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没有成年人或未成年人,只有同样肮脏的犯罪。】
(有剧透,请谨慎观看)
(因为电影刚上映,所以这次详细的剧情先不讲了,简单概括一下。)
其实剧情很简单。
直白一点讲,就是一个父亲为了给被性侵、被注射毒品,最终因毒品过量至死的女儿复仇的故事,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却获得了多方的声援,连警察都在法理与情理中挣扎着要不要放他一马。
故事的结局,是两名实行了正式犯罪的未成年人,一名被父亲杀死,另一名则被父亲毁容,但因年龄过小,只判处了15年有期徒刑,但父亲因为当街持械被击毙。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
想必接触过东野圭吾作品的人应该已经清楚了,这部电影正是以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彷徨之刃》所改编的。
除了中版,还分别有日韩两个版本,所以我简单的聊一聊三部电影以及小说的结局有哪些不一样。
小说
小说的结局是,因曾经帮助长峰藏匿的女人的一声尖叫,而导致长峰产生犹豫没来得及射出子弹,最终第二名罪犯捡回了自己的命,而长峰则被击毙。
日版和韩版
日韩版的结局是我最不喜欢的结局,其实它们的拍摄很贴近原著,但是因为少了太多心理侧写,太多的东西只能靠表情来呈现,让电影失去了它独有的逻辑性。
而长峰最终是拿着一把没有子弹的枪指着第二名罪犯,因为对方是未成年,所以他的出发点是想要让第二名罪犯终生生活在恐惧里,长峰被击毙。(日版)
长峰在找到第二名罪犯后拿枪指着罪犯,经过繁复的心理斗争,他逐步向罪犯贴近,本想开枪,但枪里却没有子弹,长峰被警方击毙,第二名罪犯向警察表示感谢。(韩版)
中版
中版李长峰的结局是比其他三版更贴近普罗大众想法的,第二名罪犯在警方的围追堵截下亡命奔逃,在这个过程中,他遇见了前来阻截他的李长峰,他一个枪托加一个正蹬将罪犯击倒,踩在他的头上,用枪指着罪犯的大脑。
但多日来的不知疲倦的追凶让这个年近五十的中年人疲劳不堪,但他还是强行逼着自己开了一枪,但因为疲劳导致子弹射偏,只射瞎了罪犯的眼睛和一只耳朵,李长峰被击毙。
四个版本里面我最喜欢中版的结局,原因还是如上,中版是唯一真正选择了开枪的版本,比起其他三个版本,中版更贴近普罗大众的恶有恶报观念。比起日韩两版的悲伤的“彷徨”更偏向愤怒的“刃”。
但是,单从观感来说,作为观众的我们,大部分人没有看过其他版本的《彷徨之刃》,当他们看到这一处时的观影情绪,就像是突然寸止,爽了却没完全爽,让人被拖入云雾,摸不见那深处的情绪转变。
说完了优点,接下来说槽点
实际上中版的问题是很大的,首先就是男主角王千源的演技和剧本台词。
我已经看了很多部电影了,而我的习惯是只要演员的演技能够让我代入,我就认为演员的演技好。
王千源的演技表现无力与愤怒感确实非常精妙,但对于痛苦和悲伤的表达就显得十分抽象。
梁警官让他来认尸的那一段是最尴尬的一幕,可能是声音问题,王千源嗷的一嗓子嚎不仅破音而且拖调,还断断续续,我能理解这是为了表现悲伤的做法,但是这样的演绎太过火,少一些絮叨的情绪化台词,人物会更有味道,也能给观众多点主动代入空间。
后来游乐园追击一幕,又因为台词“你们谁都帮不了我!”这句话的不断重复,而将原有的法理与情理最大化碰撞的戏码诠释的不伦不类。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演员或是台词,而是内容。
电影想要涉及的东西太多、太杂、太快。
法律条文对于当今问题没有办法全面覆盖的问题,未成年犯罪该不该如同成年人一样判决的问题,做出恶性、重大犯罪的罪犯有没有资格获得新生命的问题,对于父母不关心儿童而导致儿童扭曲的问题,以恶制恶与无法抒发仇恨的普通人的问题。
想讲的东西太多,却又完全讲不清楚,所有地方都是浅尝辄止,最后借梁警官之口草草地补充一句,这一切都是因为爹妈没教好,因为没教育好,这样刻意地拔高显得电影的立意十分敷衍。光彩夺目却缺乏内涵。
影片名字叫《彷徨之刃》却只拍出了“刃”,彷徨的含义几乎在李长峰身上没有体现,唯一在李长峰身上的体现居然是最后已经决定了要开枪的时候来了个物理意义上的彷徨。
而代表彷徨本身的梁警官在面对正当程序与受害者该不该私力救济的复仇之间的彷徨则更加意味不明。
一方面,一段有年代的之前的一起未成年暴力伤人事件的影像不断出现,彷佛在暗示警察的纠结。
另一方面,剧情本身又没体现出警察对该如何对待受害者父亲的举棋不定的表现,每次在追捕逃犯时,一旦父亲出现,追捕的重心就迅速转向父亲,也给了大量的追捕过程长体力不支的铺垫,警察究竟是不是有意在纵容,意味并不明显,没有体现出彷徨在哪。
它的人物是脸谱化的,它的叙事是充满说教的。说白了,它作为商业电影无疑是有些失败的,它更像一部充满了刻板印象的寸止教育片,没有任何激情的改编之作。
“恶”在法理上无法做出定夺的时候,该不该用情理去制恶,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所以我不详谈。
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近几年来,犯罪低龄化的新闻层出不穷,例如今年所曝光的事件,最后还是一个不了了之的下场,无疑让人深感无力,毕竟正如电影中所说的一句话: