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介丨RPG遊戲《CYBER KNIGHT》前傳:《戰士們的肖像》(5.2)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4-11 19:04:00 作者:蘿蔔白菜PLUS Language


〈最初的試驗〉
雖然之後磁單極粒子不斷被「宇宙吸塵器」所捕獲,但是數量還不足以進行實際的利用。所以捕獲的磁單極粒子通過運輸船送到了月球上,克拉維斯環形山內新建而成的磁單極粒子增殖工廠(俗稱克拉維斯的眼鏡)內。那裡建有8字形的粒子加速器,是由直徑1公里的甜甜圈形狀的超導線圈2個一組組合起來的。
被進入各個超導線圈內的或N或S的磁單極粒子,在強烈磁場的作用下被加速到近乎光速的速度,然後在2個線圈的中央正面發生碰撞,發生大爆炸。在這個超能量反應的作用下,產生出更多的磁單極粒子。
當聚集到了足夠的磁單極粒子後終於可以進行「躍遷」的試驗了。而試驗宇宙船的設計圖早已經做出來了。相對於宇宙吸塵器計劃所花費的驚人的工時和經費,製造一艘宇宙船,不過是輕鬆而簡單的作業罷了。
2057年,第一艘無人試驗宇宙飛船「赫耳墨斯1號」(Hermes,也叫愛馬仕)完成了製造。而試驗是在遠離太陽14億公里的土星軌道上進行的。
「躍遷」存在著1個限制。那就是“無法從引力強的地方飛到引力更弱的地方”。比如說在斜坡上放上一個球的話,球也只會滾下,絕不會朝上滾去。同理,宇宙飛船隻能「躍遷」到比現在位置引力更大的地方去。
所以不可能從地球的表面進行「躍遷」。說起離地球最近而且引力大於地球的場所,那就只有太陽了。宇宙飛船一旦在地球或者靠近地球的地方實施「躍遷」,就會一頭扎進太陽這大火球裡去了。所以在躍遷試驗前,必須充分的遠離地球不可。
說到底在行星或太陽(恆星)附近實施「躍遷」是非常危險的。任何天體嚴格說起來也並非完美的圓形會有點歪。因此引力的影響非常複雜、一旦「躍遷」的計算發生失誤就會產生很大的危險。
「赫耳墨斯1號」的試驗特地選在遠離太陽的地方進行,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科學家們正在緊張的關注著,而無人實驗船則靜靜的漂浮在宇宙中。在裡面活的的,除了電腦,只有一堆試驗用的動物。
讀秒開始後,當零的話音剛落,「赫耳墨斯1號」就毫無聲響的消失了。然後同時又出現在了1000萬公里的地點上。裡頭的動物沒有任何異常。人類終於突破了光速之壁。
接下來建造出來的「赫耳墨斯2號」,目的是為了飛外太陽系外。被選定的目標是離太陽6光年距離的紅矮星:巴納德星。雖然最近的星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距離地球約4.24光年),但由於是一個三合星系,擁有3個恆星,所以引力的計算非常複雜,有發生失誤的危險。
「赫耳墨斯2號」通過躍遷飛向了巴納德星。這艘無人試驗飛船環預定繞著這顆紅矮星,拍回表面的照片,收集完數據就回來。
然而,最終「赫耳墨斯2號」並未返航——雖然檢討了原因,但沒有在飛船本身的設計和建造中發現任何問題。在高度的不安的氛圍中第三艘無人實驗船「赫耳墨斯3號」被建造出來、再次送往巴納德星。
幸運的是,「赫耳墨斯3號」完成了任務平安返回。從回收的資料分析的結果,找到了「赫耳墨斯2號」失敗的原因:在巴納德星的周圍環繞著地球看不到的黑暗行星,而這顆未知的星球碰巧就在「赫耳墨斯2號」返回的躍遷點的附近。在暗黑行星引力的影響下讓飛船的座標計算產生了微妙的錯誤、結果導致了躍遷失敗。
這個事故的教訓就是,躍遷地點的計算需要更加慎重的考慮——然而,這以後飛船的躍遷事故並未就此消失。
〈消失的移民船〉
當無人船的試驗結束後,終於可以將搭乘人類的宇宙船送派往外星系了。
第一艘載人超光速飛船,是歐盟為了對波江座ε星系(又稱之為天苑四)進行探測而建造的「儒勒·凡爾納」號。
那已經是2066年的事情了。
雖然波江座ε星系內沒有發現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但是這是人類第一次飛出太陽系外,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美國緊隨其後,派出了「鷹擊1」號載人超光速飛船飛往鯨魚座τ星(又稱之為天倉五)星系;
中國派出了載人超光速飛船「天問」20號飛往后髮座β星系;
俄羅斯派出了載人超光速飛船「伊萬·安東諾維奇·葉夫列莫夫」號前往格魯姆布里奇1618;
亞洲聯合派出了載人超光速飛船「沙恭達羅」號前往了天龍座σ星系(又稱之為天廚二);
日本派出了載人超光速飛船「天津風」號前往孔雀座δ星系(又稱之為孔雀6)。
當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被不斷髮現後,大規模向太陽系外敵移民的熱潮就開始了。
一艘艘滿載著拋棄了狹小的地球,憧憬著前往新天地生活的移民的宇宙移民船,不斷飛向天空的盡頭。
但是如此龐大的移民工程註定不會順利,期間發生了大量問題和悲劇。還有一些前功盡棄的事件發生,諸如好不容易移民到其他行星後,因為發生了未知的傳染病,不得不放棄已經建造好的殖民地,撤回地球。
而最大的悲劇是2092年發生的「歐羅巴」號事件。搭載了2200人的移民團,前往大熊座61星系的宇宙飛船「歐羅巴」號在出發後中斷了聯絡。不僅沒有接收到任何求救信號,此後無數次的搜救連一片殘骸也沒有發現。專家猜測,恐怕是某種原因導致了躍遷失誤吧。
「歐羅巴」號到底消失到哪裡去了呢?有人認為飛船已經被消滅了,也有人認為是飛到異空間裡去了。躍遷問題的專家,S·布洛達邦德是這麼描述的。
躍遷的距離和能源的消耗量無關。躍遷一光年的距離也好,躍遷一億光年的距離也罷,消耗的能源都是不變的。大師,由於距離越遠,躍遷出現座標的計算就越複雜,所以通常1次躍遷以10光年為限。在發生躍遷失誤的情況下,我們目前還搞不清楚宇宙飛船究竟會飛到哪裡。理論上的話是可以飛離無限遠的距離吧。它們很有可能會出現在因為巨大引力場而扭曲了空間的地方,比如說在巨大的黑洞附近。 據說在銀河系的中心存在著一顆質量是我們的太陽300倍的超巨大黑洞。說不定「歐羅巴」號就是飛到那邊去了。 雖然我覺得2200人還有生還的可能性,但是倚靠我們現有的條件無法實施救援。畢竟銀河中心離我們足足有3萬光年的距離,我只能儘量祈禱,這些遇難者在哪裡能夠發現適宜生存的星球、活下去……”

CHECK POINT-關於寬廣的宇宙

有很多單量來衡量宇宙的距離。
當宇宙飛船環繞在行星軌道上的時候通常使用「公里」。但是當距離變得非常大時,一般是不會使用「~億公里」、「~兆公里」來稱呼的,因為太過麻煩。
在進行行星際旅行的宇宙飛船的情況下一般會使用「光秒」這個單位。這是指光或者電波在一秒鐘內移動的距離,1光秒約等於30萬公里,同樣,也會使用「光分」、「光時」這樣的單位。
距離用「光秒」或「光時」衡量的話非常便利,在臨近的行星發送通訊之類的情況下,能夠很清楚電波會花費多少時間送達。比如說距離60光秒的行星,電波會花上60秒送過去。一來一回就是花費2分鐘左右。
而行星與行星,恆星與行星之間的距離,一般是用「天文單位」衡量的。其單位數值取自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1億5000萬公里(500光秒)。比如說“這顆星球離恆星有1.8天文單位的距離”,大致上就能估算的出來到底離的有多遠。
而如果變的更加遙遠,比如恆星與恆星的距離,用「公里」和「天文單位」舊都不合適了。所以登場的,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光年」了。其單位數值取自光在一年裡移動的距離,1光年約為946兆億公里。100光年通常也被稱呼為「光世紀」。
此外,還有一種被稱呼為「秒差距」(Parse,縮寫pc)的單位也被廣泛使用。為了便於天文學家計算地球和遙遠星球之間的距離而,1秒差距等於3.26光年(300兆900億公里)。
這樣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為了讓大家實際有所感悟,我們就嘗試一下把整個宇宙想象成按照1/1兆的比例縮小的地圖吧。
當我們的太陽按照1/1兆的比例縮小後,只剩下了直徑1.4毫米的點了。而地球則是太陽15釐米外的1個只有0.01毫米大的點了。在這幅地圖上,1光秒=0.3毫米,1天文單位=15釐米。太陽和木星之間的距離是78釐米,和土星的距離是1.4米,和天文星的距離是2.9米,和海王星的距離是4.5米。這種程度的話,不需要很大的紙就能把整個太陽系都畫進去了。但是,當畫太陽系以外的天文物體時就有很大的問題了。
在這種地圖之上,1光年=9.46公里,1秒差距=30.9公里。那麼拿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α星來說,之前就相距了41公里。如果使用化學火箭推動的宇宙飛船的話,要花費數萬年的時間才能抵達。
以人類文明現有的技術,讓宇宙飛船能夠安全躍遷的距離,最多隻有3個秒差距左右的範圍。在這張地圖上顯示出來的話約為90公里。
要一下子飛越如此浩瀚的距離,無論如何也需要十分精湛的技術吧。
換言之,以現有的觀測數據,推斷出銀河系的中心距離太陽系大約是8500秒差距的距離。在這張地圖上顯示出來就是26000公里,基本上已經是地月之間2/3的距離了。
就算用一張比地球的表面積更大的紙,按照1/1兆的比例,也畫不下整個銀河系。
此外,天文學家用「百萬秒差距」來衡量銀河系之間的距離。雖然也會用作“后髮座銀河團約為110百萬秒差距”這樣形容,但並沒有什麼實用的意義。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