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萧红说:
“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
没想到一语成谶,不但她身后绯闻缠身,也成了民国才女们集体命运的写照。
林徽因也是其中一位。
她被胡适赞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国建筑学家的奠基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
但大众似乎更乐于探讨,她和男性的感情纠葛。
以至于绯闻当道,掩盖了她的担当,暗淡了她的成就,也让她深陷争议。
其实,真实的林徽因不但有格局,有追求,还极有家国情怀。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祖父是清末进士林孝恂,饱读诗书。
父亲是民国革命先驱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学识渊博。
生于书香门第,林徽因智慧开启的很早,但她的童年并不快乐。
她的母亲何雪媛是续弦,出身商人之家,才学不高,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总是满腹抱怨。
林徽活得压抑敏感。
她的儿子梁从诫曾说:
“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
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伤害过她。”
幸运的是,林徽因遇见了书。
在祖父的书房,她广泛涉猎阅读,境界自成高格,因为见解独到被祖父看重。
从五六岁开始,她就替祖父代笔给父亲写信,这些沟通,让她很受父亲欣赏,为生活拨开了云雾。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引导和帮助她理解的。
林怀民认定林徽因是天才少女,和她推心置腹做朋友。
1916年,林长民任职北京,12岁的林徽因随之前往,就读培华女子中学;
四年后前往欧洲考察,也带着她一起去开阔眼界。
这让林徽因长成了最独立的姿态,智慧和思辨渐渐显现出来。
在欧洲,林徽因一面在伦敦圣玛丽学院就读,阅读了大量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作品和英文书刊。
一面充当父亲的私人秘书,和父亲一起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家。
视野大开,她不再沉湎于家庭过往扭曲的束缚,反而用包容和同父异母的弟妹相处极为和睦,成为有了责任感的长姐。
1925年,林徽因刚刚21岁,家中庶出的弟妹最大的也只有十岁,父亲却遇刺身亡。
远在美国的林徽因悲痛无比,没法赶回来,父亲的丧事就托付梁启超办理。
梁启超在将丧事办完以后,还筹措了一笔善款,用于抚养林徽因庶出的弟妹。
这份义气虽然出于对林怀民的惺惺相惜,但对林梁二人婚姻的助推极大。
当时梁思成和林徽因虽然一起留学,彼此父母撮合的成分很大,谈婚论嫁并没有没提到日程上。
但在美国学成后,却很快结婚了。
后来林徽因对梁思成说:
“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除了男女之情,不乏对梁氏父子的感恩。
林徽因回国执教后,接回了母亲,对庶出的弟妹极为关照。
为了一家人和睦,不停从中周旋。当时异母的弟弟考取了清华,林徽因便让他住在家里,担起长姐的职责。
母亲大为不平,每天和她吵闹。
林徽因非常痛苦,在与好友的信中倾诉:“最近发生的事情,母亲真的将我拖入了人间地狱。”
一个家庭,需要女人维持,用无私的爱,将一家人聚合在一起。
这是女性在家庭中的力量。
林徽因能在家庭的分裂中,还坚持担起责任,心胸和格局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