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這部電影正式上映時間是7月16日,但早在7.13-7.16這段時間這部電影的熱度和討論度已經熱火朝天。
同時我們也恭喜馬麗成為影視上第一個“200億女士”。
沈騰、馬麗,喜劇、影視圈的一對黃金搭檔,有他們出現的作品,通常不會太差。
這部電影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討論度和話題熱度,一部分是影視公司在媒體的大力宣發,更重要的一部分,則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早在七月初,我就注意到其預告片,是以極其悲壯和淒涼的二胡曲目配樂,將電影開場分鏡加以剪輯,放入那幾分鐘的預告片當中。
預告片似乎講述了“窮人的兒子早當家”這幅畫面。
而這正好是這整部喜劇最大的反差與矛盾。
矛盾既對立又統一,從高中哲學學習後我就一直不甚理解這句話,這部電影非常好地展現了這句話的含義。
貧窮和富裕,這本是一對自古以來天大的矛盾。
劇中沈騰扮演的男主從小在貧苦的家庭環境中摸爬滾打,最終成為了這部電影中的“西虹市首富”。而為了培養自己的二兒子接手自己的家庭產業,他堅信“窮養”法,決心帶兒子和妻子,以及帶領一整支教育、“特務”團隊過貧窮的生活,並在過程中不斷培養自己兒子的品行、學業,並期盼他考上“清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
這個專業的原型,應該是清華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是世界一流的工商管理學院。
這樣,兒子就成了他的接棒人。
本文寫於影片正式上映當晚,為了不劇透,就不再過多敘述電影當中的過多情節。
總之,在父母的精心“扮演”和苦心“偽裝”下,他們的兒子也慢慢地成長為他們想要的樣子。
“有了財富那就有了權利,有了權利和財富他就有了更大的慾望,有了那更大的慾望他就抵制不住誘惑。”
像這樣極為通透的教育、做人理念在電影中總能以笑料的形式出現。
並且,再每次觀眾被劇情帶動出現情緒波谷,也就是感受到影片當中環境氛圍情感變得壓抑或悲傷時,總能反轉得恰到好處,全場爆笑。
不得不佩服編劇與演員身後的寫作功底和演繹水平。以貧富懸殊作為矛盾點,他們過得是苦日子,但他們背地裡卻擁有著西虹市首富般的財富與權力,這重身份地位的巨大反差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喜劇基調。
同時,也照顧到了年長觀眾與底層百姓之間的情感共鳴。影片開頭,將滴滿水的水桶提起倒入水缸,洗漱刷牙,自己準備早餐,給奶奶熬“中藥”,拿出火爐中用爐灰焙熱的土豆,火爐上還有幾個橘子……
這些畫面會讓年長一些的觀眾聯想到自己的童年……
人們總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那這部電影由富人扮演窮人,兩個對立統一的階級最終糅合於一方窄窄小小的院子當中,這期間發生的笑料便自然而然的呈現了出來。
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都有人性的弱點。
不論貧富。
中國式教育最大的弊端在於忽視情緒價值。
家庭教育是以一個巨大的“我”這一思想形態對子女進行培養教育。
正如劇中兒子問出的那句話“你們也這麼愛讀書,那為什麼你們還是這麼窮呢?”最後家庭的愛與關心其實都出自於自身需求對子女的映射和投影。
說難聽些,也就是父母做不到的,父母希望且一定要讓子女做到。
這就構成了“家庭控制論”的底層邏輯,對孩子獨立人格和情緒價值的忽視和控制。
有些家庭對於孩子採取絕對的控制、監視,干預孩子們的社交、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
小時候可能還好,等到孩子逐步探索形成獨立人格和自尊性格的時候,對孩子無異於是一種傷害和人格的踐踏。
普通家庭的教育方法便是潛移默化至上個時代,上個社會的那些控制教育方法,如今信息的發達更是提前了孩子們對獨立人格的理解和認知。
而沈騰扮演的“馬總”,為了培養自己的接班人,也逃脫不開這套嚴密控制和管理的教育方法。
過得是窮人的日子,用的是富人的手段。嚴密地監控、監視、分析,請專業團隊來負責孩子的身體情況、教育情況、社交情況……
當我看到電影中其中一段分鏡給到了夫妻二人在觀看監控裡的孩子睡覺,以及整個家中的一切時,歡笑之餘也有些共情了——我若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得知真相後會窒息甚至情緒崩潰的。
我也在感慨富人們動動手指就能翻雲覆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我被西虹市舞蹈學院提前錄取了,還免學費書本費,父母陪讀,還給了我們一間公寓。”
兒子的教育團隊十數年來一直圍著這麼一個孩子看,這可真是“從小把你看大的。”
如果換做是我,得知真相後可能是疑惑不解甚至憤怒,但更多的是驕傲自豪甚至自負。
也許會轉化成報復性消費等情緒報復反應。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總有露餡的時候。當一切真相大白過後,那一整段孩子看到真相時的鏡頭,都帶給觀眾壓迫和無助的感情。
以至於當我觀看預告片以及實際觀影時還在慶幸這二人以及編劇團隊終於擺脫了“小品電影”的公式化套路,將思考、教化內容完全融入笑料,或者說那些思考和教化內容本身也是笑料的一部分。
但是我還是錯了,結尾還是難逃真相大白後的殘酷與壓抑。如果不是這份喜劇電影的糖衣在,這二人的教育方法,放在哪個子女身上都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折磨。
從小因為窮苦就要自卑,家庭不斷地鼓吹多吃苦多吃虧才能成為人上人,而不是怎麼避免吃苦的輪迴,避免吃虧上當……還要遭受同學們的冷眼和無意中的對比以及自卑帶來的孤獨和寂寞。
真相大白時,從小被監控著長大的苦惱,到最後無法相信生活的事實,最好的結果是影片中展現的孩子要走自己的路。
最壞的結果是精神分裂,崩潰,成為一個真正的廢物。馬總僱來的團隊實打實照顧他一輩子,給他演戲幫助他讓他精神平穩一些。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其有獨立的人格,以及相應的對社會的適應和規則的遵守,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走向成功。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化,教會人們運用知識,培養獨立人格,成為真正的人。而迫於社會壓力和外部客觀環境因素,這樣的教育目標似乎難以實現。
但起碼我們都該意識到,自己是個人,是個個體。孩子們也是,情緒價值和物質價值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更加重要。
人們總會將尊重、包容和真正的愛傳達給外界,因為在外界這樣做似乎有利可圖,而家這樣無私無太多利益糾葛的感性世界之中,尊重個人人格、性格和尊嚴卻會變得很難。
情緒價值也是價值,孩子也是人。
抓娃娃,不要變成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