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11-22 18:33:56 作者:夏天吃点西瓜 Language

11月17日《大多数》这款游戏正式发售了

由于之前demo版火爆的原因啊,导致大家对这款款国产现实类题材的游戏期待值直接拉满,毕竟游戏体现的“大多数”不仅仅表现在人还有生活,比如游戏里出现的生活化的元素,随处可见的场景以及人与人之间接地气的对话,无不代表着当下大都市无数打工人的普遍生活状态,总而言之就是接地气。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0张

游戏介绍也是告诉我们这是作者对城市打工人群的理解,这些人虽然做着最普通的工作,但在绝对数量上却是城市的大多数,而《大多数》这款游戏正是想通过模拟经营将生活中的千姿百态也融入进来,让游戏有贴近现实的烟火气息。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1张

上线公告

作为国产游戏,本身就集聚玩家的期待,且由于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聚焦现实的题材更是吸引了大量玩家的关注,记得在Demo版先行放出之时就吸引了大量玩家,甚至一些大主播在当时都不遗余力的对游戏进行直播,试问有哪一个试玩版的游戏能在那几日达到那样空前的热度。在游戏未完成之后收到一封信的遗憾,以及后来广大网友破解的后续场景都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提升了游戏的热度,大家的期待值也迅速抬高,再到11月17日游戏发售的火爆。但游戏的火爆却带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好的评价各式各样,差的也无非就几种,太脱离现实,主角太过脆弱、有洁癖等等。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2张

steam上的游戏差评

最终在11月18日也就是游戏发行的第二天,游戏发行商无奈下架。但是真实的下架原因真如公告所说吗?(我觉得是也不完全是……)这个就见仁见智吧。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3张

steam上《大多数》下架公告

那么既然已经下架了,也就希望发行商能够切实领会广大玩家的心声,抓紧时间优化,期待早日看到大多数的回归吧。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4张

游戏体验

不过作为此类游戏的忠实爱好者,我是在发售当天盯着倒计时在第一时间就拿下了,并且一玩就停不下来,累了抬头看一眼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三、四点了,那么在爆玩了几天之后,我也来发表一下个人的理解和一些拙见吧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5张

  • 剧情模式

刚开始玩了就只有一个感觉,难,1个月的时间10000元好难挣啊。

并且30天内还要提升人物的人生目标,而这个目标大概就是问题之一了,拼死拼活达到目标提升了之后非但没有使游戏变的简单,反而会让主角的心理变得更脆弱,心态更难稳定。游戏就从一个打工模拟器赚钱为主奇怪的变为情绪管理的掌控练习,不得不把赚钱的时间用来下象棋、跳广场舞、大气球、套圈……说实话身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我觉得我的业余时间安排都没有这么丰富最终还不上钱的结果基本都是在工友帮助下还了债的一个3星结局。

在我挑战了第三把的时候,终于是走钢丝般的完成了10000的小目标,但最后却又出现一个3000元妹妹学费的任务,真的哭死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6张

赚钱太难了

  • 沙盒模式

在建立初始人物选择人物属性时,在选择积极的几点后,也必须选择消极的,有优点就必然会优缺点,人物属性比较完整,这点无可厚非,也比较符合实际。但不足的是这些缺点会导致在游戏中,尤其是前期,我们不得不把过多的时间耗费在情绪的维持上,比如每天9点上床睡觉,一觉起来反而变成丧狗一样,不得不做些娱乐活动,挣钱计划不得不搁置工作完成获得收益,非但不会让主角有收获的喜悦,反而变得疲惫消极……这些与现实不太符合的情绪变化也就导致了游戏与真实的“大多数”这个主体有了一些相悖的感觉,游戏的难点几乎每天都是围绕情绪管理展开的,所以也就导致部分玩家的不满,甚至一些类似少爷模拟器富家子弟下凡等等的评论。

现在大多的差评其实不是游戏性本身,而是情绪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导致游戏从一个现实类打工赚钱游戏变成了宠萌养成类游戏,大多数人每天工作的辛苦以及打工人生活的不易有点看不到了。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7张

另外一款游戏

其实20年前我就玩过一款“大多数”游戏,两款游戏的故事内核,以及作者想表达的实在是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之所以这样说呢,是因为我在玩大多数的过程中,总感觉很多地方哪里见过一样,这里说的不是游戏画面场景,而是故事以及一些文字的描述,而玩的越久这种感觉就越强烈,最终童年另一款游戏的回忆也就被勾起了,而这个游戏相信很多小伙伴们也玩过,我之前在B站也出过一期专门介绍他的视频20年前的一个游戏让我登上了北京富人榜!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哈。游戏叫《北京浮生记》,简单的近乎粗糙的界面,具有自嘲精神但又不失幽默的语句,贴近现实的故事背景和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操作,却让这款游戏达到了超过2000万次的下载量,看这个ui界面,都是当年Windows系统自带的窗口。而这却是游戏作者郭祥昊在二十年前用C++语言独立完成的。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8张

北京浮生记

游戏中我们扮演着一名穷困潦倒的青年,带着2000块钱踏上了艰难的北漂之旅,并且还欠村长5500元债务,游戏限制了你只能在北京呆40天,所以你必须快速赚钱,毕竟这些债务每天的利息高达10%,如果不及时还清,可能人就没了,游戏的玩法很简单,利用不同地点之间的价格差,低价进货高价售出,从贩卖盗版光碟起家,在黑市上出售禁书、卖伪劣化妆品、卖假白酒、倒卖汽车,最终由一名负债累累的外地青年发展为腰缠万贯的北京巨富。不过有意思的是游戏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随机事件,这些随机事件可能会影响你的生意,事件分为三类:“商业事件”会影响物品的价格和携带的物品数量,比如“北京的大学生们开始找工作,水货手机大受欢迎”会让手机价格猛涨7倍;“健康事件”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程度,比如北京的沙尘暴会让健康水平下降,守自行车的王大婶嘲笑俺没北京户口;“亏钱事件”会让你辛苦挣来的钱减少,比如带红袖章的北京老太太会因为你是外地人而罚你的款,地铁口的“假乞丐”会使善良的你捐出一大笔钱,当你租房的时候“扁子居”公司还会宰你一笔钱等等充满现实讽刺的内容,正是这些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片段给游戏注入了市井气息,让人深深感受到“北京浮生之艰难,世态之炎凉和我们这个时代强烈的荒谬感”。

记得在一篇16年的采访文章里有一句话, “我认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通过《子夜》,认识拉丁美洲是通过《百年孤独》,我希望,十年后如果有人能够通过《北京浮生记》生动形象地认识2001年的北京某些生活场景,某些层面,我将非常高兴。”——郭祥昊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9张

郭祥昊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10张

最后想说的话

现实类游戏最重要的是真实,能让人感同身受,一款好的游戏进行的过程中,玩家会逐渐产生与主角惺惺相惜,同喜同悲的情感共鸣。仅就近20年的发展来看,即使人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但大多数所经历的事,走过的路其实也大抵类似,无非是要在底层挣扎,磨练自身,丰富自己的见识,拼命闯出一番天地,最终收获幸福。20年前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浮生也好、大多数也罢,无非是体现所处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两款游戏所处的时代不同,无意拿来比较,只是在游玩中总感觉,大多数更像是将北京浮生记里游戏里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对话,那些游玩过程中大脑里出现的画面变成了看得到的场景,其实一款游戏的好坏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故事吸引人的也从来不是描绘的美好,更多的还是玩家能不能切实感受到作者的表达,有没有产生共鸣,以及“人”这个故事主体的本身吧。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11张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12张

我是夏天吃点西瓜,无深度解读,只是普通游戏玩家,码字不易,如果喜欢这篇可以点个赞或三连一下,当然点个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啦!

《大多数》真的“大多数”吗?-第13张

码字不易,求点赞+充电+收藏+关注

#游戏推荐#steam游戏#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