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條遊戲規則是“只有讚美陌生人才能前進”,你會照做嗎?
在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人行道上貼著幾條綵線,連接起一個個圓圈,上面寫著想前進就必須遵守的“條件”。根據指示,有時候你只需要小聲哼歌或者鼓掌,有時候卻要對陌生人招手。
這是藝術家兼實驗遊戲設計師組合 Helen Kwok 和 Chaud Torpark 的“街頭膠帶遊戲”《彩虹橋》(Rainbow Paths),每個圓圈距離 1.5 米。最初這遊戲沒有名字,他們的目的只是在疫情期間提醒人們注意保持安全距離。
![圖片來源:https://rainbowpaths.games/](https://image.gcores.com/2bd66371b7b43e3a4833a3df39904ce5-1402-710.jpeg)
圖片來源:https://rainbowpaths.games/
![](https://image.gcores.com/05aaa4f91b60cd76e92438228a042dcf-1403-1381.jpeg)
Compliment a stranger!
![](https://image.gcores.com/4ea23c74ec362dc3e3c1a9e49849bac0-1280-1707.jpeg)
《彩虹橋》的文字說明。
![](https://image.gcores.com/19b0ecec87643203f8fe1adc49c5c180-1280-1707.jpeg)
在薩默塞特府外的《彩虹橋》,第一眼還以為是跳房子。
![](https://image.gcores.com/05aaa4f91b60cd76e92438228a042dcf-1403-1381.jpeg)
Compliment a stranger!
![](https://image.gcores.com/4ea23c74ec362dc3e3c1a9e49849bac0-1280-1707.jpeg)
《彩虹橋》的文字說明。
![](https://image.gcores.com/19b0ecec87643203f8fe1adc49c5c180-1280-1707.jpeg)
在薩默塞特府外的《彩虹橋》,第一眼還以為是跳房子。
![](https://image.gcores.com/05aaa4f91b60cd76e92438228a042dcf-1403-1381.jpeg)
Compliment a stranger!
1 / 3
我無意中和朋友誤入了這個公共遊戲,還好死不死地選擇了靠近坡道的一側。在這條路徑上,所有圓圈指示都需要和陌生人互動。抽到“讚美陌生人”的時候,我慶幸自己不是社恐,猶豫了 2 分鐘居然真的逮著路人說:“你今天看上去真棒!”——結果不錯,對方微笑著點頭道謝。抽到“向陌生人揮手”後,有一位坐在旁邊喝咖啡的女士及時回應了我,不過她可能已經見怪不怪這種倒黴蛋了。
《彩虹橋》位於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室外,往左走幾步能抵達泰晤士河,而右邊一牆之隔就是倫敦實驗遊戲展 NOW PLAY THIS 的試玩大廳和正門入口。
穿著紫色 T 恤的工作人員掃碼後就發行了,順手塞來了紫色的地圖小冊子。大廳裡散佈著十多臺顯示器,但人沒有想象中多,排隊也就需要等兩三人。這個熱度倒也正常。這週五是英國公共假期,整個活動週期也已進入倒計時,會在 4 月 9 日正式落幕。
![](https://image.gcores.com/0512b8953e06e12c8a4ed13e6dd82aae-1920-1080.jpeg)
實驗遊戲展 NOW PLAY THIS 始於 2015 年,最早由一群關心遊戲和社會實踐的藝術家發起,今年已是第九屆,並且併入了倫敦遊戲節(London Games Festival)的議程,這也是我決定來看看的原因。今年的主題是“愛”。
提到“實驗遊戲”,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一連串關鍵詞:學生、藝術、獨立、先鋒、哲學……總之,這玩意兒確實離普通遊戲玩家有段距離,有的甚至不是遊戲,只是可以互動而已,也無法衡量商業價值。
出發!
這樣的展覽還是很有趣的。來都來了,我就簡單寫寫見聞。
如下是一份簡易修改後的地圖,我的大致觀光順序和字母表相同。
因為本文篇幅有限,我大概會挑揀感興趣的說。
![](https://image.gcores.com/c7e2e6f00ce69936b394deae2d305c1d-1280-1707.png)
- A:室外街頭遊戲《彩虹橋》,沿著彩虹貼紙、遵守指示,走到終點。
- B:公共遊戲《Triangulate》,需要三個及以上玩家,大家擠在地面上畫出的圓圈裡,保持平衡,每個人都提出需求,遊戲的目標讓每個人的需求都得到滿足,能在狹窄空間裡共存。
- C:上文提及的入口,試玩大廳。大部分電子遊戲和桌遊項目都在這裡展出。
- D:紫色部分是 VR 試玩,綠色部分是個堆了很多懶人沙發的大廳,每天這裡都有人辦講座。
- E:這房間專門展示丹麥遊戲社群 Lyst 的歷史和過往活動,他們把藝術家和開發者聚在一起,討論和開發能表達愛和浪漫關係的遊戲。
- F: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藝術副教授 Angela Washko 的個人展間,展示了《Mother, Player》和《The Game: The Game》兩個遊戲。
- G:我去的時候正在播出紀錄片,說的是在 R 星《荒野大鏢客》在線組隊探索世界邊界線的一群玩家。
- H:非常讓我驚喜的一個實驗裝置,名字叫《Anonymous Animal》。
- I:我們要離場的時候才發現這路燈也是個裝置,因為去的是下午場,沒看到亮起來,據說閃動頻率是摩斯電碼,需要人為解碼,每天都會變內容。
怎麼“已發售”都混進來了!
試玩大廳進門的角落《Sayonara Wild Hearts》這遊戲霸佔了一整個大電視;只是看畫面就會覺得美術、打擊感完成度很高,和其他“實驗性”很強的遊戲不太一樣。因為插入不了視頻,我到時候看看哪裡可以發。
沒錯,這確實是商業遊戲。Sayonara Wild Heart 發行於 2019 年底,目前在 Steam 有 6000 多條好評。現場展示的 demo 有 30 關,第一關有配音、劇情和開場動畫,玩家操控人物騎著機車馳騁在跑道上,如果碰到障礙物就掛了。
我在展區內的時候一直有人在排隊,同伴也去玩了。確實玩得很開心,在最後一關不斷被天上砸下來的異物弄死。
但很可惜,既然是實驗遊戲展,這又是個騎車高速“動次打次”的音遊,還要大家老老實實戴著耳機坐著玩有點無聊。如果能弄輛真的動感單車(做夢暢想一下開發者和老任或者美國賣高價健身器材的公司 Peloton 合作),來套體感操控,說不定會更有趣。
看過多少人類的畫,AI 才能懂愛?
![圖片來源:Twitter@Michael French](https://image.gcores.com/cebb67f769b0f98d0ee985c3d1212891-1024-768.jpeg)
圖片來源:Twitter@Michael French
試玩大廳大致分為三部分:電子遊戲試玩、桌遊試玩和小展廳。我們穿過有很多家庭的桌遊區,就會進入小展廳,這裡主辦方單獨劃給了一個叫 Deviation Game 的計劃,由日本交互設計師木原共和倫敦實驗設計工作室 Playfool 合作創作,3 月剛在東京展出過。
如果你玩過“你畫我猜”,估計不難理解這個計劃在做什麼。但是 Deviation Game 的陪玩對象不是人類,而是 AI。這個遊戲從 2022 年 6 月開始,是基於 OpenAI 在 2021 年發佈的圖片分類模型 CLIP 開發的。
目前,Deviation Game 有兩種模式。
- 你畫我猜(多人模式):人類來畫,再交給 AI 識別,但是我方勝利條件是“別被 AI 猜到你畫了什麼”。
- 概念生成(單人模式):這是人與 AI 的共創模式,會有一個主題,人類玩家需要畫出自己的理解,並讓 AI 說出正確答案。為了增加難度,遊戲會設置“禁詞列表”,舉個例子,當主題是“愛”的時候,不能畫愛心符號和擁抱動作。
老實說,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現場裝置。1950 年,人們用圖靈測試來提驗證機器是否能思考,但 Deviation Game 的開發者們認為如今應該是 AI 和人類互相學習的時代。
在遊戲裡,人類不斷挑戰 AI 數據庫的邊界,而 AI 也能超越出人類想象力的知識。整個過程叫作 Deviation,意思就是偏離、越軌——可能翻成“越獄”更合適。每一局遊戲結束,無論勝負,AI 和人類都能學到一點東西,變得更瞭解對方,甚至更接近彼此。
![](https://image.gcores.com/1beb7490c73a055b3d25f4e5505e059a-959-1280.jpeg)
開發者認為 AI 使用的數據都來自第一世界,是偏頗的。
![](https://image.gcores.com/44715ace7cdac6eb21073243fb12a043-959-1280.jpeg)
圖靈的《模仿遊戲》流程圖。
![](https://image.gcores.com/ec44b95f284d94668cb3b057fbba5fca-959-1280.jpeg)
Deviation Game 的流程圖。
![](https://image.gcores.com/1beb7490c73a055b3d25f4e5505e059a-959-1280.jpeg)
開發者認為 AI 使用的數據都來自第一世界,是偏頗的。
![](https://image.gcores.com/44715ace7cdac6eb21073243fb12a043-959-1280.jpeg)
圖靈的《模仿遊戲》流程圖。
![](https://image.gcores.com/ec44b95f284d94668cb3b057fbba5fca-959-1280.jpeg)
Deviation Game 的流程圖。
![](https://image.gcores.com/1beb7490c73a055b3d25f4e5505e059a-959-1280.jpeg)
開發者認為 AI 使用的數據都來自第一世界,是偏頗的。
1 / 3
我和在場的開發者之一 Daniel Coppen 聊了聊。他是設計師,我是商務,誰都不是搞技術的,當然也不會自討沒趣。之前我在投資行業做過一段市場,離 generative AI 初創比較近,截至目前,我個人對面向消費者(To C)的生成式 AI 大致判斷是:1. 賦予沒有創作能力的人以創作能力,2. 提高現有創作者的效率。而這兩種人都需要學習“AI 的語言”,比如說能讓 chatGPT 結果準確度更高的自然語言。
我本身也很喜歡這個遊戲(不止是因為畫畫技術很爛)。如果“你畫我猜”裡能內置 AI,感覺能顛覆現有的規則。之前看到過一個內嵌 chatGPT 的審訊遊戲,人類拷問 AI,有那味兒了。還有雙人推理遊戲《安緹阿:猩紅海岸》,單人模式是和 AI 一起玩,但看評論說 AI 很不靈活,所以一直被我丟在庫裡落灰。
過幾年在互動性上我們無疑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Deviation Game 這種把玩家抓來做訓練的只是個開端,相信很多人/組織已經在做。
動物,你願意幫我個忙嗎?
《Anonymous Animal》是我很驚喜的互動媒介計劃。
在展覽側門有一個立式觸屏電腦,開著網頁,上面黑白的動物速寫不斷變形拉伸成新的圖片——從狐狸變成狗,從狗變成兔子,上方有倒計時:等待被愛的人。
每到整點,瀏覽器就會自動播片,上方的倒計時會變成文本框,冒出面向觀眾的文字。“他”稱呼你為“動物”(Animal),並且會給你展示非常多不同的視頻和網站,觀測潮汐的數據,美國氣溫地圖,一條非洲的普通公路,實驗室的鐘擺實驗……
有的鏈接已經失效打不開了。你需要時不時按照“他”的指示點擊屏幕,讓“他”感受到你的存在。
這個裝置大概是想追憶早年更自由的互聯網,或者那個在網上快樂探索的自己。我的同行者也猜測和我們說話的“他”設定上是不是潛伏在網絡裡的智慧生命體什麼的,我還是更傾向於開發者只是把自己的思考留在了程序裡。所有黑白動物速寫都來自 wiki 無版權共享的圖片。
個人感興趣但沒體驗到/時間短的遊戲
![圖片來源:https://nowplaythis.net/game/everyday-vrealities/](https://image.gcores.com/b7e5b50df13fd95381ec23947ecc9ae1-980-500.jpeg)
圖片來源:https://nowplaythis.net/game/everyday-vrealities/
- 《Everyday Vrealities》是一個 3D VR 紀錄片,製作人 Tom Wright 3D 掃描了不同的住宅,瞭解家庭和生活方式,所以等於說戴上 VR 眼鏡就是重現當時的場景。沉浸式觀看別人的日常理論上來說挺無聊的,但是我想起很久以前有一個北歐人做的網站(找不到網址了),好像是收集了每個國家不同階層的住所照片,可以瀏覽、對比照片。這個讓我想起感覺那個網站,未來可能做內容要做這種了。
- 《The Game: The Game》是個對話遊戲,女主人公(玩家扮演,第一人稱)會遇到一堆 PUA 高手,要識別信號並和他們周旋。
- 《Breakup Squad》是一個非對抗、不對稱的多人遊戲,5 個玩家在派對上相遇,2 個要扮演一對鬧分手終於成真的奇葩前情侶,另外 3 個要扮演他們苦命的朋友。朋友陣營要化身人牆,阻止奇葩鴛鴦靠近彼此重新複合;情侶雖然已分手,但不清不楚,所以任務是不顧一切靠近對方。這遊戲是在街機上的像素遊戲,要靠搖桿操控。
- 《Where Should We Begin – A Game of Stories》是比利時心理諮詢師 Estehr Petel 的作品,一款心理療愈桌遊,每張卡片上會有一段話(比如說“一個不知道自己深刻影響了你的人”),抽中的人需要誠實地描述。我感覺是個出發點不錯的遊戲,會想買來送朋友的那種。
- 《墮胎遊戲》是 Lisa Mailard 根據反墮胎法爭議製作的桌遊,有點類似於需要投擲骰子的飛行棋,玩家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勝利”就是“成功墮胎”。
- 《Act II, Scene II》只有夜場才有的路燈摩斯密碼。很遺憾!
展出全列表請見:https://nowplaythis.net/2023-festival/
關於本文作者:Molly 在遊戲發行領域工作,作為商業記者主要報道有意思的創新、營銷和生活方式,偶爾寫時尚,過往作品多見於《第一財經》雜誌·未來預想圖和《T》中文版。如果圖片未標註來源,均由作者本人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