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雙魚星皇家飛機場# 評測員 短歌微吟 撰寫
對於“空間錯位”這個概念,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小到網上熱傳的梗圖,大到科普文章、藝術海報中美麗的幾何圖形,每次見到,總不免會為其“怪異”卻“美麗”的設計驚歎。不過,真正把“空間錯位”融入遊戲的,可能就是《紀念碑谷》了:在這款遊戲裡,我們需要操縱小女孩,通過旋轉道路和視角,造成空間上的扭曲和轉折,搭建新的道路。每一次遊玩,我都會為它帶來的視覺上的極致美麗而折服——原來,幾何是美,空間是美,結構也是美。
《紀念碑谷》
《籠中窺夢》也融入了“空間錯位”這個概念。整個遊戲的演出畫面只在一個立方體中,立方體的五個面各自展示了不同的空間,我們需要思考並發現空間中物品的聯繫,通過移動視角,拼接相關物品,造成連鎖反應,推動遊戲的發展。
可以說,《籠中窺夢》的玩法和《紀念碑谷》是截然不同的,它更像一款3D版的《GOROGOA》(中譯名《畫中世界》):移動、拼接、觀察、思考,通過“局外人”的眼睛,去探索一個方寸間的世界。
《畫中世界》
更讓我驚喜的是,在三維空間中,關於錯位和拼接帶來的成就感和驚喜感被放大了,比起手繪的2D圖片,3D遊戲會讓我們感覺更加“真實”,立方體五面的空間各有聯繫、遙相呼應,也加重了這種真實感。有時完成一個關卡,就如同推動多米諾骨牌倒塌一般,聯動效果帶給人無盡的爽感,又會使人因為其精妙的設計而戰慄。
我通關遊戲之後,曾經思索了很久也沒能想出一些詞來誇誇它:除了“臥槽”,“好美”“太絕了”這些詞語之外,究竟還能怎麼描述一下這款遊戲的好處?後來文盲的我想了又想,也只能用一個“美”字來描述了:幾何美、設計美、故事美。
我們通過天平操縱日升日落,讓夜晚的燈塔點亮小屋。
我們撕下日曆的紙頁,庭院中花開花落,四季輪轉。
僅止於此,《籠中窺夢》已經是一個設計絕妙的解謎遊戲了。然而,在解謎之外,這款遊戲甚至還有了主題上的昇華。它通過蒙太奇的畫面演出、明信片的收集、以及遊戲中各種隱喻(甚至連成就名都是一個隱喻),展現了一場夢境。
這個遊戲的主題,說簡單也簡單,當我們看到硝煙、戰火等各種象徵物時便不言自明;說深刻也深刻,它向我們展示了兩代人的創傷、戰後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一段痛苦的回憶、一場無法掙脫的夢境。
《籠中窺夢》的敘事視角也很奇妙。在大多數遊戲裡,我們都是“主角”,比如《紀念碑谷》中我們便是白帽子小女孩,走過各種狀似“不可能”的道路。
但在這裡,我們僅僅是“局外人”。玩家看似操縱了一切,拼接物體,轉變空間,改變畫面。然而實際上,這場夢境中其實並沒有“我們”,玩家的所作所為,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夢境的自動運行——每一個畫面轉場都是過場動畫,玩家無力操縱,只能充當一個默默的“觀察者”。
這樣的敘事方法其實有點“冷酷”,玩家無法參與其中,改變任何事物,但也正因如此,我們便更能夠偏重於觀察與聯想,將破碎、跳躍的蒙太奇,於腦海中構築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將自己困於夢境的籠子,我們從方寸之中窺見了吉光片羽。遊戲的的創作者把故事講清楚了嗎?並沒有。但通過遊玩,玩家自己卻將這些片段補全。俗話說,腦補的故事最感人(並沒有這句俗話),在這方寸天地裡,一千個玩家可能讀出了一千個哈姆雷特,衍生出了一千個父與子的故事,但在遊戲的最後,看到那片虞美人的花海,總會油然而生同一種溫暖和感動。
#與最愛遊戲的“最後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