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试验〉
虽然之后磁单极粒子不断被「宇宙吸尘器」所捕获,但是数量还不足以进行实际的利用。所以捕获的磁单极粒子通过运输船送到了月球上,克拉维斯环形山内新建而成的磁单极粒子增殖工厂(俗称克拉维斯的眼镜)内。那里建有8字形的粒子加速器,是由直径1公里的甜甜圈形状的超导线圈2个一组组合起来的。
被进入各个超导线圈内的或N或S的磁单极粒子,在强烈磁场的作用下被加速到近乎光速的速度,然后在2个线圈的中央正面发生碰撞,发生大爆炸。在这个超能量反应的作用下,产生出更多的磁单极粒子。
当聚集到了足够的磁单极粒子后终于可以进行「跃迁」的试验了。而试验宇宙船的设计图早已经做出来了。相对于宇宙吸尘器计划所花费的惊人的工时和经费,制造一艘宇宙船,不过是轻松而简单的作业罢了。
2057年,第一艘无人试验宇宙飞船「赫耳墨斯1号」(Hermes,也叫爱马仕)完成了制造。而试验是在远离太阳14亿公里的土星轨道上进行的。
「跃迁」存在着1个限制。那就是“无法从引力强的地方飞到引力更弱的地方”。比如说在斜坡上放上一个球的话,球也只会滚下,绝不会朝上滚去。同理,宇宙飞船只能「跃迁」到比现在位置引力更大的地方去。
所以不可能从地球的表面进行「跃迁」。说起离地球最近而且引力大于地球的场所,那就只有太阳了。宇宙飞船一旦在地球或者靠近地球的地方实施「跃迁」,就会一头扎进太阳这大火球里去了。所以在跃迁试验前,必须充分的远离地球不可。
说到底在行星或太阳(恒星)附近实施「跃迁」是非常危险的。任何天体严格说起来也并非完美的圆形会有点歪。因此引力的影响非常复杂、一旦「跃迁」的计算发生失误就会产生很大的危险。
「赫耳墨斯1号」的试验特地选在远离太阳的地方进行,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科学家们正在紧张的关注着,而无人实验船则静静的漂浮在宇宙中。在里面活的的,除了电脑,只有一堆试验用的动物。
读秒开始后,当零的话音刚落,「赫耳墨斯1号」就毫无声响的消失了。然后同时又出现在了1000万公里的地点上。里头的动物没有任何异常。人类终于突破了光速之壁。
接下来建造出来的「赫耳墨斯2号」,目的是为了飞外太阳系外。被选定的目标是离太阳6光年距离的红矮星:巴纳德星。虽然最近的星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距离地球约4.24光年),但由于是一个三合星系,拥有3个恒星,所以引力的计算非常复杂,有发生失误的危险。
「赫耳墨斯2号」通过跃迁飞向了巴纳德星。这艘无人试验飞船环预定绕着这颗红矮星,拍回表面的照片,收集完数据就回来。
然而,最终「赫耳墨斯2号」并未返航——虽然检讨了原因,但没有在飞船本身的设计和建造中发现任何问题。在高度的不安的氛围中第三艘无人实验船「赫耳墨斯3号」被建造出来、再次送往巴纳德星。
幸运的是,「赫耳墨斯3号」完成了任务平安返回。从回收的资料分析的结果,找到了「赫耳墨斯2号」失败的原因:在巴纳德星的周围环绕着地球看不到的黑暗行星,而这颗未知的星球碰巧就在「赫耳墨斯2号」返回的跃迁点的附近。在暗黑行星引力的影响下让飞船的坐标计算产生了微妙的错误、结果导致了跃迁失败。
这个事故的教训就是,跃迁地点的计算需要更加慎重的考虑——然而,这以后飞船的跃迁事故并未就此消失。
〈消失的移民船〉
当无人船的试验结束后,终于可以将搭乘人类的宇宙船送派往外星系了。
第一艘载人超光速飞船,是欧盟为了对波江座ε星系(又称之为天苑四)进行探测而建造的「儒勒·凡尔纳」号。
那已经是2066年的事情了。
虽然波江座ε星系内没有发现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但是这是人类第一次飞出太阳系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美国紧随其后,派出了「鹰击1」号载人超光速飞船飞往鲸鱼座τ星(又称之为天仓五)星系;
中国派出了载人超光速飞船「天问」20号飞往后发座β星系;
俄罗斯派出了载人超光速飞船「伊万·安东诺维奇·叶夫列莫夫」号前往格鲁姆布里奇1618;
亚洲联合派出了载人超光速飞船「沙恭达罗」号前往了天龙座σ星系(又称之为天厨二);
日本派出了载人超光速飞船「天津风」号前往孔雀座δ星系(又称之为孔雀6)。
当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被不断发现后,大规模向太阳系外敌移民的热潮就开始了。
一艘艘满载着抛弃了狭小的地球,憧憬着前往新天地生活的移民的宇宙移民船,不断飞向天空的尽头。
但是如此庞大的移民工程注定不会顺利,期间发生了大量问题和悲剧。还有一些前功尽弃的事件发生,诸如好不容易移民到其他行星后,因为发生了未知的传染病,不得不放弃已经建造好的殖民地,撤回地球。
而最大的悲剧是2092年发生的「欧罗巴」号事件。搭载了2200人的移民团,前往大熊座61星系的宇宙飞船「欧罗巴」号在出发后中断了联络。不仅没有接收到任何求救信号,此后无数次的搜救连一片残骸也没有发现。专家猜测,恐怕是某种原因导致了跃迁失误吧。
「欧罗巴」号到底消失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飞船已经被消灭了,也有人认为是飞到异空间里去了。跃迁问题的专家,S·布洛达邦德是这么描述的。
跃迁的距离和能源的消耗量无关。跃迁一光年的距离也好,跃迁一亿光年的距离也罢,消耗的能源都是不变的。大师,由于距离越远,跃迁出现坐标的计算就越复杂,所以通常1次跃迁以10光年为限。在发生跃迁失误的情况下,我们目前还搞不清楚宇宙飞船究竟会飞到哪里。理论上的话是可以飞离无限远的距离吧。它们很有可能会出现在因为巨大引力场而扭曲了空间的地方,比如说在巨大的黑洞附近。 据说在银河系的中心存在着一颗质量是我们的太阳300倍的超巨大黑洞。说不定「欧罗巴」号就是飞到那边去了。 虽然我觉得2200人还有生还的可能性,但是倚靠我们现有的条件无法实施救援。毕竟银河中心离我们足足有3万光年的距离,我只能尽量祈祷,这些遇难者在哪里能够发现适宜生存的星球、活下去……”
CHECK POINT-关于宽广的宇宙
有很多单量来衡量宇宙的距离。
当宇宙飞船环绕在行星轨道上的时候通常使用「公里」。但是当距离变得非常大时,一般是不会使用「~亿公里」、「~兆公里」来称呼的,因为太过麻烦。
在进行行星际旅行的宇宙飞船的情况下一般会使用「光秒」这个单位。这是指光或者电波在一秒钟内移动的距离,1光秒约等于30万公里,同样,也会使用「光分」、「光时」这样的单位。
距离用「光秒」或「光时」衡量的话非常便利,在临近的行星发送通讯之类的情况下,能够很清楚电波会花费多少时间送达。比如说距离60光秒的行星,电波会花上60秒送过去。一来一回就是花费2分钟左右。
而行星与行星,恒星与行星之间的距离,一般是用「天文单位」衡量的。其单位数值取自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1亿5000万公里(500光秒)。比如说“这颗星球离恒星有1.8天文单位的距离”,大致上就能估算的出来到底离的有多远。
而如果变的更加遥远,比如恒星与恒星的距离,用「公里」和「天文单位」旧都不合适了。所以登场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光年」了。其单位数值取自光在一年里移动的距离,1光年约为946兆亿公里。100光年通常也被称呼为「光世纪」。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呼为「秒差距」(Parse,缩写pc)的单位也被广泛使用。为了便于天文学家计算地球和遥远星球之间的距离而,1秒差距等于3.26光年(300兆900亿公里)。
这样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为了让大家实际有所感悟,我们就尝试一下把整个宇宙想象成按照1/1兆的比例缩小的地图吧。
当我们的太阳按照1/1兆的比例缩小后,只剩下了直径1.4毫米的点了。而地球则是太阳15厘米外的1个只有0.01毫米大的点了。在这幅地图上,1光秒=0.3毫米,1天文单位=15厘米。太阳和木星之间的距离是78厘米,和土星的距离是1.4米,和天文星的距离是2.9米,和海王星的距离是4.5米。这种程度的话,不需要很大的纸就能把整个太阳系都画进去了。但是,当画太阳系以外的天文物体时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在这种地图之上,1光年=9.46公里,1秒差距=30.9公里。那么拿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来说,之前就相距了41公里。如果使用化学火箭推动的宇宙飞船的话,要花费数万年的时间才能抵达。
以人类文明现有的技术,让宇宙飞船能够安全跃迁的距离,最多只有3个秒差距左右的范围。在这张地图上显示出来的话约为90公里。
要一下子飞越如此浩瀚的距离,无论如何也需要十分精湛的技术吧。
换言之,以现有的观测数据,推断出银河系的中心距离太阳系大约是8500秒差距的距离。在这张地图上显示出来就是26000公里,基本上已经是地月之间2/3的距离了。
就算用一张比地球的表面积更大的纸,按照1/1兆的比例,也画不下整个银河系。
此外,天文学家用「百万秒差距」来衡量银河系之间的距离。虽然也会用作“后发座银河团约为110百万秒差距”这样形容,但并没有什么实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