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島之魂」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3-10 01:52:58 作者:-voyager- Language

之前在ps端白金了,我對它的總體評價是畫面華美,交互優秀,臨場感強,劇情很好。是的,雖然有點罐頭,但是主線和多數劇情支線個人認為相當精彩。得知要上PC了,今天為大家作個遊玩前的導視,涉及輕微劇透。

僅代表個人觀點!全文近2000字。圖皆為自己遊戲裡截得。

「對馬島之魂」-第0張

闕一:仇

倭國慕中原,而輕慢了元統治者忽必烈,屢次不派信使回信(作死啊)。後忽必烈統一建元,徵師日本。蒙古鐵蹄踏遍大半日本,而故事發生於對馬島。

蒙古軍兇狠殘暴,茹毛飲血,騎軍所向披靡,侵略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以此,復仇賦予主角仁第二次生命。本遊戲所強調的反抗侵略的主觀能動性在歷史上幾乎完全被客觀條件蓋過。

若非神風起,反抗只枉然。個人認為“得道者多助”,是自欺欺人。當然,並不認為主角不是英雄,反侵略的人民不是英雄。

「對馬島之魂」-第1張

闕二:亂

黑雲壓城,風蕩蘆葦。刀戟,火光,車馬,戰旗,歌號,瀟瀟未雨歇,一切混在血與泥中,漿水亂流。屍骨堆陳,哀鴻遍野,“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對馬島之魂」-第2張

這就是初期對馬島戰役給我的整體印象,些許灰暗與壓抑(就是黑澤明黑白風格)。仁常騎著馬在蘆葦蕩上馳騁而過,胸中懷著決心與過往的陰雲。下馬回望,往往是墟里上孤煙,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夜色。遊魂間的決戰與廝殺,刀光浮掠,刀下黏的腳邊濺起的,也是血,雨,泥的混合物,眼前一片紅與黑。人飢相食,人心大亂,人人自危,諸侯異心,階級對立,各自心懷鬼胎。

浩浩人寰,腥風迷亂。

「對馬島之魂」-第3張

闕三:友

“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明月冰心,一副清冷,而山中佛寺,各路英雄集結。每個人有著各自的屈辱或輝煌不復的過去,有著未了的心願,想見的人,想做的事業。然而戰爭毀了一切,於是忘記階級和身份共御外敵。

其中有武士眼中的“賤民”,曾經懦弱無能,但在仁的感召下,誓忠於戰鬼,反抗至死不渝。仁意識到反抗的風暴應由,也必將由人民捲起。於是他在墓前吹笛,為他的人民朋友奏響輓歌。

「對馬島之魂」-第4張

闕四:菊與刀

《菊與刀》裡觀察了日本人的思維與文化,而書名中“菊”是物哀文化,“刀”則是武士道。菊花在我國也是“悲秋”的常用意象,如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近的有周董的“菊花殘,滿地傷”等不一而足。物哀是文化審美,煙花易逝,於是珍惜,追求。而武士刀本身作為文化符號代表了武士道。武士的價值出發點立足於“恥”。恪守武士道是他們的標準,寧死不折,為的是不失“光榮”而蒙恥。(《只狼》有“無生之恥,有死之榮”)他們認為死去的武士如凋謝之櫻花,生前保持的美好心性在死去那一刻分外絢爛。他們泉中齋浴,他們月下詠俳,他們崖上斬竹,來“感悟”“自修”保持心境。所以這兩種文化相互依存,融合統一。

「對馬島之魂」-第5張

而與之相對的,是野蠻粗獷,“不講武德”的蒙古族。當時的武士就如孫武提出“兵不厭詐”前的春秋一樣。蒙古人大刀闊斧地碾壓過他們的武士道,武士要麼在不公平的對勢中懷著“驕傲”死去,要麼徹底背叛武士道,投降於異族。然而被他們殺死烹食,根本毫無尊嚴可言。人人“堂堂正正”地迎接死亡,那對馬島誰來光復?懷疑根植於民族血脈中的思想,並跳出自我約束的準則中,仁彷彿不再看清自己的“道”。夕陽西下,紅葉紛飛,武士的最後訣別。老武士懷著自己的“道”而死去了,這是他給晚輩上的最後一課:死如秋葉之靜美。脆弱的,理想化的武士道註定落幕,吊著一口氣漸漸淡出時代。武士刀架不住錘斧,擋不了火器,折斷沉沙也只算不負物哀之美罷了。

「對馬島之魂」-第6張

闕五:仁與鬼

仁認為自那後他終於失去了他的道。然而他一路走來是為了保護人民,實現收拾舊山河的抱負才背馳武士道的,即為了“仁”(人),而戴上鬼面化身為鬼。“慷慨赴死易,從容負重難”。死對於武士是解脫,仁卻玷汙了自己的信仰,受了“恥”,為了大業而揹負著鬼之惡名,與綠林賊寇為伍,為民眾敬畏,武士不齒,成為對馬島上的戰鬼。

「對馬島之魂」-第7張

我記得民間流傳的故事,張獻忠要屠城,除非和尚吃肉。破山和尚毅然破戒,並留下幾句: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墮魔道。”

稻荷神社的小狐狸在日本傳說中護佑五穀豐登,百姓平安。它可沒有聞到戰鬼的殺氣,而是蹦跳著希望引仁去它的神社參拜,並摸摸它的白白肚子。也許通靈的它知道眼前這個武士和它是同行,為土地上人民的福祉而努力著呢。

「對馬島之魂」-第8張

所以或許仁背馳了武士道罷,但他不再遲疑,毅然走向了為人民的——

“仁之道”。

「對馬島之魂」-第9張
「對馬島之魂」-第10張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