,為了避免被外界錯誤地理解為問界汽車就是華為造車的成果,有些部門、個人或者合作伙伴濫用華為品牌,華為沒有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嚴禁將華為品牌作為汽車品牌。
06
這裡面暗指的誰,相信當家一定猜到了。
因為任總簽署文件後的第二天,也就是當年的愚人節那天,全國的問界門店就開始陸續撤除了與華為標識相關的物料,包括宣傳海報、車牌等,同時銷售的宣傳話術不能提及“華為汽車、華為問界”等字眼。
所以,這並不是愚人節的遊戲,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劃清界限”。
而這個命令正是餘大嘴親自下達的,頗有點“誰闖禍誰收拾爛攤子”的意思。
從那時開始,擺在華為展廳裡的問界,就從住在豪華大平層的親兒子變成了藉助在富人家中的表親。
這也由此能看出,任正非對華為造車的謹慎。
並且,據知情人透露,在華為內部,也是分為造車派和不造車兩派的,但也許基於很多原因和企業的發展,才最終導致了目前這樣的結果。
原因很可能是怕“去美化”,畢竟手機在“去美化”上都辛辛苦苦花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用了多年的時間才見成效,如今面對汽車這個比手機投入更大的項目,一旦被美國卡了脖子,那後果不敢想象。
所以,問界和華為的關係,並不是從屬的關係,而是合作的關係。
華為只提供汽車解決方案,是智能車靈魂的設計師,而賽里斯負責生產。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問界M7的標準叫法是“賽力斯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AITO的問界M系列”。
就連華為要說車的時候,官方宣傳口用的都是“鴻蒙智行”。
鴻蒙自己宣傳汽車的時候也都絕口不提華為。
所以,最後我想說,討論這一點並不是想幫華為推卸責任,對於這樣的事故,相信不僅對於問界全系列車型來說,還是對於整個智能車行業都是一次不小的衝擊和觸動。
任何一次悲劇的發生,也是對方面原因造成的,並不是說只把責任推給一方。
而我們最希望的是,通過這次事件引起各造車方的重視,給與買家最大的知情權,不要再有意無意地誇大“智能”的部分,畢竟血與淚的教訓非常的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