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把最近的一部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貓貓的奇幻漂流》看完了。

貓貓總的來說是一部很有特點的優秀片子,像是無人聲對白,全動物主角,全篇可見的隱喻暗喻或者明喻,以及可可愛愛的動物夥伴們。
這些別出心裁的設計讓影片莫名有一種啟示錄的風格,尤其是在其洪水氾濫,方舟載物的大背景下,動物們的行為頗有幾分聖經故事的風範。

作為獲得金像獎的影片,貓貓的優點像音樂,畫面就不多說了,這些東西作為這部影片最直接的視聽體驗毫無疑問是非常優秀的,並且由於對白的刪除,電影裡放大了各類自然界裡的聲音,讓環境音成為了其中不得不品的一環,風聲和無處不在的水流聲都很好的提高了影片的沉浸感。
但除去這些直接的視聽體驗,我更想說一點貓貓的隱喻部分。在豆瓣上有人寫了一段對於貓貓故事內涵的解讀,將劇中的幾個小動物劃分為了人的幾種性格層次,同時對洪水,擱淺的鯨魚這些意向都給出了看法。

這個解讀顯然是相當好的,也契合電影裡的劇情表現,但是嘛……其實在我看下來這部電影有一個相當矛盾,或者說讓我感覺非常不滿的地方,那就是他對動物擬人的處理。
貓貓的前提就是沒有人類,而在這個前提下,我的觀影也是以動物的自然性格為主的。這在我看來是貓貓有別於其他動物電影的地方,例如《獅子王》或者《瘋狂動物城》,這些電影雖然也是以動物為主角,但在人性和獸性的佔比裡肯定是以人性為主,獸性最多是作為一個背景來為行為作鋪墊,所以我看這些電影的時候其實就是把動物們當人類看的,是抽離出動物的外形的。
但貓貓不行,因為他的前提就是沒有人類,所以影片裡每一點和人產生聯繫的部分都給我一種不適感。

比方說鳥哥保護小貓的那一段,咱就是說這種事情自然界裡真的會發生嗎,異族保護這種事情大多隻會發生在人類身上吧(動物保護協會),甚至於鳥哥為了保護小貓卻被同族踩壞了翅膀加入小貓隊伍這件事情……在我看來就是一種違背全片底線規則的行為,這人性給的太多了。
如果只是為了讓鳥哥受傷加入小貓的隊伍,那也可以將受傷的劇本換到鳥群爭奪鳥王,鳥哥不敵落敗被族群拋棄,最後跟上了小貓的隊伍。
有人可能會說我這個想法不還是有人性的成分嗎,畢竟在自然界裡再怎麼樣鳥也不會和貓混在一起吧?
這話也沒錯,我得糾正一下我前面的內容,那就是影片的內容不一定要緊貼自然的真實,因為這不是動物世界,而是有明顯隱喻暗喻的電影世界,所以讓動物主角脫離人性是不可能的,每個動物主角的內核正如豆瓣的解析貼所說的一樣,它們都是近似人的。

所以這裡就要回歸本文的標題了,“過量的人性”。也是我覺得貓貓這部電影比較敗壞觀感的部分。
我可以接受動物之間的社會行為,但在動物的社會行為裡又摻上人類的行為目標,那就有點讓我不能接受了。
在我看來能不能區別“過量”有一個小標準,那就是是否會去主動地利他,以及這個利他是否損己。
還是拿鳥哥入隊的事情舉例,鳥的行為就是純粹的利他,目的很明確啊,就是保護小貓,甚至到了一個損害自己的地步。這一點是藏在隱喻裡的原始人性做不到的,以至於讓鳥哥著實有些太擬人了。

除了鳥哥,還有一處就是狗子找狗友的片段,那一段給我的感受也是相當地刻意。為了讓那些狗上船直接給貓,水獺,猴子這些都賦予了顯而易見的人性,甚至能看得出民主決定的意味。
這裡的利他利的就是金毛,因為貓鳥猴獺跟其他狗一點關係也沒有,憑什麼要擔著風險去讓陌生狗上船,動物的領地意識還能被擬人友情給沖淡嘛……所以這一段也是我覺得人性濃度過量的一部分,甚至有點覺得噁心了。
我是來看動物的,你可以拿動物反映人性,但你直接把動物擬人那我反倒不愛看了,這就和我的預期有偏差了。

其實影片裡關於人性有一部分的處理我還是挺喜歡的,那就是最後鳥哥的獻祭(?)
這部分專門提一下其實是因為這一部分透露出來的玄學,或者說是原始神秘學的氛圍。這種氛圍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原始時代,人與獸交接的時期。
在貓貓裡出現這種氛圍時我的第一感受是驚喜,它所展現的人性更趨向於野性,神性。包括像是最後的滄海桑田,拔地而起,這種依託於人的野性神性我覺得是OK的,不如說這種神話向的敘事其實還挺不錯?
話說回來,《貓貓的奇幻漂流》總得觀看體驗還是很不錯的,相當值得去院線體驗觀看,大概是十分可以打9分以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