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用於勾勒彩陶花紋的工具。從殷墟出土的墨書骨片以及部分甲骨文判斷,夏商時期已出現原始形態的筆。春秋戰國時期,筆已經十分普及,但各諸侯國對其命名不同,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筆”的稱謂沿用至今。

《史記》記載,秦朝大將蒙恬在邊疆作戰時,偶然發現當地野兔的尾巴毛質柔軟且富有彈性,於是他靈機一動,用兔毛製成筆頭,成功改進了當時的書寫工具,從而發明了毛筆。
先秦至漢代,早期的毛筆製作較為簡陋,筆桿多以竹木製成,筆頭則使用獸毛。隨著書寫需求的增加和技術進步,毛筆的製作工藝逐漸完善,出現了以狼毫、羊毫等動物毛髮為原料的高級毛筆,書寫效果更加流暢細膩。

漢代是書法藝術輝煌燦爛的時代,制筆工藝也隨之有了長足進步。漢代蔡邕所寫《筆賦》,不僅對選毫、削管、束鋒等制筆步驟作出概述,而且以天地、乾坤、四時、規矩來闡發毛筆形制蘊藏的內涵。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用筆產生於漢末魏晉時期。魏晉以前,筆毫多用兔毛製作,晉代以來開始採用雞毛、鹿毛等,筆毫材料範圍的擴大,也讓制筆業獲得進一步發展。此時的制筆工藝除了考慮實用,還非常注重裝飾。曹魏書法家、文學家韋誕所寫《筆方》,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制筆工藝文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毛筆的製作技藝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不僅材料選擇更加講究,筆頭的加工工藝也更加精細,出現了“四德”之說,即“尖、齊、圓、健”,這是對毛筆品質的評價標準,影響至今。
隋唐時期,文房用品的製作更加繁榮。尤其唐代,毛筆製作工藝逐漸完善,制筆匠人隊伍不斷壯大,出現了不少專門的制筆作坊。同時,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的毛筆製作風格,宣州此時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據考證,因唐代以前使用低矮的傢俱,書畫家席地而坐,採取懸腕書寫方式,所以多喜歡用堅挺的硬毫筆。白居易有一篇《雞距筆賦》,寫的就是筆毫粗短堅硬的雞距筆。
宋代,制筆工藝逐漸走向軟熟、虛鋒、散毫,這一時期羊毫得到普遍使用。因為宋代有了高桌,人們坐在椅上寫字,對筆鋒硬度的要求自然也與以前不同。
元代,浙江湖州、嘉興一帶的制筆業異軍突起,取代了宣筆的中心地位。
明清兩代,毛筆的製作和使用進一步精細化,出現了更多專業化的毛筆類型,如書法用筆、繪畫用筆等。湖州是制筆業的中心。明清書畫藝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毛筆製作的繁榮,根據書法、繪畫的需要,還創新出揸筆、鬥筆、聯筆等大型筆…

進入近現代,雖然鋼筆、圓珠筆等現代書寫工具的出現對毛筆的使用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毛筆在書法藝術和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
在當代,毛筆不僅是書法創作的工具,更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象徵,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與美學。毛筆書法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廣泛應用於藝術創作、文化教育和國際文化交流等領域,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