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芽之旅】有瑕卻又回味無窮的一次溫柔而沉重的奇幻旅途


3樓貓 發佈時間:2023-04-02 09:21:54 作者:BFDY Language

【鈴芽之旅】有瑕卻又回味無窮的一次溫柔而沉重的奇幻旅途-第0張

有瑕卻又回味無窮的一次溫柔而沉重的奇幻旅途

時隔三年的萬字影評——鈴芽之旅

 

距離上一部新海誠的電影《天氣之子》已經過去三年了,三年之後新海誠又帶著《鈴芽之旅》奔赴考場,實現了三年之約,給各位觀眾交上了自己再次沉澱三年的答卷,作為災難三部曲的第三部,勢必也會得到各位動漫和電影愛好者的關注,由於日本已經上映並且個人看的也不是首映,多多少少會看到網絡上的一些評價,除了個別影響力高一些的up例如範式瓶子等人的評價還算可以外,路人口碑似乎不算優秀,甚至覺得差或者無聊的觀點很多,有一部分認為比不上前作,這讓我本就對新海誠的電影風格感興趣的人更加關注,想著到底這部電影的水平如何,還是要親自去看才知道,寫這篇影評或者說是觀影感受的時候已經離上映過了一週多甚至兩週了,大部分想看的應該也去看了,實在不感興趣的應該也不會再去,但這裡還是想呼籲大家如果真想知道到底如何,自己想真的感受此次電影,還是去影院吧,從我個人角度而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哪怕你覺得有些地方不好看但大概率是不會覺得虧掉電影票錢的。(字數有些多,都是肺腑之言,以下有劇透,觀看請酌情)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沒有看太多不同人的觀點和點評,也是為了避免被別人帶了節奏,改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開門見山的說,此次作品在整體的構思或者說整體的結構框架上以及中心立意的設置上來說個人認為已經是超越了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了,但是對於電影來說在敘事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問題,甚至如果特別在意某些情節(後面會詳細分析)比如愛情的觀眾,會覺得很不自然很影響觀感,我個人通過閱讀小說,小說所表達的明顯要比電影實際展示出來的效果好很多,所以,我在看完電影讀了官方的原作小說之後,在回味的過程中帶給我的情感十分複雜,這部作品不同於前兩部,有一種難以用語言簡練的說明的觀影體驗,雖然缺點令我感到遺憾——但簡單來說這部作品的閃光點對我而言可以蓋住原有的缺陷,綻放的煙火雖然暗淡,但也能在夜空中發出光芒,並且依然能給迷路之人照亮前進的道路,溫暖每個人的內心。

 

因此對我個人而言,鈴芽的旅途中確實是有著這樣那樣的遺憾和不協調的要素,但在這不完美的旅途當中卻展現出了另一種,有別於新海誠過去兩部電影所給觀眾表達的別樣的溫柔而堅強的憧憬與鼓舞,在我眼裡可能算是另一種完美或是另一種優秀吧。對於新海誠的三部曲相比較的話,我個人能給到4分左右的水平,天氣之子在3.5到4之間,你的名字4.5。

 

首先先來分析一下我認為的整部電影當中具體的不足,我也會結合小說的內容談談我整體的看法。

對於敘述包括故事情節這部分,我分成了兩部分,一方面是感情線,也就是鈴芽和草太之間的“愛情”線,也包括對二者人物的塑造方面,另一方面是主線故事“閉門”,分成這兩方面來具體分析。

 

1.敘事和故事情節

 

1.1

先說感情線或者說男女主角的人物塑造,雖然“愛情”線在電影當中也是推動故事發展的一個動力但我個人還是感覺應該剝離出來單說,因為從電影的角度來說,確實不夠好,用大多數人的話說就是沒有鋪墊的“尬”,而且整體上和主線故事的對接不夠順暢有點割裂,也並不是本作故事所表達的中心和主題,故事的結局也並沒有想和以往一樣扣在所謂的愛情上,因此觀感上和上兩部以青年或者少年的愛情為主推動故事發展的敘事截然不同,如果作為觀眾,還是想主要用看愛情片的方式去看這部作品、去觀看故事的發展,那一定會感到不適甚至所謂的尷尬,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問題之一,本作由於故事節奏的“快”和內容的“多”(會在後面的主線分析部分細說),在短短不到2小時的電影中並沒有也不能給到足夠的時間來塑造兩個時隔12年再次見面的人(這裡如果說初次見面應該是不妥的,畢竟故事的開端是由鈴芽的“在哪見過”展開的,鈴芽在4歲時也確實見過草太,這裡邏輯上個人覺得沒有問題),本身相處時間不長,兩個人在短短几天的旅途當中,由於男主設定問題,沒辦法和女主有更多的有效互動,兩位主人公內心活動,尤其是作為旁觀者視角的男主角的也是少之又少,而男主過於意識流的內心世界也不能做到有效的塑造,這就讓推動主線發展的一個動力——電影當中所描寫的“愛情”顯得突兀、尷尬,以至於後續女主的有些臺詞例如“沒有草太的世界,我很害怕”和最後“去喜歡的人那裡”包括男主最後“明明見到了你...”等這類臺詞顯得十分違和,生硬不自然,因此第一個所謂的大瑕疵,就在二人感情以及二人人物的塑造,對於二人而言,既沒有完整的感情的互動也沒有完整的個人內心想法的成長和體現,如果你在觀影前不知道,就是衝著愛情片去看的,或者就是喜歡看愛情、想看愛情才去看的,那觀影體驗一定是差的。

對於我個人而言,電影當中包括鈴芽臺詞的問題上,我的包容性還算可以,畢竟這種二次元少男少女的青春奇幻戀愛故事,也不用搞太明白,可能海量的番劇當中正常的也算少數,另外在此次作品中也不佔主要部分,而且在新海誠的上部作品中我個人認為也存在一點這方面的問題,只不過沒有太影響觀感,畢竟還是以愛情為主來推進的片子,敘述方面肯定重點更突出描寫的更多一些,而這一部就不是那樣了,路人觀眾看不下去覺得這塊“尬”也很正常,但我個人認為雖然電影當中的“愛情”線多餘,其實對於電影而言並不太影響本作主要想表達的內容,這部分對我而言單看電影來說並不算太大的扣分項。

說完電影,我個人在看小說的過程中對於二人感情的描寫我還是比較驚喜的,與電影不同,由於小說是以鈴芽視角推動整個劇情走向,對於鈴芽的內心描寫比電影展現的要豐富很多,有好多都是電影中沒能體現出來的,小說當中,鈴芽視角下對草太的感情是有明顯的表述的,從小說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從最開始兩人相遇直到草太變成要石,鈴芽對草太的情感絕大部分是“兩人都是一樣的不顧自己把他人從災難中拯救,一樣的肩負著偉大使命的”戰友情,而鈴芽把草太當做是同伴或是戰友,這對於鈴芽自己也是親近之人的存在,在小說當中能讀到的更多的是這樣一種情感,原文中多次提到“戰友”以及“戰鬥”相關的內心表述,例如

“那時——在愛媛,在神戶,我們曾是戰友,所向披靡。我們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做了只有我們才能做到的事情。我們甚至在天空的最頂端一起留下來標記”

“你在做一件重要的事,默默無聞的在和一個誰都看不到的東西戰鬥,我的腦海浮現出那個為關上廢墟的門而孤軍奮戰的身影,明明只是在一天前,我卻感覺似乎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之後,我渡海而來,因為你而被誤認為是魔法師,不過也因為你,我可以做一件那麼重要的事”

這也是我上文中對愛情加雙引號的原因,另外從小說的描述是能瞭解到鈴芽由於4歲時的海嘯災難,被奪走母親,因此鈴芽本身很害怕有東西再從身邊被輕易的奪走,害怕自己再次回憶起當年的孤獨,小說中有段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我還在氣惱。被隨意給予,被單方面強加過來,又被毫無道理的奪走。我心想,還要再來一次嗎?別拿我當傻瓜!我真想怒斥這世界的主宰,或是那些神靈”。

而鈴芽認為草太是因為鈴芽拔出的要石變成椅子,而又被強迫成為要石,這種失去戰友失去同伴失去親近之人的感受是鈴芽最害怕的最不想看到的,因此後面鈴芽不管想用什麼方式,哪怕犧牲自己也要換回草太,這種情感其實在小說的描述當中也算是合理,至於何時從戰友情過度到愛情,小說也並沒有特別清楚的字眼直接表述出來,可能新海誠本身也沒想寫的太明白,有時候感情就是這麼沒有徵兆的轉變的吧,如果實在要腦補一下可能就是青春期懵懂的少女對有著生死之交的異性戰友感情上自然的昇華吧(笑),不過雖然如此,小說當中鈴芽視角下對草太的情感確實要合理且豐富很多,但由於視角原因,草太也和電影一樣並沒過多表述,也是本來就有問題的地方。

說完讓人最詬病的電影當中感情線的問題,來看看人物塑造,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當中草太還是一樣塑造的不多這點沒有怎麼改變,但由於鈴芽多了很多電影中沒有或者很難表現出的細節和心理描寫,讓鈴芽這個角色豐富很多也立體很多,有些人討厭電影中塑造的鈴芽,我雖然說不上喜歡還是討厭,但也沒太大感覺,不過看完小說我是真心可以體會到鈴芽作為青春期少女的那部分性格和情感,可以感覺到鈴芽的人物魅力和個人成長,尤其是作為同樣經歷過鈴芽這個時期的人,鈴芽對待親人的那種表現和性格特點自己還是有點感同身受的,個人覺得還是很真實的。

首先,作為一個不算發達的小島上長大的高中生,鈴芽充滿了對外面多彩世界的興趣,文章好幾段文字都是用來描寫鈴芽路途當中的激動和興奮,如

“汽笛突然鳴響,音量大得彷彿要把人壓倒一樣,我突然感覺,周圍的一切都在興奮的對我說“來吧,開始了”。到底是什麼開始了?是旅行?還是人生?亦或只是新的一天呢?可週圍的聲音、氣味、陽光、體溫,都慌慌張張的嘟噥著“總之從現在開始了。”

“好興奮!”

我凝視著沐浴朝陽的風景,忍不住脫口而出”。

而電影當中由於過快的“閉門”節奏,除了去東京經過的富士山這一情節外似乎並沒有過多的對鈴芽這一人物特點的表述。其次,文章中描述了鈴芽4歲的過往經歷,雖然電影中也有體現,但小說中明確交代了鈴芽從出生就生活在單親家庭,絲毫沒有父愛的概念,而直到海嘯後奪走了作為護士的母親的生命,她才感覺到有父母的關愛是多麼好的一件事,而文章多次用心裡描寫表達了鈴芽害怕孤獨的心理缺陷

“在這種地方,就我一個人。為何就我獨自一人站在這裡?怎麼又是這樣?彷彿是誰出了什麼差錯。導致本應從噩夢中醒來的我一直無法醒來,一種讓人無可奈何的不安與恐懼從心底升起。我感覺自己就像的一個被遺棄的孩子,周圍全是埋在泥土中的傾斜的屋頂,莫名其妙的直立的圍牆,還有什麼也映不出來的漆黑的玻璃窗......眼角的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

以上兩部分內容表現雖然對電影的主旨無傷大雅,但電影並沒有過多的表述,也是導致鈴芽的人物形象單薄的原因之一。

而最讓我感到電影中很遺憾的一點就是有關鈴芽內心的成長的塑造,而這段成長也是此次作品中主要要表達的主旨內容的一部分,電影當中卻沒能表達的很好,使得主旨大打折扣,也是我個人覺得電影的一大扣分項,小說和電影中一樣兩次提到了關於鈴芽“不怕死”這一話題,但顯然電影並沒有處理好這兩段內容,也是這兩段內容引起了較大爭議,第一次是在學校的廢墟中“閉門”時草太問鈴芽的對話,鈴芽毫不猶豫的說不怕,但電影的表述有限,小說中還有額外的一段描寫

“草太倒吸了一口涼氣。不過,我真的不怕死,很久之前我就不覺得死亡可怕了。”

相信看到後面這段話有部分人應該會有所感受,尤其是真的從小就經歷過重大變故,或者從小身邊有重要的人離我們遠去的時候,多出的這一段話,可以說是直接豐富了鈴芽這個角色,在冒險的起初,鈴芽的最初動力一部分是由於自己拔出要石闖禍,拯救草太,還有一部分就是,想靠著“自以為的看淡了生死”的性格來和草太一起拯救那些可能會再次經歷當年自己經歷過的被奪走家的那些人們,第一次對話當中鈴芽的不怕死正好完美的體現了鈴芽的動機以及她當時的內心想法。

而第二次被問不怕死,是在鈴芽獨自找到草太的爺爺後的對話,電影當中的這段對話也是飽受詬病的一部分演出,小說這裡原文是這樣寫的

“你,不怕死嗎?”

這個問題,讓我不由得想起了草太的聲音。那時——在愛媛,在神戶,我們曾是戰友,所向披靡。我們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做了只有我們才能做到的事情。我們甚至在天空的最頂端一起留下來標記。

“一點也不怕。”我盯著爺爺說到。

“生也好,死也罷,都只是命運,我從小就這麼想。可是——”

可是,可是現在......

“沒有草太的世界,我很害怕!””

其實從小說這段話不難看出,這裡鈴芽所說的害怕沒有草太的世界,對應的其實是爺爺所問的“你不怕死嗎”,而不只是大眾理解上的“我喜歡草太,我不能沒有草太,我要創造一個有草太的世界”的這種淺層意義的表達,從最開始的不怕死,到現在的不怕死實際上對於鈴芽已經是兩種不同的含義,鈴芽從家鄉一直和草太到東京,看遍了自己不願意回憶的廢墟景象,感受到了在廢墟中曾經本該快樂生活的人,並且肩負使命,努力拯救了在過去的災難過後活在當下的人,鈴芽的內心已經從因為經歷過小時候被奪走家人的孤獨、破罐子破摔般的看淡生死,變為了現在親近的人因自己被奪走,重新感受到當時的孤獨,卻又不想和原來一樣輕易的放棄生的希望,要儘自己所能奪回親近之人。

其實這兩個不怕死的問話,應該也正是此次作品中想要帶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內涵,這裡應該也是想要對應最後草太在最後戰鬥中喊的那句臺詞

“我知道,死亡常伴我們左右,但我們還是祈求您,哪怕是一年、一天,甚至只是一時,我們也想活下去!”。

這部分的處理和對鈴芽內心成長的描述,體現了本作的其中一個主旨,對生命和死亡的探討,新海誠也給出了自己認為的答案,生命的確脆弱而短暫,但我們不能放棄生命的希望,今天不懼死亡的努力,應該是為了明天更好的活著。

這部分的展現和表達也是我比較喜歡整部作品的原因之一,但可惜的是,由於敘述視角問題男主角想要活下去的心路歷程並沒有很好的描寫,小說也是如此,但小說當中女主角鈴芽很多細節方面的內心描寫,電影或是由於篇幅,或是由於難以更好的表現導致很多地方都沒講出來,初次觀影時很難想到這方面的主旨內容,我是通過小說補全了一些相關內容後才理解到導演所要表達的這層含義是什麼的,小說使得劇情變得更連貫也更合理一些,這對於電影來說確實是十分遺憾的,因此也是我個人覺得的一個很大的扣分項。

另外,有關人物塑造方面還讓我比較驚奇的一點是關於親情,電影當中這方面也有體現,但更多的是放在了故事後期環姨來到東京後的那段,電影本身對親情的表達可能由於篇幅原因,也沒能再多的表現,小說當中整體和電影對待親情這方面的篇幅佔比差不太多,但由於小說當中有許多細節描寫,使得環姨這一親情要素的人物實際上是貫穿了整個鈴芽的路途當中的,鈴芽在第一天坐船離開後,和環姨的種種對話包括髮信息或是打電話等這些畫面,在小說當中實際都是鈴芽因為對環姨的瞭解而自己想象出來的,畢竟二人並沒有見面,兩人的情況只能靠彼此的瞭解和想象

“好囉嗦啊!我眼前浮現出一邊說話,一邊看滿牆照片的環姨。環姨參加過我的學習成績發表演出會、運動會,還有兩次畢業典禮和三次入學典禮,每次必定會滿面笑容的跟我一起拍紀念照,而一旁的我卻沒掛上太多笑容。那種照片在我家擺的到處都是”。

“屏幕上有一條信息通知,是環姨發來的,我趕緊把她划走”。

類似的描述還有很多,這種描寫把電影當中看似和主線故事分離的親情的描述結合到了鈴芽的每次路途當中,另外除了鈴芽和環姨有信息上交流的過程中會有描寫外,鈴芽每次到新的地點總會想到環姨提到環姨,

“我記得是上上個月才舉行的生日會,我每一年一唱生日歌,她肯定會哭”

“我想起愛哭的環姨,還有他那又長又美的睫毛”

等等類似的心理描寫貫穿了直到再次遇到環姨,可以說鈴芽在遇到環姨之前的旅途中就慢慢的積攢了對環姨“過分的”愛的矛盾心理,知道環姨深愛著自己,但又覺得她太過“愛”了,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也不理解自己的感受。直到最後相見,二人不理解的矛盾到了高潮,新海誠巧妙的借了左大臣的力量“點燃了”環姨,讓環姨說出了確實會這麼想但正常來說肯定不會說出來的話,之後劇情來的到騎自行車趕路的最後20公里,鈴芽和環姨相互理解,親情升溫,重歸於好,同時也側面交代了左大臣的動機

“我又突然想到,或許左大臣出現在之前那個地方,就是為了讓我們一起笑吧。搖晃著上半身的環姨和我,在右側地面上留下了長長的影子。

“對了”環姨面朝著前方,“我在停車場說的那些話——”

我看了看環姨,他被汗水浸溼的短髮在風中擺動,我第一發現裡面竟然摻雜著不少白髮。

“的確在心裡想過的......不過,不光是那些喲。”

“嗯,我明白的。”

“完全不止那些喲。”

“我也是,對不起,環姨。”我輕輕的笑了

說完,我就將手放在了環姨的肩上,把臉緊緊的貼在了她的後頸,問到了環姨的氣味,那是我喜歡的氣味,就好像太陽公公的氣味一樣,無論何時都能讓我安心。”

整個對於鈴芽和環姨親情的描寫,雖然所佔筆墨和電影一樣不多,但確實做到了從始至終貫穿了鈴芽的整個旅途,不斷積攢矛盾,最後爆發高潮,其實結合小說再回想電影當中的片段,確實是令我心中一暖,那樣不懂事的少年,誰沒當過呢,而自己對至親之人的情感,又有誰沒有過呢。

 

1.2

再說回主線故事,對於主線故事的閉門而言,這部分電影的觀感雖然強於男女主角塑造,但還是給人差那麼一口氣的感覺,其中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我上文當中說過的節奏的“快”和內容的“多”。

整個電影體驗下來,或許是由於篇幅原因,鈴芽的旅途當中要不斷的經歷戰鬥、接觸新人物、還要追逐舊人物(大臣),照顧舊人物(代表親情的環姨),因此要在有限的時間處理好這些全部事情,節奏的推進一定是很快的,但是對於每到一個新地點遇到的人和戰鬥由於和中心主旨掛鉤,又要慢下來花時間去敘述去表達,因此這就導致主線的推進出現問題,該快的地方隨著鈴芽的奔跑,急促而緊張的略過,該慢下來的地方又因為篇幅問題和內容過多沒能達到應有的敘事效果,有些地方還會給人一種囫圇吞棗缺乏細節不太流暢的感覺。

簡單來說就是從影片開始鈴芽遇到草太,意外拔掉要石,草太變成椅子開始,整個故事展開的非常之快,主角團跟著大臣的腳步隨著電影的進度條一幕幕的快速推進,到一個新地點,遇到新的人物和事件、蚓厄出現、唸咒、關門,然後下一個地點,如此循環直到東京,對於主旨而言,電影的前半段直到東京的這個過程應該重點表述的是鈴芽遇到當地人帶給鈴芽的感受,以及鈴芽在“閉門”中所體會到當時人們的心情與心境,通過感受災難到來時人們的感受以及災後活在當下的人帶給自己的心靈感受,進而實現鈴芽心境上的變換,從而到最後結局點明主旨。可惜電影當中一方面對新地點鈴芽所接觸到的人的描寫有些情節節奏略快,有些不協調沒那麼絲滑,另一方面電影當中對鈴芽“閉門”時的感悟描寫的太過含蓄,以至於可能有觀眾看了會感覺莫名其妙,本身電影當中也沒解釋為什麼關門之前要去用心感受當時活著的人們的心情,電影本身又是在大熒幕中給觀眾用畫面來展示情節,因此電影當中的這點太過於含蓄,我個人雖然很容易的就get到他在表達什麼,他想表達什麼,但可能對部分人而言並不能直接的感受到這個情節所傳達的信息,這點是我認為電影當中第二大扣分項。

也正是由於這點的表現效果的不足,最後並沒能更好的拖住結局更深刻的立意(至於立意部分會在後面說到),對於這點不足,我看到有人說即使再深刻再優秀的立意,沒有準確完整的表達給觀眾,那就是空中樓閣毫無意義,我個人也是這個觀點,但我並不認為本作電影在表達主旨當中有著那樣致命的問題,這個電影表現和這個觀點並不衝突,誠然由於敘事原因並沒能向觀眾清晰的傳達好要表達的主題,這是事實,也是人人都感受的到的問題,但對我自己而言,看電影時確實是能感受到導演所要通過故事情節所傳達給我的東西的,而導演在傳達的這種主旨也並不是通過簡單的反覆點題反覆僵硬的重複一個詞語或者說重複一句話一個畫面來實現的,只不過導演所要表達的主旨由於情節的演出問題太過含蓄,太過剋制,或許也是導演想不到更好的展現方式,導致不那麼明顯,效果沒能到達預期。

對於小說這部分的描寫,首先小說當中每段旅程都是加入了很多細節,有些是電影中很難注意點,有些就是電影中沒提到的,例如到達第一個地方愛媛之後和千果的對話

“你好幸運,”千果笑著說,“我家剛好是經營民宿的,今晚就住我家吧!真是命運的安排,對吧,鈴芽!””

“千果說自家的民宿是家庭式經營,平時偶爾會有幫手,但基本是父母、千果和她讀小學的弟弟一家四口在支撐。像今天客人多的日子,他也會穿上女招待員的衣服接待客人。晚上十點前的這個時間,客人們已經吃完晚餐,她總算可以休息一會了”

一方面是小說這種載體的原因,電影中緊湊的節奏反而沒那麼突出,另外還有許多電影當中沒能提到的細節補充,小說中這段旅途的描寫閱讀感受上是要舒服很多的,至於鈴芽閉門時對當時災難之前人們生活的感受,大體上和電影類似,也有一些補充的細節,大多都是鈴芽在感受到當時人們的心情後的一些內心想法,

“那遙遠的聲音,彷彿將褪色的場景帶到了我的面前。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大家都堅信未來會更好。在我出生之前,這裡的一幕又一幕——”

這種夾雜著鈴芽內心的描寫,再加上不同於電影這種體裁的小說獨有的特點,不同於電影當中過於含蓄的表達,小說這種描寫把鈴芽感受到到過去的人們對未來對當下的憧憬與希望含蓄的表現給讀者,雖然也並沒有太多語言來描述,但就是比電影來的含蓄的恰到好處,可能因為小說體裁的特點彌補了電影當中的不足,電影中沒能展現給觀眾的,小說則剛好能較為清晰的展現給了讀者,也讓後續鈴芽內心的成長有所鋪墊,電影這一點確實是扣分點。

以上就是我個人結合小說認為電影當中存在的最大的扣分項,這裡再結合小說補充下其他情節上有爭議的地方。

 

關於大臣/左大臣

有關具體的日本神話故事我也沒太深入研究,也不再贅述應該有好多up都有相關說明了,我主要想結合小說談一下這兩個所謂的要石或者神明的具體動機,關於最先出現的也就是故事開端的大臣,是鈴芽拔出的要石變換而來,也是神明所幻化的產物,小說當中有具體描寫

“草太淡然的說著。我幾乎聽不懂,但他的話使我記起了初見要石的情景。夏天那空無一人的廢墟,冷的幾乎結冰的水窪,孤獨佇立在其中的石像。那時,我一碰它,就感覺它想跟我說話似的。那難道不是一隻厭煩了百年使命的貓,在發現玩伴時自然流露出的喜悅嗎?不知為何,我的想象與草太的話正好吻合。草太似乎看懂了我在想什麼,說:

“九州的要石,現在變成貓的樣子逃走了。””

通過這段話再結合草太所說的

“喜怒無常是神明的本性啊。”

大概能得出大臣的動機其實就是被鈴芽無意間的激活後,發現鈴芽對自己的溫柔,由於喜怒無常的性格而憑藉神力想要自由的肆意玩耍的一種心理。而關於打開的後門,小說中模糊的說明了並不是大臣自己打開的,應該是大臣在指引主角二人去關門

“大臣,你難道——”一個想法突然閃現,“你不是打開後門,而是把我帶去後門的?””

至於後面大臣為什麼又要犧牲自己換回草太的心理轉變,小說和電影一樣都沒有具體說明,只能靠觀眾讀者自己去腦補了,但鈴芽的內心情感小說當中額外描述了一下

“大臣?”

“用鈴芽的手,放回去吧。”

我捧在手中的小貓變成了石像,一個短杖形的石像,跟我在九州拔出它時一模一樣。大臣變回了冰冷的要石。眼淚突然湧了出來,我強忍住哭聲,儘管這是我在整個旅途當中一直期待的事——我還是哭了”

另外對於到底是不是大臣把草太變成椅子化作要石,是不是大臣有意而為,小說也並沒具體闡述,反正不影響最後表達的效果,具體是什麼原因可能導演也選擇了留白。

而對於左大臣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上面附身環姨的情節中小說點明瞭一部分左大臣出現的原因,通過草太的話說明了左大臣是第二塊要石之外,對於出現的原因和動機也沒再說明,我不記得電影中有沒有左大臣的臺詞,但小說中確實是有一句大概可以看做是交代動機的句子

“所有人都凝視著我旁邊的黑貓。黑貓——左大臣,它仰起頭,用綠色的眼眸盯著芹澤,又慢慢轉向了我。那雙眼睛漸漸清晰的透著一種知行

“藉助人手,恢復到從前”

“貓——”芹澤和環姨同時驚叫起來,“貓講話了?””

我個人的記憶裡電影中左大臣沒說過這句話,說話的是大臣,這句話也沒在電影當中出現過。總之小說通過左大臣也簡短的介紹了動機和目的。

至於為什麼要石能被鈴芽拔出來,為什麼在鈴芽所在的廢墟之處小說也沒有解釋。

另外,我看到好多人在看完電影后對大臣抱有同情,不喜歡女主鈴芽的做法,除了外觀方面我個人是沒能get到大臣吸引人的地方,不太能理解這些人的想法,我持保留意見。

 

關於鈴芽的一些爭議的舉動

對於鈴芽的一些在電影當中的所謂“逆天”情節,例如鈴芽的最初關門的動機,鈴芽不管不顧也不解釋就追著草太和大臣走上旅途,還有電影當中你可能感覺到不和諧不符合邏輯的小情節,包括草太變成要石,為了拯救東京的鈴芽內心的掙扎以及抱起大臣想要向地面發洩憤怒的內心想法等等,小說當中都是有足夠的心理描寫的,可惜電影當中有些地方確實沒能具體表現,例如有關鈴芽看到草太關門時的最初的內心想法

“這個人——我突然想哭,莫名的想哭。這個人在做一件必須有人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可是無人知曉,更無人看到。有種東西在我心中萌動,他改變了我

我想他靠近,拼盡全力裝向那扇門”

鈴芽在下定決心追逐草太和大臣時的內心

“得去追!可轉念一想,我是不是精神錯亂了?今天感受到的恐怖、緊張和錯亂,在我腦子裡一下甦醒過來。蚯蚓和地震?會說話的貓和會跑的椅子?這些都和我無關,最好是不要和它們摻和。我在想,自己的世界不在那裡,但也一直不知道在哪裡。環姨。絢還有真美,親人朋友的面孔一一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可是,可是,那些是隻有我們能看到啊。”

還有許多內心描寫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感興趣可以自己去讀一讀,確實再結合電影會別有一番感悟,讀完你會更加感受到鈴芽的人物魅力。

 

關於草太

唯獨這部分,小說和電影幾乎是沒啥區別的,關於草太的描寫包括草太的爺爺,閉門師這個職責,還有鎖門時的操作邏輯,都沒有具體闡述,都作為留白給了觀眾和讀者。

 

有關親吻椅子的情節

對於電影當中的這部分,有些人也覺得難以接受或是難以理解,過於突兀和夢幻了,而在小說當中,由於草太化為椅子後其實是自己本身的意識會在夢中逐漸消亡,與椅子融為一體,靠外界的力量很難喚醒,因此最開始鈴芽想到的親吻,是因為好朋友千果的提醒,這在鈴芽看來是一種無計可施後最後喚醒草太的方法,而最後靠親吻凳子把化作要石的草太喚醒,我個人感覺更多的是從戰友情同伴情到真正愛情的一種表達,另外親吻這一方式也把沉睡的草太和鈴芽的內心聯繫在一起,這才打開了草太內心的門喚醒了草太,個人感覺小說當中還是比較合理的,不過電影的演出效果確實有些問題。

 

2.畫面和音樂

 

畫面和音樂這部分,也沒啥太多可說的,有些人覺得挺好,有些人覺得不如前作,我個人覺得這次的畫面音樂雖然加分點沒上兩部那麼多,但其實不算扣分項,我簡單談談我的看法,實際上這次的音樂和畫面水準還是新海誠電影的正常水平,只不過有點不同,音樂上非常剋制,沒有跟前兩部一樣到音樂MV的程度,還用了好多老歌,另外本作的主旨內容還是比較壓抑不算快活的,因此音樂剋制了一點感覺也合情合理,評價有好有壞,我個人覺得恰到好處,音樂沒有喧賓奪主,有些人可能覺得過於剋制了,但比較可惜的是雖然結尾曲很好聽,我最愛的女聲主題曲沒能在劇情中完整出現一段,只有前奏。

而對於畫面,其實這部作品雖然還是新海誠前兩部那樣溫情風格的作品,但這部的主旨由於還是比較沉重的,戰鬥場面也偏暗色調,較為壓抑,因此本身這部作品的畫面對於有些人感覺不如之前的唯美和震撼也是能理解的,我個人到十分喜歡關門的演出效果,加上咒語,還是挺帶感的。而有一部分人認為審美疲勞,我個人覺得從2016年開始6年間三部電影,說是審美疲勞感覺有點太過了,而且本身是災難三部曲,雖然這三部電影整體的故事大框架類似,但三部作品要展現的東西其實不太相同,尤其是此次作品,最起碼對我來說這方面不算減分項。

綜上所述,我個人覺得的主要問題結合小說已經說的差不多了,本次電影部分路人口碑不算友好,我個人覺得有幾點原因,首先就是感情線和人物塑造確實出了問題,我本人因為打了預防針,並且對愛情沒那麼重視,不是重點去看愛情的因此覺得愛情確實一般但還能接受,再加上後期讀了小說,能理解二人真正的情感轉變,大部分差評的人,都是受到了新海誠前兩部作品的影響,覺得應該還是按照前兩部作品的觀看重點去看,受眾上可能也是這樣,因此會導致有極其難受的觀看體驗。還有一些人注重故事的完整和邏輯嚴密,因此本部作品當中並沒有根小說一樣有完整的表述,過多要素導致的不充分的表達,導致故事的完整程度並不高,觀感自然達不到逾期,還有就是為了去看新海誠的音樂和動畫風格的,由於本作主題相較於過去的作品更為壓抑,雖然敘述風格依舊溫柔,但這次也不會像前兩次一樣看的視覺和聽覺上感覺很爽,有些人還覺得審美疲勞云云,因此整體上口碑的不好我也能理解,電影相對於小說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問題。

 

不足之處差不多說完了,接下來就是我認為的本作的亮點所在,也就是整個作品除了對生命和死亡的探討外的更深一層的中心主旨的表達,其實這部分也沒啥好說的,更多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吧,能get到的就覺得是很好的結局和主旨,get不到,別人說的再好也沒啥作用,當然對我而言此次作品的結局和主旨也是我個人覺得能單憑亮點蓋住電影的不足的地方,看完電影回味了好久,依舊能感覺到內心所受的觸動。

個人認為此次新海誠和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溫馨且溫柔的奇幻冒險故事表達了一個份量很足,十分沉重的話題,最後以一個夢幻而又溫暖的結局收尾,結局可謂是點睛之筆,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我個人覺得結局這部分中心的表達是能夠掩蓋住整部作品的不足,是狠狠的一個加分項。

實際上從鈴芽小時候的日記能看到,鈴芽在遭受災難後心理創傷嚴重,日記上畫滿黑線,而畫黑線的原因在小說中提到了

“我每天都想在日記裡寫下:今天我見到了媽媽。可我沒法這樣寫,就想抹去事實,每晚都將日記本塗得黑黑的。我一直用黑色蠟筆認真的、用力的塗,不讓那一頁留下一點空白。”

日記的黑線時間是3.11也就是日本9.0級大地震的日期開始的,鈴芽從小就因為災難失去了家人,被姨媽收養。災難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但心靈的創傷卻很難癒合,也正是這樣,鈴芽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的性格,逆反、衝動而有責任感,自己引發的問題想靠自己解決,但內心深處從小失去親人的痛苦卻又隨著睡夢一次又一次的侵蝕著鈴芽的內心,能夠合情合理的展現在影片當中,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鈴芽的那句“我不怕死”背後的份量感是十足而又有說服力的,從小面臨過生死,見證過別離,心靈的創傷讓鈴芽對死亡的實感變得畸形,此時的鈴芽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戰鬥,見證了災後人們的生活後對生命和死亡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如今的不怕死,是為了自己、愛著自己的人以及自己所愛的人的明天能夠更好的活著,鈴芽毫不猶豫踏上了屬於她自己的最後的戰鬥

“這裡就是常世?”

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常世——我想起草太爺爺說過的話。果真如此,我恍然大悟。十二年裡,原來一直在我腳下,在深深的地底之下永遠如那天一般燃燒著,還在燃燒著。”

鈴芽直面了當年奪走她母親的那場災難,和草太一起,伴隨著新的對死亡和生命的理解親手打敗了過去的恐懼。而最後的結局,把鈴芽這一路甚至是這十二年來所積累下來的內心成長作為引燃煙花的火苗,隨著最後的對話,綻放出雖有些許暗淡但依舊奪目的光芒。

“幾道流星從夜空中劃過,草原對面的天空隨即被染成了粉紅色,清晨來了。我凝視著沐浴在晨光中的鈴芽,又說了一次:

“你將在光芒之下長成大人。”

說完,我抱著椅子站了起來。鈴芽抬頭望著我,訝異的問道:

“姐姐,你是誰?”

“我啊——”

和煦的風兒吹過,腳下的花草迎風招展,彷彿跳舞一般在我們周圍搖曳著。我躬下身子,將黃色的椅子遞給鈴芽:

“我是你的明天。”

就像鈴芽對自己的救贖後說的那般,

“所有重要的東西——在好久之前,就已經拿到了。””

而那重要的東西,對鈴芽來說可能是鈴芽從災難當中失去了母親後乃至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災難的確會帶給每個人傷痛,甚至奪走每個人珍視的東西,但我們仍舊有著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也是災難永遠也奪不走的,屬於我們每個人的明天。

 #動漫生涯#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