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蕭紅說:
“當我死後,或許我的作品無人去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的緋聞將永遠流傳。”
沒想到一語成讖,不但她身後緋聞纏身,也成了民國才女們集體命運的寫照。
林徽因也是其中一位。
她被胡適讚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是中國建築學家的奠基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主要設計者。
但大眾似乎更樂於探討,她和男性的感情糾葛。
以至於緋聞當道,掩蓋了她的擔當,暗淡了她的成就,也讓她深陷爭議。
其實,真實的林徽因不但有格局,有追求,還極有家國情懷。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祖父是清末進士林孝恂,飽讀詩書。
父親是民國革命先驅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學識淵博。
生於書香門第,林徽因智慧開啟的很早,但她的童年並不快樂。
她的母親何雪媛是續絃,出身商人之家,才學不高,和丈夫沒有共同語言,總是滿腹抱怨。
林徽活得壓抑敏感。
她的兒子梁從誡曾說:
“她愛父親,卻恨他對自己母親的無情;她愛自己的母親,卻又恨她不爭氣;
她以長姊真摯的感情,愛著幾個異母的弟妹,然而,那個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卻在精神上深深傷害過她。”
幸運的是,林徽因遇見了書。
在祖父的書房,她廣泛涉獵閱讀,境界自成高格,因為見解獨到被祖父看重。
從五六歲開始,她就替祖父代筆給父親寫信,這些溝通,讓她很受父親欣賞,為生活撥開了雲霧。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引導和幫助她理解的。
林懷民認定林徽因是天才少女,和她推心置腹做朋友。
1916年,林長民任職北京,12歲的林徽因隨之前往,就讀培華女子中學;
四年後前往歐洲考察,也帶著她一起去開闊眼界。
這讓林徽因長成了最獨立的姿態,智慧和思辨漸漸顯現出來。
在歐洲,林徽因一面在倫敦聖瑪麗學院就讀,閱讀了大量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作品和英文書刊。
一面充當父親的私人秘書,和父親一起遊歷了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比利時等國家。
視野大開,她不再沉湎於家庭過往扭曲的束縛,反而用包容和同父異母的弟妹相處極為和睦,成為有了責任感的長姐。
1925年,林徽因剛剛21歲,家中庶出的弟妹最大的也只有十歲,父親卻遇刺身亡。
遠在美國的林徽因悲痛無比,沒法趕回來,父親的喪事就託付梁啟超辦理。
梁啟超在將喪事辦完以後,還籌措了一筆善款,用於撫養林徽因庶出的弟妹。
這份義氣雖然出於對林懷民的惺惺相惜,但對林梁二人婚姻的助推極大。
當時梁思成和林徽因雖然一起留學,彼此父母撮合的成分很大,談婚論嫁並沒有沒提到日程上。
但在美國學成後,卻很快結婚了。
後來林徽因對梁思成說:
“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
除了男女之情,不乏對梁氏父子的感恩。
林徽因回國執教後,接回了母親,對庶出的弟妹極為關照。
為了一家人和睦,不停從中周旋。當時異母的弟弟考取了清華,林徽因便讓他住在家裡,擔起長姐的職責。
母親大為不平,每天和她吵鬧。
林徽因非常痛苦,在與好友的信中傾訴:“最近發生的事情,母親真的將我拖入了人間地獄。”
一個家庭,需要女人維持,用無私的愛,將一家人聚合在一起。
這是女性在家庭中的力量。
林徽因能在家庭的分裂中,還堅持擔起責任,心胸和格局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