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沒有成年人或未成年人,只有同樣骯髒的犯罪。】
(有劇透,請謹慎觀看)
(因為電影剛上映,所以這次詳細的劇情先不講了,簡單概括一下。)
其實劇情很簡單。
直白一點講,就是一個父親為了給被性侵、被注射毒品,最終因毒品過量至死的女兒復仇的故事,他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卻獲得了多方的聲援,連警察都在法理與情理中掙扎著要不要放他一馬。
故事的結局,是兩名實行了正式犯罪的未成年人,一名被父親殺死,另一名則被父親毀容,但因年齡過小,只判處了15年有期徒刑,但父親因為當街持械被擊斃。
接下來是我的看法
想必接觸過東野圭吾作品的人應該已經清楚了,這部電影正是以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彷徨之刃》所改編的。
除了中版,還分別有日韓兩個版本,所以我簡單的聊一聊三部電影以及小說的結局有哪些不一樣。
小說
小說的結局是,因曾經幫助長峰藏匿的女人的一聲尖叫,而導致長峰產生猶豫沒來得及射出子彈,最終第二名罪犯撿回了自己的命,而長峰則被擊斃。
日版和韓版
日韓版的結局是我最不喜歡的結局,其實它們的拍攝很貼近原著,但是因為少了太多心理側寫,太多的東西只能靠表情來呈現,讓電影失去了它獨有的邏輯性。
而長峰最終是拿著一把沒有子彈的槍指著第二名罪犯,因為對方是未成年,所以他的出發點是想要讓第二名罪犯終生生活在恐懼裡,長峰被擊斃。(日版)
長峰在找到第二名罪犯後拿槍指著罪犯,經過繁複的心理鬥爭,他逐步向罪犯貼近,本想開槍,但槍裡卻沒有子彈,長峰被警方擊斃,第二名罪犯向警察表示感謝。(韓版)
中版
中版李長峰的結局是比其他三版更貼近普羅大眾想法的,第二名罪犯在警方的圍追堵截下亡命奔逃,在這個過程中,他遇見了前來阻截他的李長峰,他一個槍托加一個正蹬將罪犯擊倒,踩在他的頭上,用槍指著罪犯的大腦。
但多日來的不知疲倦的追兇讓這個年近五十的中年人疲勞不堪,但他還是強行逼著自己開了一槍,但因為疲勞導致子彈射偏,只射瞎了罪犯的眼睛和一隻耳朵,李長峰被擊斃。
四個版本里面我最喜歡中版的結局,原因還是如上,中版是唯一真正選擇了開槍的版本,比起其他三個版本,中版更貼近普羅大眾的惡有惡報觀念。比起日韓兩版的悲傷的“彷徨”更偏向憤怒的“刃”。
但是,單從觀感來說,作為觀眾的我們,大部分人沒有看過其他版本的《彷徨之刃》,當他們看到這一處時的觀影情緒,就像是突然寸止,爽了卻沒完全爽,讓人被拖入雲霧,摸不見那深處的情緒轉變。
說完了優點,接下來說槽點
實際上中版的問題是很大的,首先就是男主角王千源的演技和劇本臺詞。
我已經看了很多部電影了,而我的習慣是隻要演員的演技能夠讓我代入,我就認為演員的演技好。
王千源的演技表現無力與憤怒感確實非常精妙,但對於痛苦和悲傷的表達就顯得十分抽象。
梁警官讓他來認屍的那一段是最尷尬的一幕,可能是聲音問題,王千源嗷的一嗓子嚎不僅破音而且拖調,還斷斷續續,我能理解這是為了表現悲傷的做法,但是這樣的演繹太過火,少一些絮叨的情緒化臺詞,人物會更有味道,也能給觀眾多點主動代入空間。
後來遊樂園追擊一幕,又因為臺詞“你們誰都幫不了我!”這句話的不斷重複,而將原有的法理與情理最大化碰撞的戲碼詮釋的不倫不類。
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在於演員或是臺詞,而是內容。
電影想要涉及的東西太多、太雜、太快。
法律條文對於當今問題沒有辦法全面覆蓋的問題,未成年犯罪該不該如同成年人一樣判決的問題,做出惡性、重大犯罪的罪犯有沒有資格獲得新生命的問題,對於父母不關心兒童而導致兒童扭曲的問題,以惡制惡與無法抒發仇恨的普通人的問題。
想講的東西太多,卻又完全講不清楚,所有地方都是淺嘗輒止,最後借梁警官之口草草地補充一句,這一切都是因為爹媽沒教好,因為沒教育好,這樣刻意地拔高顯得電影的立意十分敷衍。光彩奪目卻缺乏內涵。
影片名字叫《彷徨之刃》卻只拍出了“刃”,彷徨的含義幾乎在李長峰身上沒有體現,唯一在李長峰身上的體現居然是最後已經決定了要開槍的時候來了個物理意義上的彷徨。
而代表彷徨本身的梁警官在面對正當程序與受害者該不該私力救濟的復仇之間的彷徨則更加意味不明。
一方面,一段有年代的之前的一起未成年暴力傷人事件的影像不斷出現,彷佛在暗示警察的糾結。
另一方面,劇情本身又沒體現出警察對該如何對待受害者父親的舉棋不定的表現,每次在追捕逃犯時,一旦父親出現,追捕的重心就迅速轉向父親,也給了大量的追捕過程長體力不支的鋪墊,警察究竟是不是有意在縱容,意味並不明顯,沒有體現出彷徨在哪。
它的人物是臉譜化的,它的敘事是充滿說教的。說白了,它作為商業電影無疑是有些失敗的,它更像一部充滿了刻板印象的寸止教育片,沒有任何激情的改編之作。
“惡”在法理上無法做出定奪的時候,該不該用情理去制惡,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所以我不詳談。
至於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近幾年來,犯罪低齡化的新聞層出不窮,例如今年所曝光的事件,最後還是一個不了了之的下場,無疑讓人深感無力,畢竟正如電影中所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