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你,和我》(后文简称“本作”),是由枫丹白露制作组制作、霓诺网络发行的短篇文字冒险游戏,于2024年12月首发于Steam。我是在众筹期间关注到本作的,它的人物美术挺吸引我,当时就下单了众筹(二次元的钱真好赚.jpg)。而除了美术外,本作主要的特色就是Meta元素和一些哲学元素,Meta元素和存在主义的碰撞迸发出了瑰丽的火花,所以不妨让我们看看本作的主角“莉莉丝”如何“攻略”游戏玩家们吧。
一、基于Meta的叙事:“你”即是世界
Meta元素,或者称其为“打破第四面墙”,指故事中的角色跳出故事的世界观,直接与观众/读者对话。Meta在文艺作品中不算少见,比如一些搞笑动画会有直接向观众吐槽的桥段,而在一些彩蛋和恶搞情节中也常有使用。Meta当然也可以用于游戏之中,倒不如说游戏这种高互动性、玩家可以通过与游戏交互来影响故事的体裁,应该是最适合Meta元素的作品类型了。以Meta为核心的游戏称为Metagame(元游戏),比如《Ever 17》《心跳文学部》《史丹利的寓言》都是其中的经典作品。
本作便是一部典型的Metagame,剧本完全以Meta为核心进行撰写。在游戏开始,玩家便被置于一间陌生的房间中,面前的白发红瞳美少女对玩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是这个游戏的主角,正在你的房间里,准备攻略美少女”。在之后的剧情中,无论是角色的对话还是玩家的选项,都无时无刻不提醒你这是游戏中的世界,你正在与游戏中的角色“莉莉丝”交流互动。玩家与莉莉丝一起制作草莓蛋糕时,阻止了烤箱变成时间机器改变世界线(这段neta了命运石之门);玩家体验了莉莉丝制作的半吊子游戏《不/存在的大冒险:银葱之森》,一边游玩一边吐槽这个半成品粪作,欣赏莉莉丝中途变卦增加的表演;在压抑逼仄的外部世界,玩家和莉莉丝在游乐园的摩天轮上为Huis-clos乐队的表演喝彩,完成了初次约会(这一段有点素晴日的味道);而在与莉莉丝的护士扮演游戏中,玩家则接受了莉莉丝的糖果治疗,于她的怀抱中寻求精神的安宁。与莉莉丝在虚假的世界中体验了这些真实的经历后,玩家会在最终章中直面莉莉丝,根据之前对待莉莉丝的态度进入不同的结局:肯定莉莉丝存在的好结局,否定莉莉丝存在的坏结局,以及肯定莉莉丝却否定“自己”存在的隐藏结局。

除了剧本外,本作在美术和配音方面也可圈可点。虽然因为成本限制,本作的美术资源称不上丰富,但莉莉丝画得着实可爱,并且UI做了大量的过渡动画。莉莉丝的配音荻秋很好地把莉莉丝古灵精怪而又略带些压迫感和神秘感的形象演绎了出来。同时游戏中也含有不少meta的小彩蛋,比如设置界面中的每个选项都有莉莉丝的评论,甚至可以查看莉莉丝视角下的设置界面。总体而言,在如此体量下能有这般音画表现确实值得肯定,唯一的槽点可能是游戏中的某几首配乐了吧。

在众多题材中,恋爱故事或者是非常适合Meta叙事的题材。在只为玩家而创造的世界中,有一位只为玩家而生的少女,她的存在便是为了将最存粹、最真挚的爱给予玩家,这不是非常纯情浪漫吗?比如《心跳文学部》中最后莫妮卡与玩家在空洞的教室中永恒告白,留给世界的只有一句“Just Monika”。而在本作中,在黑白色调的房间里,唯有光线与莉莉丝的眼眸是醒目的殷红。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原本空无一物,正是因为玩家的到来,给予了莉莉丝行为的动机与目的。空无一物亦代表无限可能,莉莉丝如创世主般为玩家虚构出一个又一个场景,体验着一段又一段经历。幻想的世界毫无拘束,最梦幻的天堂与最罪恶的地狱只有一线之隔——而这都取决于“你”对莉莉丝的感情,“你”即是莉莉丝的世界,是她的心之所向,是她的一切。人们不断追求着更理想、更真挚、更深厚的情感,然而最为纯粹的感情却被隔离在另一个世界之中,这究竟是梦幻的美妙泡影,还是空洞的虚无悲哀呢?

二、Meta与存在主义:“我”何以存在
文艺作品终究是由人创作的,而人必然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使得文艺作品或多或少会体现作者的喜好(甚至是癖好)或思考,这些内容有时会被称为作者的“私货”,甚至于会成为扩充成整部作品的“饺子醋”。虽然现代高度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文娱产品倾向于削弱作者性,且当下的语境里“夹带私货”也并非都是褒义,但我其实挺喜欢作者在作品中加入他的思考,因为这样既能更好表达作者的思想,也能作为增强作品独特性的点缀。比方说如果素晴日不是SCA-自写的,或许同样能有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故事,但很可会缺少了一份将《逻辑哲学论》融入其中的哲思与空灵。当然,“私货”就像作品中的调味剂,对其的看法因人而异。比如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在显摆或者“掉书袋”,并且“私货”太多以致于喧宾夺主的话,反而显得本末倒置了。
而本作中的这碟“饺子醋”毫无疑问是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讨论。事先声明,我并不懂哲学,所以对剧本中的哲学概念与用语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更遑论理解,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然而我对于用存在主义回答Meta作品中角色的自我认知问题非常感兴趣。正如“缸中之脑”的议题经久不衰,人们对于如何认知自己处于虚构世界之中总是充满兴趣。在一般的恋爱题材Metagame中,其“通解”便是强调游戏女主角对于玩家的爱意,将角色的存在意义落脚在爱情这种人际关系上,比如《你和她和她的恋爱》里葵与玩家约定以主角的身份在其他故事中再会;《心跳文学部》中莫妮卡向电脑前的玩家告白并永恒凝视着玩家。而从哲学的视角给出回答亦有其独特之处,被创造出来的游戏世界简直是个天然的思想实验试验场,各种概念、定义都能够在这个虚构的世界被创造、讨论、探索,而这些行为本身就能成为游戏角色追寻自身意义的行动,可谓将主旨讨论和故事情节有机结合。事实上本作正是这么做的,几个哲学概念被融入到了前四章的故事中,在终章中由莉莉丝进行总结。在和莉莉丝享受二人世界(字面意义)的同时,与她一同探索自我的存在,也不失为一种情趣。

三、结语:不/完美的作品
客观来说,本作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对Meta元素的使用不够大胆深入、哲学讨论篇幅过长、全作的篇幅太短剧情没能展开等等。我自认为比较对得上本作的电波了,即便如此我对其的评价也是兼有喜爱和遗憾,游玩过程中时常思考某个桥段是不是会有更好的表达和处理。因此我很难说本作是一个能让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最为大众意义上的“好游戏”。但本作确实是一部挺独特且有趣的游戏,通关之后与莉莉丝在主界面重逢时,或许你也会忍不住告诉她:
“莉莉丝,你是存在的。”

PS:能不能让莉莉丝把我带到一天可以玩二十五小时galgame的世界啊,莉莉丝你带我走吧莉莉丝QA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