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信佛信道本無信,是善是惡憑嘴說
偈曰:
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西遊記》
話說千百年前,西方路上曾有個流沙國。該國臨近西海,乃西方日落之處,故也被稱作日落之國。又因此地盛產黃金,國富民強,遠有黃風嶺為屏,近有西海沙漠為障,故來往商客皆傳其為黃金之國,乃一處神佛豔羨的寶地。
太陽日落歸西,就沉在那西海之中。流沙國近在咫尺,每到申酉之時,便聽得如火淬水之巨響,滾沸喧囂,震顫人心。幸得佛祖垂憐,贈一面“落日鼓”,每逢日落擊鼓,即可遮蔽日落海沸之聲,免得百姓日日受苦。
賴此佛恩得以安生,流沙國舉國上下皆崇信佛教。歷代國王、百姓為報佛恩,更於國中塑起許多金身法相,幾代下來,信眾遍佈,寺廟如林,又稱黃金佛國。
然佛教日益鼎盛,卻於王權有損。又到一代沙國王,對此憂心忡忡,時當朝丞相窺得國王心思,上疏稱應止浮屠,以斷佛道人言。
此話正說到國王心裡,遂下旨全國境內拆除寺廟,驅趕僧人。更改國名為斯哈哩國——“凡真火入水,必‘嘶哈’作響”——又禁提流沙國、黃金佛國等舊稱。概古來君王皆自負,喜以個人喜好強加外物,自以為好,實則愚昧難當。
“止佛”運動轟轟烈烈,忽一日黃昏,城內照舊擊鼓,城外卻突然塵土飛揚,只見一巨蟲掘地而出,將周邊村落破壞殆盡,死傷無數。自此之後,但凡日暮擊鼓,巨蟲必出。若不擊鼓,則隆隆海沸之聲難免,震傷震死者無算。
因那巨蟲背上附一顆石佛頭,臣民皆傳此與“止佛”有關,是佛祖降下報應。沙國王只好暫停運動,又派大軍出擊。其召城內善射者,配連弩,組建四羽軍,由大王子親率征討。
四羽軍百發百中,沙王子勇力過人,那巨蟲倒也是血肉之軀,兩邊殺的是有來有往。可偏那蟲背上負著一顆佛頭,似有術法,每逢戰時便發出怪響,那大蟲瞬間變得銅頭鐵軀,刀槍難入。所幸那巨蟲怕火,軍中時有朱紫國雙頭怪人勇猛,以烈酒煤灰引火焚燒,巨蟲才得暫時退卻。
可鼓一日不能息,蟲又一日不能滅,奏鼓必引得蟲來,斯哈哩國自此陷入兩難。幸有一黃髮黃毛的道人路過此地,聽聞怪蟲作祟,答應相助。那道人使一柄三叉戟,弄起法術,一時風沙大作,可那巨蟲背上的佛頭一響,瞬時又將道人喚起的風沙熄滅。
然仗義行俠自有天助,黃毛道人於那巨蟲一連激戰數日,終將其降伏。時有好事遠觀者稱,鏖戰之時,似有一天將助陣,從那佛頭中取出一件寶珠,立時便停了那巨蟲術法,黃毛道人這才取勝。
巨蟲身死,國王彈冠相慶,更尊那黃毛道人為國師。他本想推辭,可盛情難卻,就答應留下清修。沙國王對其十分尊崇,不論朝政大事,民生細務皆於他商議。黃毛道士愛好修禪,以鼠道為尊,沙國王便為其興建護國觀,頒佈“敬鼠令”,以“鼠”為祥瑞,又將那些推倒摧毀的佛像,轉而新修成“鼠道士”,舉國崇拜。
誰料到此令一出,卻引得周邊山嶺的鼠妖皆來城裡,與人混住。時人議論,這黃毛道人本就是一隻成精的老鼠,正是他蠱惑國王,借斯哈哩國來庇佑同胞。
可沙國王也不在意,仍是一味討好黃毛道人。然人妖終不同,混居日久,不止攪得百姓叫苦連天,也令朝中文武大臣怨聲載道。其中,以當初率軍大戰巨蟲的大王子,飽讀詩書的三王子最為不忿。
大王子戰後雖被封為英武將軍,卻記恨大功勞都被黃毛道人搶走。二人便聯手在朝野掀起幾次風波。有一回,他們鼓動翰林院士們集體上疏,要求國王修改“敬鼠令”。結果卻在皇庭之內,被御林軍圍了,一眾上疏的官員們被屠戮殆盡。三王子於是負氣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此事又在斯哈哩國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國王親自下令。也有人說,這國王早被那黃毛鼠妖迷了心竅,是鼠妖授意。
還有人說,斯哈哩國遍地黃金,若無一大能庇佑,何以安存於世?國王敬重鼠道,和早年舉國拜佛又有何區別?無非的求個庇護罷了。
這些話,皆無實據。又一日,恰逢黃毛道人誕辰,舉國歡慶。大王子氣不過,在沙國王為其添香祝壽時,一腳踢翻了香臺。沙國王大怒,將其下獄,然而那黃毛道人卻不以為意,勸誡國王不要因衝動而制裁王子。可這反倒激怒了大王子,在獄中罵聲連天。
國王由此更覺得這兒子放浪狷介,必須關起來好生管教。
大王子,三王子,原是沙國王最愛的兒子,連他都被處置,無人再敢生議論。一時間各路鼠妖齊聚此地,人妖混居,鼠像遍地,儼然一個“鼠國”。
隨著日月更替,年輪推移。又一日,斯哈哩國舉國上下居然在一夜之間,都變成了一臉鼠像的妖精!
得知此事,那黃毛道人也顯了本相,原來他真是一隻黃毛黃髮的貂鼠精!
從人變鼠,人們皆認為是他作亂,哀怨叫罵者無數,可這黃毛貂鼠也不爭辯,只率了願意跟隨的鼠妖,悄悄離了此地。
直到那黃毛貂鼠顯了本相,沙國王也未怪罪他。可這斯哈哩國至此真成了“鼠國”,人都變成了妖,千年的古國也就此衰落。沙國王苦心經營幾年後不得迴轉,只得再謀生路,此後曲折,暫且按住不表。
卻說那黃毛貂鼠帶著眾妖離開斯哈哩國,路過黃風嶺時,忽而遇到兩隻石精率眾石精,正與另一隻身負佛頭的怪異石精戰鬥。黃毛貂鼠瞧那佛頭眼熟,又想起早年滅巨蟲的往事,認出此物,一時意氣上湧,就加入戰鬥,最終滅了這滿身佛頭的大石精。
待敗了那佛頭石精,細問之下才知,原來這那兩位石精,皆是天庭冊封的本地山神。百十年前,這黃風嶺上曾有幾塊崖石,吸天地靈氣,遂感通靈,逐漸成精,其中尤以他倆修為最高,遂被天庭授于山神之職,看管地界。
可一日,這嶺中不知緣何生出一些肉佛頭,眼耳口鼻俱在,只是長在土裡,但有活物經過,肉佛頭便放聲嚎叫,若對方靠來,便一口吞下。
黃風嶺的石精們一心修道,與佛家原本秋毫無犯。卻有一隻小石精對這些佛頭心生厭惡,想保護山中生靈,要去除了這些佛頭。它以石身將佛頭砸毀,那血肉附在自己身上,不久後居然從它身上又長出一個個佛頭。
自此,那石精也變了心性,整日只在山中尋找肉佛頭,砸毀越多,身上的石佛頭也越多。它不再吸天地靈氣,也不再修道參禪,轉而以啃食山中生靈來修行,能力飛漲,其他石精們都鬥不過它。
有意思的是,它身負佛頭,卻不知為何給自己起了個道家名字——學著二郎顯聖真君座下首徒泰山石聖,自稱石敢當,成了個披佛頭行惡事的道家精怪。因它作惡多端,荼害生靈,兩位山神這才篤定,拼了性命也要除它。所幸被黃毛貂鼠遇到,這才除了此害。
聽完這故事,黃毛貂鼠深有所感。就將那佛頭石精的精魄送於兩位山神修煉,又率眾妖把滿山遍野的肉佛頭悉數鏟盡,還將那佛頭的目珠取下,鎮在山谷中。
虧了黃毛貂鼠仗義行俠,黃風嶺終於平靜下來。山中生靈知恩圖報,皆拜其為大王,尊稱黃風大聖,黃毛貂鼠自此就在黃風嶺定居下來。
為表謝意,兩位山神又率眾石精為其營建山場,以供修道。而它們自得了精魄,竟有了人心人形,二石相合,又誕下一個石孩,眾妖於是稱其為石父、石母、石子。
年過日久,石父後來離開了山場,石子就去尋父,只剩下石母一人。那石母原本不善戰鬥,與石敢當一戰時,學著白石英精怪石蒼蒼的樣子,將身上的青石英當做武器,盡數射出,卻反被石敢當砸毀。獲贈精魄後,石母重修出大神通,可身體卻變得不善行走,於是她就化生了許多石怪,替自己巡查山裡,又以青石英塑造女石,取名石雙雙,只為憶起當年模樣。
自此黃風嶺上石精巡山,鼠妖開路,妖怪精靈和諧共處,又有追隨黃風大聖的虎先鋒鎮場,其號稱“啖盡迷路奸邪,護送過往好人”。故此地雖少有人煙來往,但於妖怪們卻是個安樂之地。
後來唐僧過黃風嶺,虎先鋒與悟空衝突,不知輕重擄走了唐僧,黃風大聖原不想招惹唐僧師徒,無奈大聖先打死虎先鋒,又打到黃風洞,非要與他相鬥。
可悟空敵不過三昧神風,化作蚊蟲入黃風洞探聽虛實,還是那黃風大聖自己說漏了嘴,這才知普天下只有靈吉菩薩可敵此風。遂又請靈吉菩薩相助。
原來這黃風大聖,本是靈山腳下一隻得道的黃毛貂鼠,因偷吃琉璃盞內的清油被捉,如來認為他罪不至死,就著靈吉菩薩緝押,放他隱性歸山。又贈定風珠,飛龍杖,以為降伏手段。
那悟空得靈吉相助,這才降伏黃風大聖,保唐僧又度過一難。而後黃風大聖轉拜靈吉為師,隨其往小須彌山去了。
說書人此處有一言:
話說佛教凡百千佛祖菩薩羅漢,並無一人號靈吉。反道教有一風神,人面鳥聲,稱飛廉,又名箕伯、風伯。那靈吉菩薩正好就是個人面鳥身,而靈吉,又於“廉箕”諧音。此虛構神佛,在原著《西遊記》中亦有言外之意,那靈吉應是以道家之身,修成佛教菩薩,仔細品來,倒與那靈山佛前偷油,卻化作黃袍道人,只修禪道的黃風大聖異曲同工。
另說佛家原本只有須彌山,並無小須彌山。“須彌山”為眾佛居所,乃世界中心,然佛教又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一說,這千千世界亦皆有“須彌”,故而此處並不存在的小須彌山,或指靈吉自己修法修道的小小世界,在此世界,他即為至聖山王。
《西遊記》原著故事寫唐朝,大唐尊佛不尊道,作者身在明朝嘉靖年間,皇帝修道不尊佛。原著此間或有深意,不盡其言。
旁門左道,必有疏漏,觀者自辯。預知那黃風嶺上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